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MRI对鞍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1例垂体瘤,6例脑膜瘤,4例颅咽管瘤的MRI平扫及增强表现。结果:MRI检查,T1WI上肿瘤大多呈低、等信号或混杂信号,T2WI上呈均匀高信号或不均匀高低混杂信号。结论:MRI对鞍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I在鞍区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鞍区肿瘤病人,对其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垂体瘤20例,颅咽管瘤8例,脑膜瘤6例,MRI表现具有特征性,术前诊断正确率较高。脊索瘤2例,星形细胞瘤1例,生殖细胞瘤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和浆细胞瘤各1例,MRI表现缺乏典型征象,往往难以诊断,其中3例误诊。结论:MRI检查,尤其是三维成像技术(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可显示鞍区肿瘤的内部结构、生长方式、侵犯范围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对鞍区肿瘤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郭建东  曾莎莎  张水兴  陈文波 《海南医学》2013,24(15):2245-2248
目的分析颅底软骨瘤的CT和MRI影像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7例软骨瘤的CT、MRI影像学特点。7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5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肿瘤均位于颅底中线旁硬膜外,分别为鞍旁4例、颈静脉孔区2例及后颅窝底1例。颅底软骨瘤呈分叶状5例,类圆形及哑铃状各1例。周围骨质多为膨胀性破坏(n=5)。CT平扫为等高及高低混杂密度影,瘤内均可见钙化,其中4例为大量形态各异钙化,1例为少量颗粒状钙化;增强扫描呈无明显强化(n=4)及轻度不均匀强化(n=1)。MR平扫5例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表现为周边及内部分隔中度强化,呈蜂窝状改变;2例平扫T1WI呈均匀低信号、T2WI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较均匀延迟强化。结论颅底软骨瘤好发于颅底中线旁的硬膜外,特别是鞍旁及蝶岩骨交界区;CT及MRI表现有一定特点,尤其CT对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的MRI影像特征,评价MRI对鞍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肿瘤20例,其中:垂体瘤12例,颅咽管瘤5例,Rathke囊肿2例,脑膜瘤1例。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鞍区肿瘤有其不同的临床症状、好发部位以及好发年龄,MRI图像也有其特征及信号特点。结论 MRI的多方位(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多参数成像,能显示鞍区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对鞍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侵袭性垂体瘤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迎霞  柏根基 《医学综述》2013,19(1):149-152
磁共振成像(MRI)因其多方位扫描成像及较高的组织分辨率,在诊断垂体瘤并判断其侵袭性方面具有重大价值。由于某些部位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并不能对肿瘤的侵袭性做出明确诊断,并且部分侵袭性垂体瘤向周围侵犯累及鞍上、海绵窦、鞍底、脑实质等或是同时累及多个部位,MRI信号因肿瘤内出血、坏死等也表现复杂。现就侵袭性垂体瘤的MRI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为侵袭性垂体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MRI在鞍区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鞍区肿瘤的MRI影像特征,评价MRI对鞍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肿瘤的MRI表现,其中垂体瘤38例,颅咽管瘤15例,脑膜瘤9例,脊索瘤5例,三叉神经瘤4例,生殖细胞瘤4例,胶质瘤3例,畸胎瘤2例,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鞍区不同类型的肿瘤有其不同的好发部位、好发年龄以及临床症状,MRI图像上也有各自的形态特征及信号特点。结论MRI的多参数、多方位成像能够显示鞍区各种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对鞍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在鞍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鞍区肿瘤病人,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垂体瘤19例,颅咽管瘤7例,脑膜瘤2例,CT表现具有特征性,术前诊断正确率较高。星形细胞瘤和生殖细胞瘤各1例,CT表现为鞍区实性肿块,其中1例误诊。结论:CT扫描,尤其是二维图像重建技术(冠状、矢状)可显示鞍区肿瘤的内部特征、生长方式、侵犯范围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对准确诊断鞍区肿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低场MRI对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价值和影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低场MRI对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价值和影像特征。方法.