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 了解贵州省2004 - 2016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毒抑制失败及耐药病例情况。方法 选择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2004 - 2016年6月在贵州省接受抗病毒治疗且做过病毒载量检测的4 349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进行横断面分析。结果 4 349例研究对象中,男性占68.5%(2 977/4 349),平均年龄为(45.0±13.7)岁,未婚者居多,占76.2%(3 316/4 349),传播途径以异性传播为主,占67.2%(2 924/4 349)。4 349例病毒抑制失败占20.7%(899/4 34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小于45岁(OR = 0.809,95%CI:0.694~0.9420),婚姻状况为未婚(OR = 0.500,95%CI:0.382~0.653)、已婚或同居(OR = 0.722,95%CI:0.539~0.967),感染途径为同性性行为(OR = 0.282,95%CI:0.205~0.388)和异性性行为(OR = 0.735,95%CI:0.608~0.889),治疗时长为6~47个月组(OR = 0.782,95%CI:0.634~0.964)与其他组比较,病毒抑制失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7例送检病例中耐药占59.5%(147/24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时长为6~34个月的病人对耐药产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 0.459,95%CI:0.211~0.998,P<0.05)。结论 抗病毒治疗人群中病毒抑制失败率较高,耐药突变加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新疆阿克苏地区HIV/AIDS抗病毒治疗患者病毒载量和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2021年阿克苏地区5个区(县)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毒载量判断治疗成功或失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抗病毒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2019—2021年共检测3 912例HIV/AIDS患者,其中813例病毒载量≥1 000拷贝/ml,3 099例病毒载量<1 000拷贝/ml,抗病毒治疗有效率为79.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χ2=12.548)、性别(χ2=10.913)、受教育程度(χ2=15.731)及治疗方案(χ2=89.441)是病毒载量的影响因素(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女(OR=0.807,95%CI:0.687~0.948)和初中教育程度(OR=0.760,95%CI:0.614~0.941)治疗有效率较高;21~30岁(OR=1.950,95%CI:1.071~3.551)、3TC+TDF+...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枞阳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HIV/AIDS)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后病毒抑制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枞阳县接受ART6个月以上HIV/AIDS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RT患者病毒抑制失败影响因素。结果 211例HIV/AIDS治疗后首次病毒载量≥1 000 copies/m L者15例,病毒抑制失败率为7.11%。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有无漏服药、HIV抗体确证距离治疗时间及家人支持情况组间病毒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以ART成功为对照,无漏服药(OR=0.189,95%CI:0.039~0.919)是病毒抑制失败的保护因素,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OR=12.252,95%CI:1.611~93.175)、家人歧视/不知情(OR=11.964,95%CI:2.520~56.799)是病毒抑制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 有无漏服药、文化程度、家人支持情况是ART患者病毒抑制失败的影响因素,应加强依从性教育及家庭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陕西省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以下简称为HIV/AIDS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病毒载量结果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对接受抗病毒治疗六个月以上的1 046例HIV/AIDS患者进行病毒载量检测,结合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分析病毒载量结果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1 046例HIV/AIDS患者中,≥1 000 copies/ml占9.6%(100/1 046),50~999 copies/ml占9.1%(95/1 046),<50 copies/ml占25.4%(266/1 046),TND(未检出病毒)占55.9%(585/1 046)。