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邻近主肝静脉根部肝肿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邻近主肝静脉根部肝肿瘤切除的可能性。②方法 分析我院近3年经手术切除的累及主肝静脉根部肝肿瘤病人3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性肝癌22例,并发肝硬化12例;肝血管瘤11例;肝细胞局限性增生1例;肺癌肝转移1例。③结果 行左半肝切除 Ⅷ段切除术10例,左半肝切除术2例,Ⅷ段切除或部分切除术5例,肝Ⅶ段和Ⅷ段切除术10例,肝中叶切除术8例。9例肝中静脉主干结扎或切除,1例直接吻合,1例肝右静脉干因出血而切除,1例肝右静脉结扎。全肝血流阻断8例。术后出现中等量腹水2例和胸腔积液2例,胆汁漏1例,1例在术后3月死于肝功能衰竭。④结论 主肝静脉受累的肝脏肿瘤切除虽具有较大风险,但只要方法适宜手术仍然是安全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正常人肝静脉肝内吻合支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正常人肝静脉是否存在肝内侧支吻合的问题,作者对13例正常成年男性新鲜离体尸肝进行了研究,其中6例尸肝在国内外首次进行了肝静脉分支灌注造影,1例行门静脉造影,并对6例尸肝行肝中静脉墨汁灌注染色及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1)肝静脉存在肝内侧支吻合,吻合支主要位于近肝包膜的第四、五级属支。(2)肝中静脉与肝短静脉间存在侧支吻合。(3)肝静脉与门静脉之间存在短路。以上发现,为非规则性肝切除提供了解剖学依据,也为肝外伤或肝癌累及1或2支主肝静脉时可将其结扎的观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保留下腔静脉血流的选择性肝血流阻断术(SHVEPC)在肝外伤合并近肝静脉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29例肝外伤合并近肝静脉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肝脏外伤均位于近第2肝门区域,并1根以上主肝静脉或其属支损伤29例.对22例施行了1根以上主肝静脉阻断术,保持下腔静脉血流畅通.肝静脉阻断方法 采用绕线结扎或肠钳、Satinsky钳夹闭法.结果 施行第1肝门阻断加部分肝静脉阻断22例,第1肝门阻断时间20min(15-30min),肝静脉阻断时间16.4min(5-28min),共结扎肝静脉12根,Satinsky钳阻断10根.结论 SHVEP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流阻断技术,既能控制术中出血,预防空气栓塞,又避免了下腔静脉阻断所引起的全身血流动力学紊乱,是一种更符合生理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定点测量 30例正常尸肝静脉距肝膈面的投影距离 ,分析其对肝损伤缝合方法的直接影响。方法 :测量肝静脉在距下腔静脉 2cm、5cm、10cm处距肝膈面的投影距离。结果 :肝左静脉全部及肝中、肝右静脉根部距肝脏表面较近 ,<2 .5cm。肝中、肝右静脉距下腔静脉 5cm、10cm处主干绝大部分深处肝实质内 ,达 4.3~ 6 .2cm。结论 :肝左静脉主干、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根部约 2cm范围内距肝脏膈面较近 ,便于肝静脉的缝扎、修补和较浅的创面缝合 ;肝中、肝右静脉 2~ 5cm段较适合创面缝合 ,但不适合缝扎 ;肝中静脉、肝右静脉中段 5~ 10cm段深处肝实质内 ,操作困难 ,宜行裂口清创探查、肝动脉结扎和肝叶切除术等较大操作 ,但不宜缝合、缝扎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测肝中静脉(Middle hepatic vein MHV)的解剖结构,为病肝切除和活体肝移植(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LDLT)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78例成人尸体肝膈面沿肝中静脉切开肝实质,显露肝中静脉;对肝中静脉及其属支进行了观测和测量.结果 肝中静脉按其属支多少分为3型,1支型75.6%,2支型19.2%,3支型5.2%;肝左、中静脉共于者73%(57例),3支分别汇入者23%(18例),肝左中右静脉共开口1例(3%);肝中静脉注入下腔静脉管径(11.8±2.3)mm,与镰状韧带之间的夹角为(43.04±11.55)°,距膈面的距高(11.14±4.11)mm,总长度(57.8±15.12)mm;肝中静脉属支汇合处的直径(9.61±2)mm,肝中静脉属支的角度(47±17.37)°,肝中静脉属支直径(4.68±1.13)mm.结论 对肝中静脉及其属支清晰的解剖学认识对于肝移植及肝切除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普外科工作(52900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忠信  王捷  罗葆明 《广东医学》2001,22(9):786-787