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侵袭性垂体瘤病人,使用德国西门子Magnetomopen0.2T常导磁共振仪,选用自旋回波序列行T1WI冠状位、矢状位平扫和增强扫描,并与手术病理资料对比分析。结果:侵袭性垂体瘤易向鞍区多个方向侵犯,其中以海绵窦和颅底骨质侵犯为主要特征,向周围组织浸润表现为鞍底受侵下陷,部分肿瘤突入蝶窦,颈动脉包绕,海绵窦受累,鞍隔突破等,肿瘤多为等T1等或长T2信号,可伴有坏死和出血,增强扫描多呈均匀强化。结论:MRI可清楚反映肿瘤的形态大小和侵袭特征,为术前诊断垂体瘤的侵袭性提供依据,对选择手术方法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炎性肌纤维细胞瘤(IMT)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并与病理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IMT的CT、MRI表现。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将CT、MRI表现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其CT、MRI表现的病理基础。结果 8例IMT患者7例行CT检查,其中1例同时行CT、MRI检查。1例只行MRI检查。CT平扫病灶表现为实性软组织密度,平扫密度不均匀5例,其中3例行增强扫描者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平扫密度均匀2例;伴有邻近骨质破坏3例。MRI扫描表现1例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1例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病理上表现为病灶中间及边缘为纤维母细胞增生,间质胶原化、毛细血管增生与粘液变性,伴多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IMT的CT、MRI征象与病理表现相符合,影像学检查有助于IMT的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明确病灶范围以及与邻近组织器官关系有重要的价值,对术前诊断、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显著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在鞍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鞍区肿瘤病人,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垂体瘤20例,颅咽管瘤8例,脑膜瘤5例,CT表现具有特征性,术前诊断正确率较高。星形细胞瘤和生殖细胞瘤各1例,CT表现为鞍区实性肿块,其中1例误诊。结论CT扫描,尤其是二维图像重建技术(冠状、矢状)可显示鞍区肿瘤的内部特征、生长方式、侵犯范围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对准确诊断鞍区肿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垂体生长激素(GH)腺瘤的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垂体瘤98例,其中GH腺瘤51例,微腺瘤18例,大腺瘤33例;非GH腺瘤47例,微腺瘤18例,大腺瘤29例,术后病理证实为泌乳素(PRL)腺瘤。患者均行垂体MRI平扫,71例患者行增强检查。评估腺瘤在MRI上的形态、信号特点及向周围侵犯情况。结果:GH腺瘤T2WI上呈等或低信号,较少囊变坏死。GH微腺瘤易使鞍底下陷,大腺瘤与PRL大腺瘤一样向周围生长,但多向下突入蝶窦。部分GH腺瘤患者可见颅骨板障增厚。结论:GH腺瘤T2WI上呈等或低信号,较易向下生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总结46例垂体瘤的临床特征及影像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46例垂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回顾性分析,总结垂体瘤在发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肿瘤类型、大小与形态等方面的特点。并对垂体瘤的CT及MRI影像表现进行分析,总结微腺瘤及大腺瘤的CT平扫、增强扫描及MRI平扫与增强扫描特点。结果垂体瘤患者以女性居多,且女性患者发病年龄明显小于男性患者。临床表现以头晕、呕吐、视力模糊或下降、溢乳、闭经、月经紊乱等为主,微腺瘤多无症状。垂体瘤各类型中以催乳素瘤、混合瘤、ACTH腺瘤较为常见。微腺瘤平扫检出难度大,多呈等密度或低密度病灶,增强早期垂体腺中呈局限性低密度区,边界清晰;大腺瘤CT平扫可见鞍上池肿物,包膜完整、边界清晰,呈均匀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区。微腺瘤与大腺瘤的平扫TI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或等信号;增强扫描呈局限性低密度区,边界清晰。结论垂体瘤具有一定临床特点,多发于女性育龄期,以大腺瘤较多见,患者多可见头晕、呕吐、视力模糊或下降、溢乳、闭经、月经紊乱等症状。垂体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对坏死、囊变、出血的显示良好,作为垂体瘤临床检查手段具有较大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鞍区肿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肿瘤40例的MRI表现,其中垂体瘤23例,脑膜瘤7例,顷咽管瘤5例,胶质瘤2例,三叉神经瘤3例。全部经MRI平扫,其中32例进行了MRI增强扫描。结果:鞍区肿瘤以其种类不同有各自的好发部位、好发年龄;MRI图像上也有各自的形态特征、信号特点;各种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局部侵犯方向、范围也各有不同。结果表明:MRI的多参数、多方位成像能够显示鞍区各种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并能为该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赵家博  桑雅荣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8):2356-2358