单因素分析显示病毒载量结果<1 000 copies/ml与≥1 000 copies/ml HIV/AIDS患者在民族(P<0.05)、教育程度(χ2=10.901,P<0.05)、感染途径(χ2=14.286, P<0.05)变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是病毒载量≥1 000 copies/ml的保护因素(OR=0.344,95%CI:0.121~0.979),HIV感染途径中注射吸毒是病毒载量≥1 000 copies/ml的危险因素(OR=5.237,95%CI:1.272~21.556)。 结论 陕西省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但需要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减少病毒抑制失败。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2016-2018年四川省达州市HIV抗病毒治疗效果影响因素和耐药情况。方法以2016-2018年达州市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1年以上且进行HIV-1病毒载量(VL)检测的HIV/AI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VL≥1 000 cps/ml进行耐药检测,计算病毒抑制失败率和耐药率,采用趋势卡方检验分析2016-2018年病毒抑制失败率变化趋势,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病毒抑制失败的影响因素,并分析病毒抑制失败人群的耐药突变等情况。结果 2016-2018年,达州市病毒抑制失败率分别为10.25%、11.16%、9.74%,耐药率分别为4.29%、2.36%和4.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文化程度、感染途径、治疗时间和初始治疗方案对抗病毒治疗效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 038例研究对象中,392例VL≥1 000 cps/ml,329例(83.93%)成功获得基因序列,其中151例(45.90%)发生耐药,149例(45.29%)对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耐药,104例(31.61%)对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耐药;使用含TDF的初始治疗方案耐药率低于含AZT或D4T的初始治疗方案;CRF01_AE耐药率高于其他亚型毒株。结论 2016-2018年全市病毒抑制失败率和耐药率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女性、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男男性传播途径、治疗满12个月和使用含TDF治疗方案的人群病毒抑制失败率相对较低,病毒抑制失败人群中,使用含TDF方案耐药率相对较低,CRF01_AE耐药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河南省既往献血员抗病毒治疗后HIV-1耐药毒株流行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对河南部分地区2003~2009年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既往献血员进行横断面调查访谈和血样采集,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测定病毒载量和In-House方法进行基因型耐药性分析。结果在616例调查对象中,33.1%(204/616)调查对象检出基因型耐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依从性差(OR=1.83,95%CI1.15~2.93,P=0.0112)、治疗时间(OR=1.73,95%CI1.12~2.66,P=0.0134)和初始治疗方案(OR=2.60,95%CI1.73~3.93,P﹤0.0001)是河南省耐药毒株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河南省既往献血员人群中耐药毒株流行率较高并具有随治疗时间升高趋势,建议加强依从性管理,选用适合的初始抗病毒治疗方案,以减少耐药毒株的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泉州市AIDS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病毒载量和耐药情况,为指导抗病毒治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2020年在泉州市已接受抗病毒治疗≥1年的AIDS患者外周静脉血,进行病毒载量和耐药性检测。结果 共检测2 688份标本,发现207份病毒载量(VL)≥1 000 copy/mL,病毒学失败率7.7%;对反转录酶耐药检出率为1.9%(52/2 688);治疗失败者中的耐药检出率为25.1%(52/207);对反转录酶耐药者核苷类占36.5%(19/52),主要是拉米夫定、阿巴卡韦、去羟肌苷和恩曲他滨耐药,未发现对蛋白酶抑制剂耐药。结论 泉州市AIDS抗病毒治疗患者总体耐药率处在较低水平,但仍有少量患者对反转录酶抑制剂耐药,今后需加强耐药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南平市HIV/AIDS患者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后病毒载量(VL)水平和耐药结果,为患者病程监测和指导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南平市2022年抗病毒治疗1年以上的HIV/AIDS患者血浆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法进行VL检测,病毒学失败者进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共纳入研究HIV/AIDS患者1 207例,男女性别比3.2∶1,以20~39岁(41.2%)、已婚/有配偶(42.8%)和文化程度初中以下者(33.4%)居多;病毒完全抑制率为85.7%,病毒学失败率为4.9%,其中男性(5.7%)和文化程度初中以下者(7.4%)失败率较高,随着文化程度升高而下降;病毒学失败者耐药率为37.3%,核苷类中拉米夫定耐药率最高(45.5%),非核苷类奈韦拉平耐药率最高(81.8%),未见蛋白酶类抑制剂耐药。结论 南平市抗病毒治疗HIV/AIDS患者病毒学失败率和耐药率均在较低水平,仍需加强重点人群监测和管理,提高抗病毒治疗成功率,有效预防耐药发生。  相似文献   

9.
