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方法:根据2009年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对20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并对调查者胃黏膜进行组织学病理分型,分析不同病理类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体质分布特点。结果:200例慢性胃炎患者,慢性胃炎以阳虚质为主要体质类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以气虚质为主要体质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以阴虚质为主要体质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萎缩程度在中、重度以上的体质类型主要是湿热质、血瘀质、阳虚质。129例行病理分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伴肠化上皮成分组患者主要体质类型为阴虚质,其次为阳虚质。结论:慢性胃炎病理类型与中医体质相关,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均与阳虚质关系较密切。  相似文献   

2.
慢性胃炎从痰论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福如 《新中医》1995,27(6):62-63
慢性胃炎从痰论治体会陈福如慢性胃炎是西医的病名,按组织病理学又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肥大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萎缩性*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属中医的胃脘痛等范畴。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笔者在临床中治疗不少病例从痰论治,取得较好疗效。现结合病例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辨证治疗慢性胃炎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侠 《陕西中医》2006,27(9):1046-1047
目的观察辨证治疗慢性胃炎60例的疗效。方法按中医辨证分型论治胃脘痛即慢性胃炎。结果总有效率为98%。提示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内镜下分类的相关性。方法:将320例慢性胃炎患者分别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内镜检查分类,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各中医辨证分型与内镜下分类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中医证型内镜下分类以萎缩性胃炎最为多见,其次为隆起糜烂性、红斑渗出性及反流性胃炎;其中在隆起糜烂性、红斑渗出性及反流性胃炎中均以肝胃不和最多,分别占33.77%、34.62%、42.55%;在出血性胃炎中以胃络瘀血最多,占35.29%;在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脾虚气滞证型上,均以萎缩性胃炎的比例最高,分别占40.00%、48.48%、41.86%。结论: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和内镜下分类之间密切相关,对于无法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可通过中医辨证分型对其可能的内镜表现进行相应的推断,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慢性胃炎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多发病。本病在蒲圻一带的发病率较高。中医多将此疾归为“胃脘痛”范畴。笔者在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李玉奇教授的指导和传授下,根据李师“慢性胃炎从痈论治”的理论辨治胃脘  相似文献   

6.
慢性(活动性)胃炎。依据临床表现.胃镜及病理组织改变分为慢性(活动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不同命名,中医辨证分型多为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血型为主要证型论治。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胃粘膜组织中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rlotti HP)以来,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道性胃溃疡及癌前病变的形成,胃癌的发生关系,  相似文献   

7.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内镜下分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内镜下分类的相关性.方法:对327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常规胃镜检查,按照悉尼系统内镜下分类法得出镜下诊断,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隆起糜烂性胃炎以脾胃湿热型居多;反流性胃炎以肝胃不和型居多;出血性胃炎以胃络瘀血型居多;而以虚证表现为主的证型(脾胃虚弱、...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比较慢性胃炎5种常见中医证型患者的胃黏膜病理情况。方法:对脾胃湿热型、脾虚气滞型、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常规胃镜检查,均行胃黏膜活检作出病理诊断与分析,且不同证型间进行比较。结果:慢性胃炎中医分型与病理类型有一定相关性,浅表性胃炎中脾虚气滞型比例最高(83.33%),萎缩性胃炎中胃阴不足型比例最高(24.00%),肠上皮化生中脾胃湿热型比例最高(28.57%)。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慢性胃炎病理改变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采用中医辨证论治,逆转慢性胃炎病理发展趋势,减少癌前病变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驻警青年人慢性胃炎的特点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及病因分析,方法:对来自海拔300m以上胃脘痛驻警青年住院病人200例进行胃镜检查,病理诊断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14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54例,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寒型146例,占735,结论:慢性胃炎在高原环境的影响下,胃粘膜的病理变化和中医辨证分型都有一定的特征型,其病因与高原低氧、寒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中医辨证论治胆汁返流性胃炎疗效。方法:分型论治胆汁返流性胃炎75例。结果:总有效率97%。结论:中医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疗效突出。  相似文献   