目的 探讨结扎肝硬化中国小型猪肝右静脉后对其门静脉压力(PVP)的影响。方法 12只中国小型猪建立肝硬化模型后,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下剖腹,B超介导下结扎肝右静脉,选取一支大网膜静脉置管测量结扎前及结扎后30min及1,3,5,7,14,21,28,56d的PVP。结果剖腹 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后均发生PVP升高,6只小猪术后PVP超过35cmH2O,且其中4只小猪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呈自限性。术中术后无一例死亡。结论 肝硬化条件下结扎肝右静脉会引起PVP早期升高,后期呈下降趋势;压力过高者会造成早期上消化道出血。一般无结扎肝叶的坏死。  相似文献   

7.
慢性肝脏疾患肝右静脉多普勒频谱改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所有受试对象分为正常对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3组,肝硬化患者根据肝功能分为Child A、B、C三级3个亚组.用超声仪测量肝右静脉频谱.发现正常对照组100%(50/50)、肝纤维化组70.8%(34/48)、肝硬化组40.7%(55/135)的患者肝右静脉频谱为HV0型,16.7%(8/48)的肝纤维化与17.8%(24/135)的肝硬化患者肝右静脉频谱为HV1型,12.5%(6/48)的肝纤维化与41.5%(56/135)的肝硬化患者肝右静脉频谱为HV2型.肝硬化HV2型的出现率较肝纤维化患者明显升高(P<0.01).表明肝右静脉HV2型频谱的出现可作为肝硬化诊断的提示性指标.  相似文献   

8.
结肠癌肝转移动脉灌注化疗与静脉化疗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肝动脉灌注化疗与静脉化疗治疗结肠癌肝转移的疗效。方法64例结肠癌肝转移患者随机分为肝动脉灌注化疗组和静脉化疗组。两组均采用FAM方案化疗。分析两组的CR、PR、RR及1、2、3年生存率。结果肝动脉灌注化疗组的CR、PR、RR显著高于静脉化疗组(20%vs.8.6%,47.5%vs.22.3%,67.5%vs.31.7%,P<0.05);肝动脉灌注化疗组的1、2、3年生存率也显著高于静脉化疗组(84.4%vs.21.9%,59.4%vs.6.3%,34.4%vs.0%,P<0.05)。结论肝动脉灌注化疗治疗结肠癌肝转移优于静脉化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评估活体右半肝移植手术切面血管结构的价值。方法:对100例活体右半肝移植健康供体进行术前MSCTA评价,分析经过手术切面的Iv段动脉支和门静脉支,V、VIII段的静脉引流支(直径〉5mm)。结果:IV段肝动脉支起自肝右动脉约占28%,IV段动脉支起源距离肝右动脉根部距离为(9.8±3.6)mm。部分由门静脉右前支供应占3‰.V段和VIII段肝静脉分别汇入肝中静脉及肝右静脉者占14%和1%,主要汇入肝中静脉者占13%和26%,主要汇入肝右静脉者占14%和8%。VIII段主要汇入副肝右静脉者占1%,分别汇入肝中静脉和副肝右静脉者占6%。不带肝中静脉的右半肝移植时,V、VIII段静脉重建数目n:n=1分别占22%和24%,n=2分别占4%和3%。发现44支直径大于5mm副肝右静脉,其中7支引流V、VI段,37支引流VI和VII段,直径为(6.5±1.3)mm。副肝右静脉距离肝右静脉根部冠状面距离为(44.4±14.7)mm。结论:MSCTA可以有效地评估活体肝移植中经过手术切面的血管分布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并发肝后静脉损伤的严重肝损伤时损伤静脉的显露和修复,方法:本组肝右叶切除3例,其中直接修补肝后段下腔静脉1例;直接修补肝中静脉和肝正中裂2例,改良式全肝血流阻断修补肝和静脉8例,未明出血来源,盲目修补2例。结果:本组并发肝后静脉损伤的患者15例,其中死于术中大出血4例,死于术后不可逆休克1例,痊愈10例,结论:并发后静脉损伤时术前复苏,术中对损伤静脉的正确与修复是治疗的关键;改良式全肝血流阻断对修复肝后静脉损伤是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人与猪肝门静脉几何形态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研究人与猪肝门静脉的几何形态学指标间的异同 ,为猪→人异种肝移植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 :取人与不同月龄猪肝门静脉 ,常规石蜡包埋、切片 ,HE染组织结构 ,光镜观察 ,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其几何形态学指标。