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黟县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水平和行为干预效果。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2015年11~12月抽取黟县7所初高中的初三、高一及高二共697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首先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基线调查,之后在该人群中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和发放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材料等干预活动,分别在干预活动结束时和干预2 W后对该人群再次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分析干预前后调查对象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差异,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697名学生干预前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73.31%,干预活动结束时提高到96.42%,干预2 W后为95.18%,干预前后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0,P0.01)。干预前高中学生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与初中学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7,P0.01);城区初中生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76.88%,乡镇初中生为6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7,P0.01);普通高中学生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80.36%,职业高中学生为6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28,P0.01)。结论黟县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偏低,干预后得以明显提高。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特别是以乡镇初中学生及职业高中学生为重点,加大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中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新入校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程度、态度、行为现状,探讨对中学生艾滋病知识宣传及行为干预的有效方式。方法在某中学随机抽取301名新入校学生参加讲座,讲座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对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等相关信息。结果干预前后有效应答率为90.03%、86.71%。干预后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有了明显提高(P〈0.01),除对拒绝吸毒和婚前性行为态度无明显改变外(P〉0.05),对待其他艾滋病相关态度和行为均有明显的转变(P〈0.01);干预前初一与高一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相关态度、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中学生中开展艾滋病防治教育效果明显。在初中阶段开展艾滋病防治教育,更具有积极和广泛的意义。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作为预防艾滋病有效可靠的疫苗,应该作为初中生健康必修课,并考虑将初中生掌握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毕业考核。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大学生健康教育前后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知晓率、态度和行为,评价健康教育效果,探讨高校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天津大学300名大一学生在艾滋病健康教育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并做统计分析。结果 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后,大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明显上升,教育效果指数均大于1.0,教育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态度明显改善,教育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婚前性行为、同性恋以及多个性伴侣的接受程度,教育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开展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是必要和有效的,应在大学生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艾滋病健康教育,以预防和控制艾滋病。  相似文献   

4.
劳教吸毒人员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劳教所内吸毒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情况,评价对吸毒人员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后的培训效果。方法对武汉市2个劳教所180名吸毒劳教人员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调查并进行健康教育培训,收集培训前后知识调查问卷,比较培训前后吸毒人员对艾滋病知识的正确知晓率、正确态度拥有率。结果接受调查的吸毒人员以无业者居多,大多数调查对象受教育水平低,离异比例较高。调查对象在培训干预前艾滋病知识掌握较差,对待艾滋病及高危行为的知晓率和正确态度率较低。经过健康教育培训干预后,调查的结果显示,多项指标均有显著性改善,吸毒人员对接受健康教育的态度也发生明显改变。但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的正视态度依然没有较大改观,持恐惧态度的人群比例仍很高。结论该次健康教育效果明显。今后应加强吸毒人员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并且使培训的内容更系统、细致和具体化。还应大力开展行为干预工作,控制艾滋病经过吸毒途径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职业学校实施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效果进行评价,为进一步做好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举办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健康咨询、办专栏、宣传展版、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折页、播放多媒体专题健康教育片等形式对该校1 650名学生开展了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活动。实施前随机抽取422名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并于实施3个月后再次对所抽取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根据两次调查问卷结果对职业学校学生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识和观念态度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实施前后比较,19项内容中,除"目前没有治愈艾滋病的药物"(P=0.25)、"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不一定是艾滋病人"(P<0.05)外,其余17项内容均(P<0.01)有统计学意义,艾滋病知晓率显著提高。结论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活动能有效提高该校学员艾滋病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婚检女青年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为在婚前女青年中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2009年1~10月,在枣庄市市中区妇保院对接受婚前医学检查的724名女青年进行健康教育,并于教育前后进行相关知识、态度的问卷调查。[结果]调查724人,健康教育前后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分别为53.82%、74.67%(P〈0.01),健康教育后母婴传播艾滋病知晓率由51.08%上升到92.98%;对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态度正确率健康教育后有所提高,但部分人仍然存在歧视。[结论]婚检女青年艾滋病知识水平不高,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艾滋病母婴传播等相关知识知晓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攀枝花市城区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情况,为艾滋病防控工作的开展及策略调整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况研究,分别于2010、2013两年在本市城区中学校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对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比分析其艾滋病知识知晓及歧视态度情况。结果:2010、2013年共调查中学生910人,初中学校的知识知晓率高于职业高中及普通高中;高年级学生知识知晓率高于低年级;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年级学生的正确态度持有率间均有显著性差异(χ2=28.904,P0.001;χ2=7.706,P0.05);日常生活接触知识与性传播知识知晓情况影响态度改变。结论:攀枝花市开展的学校艾滋病防治干预措施总体有效促进了学生减少歧视,但正确态度持有率仍低于80%,需加强学生专题健康教育,注重艾滋病日常生活防治知识及性知识教育;打破年级界限,全面均衡教育。  相似文献   

8.
