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经》“阴虚生内热”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如何理解《内经》中的“阴虚生内热”,它的真实涵义何在?本文拟就此问题,浅谈如下,以供同道参考。一、《内经》“阴虚生内热”的涵义“阴虚生内热”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原文是:”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对此,张志聪曾释云:“此言阴虚生内热者,因中土之受伤也。夫饮食劳倦则伤  相似文献   

2.
李东垣“阴火”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元医学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学本《内》、《难》,并通过临证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著作《脾胃论》,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并首倡“阴火论”,认为喜怒过度,饮食失常,寒温不适,劳倦所伤,内伤脾胃,中气不足,均可导致阴虚生内热,即是“阴火”的涵义。文中对“阴火”的概念,“阴火”形成的机理,“阴火”的证候特点,“阴火”的诊断和治疗等,均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脾胃论》“阴火学说”实质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斌 《陕西中医》1992,13(10):473-475
<正> “阴火论”是李东垣《脾胃论》主要学术思想之一,为探讨其实质所在,笔者愿略陈管见,以抛砖引玉。1 从《内经》看“阴火”历代凡有卓越成就的中医学家,莫不溯源于《内经》,李东垣亦不例外,其《脾胃论》中所倡导的“阴火论”,汲取了《内经》的精华,明确了脾胃在人身中的重要地位和气血生化、输布的原理;悟出人体发病从病因来说有内外的不同,从病机而言,有腑病多实、脏病多虚的特点;《素问·调经论》云“阴虚生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薰胸中,故  相似文献   

4.
补中益气汤之甘温除热验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温除热是指用甘温之剂治疗内伤发热的治法。由名医李东垣最早创立,受《素问·调经论篇》“阴虚生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等启发,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他在《脾胃论》中首次提出,补中益气汤为其代表方剂。指出:①脾胃为元气之本;②脾胃为精气升降出入之枢纽。揭示了内伤脾胃的病因病机,提出了内伤发热的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 “阴虚则内热”,语出《素问·调经论》。后世对阴虚不能制阳、阳则相对偏胜而浮越的发热,多引“阴虚则内热”来解释,这与《内经》的原意是有出入的。“阴虚则内热”的本义与发展《素问·调经论》曰:“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意思是说,阴虚之所以内热,是因为劳役过度,致使形体和胃气衰弱,食欲减退,中气不足,上焦下脘都不通畅,胃气郁遏而生热,热气上熏胸中,故出现一系列的内热证候。这种热,当采取《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阴火辨治 ,传统上多以滋阴降火为主 ,以脾胃论治者很少。但纵观临床 ,因脾胃气阴两虚而致者为数不少。即便以肝肾阴虚为主者 ,在疾病的不同阶段 ,往往也兼有中焦不足的情况 ,临证时 ,应仔细详察。今从病机理论、治则方药及临床等方面对“阴火”从脾胃论治作一概述。1 病机理论阴火从脾胃论治 ,源于《素问·调经论篇》中“阴虚生内热”的论述。帝曰 :“阴虚生内热奈何 ?”歧伯曰 :“有所劳倦 ,形气衰少 ,谷气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胃气热 ,热气薰于胸中 ,故内热。”本条所说的阴虚内热并非一般所说的肝肾阴血不足而生的内热。而是由于…  相似文献   

7.
1阴火学说溯源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李杲),宗《内经》要旨,根据《素问·调经论》“阴虚生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薰胸中,故生内热”的理论.继承并发展了刘元素的相火学说。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阴虚则内热”,语出《素问·调经论》。“气虚发热”,则由李东垣创说。二说虽有源流关系,但含义却有所不同。后有不察,或日“阴虚则内热”,性质属气虚,即李东垣”气虚发热”;或日“气虚发热”,性质属阴虚,乃《内经》“阴虚则内热”。这种由于二者之间的源流关系,而将二者混淆、等同的见解,是有乖二者本义、不能令人信服的。下面试为辨析之: “阴虚则内热”,《素问·调经论》的自释是:“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形气,这里指脾的阴气。脾主运化,以升为常,胃主受纳,以降为顺,脾胃的纳运,既靠阳气的推  相似文献   

9.
浅谈气虚发热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气虚发热是中医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渊源于《内经》,在《素问·调经论》中就提出“因劳倦太过,损伤脾气,气虚而生内热。”金元时代李东垣在此基础上更有发挥,著《脾胃论》,强调脾胃之气耗伤,元气不足,可以产生大热。《内经》和《脾胃论》的论述为气虚发热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现据文献所述,结合个人体会,浅谈气虚发热的病机与证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内经》有关论述为基础,对李东垣氏“甘温除热”理论的发端、“阴虚生内热”的本旨、“甘温除热”与“阴火上冲”的关系及其机理等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对于“甘温除热”法的临床运用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盗汗一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内经》称为“寝汗”。对于盗汗的病机,因其一般伴有烦热、失眠、脉细数等阴虚内热之证,故常称“阴虚盗汗”。“盗汗属阴虚”之说大约始于明代。薛铠《保婴撮要·盗汗》明确指出“盗汗属阴虚  相似文献   