结果 :猪与人肝门静脉壁的组织学结构类似 ,猪肝门静脉的管径、壁厚、管腔面积、管壁面积均随月龄的增长而增长 ,与月龄均呈直线正相关关系。 6月龄猪肝门静脉的形态学指标与人相近。结论 :猪肝门静脉的几何形态学指标随增龄发生变化 ,6月龄猪肝门静脉的管径、壁厚、管腔面积、管壁面积与人相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各种肝脏疾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疗效,评价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检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法 2005~2011年收治的因不同肝脏疾病行动脉内介入术(tansarterial embolization,TAE)的患者378例,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动脉栓塞治疗;对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的患者行保证恒定栓塞面积的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瘤栓患者行脾动脉药物灌注治疗。分别于术前和术后4周进行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检测和Child分级,统计并计算出血率。结果①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后对照1组门静脉血流明显减少,Child分级明显较差,出血率明显增加,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治疗后对照1组的门静脉血流明显降低(P〈0.05),出血率明显下降,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功能与TAE前比较无明显变化。③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瘤栓患者:治疗后对照1组的门静脉血流量明显升高,出血率明显降低,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功能与TAE前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检测在肝脏疾病介入治疗疗效评估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临床工作中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无水酒精犬门静脉分支栓塞诱导肝叶代偿增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成年杂种犬12只,选择性门静脉左支无水酒精栓塞。通过CT、DSA等检查观察栓塞效果,并评估安全性;观察栓塞前后犬非栓塞侧的体积变化,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栓塞术后6周,10只存活犬的非栓塞侧肝体积较栓塞前增大33.1%,观察8周未发现门静脉再通、门静脉高压及肝功能损害等现象。结论 门静脉分支的栓塞可以引起肝叶的萎缩,又可促使非栓塞肝叶的代偿性增生,门静脉分支栓塞是安全有效的,用无水酒精可以取得较好的栓塞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门静脉栓塞及结扎联合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对肝纤维化大鼠肝再生的作用。方法 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将100只肝纤维化大鼠随机分为5组,术前对照组、门静脉栓塞组(A1组)、门静脉结扎组(A2组)、门静脉栓塞+肝细胞生长因子组(B1组)和门静脉结扎+肝细胞生长因子组(B2组),每组20只。除术前对照组外以上各组栓塞或结扎大鼠门静脉右支。每组于术前及术后1、3、7及14 d分批处死大鼠,每次5只,检测各组时间点大鼠外周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的含量;称取各叶肝脏及全肝重量,计算术后不同时间点非栓塞及非结扎肝叶占整个肝脏的百分比;免疫组化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与Ki- 67的表达。结果 术后各组ALT、AST呈一过性升高改变,表现为术后第1天达到高峰,B1与B2组术后第1、3、7天ALT及AST峰值分别较A1与A2组低(P <0.05)。各组大鼠非栓塞及非结扎侧肝重/全肝重百分比均随时间增加而增加,术后第7、14天B1组非栓塞叶肝重/全肝重较A1组高,B2组非结扎叶肝重/全肝重较A2组高(P<0.05)。