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手术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30例,其中行经腹左髂静脉松解、右髂动脉后置吻合术7例,左髂静脉切开成形、右髂动脉后置吻合术18例,左髂静脉病变段切除、人工血管原位移植术5例;同时行左股静脉瓣膜缩窄及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20例。结果:无手术死亡.患肢肿胀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原有肢体溃疡愈合或好转。随访21例,随访时间2~36月(平均23月),效果满意。结论: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以恢复血流通畅,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Cockett综合征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Cockett综合征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有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外科方法。方法: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共治疗Cockett综合征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2例,其中取栓 左髂总静脉闭塞段切除、人工血管原位移植15例,取栓 左髂外静脉→下腔静脉搭桥6例,取栓 左股总静脉→下腔静脉搭桥7例,取栓 Palma手术14例;除原位移植外,所有患者加作临时性股静脉瘘。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及肺动脉栓塞发生,42例患者除3例患肢消肿不明显外,其余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疗效。随访2月-6a,4例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6例吻合口狭窄,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为16,67%。结论:Cokett综合征极易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外科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时要高度警惕左髂总静脉病变并彻底矫正,选择合理有效的术式是提高远期通畅率、降低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介入联合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20例,采用球囊扩张左股总及髂静脉狭窄段、置入支架并做临时性股动静脉瘘方法治疗,其中10例同时行大隐静脉结扎抽剥术.结果:所有病例介入及手术取得成功.出院时14例肢体肿胀明显缓解,4例轻度肿胀,2例缓解不明显.随访15例(3~24个月),13例肿胀消退,5例足靴区溃疡愈合,2例未愈.结论:多数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患者的髂静脉病变是以狭窄为主,可以通过介入的方法治疗.本方法创伤小、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介入联合手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4例,先经健侧股静脉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再切开患侧股静脉,远端血栓以挤压法驱出,近端髂股静脉内血栓以Fogarty球囊取出;球囊扩张左髂静脉狭窄11例,其中5例放置支架;最后做临时性股动静脉瘘。结果:14例手术成功。13例随访2。30个月,其中12例患肢肿胀消退,1例复发:结论:本方法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多数患者能耐受。下腔静脉滤器应以临时性为首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血栓消融、球囊扩张联合动静脉瘘冶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严重的亚急性、慢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36例,先经健侧股静脉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再经患侧股静脉用Acolysis超声消融器进行血栓消融、球囊导管扩张髂静脉病变、股动静脉间临时性动静脉瘘术治疗。结果:30例消融顺利,造影见有髂静脉狭窄29例,用球囊导管扩张;11例置入永久性滤器,19例患者置入临时性滤器。25例获随访3~30个月,其中19例患肢肿胀消退,无血栓后综合征表现;另6例导管穿透血管壁治疗失败。结论:本方法创伤小、恢复快,多数患者能耐受、效果良好;下腔静脉滤器以临时性为首选,放置时间越短越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不同人体姿态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血流特性的影响。方法 以1例含侧支代偿的盆腔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的计算机断层影像重构髂静脉几何模型;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采用非牛顿模型和多孔介质模型描述静脉嵴对血流场的影响,获取髂静脉壁面压力分布和切应力分布;运用离散相模型,探究3种人体姿态下红细胞在左髂静脉的滞留情况。结果 平卧状态下压迫区域两端的压力梯度最低,而坐姿和行走状态下髂静脉呈现高压状态。3种姿态下局部最大壁面切应力均出现在侧支血管狭窄处和右髂静脉血流交汇区,其中坐姿状态最大切应力最小,平卧状态下最大。坐姿状态下左髂静脉血液的滞留时间最长,为52.2 s;平卧状态下最短,为14.8 s;行走状态为23.8 s。结论 采用多孔介质模型模拟静脉嵴的影响与血管造影图像高度吻合。坐姿和行走状态下的下肢静脉高压现象与临床结果一致,平卧状态能够缓解高压状况。从髂静脉的壁面切应力和血液滞留时间来看,人体在3种姿态之间不断转换,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流瘀滞交替出现,增加血栓的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髂静脉支架成形术对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病变(NIVCL)患者深静脉瓣膜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 4月~2018年4月我院血管外科22例行髂静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的NIVCL合并下肢深静脉瓣膜反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其中21例左侧髂静脉狭窄,1例右侧髂静脉狭窄,比较患者手术前后深静脉瓣膜反流持续时间(VCT)及静脉疾病严重程度评分(VCSS)。结果 2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成功率100.00%,术后无支架闭塞、下肢感染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术后3个月随访时,一期支架通畅率100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MPR)无下肢症状的髂静脉压迫人群的髂静脉压迫特征和分型。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6月-10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腹部或下腹部MSCT增强扫描中发现存在髂静脉压迫的200例无下肢疾病症状受检者,其中男92例、女108例,年龄18~92岁。