郭萌  刘聪  梅芳华  郑武  蔡昆 《华南预防医学》2021,47(8):1027-1030
目的 观察湖北省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病毒载量结果,分析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湖北省接受抗病毒治疗≥6个月的1 665例HIV感染者进行病毒载量检测,收集其人口学特征和病毒载量检测结果,分析抗病毒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 1 665例HIV感染者中,男性占73.3%,平均年龄为(50±15.1)岁,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为(220.38±172.37)个/mm3。检测结果为病毒抑制失败率(VL≥1 000 copies/mL)占9.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同性传播(OR=2.789)、异性传播(OR=5.019)、静脉吸毒传播(OR=12.867)、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mm3OR=1.773)是HIV感染者病毒抑制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 湖北省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应注意鉴别可能导致治疗失败的原因,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福州市1 073例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和耐药情况,为进一步完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福州市接受抗病毒治疗的1 073例HIV/AIDS患者的资料,评价抗病毒治疗后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以及耐药情况,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免疫功能、抗病毒药物耐药情况。结果 1 073例HIV/AIDS患者中,抗病毒治疗后病毒完全抑制798例(74.37%),抗病毒治疗失败39例(3.63%)。免疫功能正常411例(38.30%)。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存在负相关关系(rs=-0.166,P<0.001)。39例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中,耐药发生率为20.51%(8/39),对核苷酸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和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的耐药发生率分别为15.38%(6/39)、17.95%(7/39),对NRTIs和NNRTIs的多重耐药发生率为12.82%(5/39)。结论 福州市HIV/AIDS患者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河南省柘城县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HIV-1耐药毒株流行情况及影响耐药的主要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对柘城县自2003年7月开始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以来到2009年3月接受抗病毒治疗的378例患者进行访谈和血样采集,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病毒载量,利用扩增-测序(In-House)法扩增HIV-1...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怀化市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及耐药状况,分析影响耐药产生的相关因素。 方法 对就诊于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艾滋病门诊及病房的抗病毒治疗时间超过1年,且年龄为18岁以上的367例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检测CD4+T淋巴细胞和病毒载量,对病毒载量大于1 000 copies/ml的标本进行HIV耐药基因型检测分析,并分组对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水平、治疗依从性等级及抗病毒治疗期间合并应用抗结核药物的比例进一步统计分析。 结果 86.65%的治疗者采用一线治疗方案,92.37%的治疗者达到病毒学抑制,7.63%的治疗者出现病毒学失败,13.89%的治疗者CD4+T淋巴细胞低于200个/μl,18例治疗者发生耐药,耐药发生率4.90%。耐药组与非耐药对照组在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水平、治疗依从性等级及抗病毒治疗期间合并应用抗结核药物的比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怀化市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总体疗效显著,少数患者出现耐药,其耐药与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水平、治疗依从性及抗病毒治疗期间合并应用抗结核药物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浙江省HIV-1主要流行毒株CRF01_AE在治疗人群和未治疗人群中的基因型耐药变异情况.方法 选取2004-2007年间收集的HIV感染者样本,对HIV蛋白酶(PR)全长和部分反转录酶(RT)基因区进行RT-PCR扩增测序.分析56个感染CRF01_AE重组亚型样本的序列,其中未治疗组43例,已治疗组13例.使用Stanford HIV Drug Resistance Database(http://hivdb.stanford.edu)的在线耐药序列分析软件HIV DB进行序列分析,寻找耐药相关突变位点.结果 未治疗组CD4+T淋巴细胞中位数为229个/mm3,病毒载量log10.中位数为3.41,存在基因型耐药突变率的发生(5/43,11.6%),检出包括PR区第10、46、71位和RT区的第103、118位氨基酸的耐药相关突变;治疗组CD4+T淋巴细胞中位数为186个/mm3,病毒载量log10中位数为3.91,13例中有8例发生了基因型耐药变异(61.5%).检出29个基因型耐药突变.耐药率较高且多表现为交叉耐药.结论 浙江省未治疗的HIV感染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型耐药突变;已开始治疗的HIV感染者基因型耐药突变发生率较高,而且交叉耐药现象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安徽省接受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简称HIV/AIDS)死亡的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1∶2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2019年安徽省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的相关信息,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HIV/AIDS死亡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调查4 347例HIV/AIDS,其中死亡组1 449例,对照组2 898例。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显示,影响抗病毒治疗HIV/AIDS死亡的危险因素中,发生耐药、最近一次病毒载量≥1 000 copies/mL且未检测耐药、最近一次病毒载量无结果且未检测耐药分别是不耐药的1.75倍(95% CI: 1.22~2.52, P=0.003)、2.26倍(95% CI: 1.69~3.03, P<0.001)、35.27倍(95% CI: 26.54~46.87, P<0.001);30~50岁和≥50岁分别是18~30岁的1.40倍(95% CI: 1.01~1.94, P=0.042)和4.02倍(95% CI: 2.80~5.77, P<0.001);男性是女性的1.37倍(95% CI: 1.08~1.74, P=0.011);注射吸毒传播途径是异性传播途径的6.27倍(95% CI: 2.00~19.61, P=0.002);治疗前WHO临床分期为Ⅲ期/Ⅳ期是Ⅰ期/Ⅱ期的1.41倍(95% CI: 1.12~1.76, P=0.007);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是≥350个/μL的1.95倍(95% CI: 1.50~2.54, P<0.001)。  结论  耐药、耐药检测、年龄、性别、传播途径、治疗前WHO临床分期、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安徽省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发生死亡的影响因素。加强HIV/AIDS的耐药监测对减少艾滋病死亡具有重要意义,应对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及时进行病毒载量和耐药检测。  相似文献   

15.
