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及带锁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Yuan W  Jia L  Ni B  Chen D  Ye X  Chen X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3):182-184,I011
目的 探讨带锁钢板在颈前路开槽式减压植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性36例,女性19例,年龄平均51.5岁,病程平均13个月。病变累及2个功能节段者47例,累及3个功能节段者8例,术前JOA评分平均为8.3分。病变部位全部行颈前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带锁钢板固定术。结果51例获随访,平均26个月,植骨全部于术后12~16周骨性愈合,术后恢复之椎间高  相似文献   

2.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钢板内同定术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病变累及1个节段23例,2个节段46例,3个节段6例.经颈前路减压,单间隙为开窗式,余为开槽式.加自体髂骨植骨,加带锁钢板内固定.结果 平均随访12个月,植骨于术后4~5月完全骨性融合.术后恢复之椎间高度未发生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脊髓、血管损伤,无钢板、螺钉折断、滑脱等并发症,但有4例术后长期存在吞咽时异物感,有1例进食时有明显梗阻感.JOA评分由平均术前8.1分上升至术后14.1分.手术优良率夏为83.3%.结论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可靠,宜使用低切迹颈前路钢板内固定. 个节段23例,2个节段46例,3个节段6例.经颈前路减压,单间隙为开窗式,余为开槽式.加自体髂骨植骨,加带锁钢板内固定.结果 平均随访12个月,植骨于术后4~5月完全骨性融合.术后恢复之椎问高度未发生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脊髓、血管损伤,无钢板、螺钉折断、滑脱等并发症,但有4例术后长期存在吞咽时异物感,有1例进食时有明显梗阻感.JOA评分由平均术前8.1分上升至术后14.1分. 术优良率夏为83.3%.结论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可靠,宜使用低切迹颈前路钢板内固定. 个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颐性分析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的疗效,并评估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5例多节段(≥3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接受前路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分节段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或钛网植骨融合+前路钢板固定术.男14例,女11例;年龄49~77岁,平均52岁.在病变严重部位行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或髂骨块植骨,其余部位则仅行椎间盘切除减压钛网或自体髂骨植骨术;均结合应用前路钢板多组螺钉(≥3组)固定.术后测量颈椎矢状面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系统评估其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和三维CT重建方法评估融合程度;同时进行MR检查,以观察脊髓减压程度和脊髓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平均35.2(12~70)个月的有效随访.JOA评分:术前为9.5±1.3,术后6个月为13.8±0.8,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为13.6±0.9,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和末次随访,所有病例均已达到骨性融合,且椎管减压明显.术前ROM为68.1°±2.5°,术后6个月则为45.6°±3.5°,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为50.0°±3.2°,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路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结合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效果可靠;因为并没有全部切除所有节段的椎体,并结合应用多组螺钉固定钢板,所以初始稳定性较强,避免因为跨多节段植骨内固定而导致的内置物失败.  相似文献   

4.
脊髓型颈椎病不同术式疗效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术式选择和手术疗效。方法:对96例病变较严重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表现,选择性实施不同的颈前路和颈后路减压术,前路减压中单平面减压植骨术46例,多平面环锯减压植骨术10例,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术12例。25例植骨后采用带锁钢板固定。后路减压中半椎板切除减压术6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术5例,椎板成形术2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与后路减压术分期施行12例,前路减压植骨加带锁钢板固定同时行后路减压者3例。结果:随访6个月-6.5年,平均2.4年。术后神经功能评定,根据我国40分评分法平均提高5分,最高提高12分。结论:颈前路减压术是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术式,部分伴有严重椎管狭窄者需要行后路减压术。  相似文献   

5.
