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以寒立论,承《黄帝内经》思想,重视人体阳气,温阳回阳法贯穿诊疗始终,回阳法亦各有不同,如温散法、调枢法、承气法、通阳化气法、利水法等,使邪去而阳气通达,终达正胜邪去、阴阳平秘的目的。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把健脾温肾及从调畅肝气宣通气机来恢复机体阳气的法则一一诠释。从脾从肾恢复阳气各有优缺点,从脾恢复阳气,优点是阴阳不失调,缺点是较慢;从肾来恢复阳气,优点是快,缺点则是耗伤肾中阴精;从肝来恢复阳气比较缓和。仲景在恢复机体阳气过程中必须从脾或脾肾来恢复,虽然从肾来恢复阳气较从脾恢复阳气快,但也从未见过仲景只从肾恢复阳气。虽然通过肝来恢复阳气比较缓和,但临证使用较多。阳郁阴中,郁畅则阳复。若能掌握人体阳气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即可为解决临床困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石志超教授认为不孕症不外虚实两端,虚者脾肾不足,气血亏损;实者肝郁痰滞、气滞血瘀、阳气郁滞、湿浊毒瘀。治疗上主张治肾为本,兼调肝脾;循经周期,辨证用药;擅用虫药,治疗顽疾;厥冷不孕,和法论治;中西结合,病证相参,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藏精、主骨生髓,精能化气生血;脾主运化,为气血化生之源。精、气、血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卫气主要是循行于皮肤粘膜等体表的正气,起免疫屏障作用,其作用的发挥,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协调的结果,即卫气化生于肾中之阳气,充养于中焦之脾胃,散布于上焦之肺气。而其关键又在于脾肾二脏,“肾者主为外”,“脾为之卫”,认为脾肾通过卫气行使机体的免疫防御机能。  相似文献   

4.
何立群教授认为肾小管损伤属虚劳病范畴,其本在肾,与脾胃密切相关,其标在肺、膀胱,总体属于正虚邪凑范畴。何立群教授认为肾脏阳虚是肾病的根本,肾之阳气乃一身阳气之根本,秉承先天之精华,且极易亏虚,治疗上当以扶助脾肾阳气为根本大法,同时对于不同症情"随证治之"。脾肾阳虚是肾小管损伤患者主要证型,治疗上当以调补脾肾阳气为根本大法,同时兼顾收敛固涩精微,收敛外泄之阳气,对于本虚标识患者或者虚实夹杂患者,补益不忘祛邪,祛邪不忘扶正。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对水肿病机的探析,可归结为阴阳不和,脏腑失调,但若再进一步分析总结,可知水肿的发生最本质的机理在于气,如阴阳不合之"五脏阳以竭"者,或因阳气虚衰不能气化,或因阳气阻遏不能布散;其本在肾者,不过肾虚不能气化;其标在肺者,无非肺气失于宣降;其制在脾者,皆因脾气失于运化;关于三焦及肝者,气机阻滞,水道不畅;关于瘀血者,瘀阻气滞而气不行水。故而水肿之疗贵在温阳利水,但绝非仅此一法,还可从肺发汗,如仲景之大青龙汤,从脾健脾消肿,如严用和之实脾饮,从瘀加活血化瘀之品等其他之法,而具体可责之于肾、肺、脾、肝、三焦等。  相似文献   

6.
陆拯从肾论治脾胃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红 《四川中医》2000,18(6):2-3
全国名中医陆拯主任医师,业医四十余载,学验俱丰,尤其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更有其独特的方法,笔者有幸待诊于左右,收获颇丰,现将陆师从肾论治脾胃病的经验简介如下。1脾病从肾论治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主化生水谷精微,肾主藏精。脾主运化,须藉肾之阳气以温煦,脾气借肾阳以鼓舞上升;肾中精气又赖水谷精微之滋生。正如《景岳全书》所云:“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故脾与肾之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若脾病治脾而疗效不佳者,陆师多从肾论治,常建奇功。1.1脾气虚弱:表现为大便时溏时…  相似文献   