分析受检者的左、右侧髂静脉的压迫类型、压迫点个数、最大压迫部位及发生率;测量最大压迫部位髂静脉短径、面积、近远端1 cm髂静脉面积、压迫范围、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的夹角,计算最大压迫部位髂静脉狭窄率。应用SPSS 25.0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指标:(1)比较左、右侧髂静脉压迫的部位及定量指标测量值;(2)左侧及右侧髂总静脉压迫的不同年龄、性别、面积、狭窄率的差异;(3)左、右侧髂总静脉不同狭窄程度时的性别差异;(4)髂静脉压迫分型的基本特征及各型之间定量特征。结果 (1)最大压迫部位:位于左髂总静脉180例、右髂总静脉56例、下腔静脉分叉处10例、左髂外静脉7例、左髂总静脉分叉处3例和右髂外静脉1例;左髂总静脉受压占比(90.0%)较右髂总静脉(28.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909, P<0.01),但不同年龄段(<65岁与≥65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8, P>0.05);左、右侧髂静脉压迫的面积、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正交断面上左、右侧髂总静脉最大压迫部位短径分别为(6.0±2.6)、(8.3±2.8)mm,压迫范围分别为(11.2±2.1)、(10.0±2.4)mm,同侧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延长线的夹角分别为38.8°(20.2°)、17.7°(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2)在<65岁和≥65岁年龄段者的女性的左、右侧髂总静脉受压面积均小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狭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左、右侧髂总静脉狭窄程度≥25%和≥50%时,男女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髂静脉压迫分型:Ⅰ型,左髂总静脉单一压迫占20.5%(41/200);Ⅱ型,左髂总静脉双重压迫,占36.5%(73/200);Ⅲ型,左右髂总静脉双侧压迫,占23.5%(47/200)、Ⅳ型,其他压迫类型,占19.5%(39/200)。各型间年龄、性别、狭窄率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压迫点个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无下肢症状的髂静脉受压人群MSCT多平面重建显示髂静脉受压部位不固定,左侧髂总静脉受压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右侧髂总静脉受压,可将髂静脉受压情况分为四种类型(Ⅰ~Ⅳ型),其中以Ⅱ型左髂总静脉双重压迫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9.
背景:移植肾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包括摘取栓塞或切除狭窄段后重新吻合血管,或者利用自身静脉进行肾动脉与髂动脉的搭桥手术,虽然手术技术逐渐改进,但仍有部分病例发生移植肾的丧失。 目的:分析移植肾动脉狭窄的病因、分类、诊治方案的选择及效果。 方法:对2002/2010 收治的10例移植肾动脉狭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36.9(22~55)岁。发病时间移植后5 d~7年半,其中8例患者为移植后半年内发病。常规超声筛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 结果与结论:除1例患者拒绝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以及1例开放手术患者,最终有8例接受介入治疗,8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测均确诊移植肾动脉狭窄,狭窄程度为60.3%(40%~80%)。4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4例支架置入,其中7例均取得显著的效果,5例肌酐降至正常,2例肌酐降至发病前水平,所有患者移植后早期即尿量显著增加、血压降至正常。在之后的长期随访中,也未发现再次狭窄或者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但其中1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中出现动脉出血,最终导致移植肾切除。提示对于移植肾动脉狭窄患者,应结合发病时间、发病原因以及狭窄程度等因素综合分析,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取得最佳的疗效,并将风险降到最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28层CT对左肾静脉(LRV)压迫综合征的显示方法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三峡大学人民医院经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诊断的LRV压迫综合征患者3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5例;年龄15~55岁,平均年龄36岁;病程1个月~6年。采用多种后处理方法显示病变,并与肾静脉造影比较。结果对比影像学的诊断标准及肾静脉造影的"金标准",128层CT诊断阳性率非常高,达到100%;假阳性5例,假阳性率约为16.7%,5例假阳性均经肾静脉造影证实LRV内压与下腔静脉内压差小于0.49 kPa(5 cmH2O)。结论LRV压迫综合征牵涉的多种病理改变128层CTA均可显示清楚,诊断明确,可代替肾静脉造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左侧髂总静脉受压迫情况,以及左髂总静脉狭窄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3年11月-2019年2月在南通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下肢静脉CT造影(CTV)的263例左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CTV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44例、女119例,年龄18~88(61.9±11.9)岁。将患者按年龄分为18~45、46~55、56~65、66~75和≥76岁组。在CTV矢状位重建图像上,分别测量左髂总静脉受压点及受压点近心端、远心端各1 cm处的前后径D1、D2、D3,并计算左侧髂总静脉狭窄率(Dsr)。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组间左侧Dsr。依据左侧Dsr值将狭窄程度分为Dsr<25%、25%≤Dsr<50%、Dsr≥50%,评估不同狭窄程度与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 263例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Dsr为22.0%(13.5%,31.8%),其中Dsr≥50% 21例(8.0%),25%≤Dsr<50% 77例(29.3%),Dsr﹤25% 165例(62.7%)。男性18~45、46~55、56~65、66~75、≥76岁组Dsr分别为34.6%±16.7%、25.8%±14.8%、20.0%±11.6%、16.6%±10.9%、17.2%(13.8%,21.1%),女性分别为24.6%(21.7%,41.8%)、24.4%(19.9%,33.0%)、27.6%±18.2%、22.7%±18.6%、16.9%±13.5%。