12.
辨另类之盗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盗汗一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内经》称为“寝汗”。对于盗汗的病机,因其一般伴有烦热、失眠、脉细数等阴虚内热之证,故常称“阴虚盗汗”。“盗汗属阴虚”之说大约始于明代。薛铠《保婴撮要·盗汗》明确指出“盗汗属阴虚  相似文献   

13.
《素问·调经论》:“阴虚生内热奈何?歧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素问·至真要大论》论其治则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等等,为“甘温除热”治疗理论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但是,倘若涉及“甘温除热”具体治法的首创者,人们一般认为是北金医学大家李  相似文献   

14.
治疗内伤发热六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内伤发热,《内经》以阴阳平衡失调,“阴虚生内热”立论,提出了“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养阴退热法。汉代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对元阳衰微、阴寒内盛、格阳于外的阳虚发热施四逆汤回阳退热;对虚劳病发热立小建中汤培补中宫以退热。唐代王冰对阴虚发  相似文献   

15.
补中益气汤出于李东垣的《脾胃论》,有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之功。由于历代医家对之多有阐发,故其临床运用愈加广泛。如《医宗金鉴》用治“内伤,清阳下陷,劳役过度,脉虚而洪”,“头痛时作,自汗出,心烦口渴,畏寒困倦、懒言”;《时方歌括》治“阴虚内热,心烦不安,表热自汗不任风寒”。《医学衷中参西录》以本方加减化裁为升陷汤治“胸中大气下陷;近代用本方治疗痢、疹、疟、泻、发热、肝病、胃溃疡、潜克、肾性糖尿、虚人感冒、内脏下垂、乳糜尿、眼睑下垂、经闭、胎漏、尿潴留、血证、癃闭、腺癌、神  相似文献   

16.
浅析“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析“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晋中地区卫生学校(030800)李志敏太原市中心医院姬爱冬关键词阳虚阴虚阳盛阴盛《素问·调经论》指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论述了阴阳盛衰产生的病理机转,对临床颇有指...  相似文献   

17.
赵复国 《中医杂志》2001,42(12):756-756
答:黄带淋漓,缠绵起伏,常见于阴虚内热,脾虚湿盛,饮食失节,阳脏体质之人。病源肝肾阴虚,热自内生。恣食香燥,肥甘厚味。积湿生热,损伤脾胃。脾虚运迟,湿浊再生。湿热源源下注。《诸病源候论》所谓:“带下色黄者,脾脏虚损,故带下而挟黄色”。房劳失度,消耗真阴,任带脉损伤。阴虚生内热,热灼阴液,湿热内生。深伏任脉胞宫,带脉损伤,失于约束。《傅青主女科》所谓:“黄带为任脉中湿热不得化,煎熬成汁,变而为黄”。实指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李东垣《脾胃论》中气火失调的病理机制,分析了阴火产生的原因,指出气火失调病证治疗上要解决“升阳”与“泻火”的矛盾。并且从脾阳不升,内热外寒;脾胃虚弱,血亏火炽;津液不足,内燥化火;脾虚生湿,蕴而化热;五志过极,阴火内生五个证型总结了笔者辨治气火失调病证的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19.
气虚发热一词《内经》没有提及,但在《素问·刺志论》有气虚身热一词,并指出:“气虚身热,此谓反也。”意思是说正常的情况下气实则身热,气虚则身寒,但在特殊的情况下,会出现气虚身热的反常病理表现。可见气虚发热是疾病的一种特殊表现。遍查《内经》还发现一段与虚热证密切相关的论述,在《素问·调经论》中有“阴虚生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虽然这里阐述的是阴虚内热之证,但从病因病机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其与气虚发热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劳则耗气,可致气虚,加之谷气不盛,不能…  相似文献   

20.
肾阳虚衰可致阴寒内盛,肾阴亏虚又可致内热之证。此二证多发于年老体衰者,或大病久病之后,系肾中精气受损,阴阳失其平秘所致。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说:“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以及张介宾云:“水火得其正则为精为气,水火失其和则为热为寒。”临证应辨清虚实真假,立方遣药又当灵活变通。笔者就肾虚寒热的辨治体会,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