7.
问题解答     
从脾和肾生理、病理方面关系来说明五更泄的形成: 疑问者:张铭山答:脾和肾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在病理上互相影响。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这种功能必赖肾阳以温煦。肾为先天之本,阳气之根,必源脾之生化与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若脾阳久虚,不能温养肾阳则脾肾阳虚,或肾阳衰微,命门火衰,  相似文献   

8.
慢性肝衰竭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因前期过用苦寒药物治疗,或因素体脾肾阳气不足,湿浊瘀毒内蕴,故疾病晚期易形成阳虚瘀毒的病理状态。其基本病机为“脾肾阳虚、湿浊内蕴、毒瘀胶着”,导致肝功能失代偿。常占杰提出温中逆挽法,重在挽救脾肾阳气衰败,祛瘀化湿,从而改善慢性肝衰竭晚期出现的多种并发症,并通过逆转脾肾阳气虚损的病理状态,挽救肝功能失代偿。  相似文献   

9.
李应存教授认为慢性泄泻常以脾肾亏虚为本,虚实夹杂,其病经久不愈,乃是正气不足,导致病情迁延缠绵,故补脾肾之阳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是治疗该病的根本。其临床常用敦煌大补肾汤随证化裁,温通脾肾之阳气,古为今用,标本兼顾,收效颇佳。  相似文献   

10.
参附汤由人参、附子组成,有回阳益气救脱的作用,为阳气外越病至危急时常用的救急方。人参性温,味甘微苦,入脾、肺两经,有补元气、生津、宁心安神的作用。附子性大热,味辛甘,能通行十二经,主治大汗亡阳,四肢厥逆,阳虚畏寒以及肾阳不足水肿等证;为回阳救逆常用之品。我们在临床上遇到心肾阳气极度衰微,阳气欲脱,脉细欲绝,病势危急的患者,常用此汤治疗。尤其是对心脏病心力衰竭的患者,其证都是心肾阳气衰微,与此汤所主治的症侯相合,故用本方为主,随症加味,疗效显著。兹将加减法介绍如下:1.阳气欲脱,喘急不得卧,大汗出,甚则四肢厥逆,脉微欲绝者,为肾不纳气;可加黑锡丹,以镇摄肾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药和之”是用温热药温化调和之意。但温热药不可太过,否则易于化燥伤阴,或使阳气浮越,不可不慎。 肺脾肾在痰饮发病上的重要性 痰饮病的发生,关键在于肺脾肾三脏阳气不足,或阳气被遏,由于外感寒湿,肺气被郁,失通调水道功能,不能下输膀胱,因而水液停潴,变为痰饮。饮食生冷,脾阳被郁,运化失常,水谷不能化为精微而输布全身,以致津液停积于某一部位,变成痰饮。久病或年老,肾  相似文献   

12.
足三阴肝脾肾中肾为一身阳气之根,肝主升发,脾主升清,三脏皆主升。从人身左右而言阳左升则必有阴随,阴右降则必有阳随,如此方能阴阳协调。肝脾肾三脏中阳气升发无碍,人身阳气振奋,则人体左右阴阳升降顺畅,自然百病不生。以此理论指导中医临床又可灵活变化出多种治法和用药方式,左右阴阳互为其用,以治疗不同种类的疾病。  相似文献   

13.
凌家艳  薛莎 《中医药导报》2023,(4):186-188+192
薛莎教授基于《黄帝内经》中“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认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为脾肾阳气亏虚,清气和水谷精微生成不足,有形物质形成乏源,导致成骨不足,骨骼失养。脾肾阳气亏虚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的根本,肝郁阳气不舒、瘀血痹阻是发病的重要环节;治疗当补肾温阳为主,兼顾疏肝通络、健脾养胃,同时配合中医外治,防治结合。  相似文献   