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11例病变累及3个以上椎间隙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钛网内充填减压椎体松质骨植骨融合,单间隙减压采用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并行带锁钢板固定。结果11例均获随访,平均15个月,植骨于术后12~16周骨性愈合。术后恢复的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钢板及螺钉折断、椎间融合器滑脱、植骨不融合等并发症。手术时间150min(120~240min),JOA评分由平均术前8.3分上升至术后13分。结论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及带锁钢板内固定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前路跳跃性椎体次全切、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及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方法 15例多节段(≥3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或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均接受前路跳跃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或钛网植骨融合+前路钢板固定术。男9例,女6例;年龄51~80岁,平均56岁。术中对C4、C6椎体行次全切,在保留C5椎体基础上切除其后缘增生骨赘、突出的椎间盘和(或)骨化的后纵韧带,在C3~5和C5~7进行结构性植骨,以C5椎体为中间固定椎体行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系统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摄X线片和三维CT重建评估融合程度;同时行MR检查,以观察脊髓减压程度和脊髓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9~42个月随访,平均26.7个月。15例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3.44±2.81)分改善至术后(16.16±2.19)分。颈椎序列由术前1.16°±11.74°改善至术后即刻14.36°±7.85°,末次随访时为12.92°±6.17°。术后声嘶2例,吞咽困难1例。结论 前路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结合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及后纵韧带骨化症疗效可靠。保留C5椎体提供了额外的把持力、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避免跨多节段植骨内固定而导致的内固定失败。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与后纵韧带切除,同时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78例,其中相邻两节段者46例,相邻三节段者32例。行单椎体次全切与后纵韧带切除,同时植髂骨或钛网植骨钛板固定46例;两椎体次全切与后纵韧带切除同时植髂骨或钛网植骨钛板固定32例。结果随访6~48个月,根据JOA评分标准,改善率为73%,优良率为85%,有效率为95%。结论椎体次全切与后纵韧带切除,同时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中减压安全有效,减压彻底,术后对椎间隙高度的维持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术前和术后6、12个月的JOA评分进行比较,计算术后6、12个月的神经功能改善率,评价术后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36例均获随访,时间12~18个月。JOA评分:术前为8.8分±1.0分,术后6个月为12.8分±1.6分,术后12个月为13.2分±1.4分,术后6、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善率:术后6、12个月分别为56.6%±9.8%和57.9%±10.1%。术后3个月31例(86.1%)植骨融合,术后6个月36例全部植骨融合。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3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22例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内植骨钛板内固定术,15例行分节段颈椎间盘切除、减压+PEEK-cage内植骨椎间融合术。对两种术式疗效及融合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例均获随访,时间10~31(18±4.25)个月,两组植骨均融合且无椎间盘退变及椎间高度丢失。两术式疗效及融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取得满意效果,应根据患者病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路选择性椎间隙减压组合椎体次全切除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累及3个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选择性椎间隙减压组合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组合减压组)。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术后根据影像学评估内固定稳定性、植骨融合率、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根据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率。并与同期由同一组医师采用两椎体次全切除长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8例(长节段减压组)进行比较。结果组合减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低于长节段减压组(P0.05);术后两组内固定均稳定,无松动、脱落,融合节段Cobb角两组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术后9个月角度丢失率长节段减压组高于组合减压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JOA评分均有改善,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路选择性椎间隙减压组合椎体次全切除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够达到充分减压的目的,可以兼顾减压需要和尽可能多地保留颈椎结构,减少并发症,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椎病前路减压后,应用自体髂骨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钛网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多枚颈椎钛金属Vigor椎间融合器及多枚聚醚醚酮(PEEK)融合器等不同重建方式,在恢复颈椎稳定性,维持颈椎病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2001年-2006年82例脊髓型颈椎病,采取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植骨+Windows钢板内固定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Windows钢板内固定术、多个单间隙减压+颈椎Vigor椎间融合器及多个单间隙减压聚醚醚酮(PEEK)界面固定治疗。结果平均随访1.5年,82例患者颈椎生理前凸及椎间隙高度恢复满意,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结论颈椎病前路手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与减压的彻底性及脊髓受压变性密切相关,手术应达到充分减压,彻底解除脊髓压迫。应用自体髂骨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钛网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多枚颈椎钛金属Vigor椎间融合器及多枚聚醚醚酮(PEEK)融合器等不同重建方式,能使颈椎即刻稳定,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有利于维持颈椎病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三种术式结果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不同颈前路手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 2 84例患者手术前后情况进行回顾。第Ⅰ组 1 54例为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患者 ,第Ⅱ组 1 0 2例为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患者 ,第Ⅲ组 2 8例为AO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患者。比较三组优良率、椎间融合率、手术并发症。结果 :手术效果第Ⅲ组最好。Ⅰ组最差。短暂性并发症 3组间无明显差异。永久性并发症Ⅱ组明显高于Ⅰ、Ⅲ组。结论 :对于多节段颈椎病颈前路多平面减压植骨融合结合AO带锁钢板固定术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手术 ,更适合于伴有颈椎不稳或后纵韧带骨化患者。  相似文献   

13.
