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络腧穴既可循经治疗疾病亦可反应病症,"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募穴又称腹募穴,是脏腑之气血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乃"脏气结聚之所","经气聚于此也",脏腑气血阴阳变化可通过经络而体现于相应的募穴,募穴好比脏腑在体表开的一扇窗口。通过经络诊察,问询患者穴位异常感受或体会腧穴体表寒温、指下异常感觉等,可以判断疾病归经、病变属性,"腹爆满,按之不下,取太阳经络者,胃募也"、"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以胆募俞","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循之,审其虚实而调之"。气街是经气纵横汇通的共同道路,系脏腑和诸经气、气血横向输注的捷径,脏腑气血通过气街而直达于外,灌注诸经。期门、日月作为肝胆募穴生理条件下肝胆脏腑气血阴阳平衡,脏腑之气灌注;病理条件气血阴阳失衡将影响肝胆募穴正常功能活动,造成气血输注障碍,引起期门与日月的体表病理性反应,如寒温异常、压痛、触诊异常感觉等;期门、日月与肝胆还存在着解剖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张静  郑杨 《中医药学报》2000,28(6):63-63
“十一脏取决于胆”出自于《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隋唐以降历代各家对此注解不一 ,于是成为学者探讨与争论的课题。1 历代各家注释  张介宾注曰 :“足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 ,亦曰中正之官 ,又曰奇恒之腑 ,所以能通达阴阳 ,而十一脏皆取乎此也。”[1 ] 张氏认为十一脏都取决于胆与胆经的功能。  李东垣注曰 :“胆者少阳春升之气 ,春气升则万物化安。故胆气春升 ,则余脏从之 ,所以十一脏皆取于胆。”[2 ] 李氏将“胆”注释为胆所通应的季节 ,即春气。认为春气的变化决定十一脏的变化。  当今学者李氏[3] 认为“十一”乃“土”之…  相似文献   

3.
《难经》是我国古典医籍之一,其中有三十二难涉及到针灸学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配穴、刺法等理论。兹择其中某些有关腧穴与配穴的理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讨论如下:一、俞募穴理论的阐发与后世的运用背俞穴的载述,首见于《灵枢·背俞》,但仅有五脏俞的名称及位置。募穴,《内经》没有具体的记载,仅在《素问·奇病论》中提到:“胆虚气上溢而口苦,治之以胆募俞”。对俞募  相似文献   

4.
高焰 《中国针灸》2001,21(8):39-47
《素问·五脏别论》载“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此六者 ,地气之所生也 ,皆藏于阴而象于地 ,故藏而不泻 ,名曰奇恒之府。”也就是说“奇恒之府”在形态上多属中空而与腑相似 ,在功能上却不是饮食消化排泄的通道 ,又与腑有差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阳病治阴”说明六腑有疾 ,多取募穴治疗。“奇恒之府”也算是“腑” ,那么“奇恒之府”病变 ,是否有特定穴可取呢 ?也就是说“奇恒之府”有没有募穴呢 ?暂且不论“奇恒之府”是否有募穴 ,先看它们是否有对应的特定治疗穴 :《难经·四十五难》载“髓会绝骨 ,骨会大杼 ,脉会太渊……”…  相似文献   

5.
“十一脏取决于胆”,语出《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脏象何如?……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十一脏取决于胆,历代注释不一,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胆主决断作释:如王冰说:“然胆者,中正刚断无私偏,故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王氏以胆主决断作释,颇具启示,然尚须进一步阐发。二、以胆主春生之气作释:如李东垣说:“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  相似文献   

6.
伏邪学说,最早起源于《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言:“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这一理论为伏邪学说打下了基础。后世医家对《内经》伏邪说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如清代出现了一些伏邪学说的专著,有柳宝诒的《温热逢源》,刘吉人的《伏邪新书》,叶天士的《三时伏气外感篇》等,  相似文献   

7.
<正> 《素问·六节脏象大论》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金元医家李东垣说:“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生则万化安,故胆气春生,则余脏从之”。清代高士宗也说:“胆为  相似文献   

8.
<正> 奇恒之腑,名出《内经》.《素问·五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脏、腑、奇恒之腑,为人体三类不同的脏器,有其各自的形态和功能特点.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脏器,虽然在形态上均具有“管腔中空”的特点而与腑相似,但其功能却是“藏精”而近似于脏,所谓“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正是其与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一般传化之腑之“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相  相似文献   

9.
<正> 一《素问》、《灵枢》中,到处贯穿着“五脏六腑”说,可见“五脏六腑”在《内经》形成时,已成为医家所普遍使用的人体内脏说。《素问·五脏别论》作者,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奇恒之腑”的。奇者异也,恒者常也。也就是在恒常的五脏六腑外,又提出了异常之腑。既云异常之腑,其内容就不应该包括恒  相似文献   

