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问世之前,中医的主要流派是“医经派”与“经方派”。此处“经方”只是经验方之谓,与后世崇尚的仲景方之“经方”含义不同,后者之“经方”是“以经论方”也。迨至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祖国医学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得以问世,中医有了诊治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第一部专著。由于该著“有论有方”、“以论统方”,创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从根本上改观了汉以前中医临床缺乏系统理论的局面。笔者试从以下六个方面论述仲景学说对中医学的发展所起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中梓为明末清初的著名医家,治学主张博采众家之长而不偏不倚;临证诊治主张求其根本,注重先天之肾和后天之脾;学术理论主张医易互参,阐发水火阴阳学说[1]。李中梓以“治病必求于本”为依据提出“化源论”。“化源论”是运用五行生克的原理说明脏腑生理病理的关系,并以此指导临床实践。“化源论”的提出,首见于《颐生微论》,但其应用在《医宗必读》《里中医案》《病机沙篆》等医学著作所记录的病案中均有体现,兹扼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医原》中的燥湿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原》中的燥湿理论吉林136200辽源市中医院张亚春主题词@《医原》,燥湿,医学史,清朝《医原》是清代石寿棠所著。石寿棠,字芾南,江苏安东人,他幼时读书即朝儒夕医,数十年不辍,石氏有感于当时医家对医学“昧于本原,而仅逐其未,”因而所著之书名为《医原...  相似文献   

4.
《伤寒恒论》为近代伤寒学家郑钦安所著。郑氏为清道光,光绪年间(1804~1901年)名医。其研究《伤寒论》服膺方中行,喻嘉言,舒驰远,陈修园之学。所著《伤寒恒论》一书,为其研究《伤寒论》的代表作。成书于光绪二十年(1889年),该书为西南医家所倚重,影响之大,及于海外。《伤寒恒论》一书,按法辨证,纠失补偏,独具创见。兹就管见所及,将《伤寒恒论》学术思想略作探讨如次。 (一)首尊仲景 学承错简 钦安治《伤寒论》首崇仲景,指出仲景为“医门孔子”,“立法之祖”。阐明其订正《伤寒  相似文献   

5.
李东垣所著《脾胃论》多年来一直流传,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其首次提出“阴火”,并将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的主张贯穿全书,实起振聋发聩、发皇古义之功。后代医家如王肯堂、张景岳、李时珍等对《脾胃论》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赞扬东垣善用补法,称为“医中之王道”。赵国仁老师深谙《脾胃论》,对东垣诸方运用游刃有余,今随赵老将东垣所创制的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  相似文献   

6.
内燥泛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燥为六淫外邪之一,在临床上有些并非外感疾病,但见有与外感燥邪相似的临床表现,称之为“内燥”,考历代《内》、《难》等医著,很少论述内燥,在清·石芾南之《医原》中始见有“内燥”之名,近代对内燥之见解,或论其是邪气,或论其系阴津亏虚,混淆欠清,尚乏专论,今不揣拙见作此泛论,请教于诸公。  相似文献   

7.
雷丰,清代著名医学家,其医学理论精深,临床经验颇丰,所著的《时病论》,崇尚《内经》之学、群览诸家之书、引申触类、渐有心得,现举要试探如下。  相似文献   

8.
吴门医派络病理论之病因病机学说在慢性肝病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吴门医派除创立了温病学说外,在内科杂病诊治领域亦有重大创新,如对内经以后的历代医著很少论及之络病进行了理论阐述及其治疗实践从而完善了络病络治学说。《医门法律》曰"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  相似文献   

9.
《医原》一书系清代(咸丰年间)石寿棠所著。石氏七世事医,至寿棠则“朝而儒,夕而医,历数十寒暑如一日。”因此他“才识既高,学术并茂”。其临证时注重一个“原”字,探原立论,故有《医原》二卷书。石氏在该书论述病因病理、辨证、用药时,尤其突出“燥”与“湿”的理论,作为一种学术观点在中医文献中有其独特之处的。石氏认为:“天地之灾,不外燥湿;六气伤人,亦不外燥湿。”又说:“古人论药性,多言气味,少言体质。……病有燥湿,药有燥润,凡体质柔软,有汁有油者,皆润;体质干脆,无汁无油者,皆燥。然润有辛润、温润、平润、凉润、寒润之殊,燥有辛燥、温燥、热燥、平燥、凉燥、寒燥之异,……”其中尤以推燥之因,辨燥之理,论药之质,于“润”中变更诸法,最有见地。本文就《医原·女科论》一篇读后,对其论治女科病之润燥一法作一浅探,从中或可窥见石氏学术特色之一斑。  相似文献   

10.
老中医张琪在其所著《临床经验集》前言述其:“予自少年即酷爱医学,遂遵‘大医精诚’之训,悉心钻研医典,博览古今医著,在临床实践中亦兼采西医之长,期能尽医之天职……。为洞悉医理,常苦苦思索,寻根溯源;为疗救危难,常潜心研究,以求效验;为启迪后学,常精写教案,循循诱导。”这是他对自己几十年行医之路的深刻总结,亦是其治学上成功之处。用勤学、博览、实践、创新八字归纳非为虚置。一谦虚严谨,勤学而不倦张老在其所撰医论中曾云:“‘医者意也’,此‘意’字寓意深刻,即言:为医者必须思路广阔,善于运用思维分析病情,探微索隐,直中肯綮”,“思路来自于学识”,“高超的医术来自于勤学苦练”。他认为,勤奋学  相似文献   