总体女性患者Dsr大于男性患者(Z=-2.165, P<0.05)。相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间比较,仅56~65岁组女性患者Dsr大于男性患者(t=-2.199, P<0.05),其余各年龄组Dsr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不同年龄组间比较:Dsr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18, P<0.01);两两比较显示,18~45岁组的Dsr明显大于其余各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年龄组间Ds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性患者不同年龄组间D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42, P>0.05)。男性、女性及总体Dsr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男性=-0.305、r女性=-0.244、r总体=-0.272, P<0.01)。左侧髂总静脉狭窄程度与不同年龄组间存在线性趋势关系,且为负相关(χ2=13.215, R=-0.225, P值均<0.01)。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大,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左侧髂总静脉狭窄严重程度逐渐降低;年轻男性患者Dsr最大。对左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应检查左髂总静脉受压情况,狭窄率≥50%时应同时行左侧髂总静脉血管腔内治疗,解除左侧髂总静脉压迫情况。  相似文献   

12.
A case of an additional right external iliac vein lacking a right common iliac vein was found in an 84-year-old female cadaver during a dissection course at Aichi Medical University in 2014. The findings are reported and discussed from the embryological and clinical viewpoints. The right and left iliac venous systems were macroscopically observed with attention to the homonymous arteries and the inferior vena cava. In this cadaver, a preaortic external iliac vein originated from a right external iliac vein and drained directly into the inferior vena cava. The preaortic and right external iliac veins surrounded the right external iliac artery. In addition, the right internal iliac vein drained into the left common iliac vein, and the right obturator vein drained into the right external iliac vein. Our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normal external iliac veins developed from the ventral limb of the iliac venous system in this case. Our case has clinical importance for surgical complications such as hemorrhages in pelvic operations, phlebography, and especially central venous cauterization of the right femoral vein.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静脉受压的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及其它原因所致的静脉压迫性损伤的病理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用4.5#、5#、6#等型号注射针头放置于左髂总静脉旁,用相同的拉力将左髂总静脉和左髂总动脉与针头一同结扎,抽出针头,造成髂静脉不同程度的受压、狭窄。观测左髂总静脉腔内压力的变化和不同时间点的病理学改变(HE/Masson染色)以及左下肢的术后表现。结果:4.5#、5#针头组出现明显的髂静脉压力增高(P<0.05),4.5#针头组左下肢术后出现淤血、涨肿,术后3d逐渐恢复。病理改变随时间推移而愈发明显。假手术组、6#针头髂静脉压力则没有明显的变化。结论:用5#针头辅助作部分髂静脉结扎,是模拟人左髂总静脉受压的最佳选择;静脉受压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将导致管壁重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胫后静脉途径置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先行患肢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的基础上采用胫后静脉置管微泵持续推注尿激酶直接溶栓治疗,对其中髂静脉狭窄5例和闭塞1例患者在拔除溶栓导管后实施髂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结果:18例患者置管溶栓治疗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1例术前合并肺动脉栓塞者症状消失。溶栓后的健、患侧大腿周径差及小腿周径差比治疗前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期间,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无肺动脉栓塞发生,无置管处渗血或血肿形成、神经损伤等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1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平均5个月。15例肢体肿胀基本消退、肌张力减低、恢复正常劳动力;2例活动后肢体出现轻微肿胀伴沉重感,能进行正常家务劳动;17例均未出现患肢浅静脉曲张及静脉营养性障碍。结论: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胫后静脉置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疗效好、创伤小、安全性高、适应证宽,便于护理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大鼠后肢深静脉血栓模型的制备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用SD大鼠建立后肢深静脉血栓(DVT)动物模型,利用此模型进行形态学研究。方法 手术结扎下腔静脉和髂总静脉法建立SD大鼠DVT模型,通过肉眼观察和组织学研究DVT模型的股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在手术后6h、12h、24h、2d、4d、8d六个时间点,实验组DVT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动物股静脉内皮细胞受到损害,白细胞粘附并浸润股静脉壁。结论 利用结扎下腔静脉和髂总静脉法可建立SD大鼠DVT模型,白细胞在DVT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