广西壮族自治区133例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艾滋病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后免疫功能恢复与病毒抑制效果。方法2004年7月至2005年10月在广西南宁与柳州地区招募接受抗病毒治疗时间>3个月的艾滋病患者133例,并在同一地区选择感染时间接近、尚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感染者58例作为对照。通过专业问卷,了解抗病毒治疗患者服药依从性;采集患者的EDTA抗凝静脉血,通过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与病毒载量测定,了解免疫重建与病毒抑制情况;通过基因型耐药性检测分析抗病毒治疗人群与未治疗人群中HIV-1耐药性毒株的发生情况。结果在接受抗病毒治疗人群中,约有70.69%患者的CD4~+ T淋巴细胞明显回升,23.28%患者CD4~+ T细胞未有明显变化,6.03%的患者CD4 T细胞计数明显下降;比较治疗与未治疗人群病毒载量水平,接受治疗人群载量对数均值(1.834±0.853)显著低于未治疗人群(3.621±1.121)(P<0.05),治疗人群中67.91%的患者病毒载量水平低于检测限;治疗人群中耐药性发生率(11.90%)与未治疗组(11.63%)无明显差异。结论广西地区实施的抗病毒治疗对免疫系统重建、体内病毒的抑制具有明显作用;耐药性流行情况在治疗与未治疗人群中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17.
摘要:目的 了解凉山州布拖县艾滋病毒-I型(HIV-1)耐药基因突变情况,优化抗病毒治疗(ART)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反转录式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方法,检测2008、2010、2012年三年ART后病毒学失败患者的HIV-1耐药基因型。结果 截至2012年12月凉山州布拖县累计治疗艾滋病(AIDS)患者1755人,检测HIV-1病毒载量(VL)1 324次人,HIV-1 VL<50拷贝/ml者为25.4%(336/1324),VL 51~1 000拷贝/ml者为16.3%(216/1324),VL>1000拷贝/ml为58.3%(772/1324),三年有 218例进行了耐药基因突变检测,获得可用序列148例,其中未检出耐药突变者为 42.6%(63/148),发生耐药突变者为 57.4%(85/148)。非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蛋白酶抑制剂(PI)和核苷和核苷酸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相关的耐药基因突变率分别为33.8%(50/148)、33.1%(49/148)、10.8%(16/148)。NNRTI相关的耐药基因突变位点前3位依次是K103N/KN(47.1%)、Y181C/CY(10.3%)、Y188FY/C/L/CY(10.3%)、G190AG/A(8.8%);PI相关的耐药基因突变位点前3位的是T71V/AT/AV(67.2%)、L10IL(20.0%)、L33IL(3.6%);NRTI相关的耐药基因突变位点前3位依次是M184V(33.3%)、T69N/S/AT(19.0%)、D67N(9.5%)、G333E(9.5%)。结论 凉山州布拖县抗病毒治疗后病毒学失败患者中,以NNRTI耐药最多,其次为NRTI,PI较少,但PI是以次要位点(T71V/AT/AV)耐药突变较NRTI多。  相似文献   

18.
Pneum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 (PPV-23) has been recommended for HIV-infected adults. We investigated factors that could influence PPV-23 effectiveness against all-cause pneumonia in a longitudinal cohort of 23,255 HIV-infected adults receiving care during 1998--2003. Patients who received PPV-23 had a lower rate of pneumonia (IRR = 0.8; 95% CI: 0.8-0.9) than patients who had never been vaccinated, independent of recent CD4 count, HIV viral load,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nd history of pneumonia. However, PPV-23 provided no benefit when patients were vaccinated at HIV viral load > 100,000 copies/ml, irrespective of CD4 count at vaccination. Receipt of PPV-23 was associated with lower incidence of all-cause pneumonia.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抗病毒药物治疗艾滋病患者体内病毒数量变化情况,从而评价治疗效果。方法32例接受HAART的艾滋病人于治疗0、6、12、18和24个月HIV病毒载量进行检测,并进行随访调查。结果接受治疗的艾滋病人治疗0个月和治疗后病毒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各个时间点的病毒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大部分病人的病毒载量水平低于检测下限,依从性差和耐药对病毒下降有影响。结论大部分艾滋病人接受国家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效果明显,但随着治疗时间延长,病毒数量有反弹现象,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