10.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出自《素问·六节脏象论》。对此理论的理解历代注家均有自己的看法与认识。李东垣认为 :“胆者少阳春生之气 ,春气升则万物化安 ,故胆气升则余脏从之 ,所以十一脏取决于胆。”〔1〕程杏轩引《医参》曰 :“勇者气行则止。怯者着留为病 ,经言最宜旁通。凡人之所畏者皆是也。遇大风不畏则不为风伤 ,遇大寒大热不畏 ,则不为寒热中 ,饱餐虽出于勉强 ,则必无留滞之患 ,气以胆壮 ,邪不可干 ,故曰十一脏取决于胆。”笔者根据 10余年《内经》教学之体会。结合临床所见 ,认为胆的功能 ,对人的意识思维 ,起着果敢决断的作用。古人…  相似文献   

11.
咳嗽乃肺部疾患最基本的症状,自《内经》始即把咳嗽作为一种病名立篇专述.《素问·咳论》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张景岳亦云:“外感之咳,其来在肺,故必由肺乃及他脏,此肺为本而他脏为标;内伤之咳,先伤他脏,故由他脏以及肺,此他脏为本肺为标也.”  相似文献   

12.
《内经》中五气一词出现在很多篇章中 ,但名同义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含义 :1 木、火、土、金、水五运之气  《素问·天元纪》说 :“五气运行 ,各终期日 ,非独主时也。”《素问·至真要》说 :“五气交合 ,盈虚更作。”《素问·六节脏象》说 :“五令更立 ,各有所胜。”《素问·五运行》说 :“正五气之各主岁尔 ,首甲定运。”以上诸篇所言五气是指五运之气。五运之气是《内经》中运气学说的一个概念 ,除了上述篇章中直称五气外 ,另外关于五运之气的内容还见于《素问》之《六微旨》、《气交变》、《五常政》、《六元正纪》等 7篇大论中 ,…  相似文献   

13.
“下合穴”是指六腑相合于下肢阳经的穴位,归属于特定穴的范畴。即:胃合于足三里,膀胱合于委中,胆合于阳陵泉,大肠合于上巨虚,小肠合于下巨虚,三焦合于委阳。因为手、足三阳经都合于下肢,所以称“下合穴”,亦称“六合穴”。“下合穴”始见于《灵枢·四时气》:“邪在腑,取之合。”《素问·咳论》:“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洽其合。”说明六腑的疾病,临床可取合穴予以治疗。《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荣俞治外经,合治内腑。”这是从五输穴的分布来确定其治疗范围的。荣穴和俞穴在肢体远端,经气表浅,宜治脏腑之外经脉及所属器官  相似文献   

14.
《内经》称二分(春分、秋分)气候明显变化为”气交变“。天道回旋,春秋迥异,气之分也。《素问&#183;至真要大论》说:“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春分与冬气分,秋分则与夏气分。  相似文献   

15.
浅论脑属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代中医文献对脑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 ,内容十分丰富 ,如《灵枢·经脉》篇曰 :“人始生 ,先成精 ,精成而脑髓生。”《灵枢·海论》云 :“脑者髓之海。”《素问·五脏生成》篇曰 :“诸髓皆属于脑。”《指玄篇·修仙辨惑论》云 :“头为元神所住之宫 ,其空如谷 ,而神居之 ,故为之谷神 ,神存则生 ,神去则死 ,日则接于物 ,夜则接于梦 ,神不能安其居也。”后《内经》确定脑为奇恒之腑 ,众多医家对此虽有争议 ,但大多认同。我们则认为脑当为脏。首先 ,《素问·五脏别论》云 :“余闻方士 ,或以脑髓为脏 ,或以肠胃为脏 ,或以为腑 ,敢问更相反 ,皆自谓…  相似文献   

16.
中医护理的理论与实践,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黄帝内经》中就载有丰富的护理内容,如《素问·移精变气论》说:“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灵枢·师传篇》强调对患者要“告之以其败,与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素问·疏五过论篇》:“精神内伤,身必亡败”。这些论述,明确要求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尽可能地满足病人的要求,耐心开导,解除其思想顾虑。  相似文献   

17.
1病因、病位、病机的探讨膜原之词首见《内经·疟论》,其言:“邪气内薄五脏,横连膜原.”吴又可《温疫论》首揭湿秽时疫之病“邪伏膜原”之旨,其云:“邪自口鼻而入,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内经所谓横连募原是也.”其后,温病学家续畅其意,如叶天士云:“时令湿热之气,触自口鼻”则“募原先病”,由募原分布三焦;薛生白云:“湿热之邪……邪由上受,……病多归膜原”,“湿热阻遏膜原”;俞根初云:“所伏之邪,在膜原则……病多湿温”,何连臣云:“凡湿火疟……其邪必伏于膜原.”.  相似文献   

18.
《内经》中关于五味之功能,归属脏腑及治疗宜忌等论述甚丰。散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六节脏象论》、《素问·脏气法时论》、《灵枢·五味》等篇章。由于言简意奥,每致阅者困惑。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  相似文献   

19.
略论脏腑表里相关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表里相关学说,又称脏腑相合学说,它是中医脏象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源于《内经》,发挥于后世。《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  相似文献   

20.
<正>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语出《素问·六节藏象论》。此语作为中医学术观点之一,历来誉訾非一。否定者多从校勘上考证,认为此句属于衍文,没有价值;而肯定者虽认为其正确,但解释却很不一致,如李杲谓:“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安。敝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所以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张景岳说:“胆……能通达阴阳,而十一脏皆取乎此也”。张志聪云:“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