目的:分析Rathke囊肿的MRI特点。方法:病理证实的Rathke囊肿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18岁~48岁,平均33岁。所有病理均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分析其MRI表现。结果:病变单纯位于鞍内者5例,单纯鞍上者2例,鞍内鞍上者3例。Rathke囊肿的MRI信号多种多样,一般无明显强化,少数囊壁强化。结论:MRI对Rathke囊肿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于清太 《海南医学》2011,22(13):102-104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侵袭性垂体瘤诊断中的价值及意义。方法全部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测量冠状位上肿瘤的最大直径,记录肿瘤的大小、部位、信号强度特点及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的方式。并同术中医师所见的肿瘤生长范围、周围组织受累情况及术后病理情况做对比分析。结果 MRI检查肿瘤强化后边界更清楚,一般肿瘤成像均匀,出血坏死肿瘤成像不均匀。MRI观察侵袭性垂体瘤所累及周围组织与术中所见基本相符,相符率为94.2%。36例患者术后病理均诊断为侵袭性垂体瘤,同MRI诊断相符率达100%。其中,部位符合率为94.4%,形状符合率为88.9%,出血坏死符合率为91.7%。结论磁共振可清楚反映垂体瘤的侵袭特征,是诊断评价侵袭性垂体瘤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和MRI对舌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7例舌癌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景7例舌癌中3例位于舌体侧缘,2例位于舌腹部,病理结果均为鳞癌:2例位于舌根部,病理结果为1例腺癌,1倒基底细胞癌。在CT和MRI表现上均可见肿块状改变,其中鳞癌和腺癌增强后肿块呈不均匀中度异常强化并向周围直接浸润。而1例基底细胞癌增强后肿块呈明显异常强化,呈匍行性生长。7例舌癌均未见骨受侵及淋巴结转移征象。结论CT和MRl平扫及增强扫描均可对舌癌做出明确的诊断,但MRI不同序列扫描对于舌癌肿块向周围结构侵犯的情况可提供更多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颅底脊索瘤的常见病变及其CT、MRI影像学表现,探讨CT、MRI对颅底脊索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5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颅底脊索瘤病例临床资料及CT、MRI平扫和增强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底脊索瘤MRI表现为T1WI呈低、等、高混杂信号,T2WI以高、低信号为主。MRI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轻到中度强化。CT表现病灶呈不均匀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影,均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结论:MRI检查可以准确显示颅底脊索瘤的大小、形态、边界及其信号特点。CT检查在显示病灶的骨质破坏、残存骨质方面较MRI具有优势。因此,CT、MRI检查相结合在颅底脊索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并能在与垂体瘤、颅咽管瘤、软骨肉瘤、鼻咽癌、脑膜瘤等颅内肿瘤鉴别诊断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10例鞍区占位磁共振成像(MRI)的表现,探讨鞍区占位的MRI诊断价值。方法10例鞍区占位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诊断结果9例经病理证实,1例经治疗回访证实;对鞍区占位MRI的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MRI鞍区占位定位诊断正确率100%,直观显示占位的大小、形态、空间定位及周围情况。结论MRI对鞍区占位的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颈胸部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胸部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胸部血管淋巴管瘤9例,CT平扫+增强7例;MRI扫描8例,其中6例增强;多普勒超声检查7例,回顾性分析颈胸部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9例病灶均表现为囊实性或多房性肿块,囊性为主,病灶沿组织间隙蔓延生长4例,向纵隔内生长3例,MRI显示:液-液平征3例。CT或MRI增强扫描示实质及分隔轻中度强化,延迟期强化明显。USG表现为网格状低回声光团,CDFI示点片状红蓝血流信号。结论对颈胸部皮下血管淋巴管瘤,行多普勒超声检查为首选方法;对于病灶向纵隔内延伸应首选CT或MRI检查,三者结合起来可较全面地显示病变特征,提高血管淋巴管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颅内鞍区肿瘤CT、MRI的影像表现及诊断意义。方法 收集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55例经影像学检查发现颅内鞍区肿瘤后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CT、MRI检查图像,对CT、MRI图像进行分析,总结颅内鞍区肿瘤影像特征,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基准,计算CT及MRI检查对颅内鞍区肿瘤检出正确率。结果 CT对颅内鞍区肿瘤检出正确率为87.27%(48/55),MRI检出正确率为96.36%(53/55),CT稍低于MRI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表现:鞍内或鞍上属于鞍区肿瘤多发区域,CT平扫多为边缘清晰类圆形影,MRI脑膜瘤可见脑膜“尾”征,MRI垂体瘤可见“束腰”征。结论 颅内鞍区肿瘤影像学多样,CT及MRI在颅内鞍区肿瘤诊断中均有较高使用价值,在临床中两者可结合使用,可有效提高颅内鞍区肿瘤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