免疫组织化学改变:A1与A2组、B1与B2组术后非栓塞及非结扎侧肝叶PCNA与Ki-67的表达较术前明显增加并于第3天达高峰(P<0.05),然后缓慢下降,第14天A1与A2组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而B1与B2组较术前仍明显升高(P<0.05)。结论 肝纤维化大鼠选择性门静脉栓塞、门静脉结扎后对侧肝脏均有再生能力;外源性HGF能明显提高肝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测肝中静脉(Middle hepatic vein MHV)的解剖结构,为病肝切除和活体肝移植(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LDLT)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78例成人尸体肝膈面沿肝中静脉切开肝实质,显露肝中静脉;对肝中静脉及其属支进行了观测和测量。结果肝中静脉按其属支多少分为3型,l支型75.6%,2支型19.2%,3支型5.2%;肝左、中静脉共干者73%(57例),3支分别汇入者23%(18例),肝左中右静脉共开口1例(3%);肝中静脉注入下腔静脉管径(11.8±2.3)mm,与镰状韧带之间的夹角为(43.04±11.55)°,距膈面的距离(11.14±4.11)mm,总长度(57.8±15.12)mm;肝中静脉属支汇合处的直径(9.61±2)mm,肝中静脉属支的角度(47±17.37)°,肝中静脉属支直径(4.68±1.13)mm。结论对肝中静脉及其属支清晰的解剖学认识对于肝移植及肝切除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癌切除术后定期经肝血管化疗对术后复发的监测、预防和治疗价值。方法 原发性肝癌 2 1 4例 ,行肝段或肝叶切除术后分为经周围静脉化疗组 86例和经肝血管埋置全埋植式给药装置 (IDDS)化疗组 1 2 8例 ,两组术后定期化疗 ,观察其半年、1年、2年、3年的复发率。结果 IDDS化疗组的 1年、2年、3年复发率分别为 2 4 . 2 2 %、35. 94 %、5 9 .38%,明显低于周围静脉组的 37 .2 0 %、5 5 . 81 %、82 . 5 6 %(P <0 . 0 5 ) ,而且肝动脉、门静脉双插管组的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肝动脉插管组和门静脉插管组 (P <0 . 0 5 )。结论 肝癌切除术中肝血管埋置IDDS ,对术后复发的监测、预防和治疗有实用价值 ,肝动脉、门静脉双插管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肝动脉插管组或门静脉插管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49例无手术指征的晚期肝癌患者,行单纯肝动脉栓塞与在肝动脉栓塞的基础上行肝一门静脉化疗疗效的对照研究。方法:(1)单纯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组:选用7Fcook导管,采用seldinger法经股动脉穿刺行肝动脉造影,用碘油加化疗药物乳化栓塞。(2)双重治疗组:该组所有病例均经肝动脉栓塞1~4次后,再经皮肝门静脉穿刺造影化疗。结果:通过双重化疗使晚期肝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期月数提高到21.47个月,从而使晚期肝癌患者的半年生存率达100%、1年生存率达到76.5%、2年生存率达到35.29%、3年生存率达到23.53%。并使肝癌的肝内转移及全身转移率明显下降,而无明显的治疗后副作用。结论:双重化疗是一种能明显提高晚期肝癌患者生存期的有效的,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静脉频谱在不同程度的脂肪肝患者中的变化情况及对脂肪肝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3例脂肪肝患者及50例健康者进行了肝静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并将脂肪肝分级结果与肝静脉频谱变化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按肝静脉频谱特征将其分为3类:①0型(HV0):三相波,存在短暂反向血流;②1型(HV1):双相波,频谱波动振幅减弱,无反向血流存在;③2型(HV2):单相波,频谱波动消失,波形平稳。98%的健康对照组和51.61%的脂肪肝患者为0型。2%健康对照组和46.24%脂肪肝患者为1型。健康对照组未见2型,脂肪肝患者中2型为2.15%。脂肪肝的分级和肝静脉的频谱变化之间存在着直线相关关系(P<0.05)。健康对照组与肝病组之间肝静脉频谱异常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肝静脉多普勒检查有助于脂肪肝的诊断及分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