11.
<正> 近读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的医话集、医案集,其中治咳经验颇切实用。现举要叙之,便于临证检用。一、治咳辨治枢要在《岳美中医话集》(以下简称《医话》)和《岳美中医案集》(以下简称《医案》)中皆有专论治咳的篇章,但也有散见于其他篇目中,现加以归整爬梳,以窥大概。其辨治枢要大致有三。 (一)咳证名目繁多,以外感内伤统之咳嗽一证《内经》有《素问·咳论》专篇,其中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论点;其后,李东垣对此论进一步阐发,补  相似文献   

12.
杨天权 《山西中医》1994,10(3):46-48
张镜人教授论脉诊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研究室(200085)杨天权脉诊是祖国医学诊断疾病的一种人方法,早在《周礼》中已有“参(切)之以九脏之动”的记载。《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微妙在脉,不可不察”明·徐春甫《古今医统》更明确提出,“脉为医之关键,...  相似文献   

13.
雷丰,字少逸,生于1833——1888年。晚清医家。祖籍福建浦城,自幼承父志家学,精研医籍,好学勤读,医术颇精,著《时病论》流传后世。 1987年是《时病论》刊行100周年,笔者特就雷丰论医德修养加以介绍,聊为纪念。雷氏认为:“医者依也,人之所依赖也。”指出:为医者肩负着“苏人之困。拯人之危”的神圣职责,故当以“性命为重,功利为轻。”大声疾呼:“医毋自期”、“毋怀妒意”!指明:“医之为道,死生攸系,一有欺心,即药饵妄投,存亡莫卜,奈何济人之方,竟视作欺人之术也;”或者“妒心一起,害不胜言……不顾他人之性  相似文献   

14.
张锡纯,字寿甫,原籍山东诸城,后迁居直隶(今河北省)盐山边务里,累世业医。年青时曾致力于科举,因两次参加秋闱落第而转习医业。他博览群书,并学习西医理论知识,有沟通中西医学之理想。结合几十年临床实践,著成《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其中有《医论》八卷,《方论》八卷,《伤寒六经论》四卷,《药物讲义》五卷。他曾说:“学医要与古为新,俾我中华医学大放光明于全球之上”,对医学的应用,提出“合中西而融贯为一”,不愧是中西医结合的先驱。现就其学术思想,治学精神,以及其主要成就和贡献,作一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15.
《医经溯洄集》为元末医家王履所著。书中对亢害承制论、四时所伤论、虚实补泻、寒温暑病以及中风等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广为后世所用。通过对该书的研读,略窥王履治病救疾之思,分别从王履治学、诊病、用药三个方面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6.
喻昌“秋燥论”之学术特色杨胜辉(湖南省安乡县中医院415600)喻昌,字嘉言,我国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其所著《医门法律》一书,成书于他七十四高龄,是他博极群书,广采众议,结合自己临证几十年的经验而写成的一代名著。其所倡“秋燥论”及“大气论”,对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17.
<正>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一部临床实用价值很高的古典医籍,1700余年来长存不衰,倍受推崇。可惜书成之后,几经兵燹,原书无可复睹,致使后世注家蜂起,流派分庭,各抒己见,许多问题,莫衷一是,遂令学者望而生畏。近读平舆蔡德元先生所撰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一书(1992年12月河南科技出版社出版),顿感别开门径,获益匪浅。兹不揣鄙陋,以荐同道。《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以下简称《古本》)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第12稿,原为广西桂林罗哲初所藏,1939年由黄竹斋刊行(俗称“自云阁本”。见《新中医药》1955年11期),当时鲜为人知,更少有人研究之,甚至有目为伪本者。蔡德元先生首重仲景之书,  相似文献   

18.
汪缵功,名光爵,号学舟,为清代姑苏一带的名医。唐大烈称其为“遂业医,治病多奇中”,可见其学术高明。其著作有《医要》若干卷,未梓行世。所著《虚劳论》一文,系唐氏收集载于《汇讲》一书中。现就其证治经验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9.
方耀 《江西中医药》1999,30(5):37-38
《医原》为清代医家石寿棠所著,其“用药大要论”体现了方剂相反相成的配伍法则,对于临床组方用药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现探讨如下:1 相反相成,阴阳相须石氏重视以阴阳学说指导辨证治病、组方选药,其言:“草木虽微,其气味有阴阳之分,体质有刚柔之别,一物一太极也。”并认...  相似文献   

20.
读医纠偏论     
国医之源,数两千年,国医之书,卷帙浩繁。古自三坟经典,今迄百家散论,歧黄为祖,仲景为师,丹溪、东垣、子和、景岳、修园均为大家。《内经》《伤寒》,立医之大旨;《丹溪手镜》《东垣十书》等各家精论,发医之幽微。令今之莘学,如鱼之在波,畅游无限。实乃医之运、学之幸也!但虽医之源流相贯,一脉相承,而各家争论,百派争鸣也蔚为现实。上溯《曲礼》,即有《黄帝针灸》、《神农本草》、《素女脉诀》之分,中寻金元,刘张朱李,温热寒凉,滋补攻下,其争更成大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