11.
慢性胃炎与溃疡从热辨治十要青海医学院中医系(810001)王付慢性胃炎概括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其临床证候特征大多属中医“胃痛、“胃胀”以及“呕吐”等病证范畴。中医辨慢性胃炎主要分寒热虚实,论治亦即散寒、清热、补虚、泻实等方面。今集临床辨治之体会,...  相似文献   

12.
曹元媛  徐春凤 《中药材》2022,(4):1015-1018
慢性胃炎是一种胃黏膜慢性炎症,其病因复杂,治疗难度较大。慢性胃炎一般分为两种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痞证”“胃痛”“嘈杂”等范畴,该文主要是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机制、辨证分型的基础分析上收集中医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典名方,对其用法和效果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13.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内镜分类关系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12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辨证分型与内镜分类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脾胃虚弱型以红斑渗出性胃炎为主,肝胃不和型以癃起糜烂性胃炎为主,胃阴不足型、脾胃湿热型均以萎缩性胃炎为主,胃络瘀血型则以出血性胃炎为主。  相似文献   

14.
慢性胃炎是消化科常见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可有灼痛、钝痛、胀痛或剧痛。近年来,笔者运用中医辨证分型论治慢性胃炎54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根据临床症状,可归属于中医"胃脘痛""嘈杂""痞满"等范畴。中医古籍中虽没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一病名,但却有一系列与CAG有关的病证记载。中医在CAG的治疗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在临床治疗中也取得了显著疗效。对CAG从古至今的中医辨证分型情况进行梳理,发现古今的辨证分型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严巧锋  曾嘉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7):124-124
本文首先阐明了中医对胃脘痛的认识,从而提出从肝脾论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理论;之后从中西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理论中找出结合点,从而进一步论证从肝脾论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合理性;最后提出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要从肝脾论治,简化辨证分型,更有利于指导疾病的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7.
<正> 笔者近年来曾对4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了完整系统的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取得了较为满意疗效。(诊疗标准参考1983年全国慢性胃炎会议制定),现将治疗经验与体会总结如下。不当之处,敬请同道指正。临床表现本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性胃脘痞满胀痛,嗳气呃逆,纳呆,便溏,胃脘喜温喜按,或见呕吐,胃中灼热疼痛,口干口苦,嘈杂烦  相似文献   

18.
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的一个类型。病理变化是以粘膜退化,胃壁变薄,胃腺萎缩为特征。本病属中医“胃脘痛”范围,因病程长,症状持续,属慢性虚性胃痛病。以前由于缺乏特异性检查,所以往往遗漏或误诊。近几年来,由于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发展,经过X线透视,胃液分析,胃镜窥视,对本病的诊断有了较科学的根据,有助于中医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辩证求因,审因论治。现对本病的分型及治疗,略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国际悉尼内镜胃炎分类及HP感染的相关性,观察慢性胃炎362例,按南昌会议标准分为5型,做胃镜观察并按悉尼分类标准分为7型。同时用先进的^14C-UBT呼气试验法测定HP阳性率与阳性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胃不和型主要见于红斑渗出性胃炎和反流性胃炎;脾胃湿热型主见于红斑渗出性、出血性和平坦糜烂性胃炎;胃络瘀血型主见于平坦糜烂性、出血性胃炎;脾胃虚弱型最多见于红斑渗出性胃炎;胃阴不足型主见于萎缩性胃炎。HP感染率及密度值显示非虚证型>虚证型。结果表明,慢性胃炎的辨证分型与悉尼内镜胃炎分类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王涛  王萍  迟伟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4):693-695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是慢性胃炎的常见类型之一,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白长川教授根据多年临证经验,提出了从胃滞虚热论治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白教授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因滞而虚""因滞而热",核心在于"滞",并提出了本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为胃滞虚热型。应用白教授自拟经验方胃糜康治疗数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经临床实践证实胃糜康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胃黏膜修复并显著降低疾病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