14.
慢性支气管炎为本虚标实的疾病。本虚为肺脾肾不足。治疗两则:喘证(痰热犯肺型),治宜清热化痰平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脾肾虚寒型),治宜温补脾肾,纳气平喘。指出:适当结合温补脾肾之法,才能恢复脏腑的阳气,各脏腑温煦、推动、气化、固摄作用才能发挥,主气司呼吸的功能才能正常。  相似文献   

15.
产后心悸,证属心血不足,脾肾阳气亏虚,治宜温补脾肾、益气安神。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癌从温补脾肾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温阳法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作用,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肝癌的发生发展与脾肾阳气虚损休戚相关,故原发性肝癌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应以温补脾肾为主,消瘢、利水、止痛、止血、退黄为辅.  相似文献   

17.
<正>慢性病毒性肝炎多由于正气不足,邪毒内侵所致。久病多虚,久病伤阳,加之慢性病毒性肝炎,多使用清热解毒,清热泻火的苦寒之剂,使人体脾肾阳气更伤,病势缠绵。在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中,要注意保护脾肾阳气,始终使人体阳气充盛,以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今几年来,笔者采用健脾温肾法在慢性病毒肝炎治疗过程中,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肾泄的病因病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泄一词最早见于汉.华佗所撰,后由唐.孙思邈编集的《华佗神医秘传》,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历代医家多有分歧,众说不一。通过查阅大量古今文献,对历代医家的观点进行探讨分析后认为,肾泄关键是由肾阳虚衰,火不生土,闭藏失职所致,与肾、脾、肝三脏有关,但肾虚为其病本。至于肾泄泄泻时间多在五更时分的原因,则是由于阴阳消长所致。因肾为阳气之根,能温煦脾土,五更是阴气极盛,阳气萌发之际,今命门火衰,脾肾阳虚,阴寒内生,阳气当至而不至,阴气极而下行,故为泄泻。  相似文献   

19.
阳和汤载《外科全生集》,功能温阳逐寒,祛痰散结,前人誉“治阴症,无出于右者。”笔者取其温通之义,屡施于阳虚痰喘病例,效若响应。阳气乃人身之大宝,阳气健运,人体安和。痰饮的形成,主要由脾肾阳虚所致,盖脾主健运,肾主水液,必须阳气温煦蒸化,水湿始能运化渗利而无停滞之害。若脾肾阳气素虚,水湿留滞,水化为饮,湿聚成痰,由是痰饮病成。痰阻气滞,囊结为患,蕴郁于肺,为痰喘宿疾之根,如“蜂子穴于房中,莲于嵌于蓬内。”一染外邪,则宿疾新感,内外交困沉寒顽痰  相似文献   

20.
雷婷  王建坤  魏凤琴 《河南中医》2022,(12):1834-1837
李东垣认为,治疗脾胃病不能拘泥于脾胃本身,须从五脏整体考虑。肾与脾分主先后天,肾为人身之根本,肾不封藏,则水中之精不足,则无精以行升浮之令,百病乃生;肾阳为脾胃阳气的根本,肾阳充足,温暖中土,则土不致寒冷,脾胃之阳充足则能腐熟、运化水谷,且制水而水不泛滥,故不病;肾阳虚则水土不温,脾胃一派寒象,名“寒中”;肾精滋润濡养脾胃,开窍于二阴,胃主降,体阳用阴,若肾精亏虚,则脾胃、大小肠失润而不能向下传化糟粕,可引发便秘;肾之阴火可伤及脾胃元气,加重脾胃虚损程度。因此临证治疗脾胃病时,李东垣除补益脾胃外,还注重从肾论治脾胃病。肾阳不足、寒水侮土者,李东垣善用辛热,佐以甘药,辛热泻寒水,甘热补脾肾阳气,常用理中丸、四逆汤等加减;水来侮土、阴寒不盛者,用理中丸;阴寒甚者,用四逆辈,方如四逆汤、姜附御寒汤、神圣复气汤、附子理中丸等;肾之水虚阴火上僭者,用生地黄、黄柏、知母等滋水泻火。其还善用风药升散阴火,散寒胜湿升阳,并强调要因时用药,肾元不足者,慎用发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