ORION颈椎前路钢板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研究颈前路开槽式减压、自体髂骨移植及 O R I O N 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 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颈前路开槽式减压、自体髂骨移植及 O R I O N 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术后行 X线检查,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结果:全部病例神经系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3 个月获得骨性融合,无1 例发生钢板断裂或螺钉松动、滑脱。结论:脊髓型颈椎病经减压及植骨后辅以钢板内固定将使融合节段更加稳定,更有助于植骨节段的融合, O R I O N 颈前路钢板具备高度的内在稳定性,并有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生物相容性良好和不含磁性等优点,有助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5—2017-07采用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结果3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植骨均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移位、断裂、伤口感染、声音嘶哑及神经功能加重等并发症。术后1例出现脑脊液漏,2例出现吞咽不适,非手术治疗后均治愈。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JOA评分改善率评定综合疗效:优12例,良14例,可4例。结论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安全可靠,能够有效地恢复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路两种不同的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2009年6月治疗的6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7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A组),28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钛网融合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B组),术后根据JOA评分及X线表现比较2种方法的疗效。结果 2组患者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平均椎间高度末次随访时,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植骨全部融合。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治疗的关键在于充分减压及有效植骨融合,自体植骨或钛网融合器+锁定钢板固定牢固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较好方法 。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颈前路三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与影像学结果.方法 2002年10月至2007年1月,对23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连续三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男15例,女8例;年龄32~66岁,平均51.4岁.通过分析术前及随访时JOA评分,观察其改善率,并记录术后颈部症状及Odom分级.测量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颈椎侧位X线片,观察颈椎融合节段曲度(Cobb角).在末次随访时,观察融合节段的融合情况以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11~48个月,平均19.8个月.2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11.1±1.0)分,术后3个月(14.6±1.0)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改善率62%.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末次随访时,2例症状全部消失,1例左侧三角肌肌力由术前2级恢复至4级.术后Odom分级:优15例,良4例,一般4例.术后17.4%(4/23)的患者颈部仍有症状.植骨融合率100%.术前Cobb角为3.7°,术后1周为10.8°,末次随访为10.4°.未观察到邻近节段病变.无神经系统及与内固定物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颈前路三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可以获得很高的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17.
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颈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方法33例患者中,14例行多节段椎间盘摘除、植骨前路钢板固定;19例行椎体次全切除长条植骨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9个月。33例术前JOA评分2~14(8·88±0·64)分,术后最终随访时8~16(14·10±0·39)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优良21例,好转11例,加重1例。术后改善率10%~93%,平均61%。结论对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不伴有连续性后纵韧带骨化的患者,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保留椎体后壁的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并与传统的椎体次全切除术比较。方法2006年3月~2007年4月,收治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6例,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为38~72岁,平均55.61岁。以上病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18例,分别行传统的椎体次全切除术和保留椎体后壁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术后JOA评分、植骨融合率等各项指标。结果两种术式术后3个月植骨融合率均为100%,JOA评分改善无明显差异。保留椎体后壁组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结论保留椎体后壁的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手术风险小、减压彻底等优点,对颈椎椎体结构干扰破坏小,植骨融合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比传统的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更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9.
颈前路间隙减压与开槽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颈前路间隙减压与开槽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0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前路间隙减压与开槽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获得随访86例,随访时间平均20.9个月.采用贾连顺的疗效评定法评定临床结果.结果 临床疗效优良率83.73%,植骨融合率为99.07%.结论 颈前路间隙减压与开槽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是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颈前路钩椎关节减压联合改良植骨术治疗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钩椎关节减压改良植骨术和常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自体髂骨移植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09年6月收治的137例连续两个节段受压的颈椎病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A组61例采用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钩椎关节减压+填充自体碎骨的异体腓骨支撑植骨+椎间隙四角局部自体骨移植+颈前路钢板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B组76例,采用传统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自体髂骨移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住院天数、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临床疗效(NDI、VAS评分)及影像学结果(手术节段高度、弧度及融合率)。结果:A组手术切除节段1例在C3,15例在C4,26例在C5,19例在C6;B组手术切除节段1例在C3,23例在C4,32例在C5,20例在C6。A组手术时间(103.6±21.7min)和术后住院天数(3.0±0.8d)及围手术区并发症发生率(9.8%)明显低于B组(分别为147.4±28.3min、5.2±1.1d和25.0%)(P<0.05);A组术中出血量(182.7±46.4ml)小于B组(227.7±42.2ml),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NDI及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单纯分析混合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A组疗效优于B组;两组手术节段弧度及高度无明显差异;A组58/61例(95.1%)融合,B组76/76例(100%)融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10例出现供骨区血肿,1例感染。结论:颈椎前路钩椎关节减压改良植骨术与传统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自体髂骨植骨术在临床疗效及术后融合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前者更适用于伴有神经根管狭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或者混合型颈椎病,且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