何文华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5):1014-1015
目的对江华县开展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进行效果评价。方法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形式开展健康教育,随机选取400名企业职工,400名社区居民,400名娱乐场所从业人员(CSW),800名学生,调查分析健康教育前后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KAP)。结果企业职工、社区居民、CSW、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从健康教育前的60%、40%、30%、70%提高到85%、80%、80%、95%;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的接受率有较大提高,对艾滋病朋友的态度及性观念均有较大改善。结论开展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对提高大众艾滋病防治知识,转变不良观念和改变高危行为具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某高校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的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了解高校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程度、态度、行为现状,探讨对高校学生艾滋病知识宣传及行为干预的有效方式.方法 随机抽取某高校学生295名,其中大一学生129名,其它年级学生166名,通过成立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师团,举办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宣传版面展示、提供咨询、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画等方式开展一系列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并在干预前后,以问卷调查方式,收集调查对象对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等相关信息.结果 在该校干预前后分别随机抽取的295名学生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等相关信息的调查应答率分别为:95.6%、97.6%.干预后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有了明显提高(P<0.01),态度和行为也有了明显的转变(P<0.01),同时干预前大一学生与其他年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比较也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 在高校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有明显效果,并且艾滋病防治工作必须从新生人校时抓起,因此,应继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提高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自我保护意识,促使他们树立健康、安全的性观念和行为,从而远离艾滋病的威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以不记名自填式答卷方式,对深圳市宝安区750名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前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艾滋病健康教育后,26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显著高于教育前,艾滋病相关态度平均得分也有了显著提高,但某些态度问题改善状况不佳。结论在进行学校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注重学生思想态度的改变并结合青少年性教育、性道德和法制教育;播放艾滋病宣传片和课堂讲授是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较好形式,学校应争取以生动有趣的宣传形式将艾滋病健康教育纳入课程。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居民与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辽宁省居民与学生防治艾滋病相关知识与态度现状。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沈阳市、鞍山市、锦州市1080名城乡居民和1080名大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显示防治艾滋病知识平均知晓率为81.16%。其中,居民平均知晓率为83.56%,学生平均知晓率为78.69%。经方差分析,居民与学生防治艾滋病相关知识平均知晓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分别有28.00%城乡居民和35.3%大中学生将减少或断绝与艾滋病感染者的来往;11.8%的城乡居民和13.5%大中学生不允许感染者继续工作和学习;24.6%的城乡居民和42.7%大中学生介意与艾滋病感染者一起吃饭,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大中学生防治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低于城乡居民,学生与居民对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的歧视态度仍较严重。  相似文献   

12.
健康教育处方对提高中专生艾滋病知识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在职业中专生中实施健康教育处方教育,对提高职业中专学生艾滋病防治知晓率的作用。方法选择一所职业中专,进行发放处方前后的知晓率的问卷调查。结果教育前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41.12%,教育后为78.57%;正向态度报告率从教育前40.38%提高到60.52%,但仍有73.80%的学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具有恐惧感;教育后有95.06%的学生认为目前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方法。结论采用健康教育处方能切实提高中专学生防治艾滋病的认识和态度,健康教育处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载体。  相似文献   

13.
湖南永顺县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永顺县开展的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进行效果评价。方法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形式开展健康教育,随机选取200名吸毒人员、600名娱乐场所从业人员(CSW)8、00名学生及800名村民为样本,调查健康教育前后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KAP)。结果吸毒人员、CSW、学生及村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从健康教育前的9.5%、25.0%、70.5%、48.5%提高到98%、79.5%、94.5%、85.0%;最近一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从健康教育前的6.5%、70.5%、0、4.5%提高到64.0%、94.0%、3.5%、88.0%;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的接受率和对艾滋病朋友的友善态度的比例前后也有较大提高。结论永顺开展的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对提高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改变高危行为具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谭雁婷 《中国校医》2013,27(5):327-328
目的评价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以不记名自填式答卷方式,对江门市新会区937名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前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艾滋病健康教育后,7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总体知晓率均显著高于教育前,从干预前的40.7%提高到干预后的82.1%,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9项艾滋病相关态度也有了显著提高。结论在中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是必要的,进行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注重学生思想态度的改变并结合青少年性教育、性道德和法制教育。播放艾滋病宣传片是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较好形式,学校应争取以生动有趣的宣传形式将艾滋病健康教育纳入课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在校大中专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讲座的效果,了解参与讲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为更有效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思路。方法在德州市5所大中专院校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对参与讲座的1 000名学生在讲座前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健康教育后,学生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率均有提高,应正确使用安全套、保持单性伴、与艾滋病人日常接触、蚊虫叮咬是否传染艾滋病、艾滋病是否会母婴传播等6个问题的知晓率显著提高;对患者的认知和态度发生明显改变,更多学生认为应对患者的个人信息进行保密,也愿意同感染者和患者继续交往。结论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是提高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度的有效措施,对改善学生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有重要作用,是做好防治工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评价食品从业人员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方法依托食品卫生监督对全区食品从业人员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在教育前后分别随机抽取600名食品从业人员,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评价教育效果。结果食品从业人员对艾滋病防治知识、传播途径、认识态度的正确回答率教育前分别为74.8%、73.7%、82.8%,教育后分别提高到87.8%、85.6%、94.6%,经检验教育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食品从业人员健康教育后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提前达到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85%以上的规定要求。说明依托食品卫生监督开展食品从业人员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显著,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7.
农村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对其长辈辐射效果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农村中学生接受艾滋痫健康教育对其长辈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以寻求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的切入点,方法对农村地区223名学生采用内源性干预和行政干预的手段,进行艾滋病防治教育。通过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传授给自己的长辈,在传播前后进行基线调杏和效果调查,对干预前后长辈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中学生的长辈对艾滋病的知晓率有了明显的提高,父母知晓率高于(外)祖父母。结论以农村中学生为预防艾滋病切入点,带动并提高长辈对预防艾滋病知以的认知水平,成效明显,可作为农村社区预防艾滋病工作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分析某部新兵对艾滋病知识和态度的认知状况,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军队健康教育及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2013年某部481名新兵进行艾滋病知识和态度的问卷调查.结果 该部新兵艾滋病相关知识总体知晓率为86.07%,主要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但对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低.对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认同率不高,文化程度对新兵艾滋病知识和态度有影响.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对新兵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的深度和力度,开展综合性的艾滋病防治教育、性教育、反歧视教育,以提高新兵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自身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聊城市企业职工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探索在企业中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模式。方法对3家市直企业的3006名职工采用现场授课、放科教片、咨询、发放宣传材料、办宣传栏等多种方式对艾滋病防治知识进行宣传教育,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企业职工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干预前均高于75%。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非预防方法和某些艾滋病基础知识知晓率偏低。通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干预后,企业职工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P〈0.01)。同时对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感染者的态度有明显改变(P〈0.01),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现场培训、放科教片及发放宣传材料等综合干预手段是行之有效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在高中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高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帮助中学生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技能。方法随机抽取深圳市福田区4所中学的高中二年级共8个班级的428名学生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学生们对艾滋病健康知识知晓率除“目前艾滋病不能治愈”这一知识外,其余知识点均明显提高(P 〈0.01);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除“握手、拥抱不会感染艾滋病”、“共用毛巾衣物不会感染艾滋病”2项外明显也有所提高(P 〈0.01);艾滋病相关的态度和行为方面,教育后“会主动关注艾滋病的话题”以及“若发生婚前性行为将使用安全套”这2项有明显改善(P 〈0.001)。结论在中学进行主题班会和展板等健康教育方式,可有效提高学生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知晓率,有利于预防感染艾滋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