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仲景辨治,颇重脾胃,调胃保津以祛邪,理脾益气以补虚,均属之.仲景认为脾胃在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中起着主导作用.所谓"阳明居中","万物所归","四季脾旺不受邪",为其立论的主旨.论治则以"补"、"泻"二字演绎化裁.例如:1."调胃"祛邪.强调"无犯胃气",于诸治法中配以人参、甘草、枣、姜及米、蜜等品,与驱邪之药,融于一炉,以调胃  相似文献   

2.
试论张仲景论治杂病法重治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脾胃位居中州,斡旋上下,转五味而生万物,治中央且营四末,故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牌运健则气血阴阳俱荣,脾胃衰,化源乏组,则机体各部俱衰.本于此,仲景论治杂病重视治脾,而治牌法中尤重温阳健脾,本文就仲景这一学术思想,略呈管见,并析同道斧正。1仲景治解法之范围及方药BO仲且在《金匾要略》中论及内外妇科杂病约60余种,笔者初步分析从脾胃论治者达28个病证,接近1/2.判定这类病还的原则:一是见病位明确在脾胃、大小肠,且病机直接是由牌之运化、胃之和降、大小场之传化功能失司而为病者,皆后脾胃系病…  相似文献   

3.
于睿教授认为冠心病病位在心,与脾胃关系密切,应依整体观念,见心之病不独治心,辨证施治,方可收效。脾胃与心经脉相互络属,五行母子相系,功能密切相关。脾胃功能失调,经过一系列病理改变所致"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是冠心病基本病机,提出脾病则五脏不安,胃病则脏腑失充;总结出益气健脾、疏肝理脾、补益心脾、温中散寒及化湿和胃等方法,从调理脾胃入手论治冠心病,并遣方用药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骆常义  王淑英 《河北中医》2000,22(7):514-515
老年人脾胃本虚 ,决定了老年脾胃病的病理特点。《内经》指出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经临床观察 ,老年脾胃病多由脏腑生理功能虚衰 ,每因饮食、情志、寒湿等更伤脾胃 ,或因脾胃本身气虚运化无力等 ,以致饮食积滞 ,湿浊困脾 ,形成本虚标实或虚中夹湿者居多。其虚在脾为本 ,其实在胃为标。与仲景“虚则太阴 ,实则阳明”之论相符。脾胃同居中焦 ,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 ,脾升则健 ,胃降则和。肝主疏泄 ,协助脾胃纳化 ,脾、胃与肝 ,三者一气相通 ,则升降有度 ,纳化有常 ,共同完成饮食的受纳、消化、吸收、运化功能 ,是气血生化之源…  相似文献   

5.
骆常义 《四川中医》1998,16(7):13-14
脾胃病多由脏腑生理功能虚表,或由情志所伤,疾病影响,劳倦太过,饮食不慎等引发。因而脾胃病患者,本虚标实者居多,虚在牌为本,实在胃为标,即仲景所谓“虚则大阴,实则阳明。”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可见脾失健运,胃失和降的病理变化。治疗应以辨证为主.证病结合,以益气扶婢、和胃降浊为法,恢复脾胃纳化与升降之能是其关键。l益气活血扶牌助运本法多适用于脾胃气虚证。此证临床颇多见,其特点是病久且虚。症见院腹隐痛,时作时止,空腹尤甚,喜温音技,得食腹胀,暖气不朽,食欲不振,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红,或有齿印,或喜…  相似文献   

6.
业师龚去非主任医师,系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从医刀余载,学验俱丰,尤长于脾胃病的治疗。他认为脾胃以通为顺,贵在升降格司,纳化有常,治在调和为其要。《内经》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龚老认为,脾胃病多由脏腑生理功能虚衰,傅志所伤,疾病影响,劳倦太过,饮食不慎等引起。因而脾胃病患者,本虚标实者居多,虚在脾为本,实在胃为标,与仲景“虚则太阴,实则阳明”之论相符。脾胃同居中焦,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肝主流泄,协助脾胃纳化。脾胃与肝,三者一气相通,则升降有度,细…  相似文献   

7.
答:脾主中气,主运化水谷,输布精微。胃主受纳,主腐熟水谷,传导糟粕。脾胃阳衰气弱,则寒从中生。温运温化乏力,统摄升降失司。清浊相混,尽注于肠。故形成脾胃虚寒腹泻之证候。用温补脾胃之法久治未愈,腹泻缠绵起伏。究其病源,因脾阳根于肾阳,赖肾阳的温煦补充而生发。若肾阳衰弱,脾阳失其生化之机枢。釜底无薪,故用温补脾胃之法久治未愈,再因腹泻经久,肠道必滑而失固。  相似文献   

8.
气机升降学说在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 ,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代医家从“天人相应”的观点出发 ,认为气机升降是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形式 ,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气机升降 ,各脏皆有 ,然而气机升降的枢纽则在脾胃。没有脾胃的升降运动 ,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 ,后天之精不能归藏 ,饮食清气无法进入 ,废浊之物亦不能排出。脏腑气机升降受脾胃升降的影响 ,脾胃升降运动的维持也有赖于其它脏腑升降的协调。其它脏腑对脾胃升降的影响 ,常表现为 :肝失疏泄 ,气机郁滞则无克脾犯胃 ,肺失宣降则不能助脾…  相似文献   

9.
麻黄功用,通常皆谓解表、平喘、利水,至于其治水化饮功用则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于此功用溯源,仲景发挥最细最详,笔者验诸临证,功效显著。今例举数端于下。1温胃化饮除心悸胃为津液之府,津液者,乃饮食水谷所化,脾胃炎调,水液不及气化则为水邪,水邪积久则易演变为饮邪,  相似文献   

10.
介绍王秀娟教授治疗便秘的经验。王教授认为便秘的产生与脾胃功能失调紧密相关,脾胃虚弱,气血化生无源,多可致虚秘;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脾失升清,胃失和降,则易形成实秘。临床根据患者的正气是否充足将便秘分为胃肠实热证和脾胃虚寒证。认为本病的治疗要首辨虚实,并分因论治,其次要调理脾胃升降,同时注重顾护气阴,尤其是老年便秘患者,多伴有气阴的损伤。诸法合参,临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素问·经脉别论》载:"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行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两者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以及精微的生化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景岳全书·十七卷·脾胃》云:"盖脾胃之伤于外者,惟劳倦最能伤脾,脾伤则表里相通,而胃受其困者为甚.脾胃之伤于内者,惟思忧忿怒最为伤心,心伤则母子相关,而化源隔绝者为甚".饮食不节、作息不规律、工作压力大,均能影响脾胃功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脾胃升降失司,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则会出现气机阻滞、消化不良;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气血化生无源,则四肢营养不足,可见倦怠乏力,甚或痿弱不用.随着现代人饮食、生活作息及工作等改变,与消化系统相关的疾病发病率出现逐渐增高的趋势,除了常见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外,还有肠易激综合征、麻痹性肠梗阻、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12.
泄泻即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则泻出如水样。其总病机是脾虚湿盛,故治疗大法为燥湿健脾分利。因湿邪致病特点不同而立化湿、燥湿、利湿等法;因脾胃功能失调而立健脾、补脾、升提、温中诸法;并视病邪之在表在里,结合影响肝、肾、肠等脏腑功能的情况又兼解表、清热、抑肝、温肾、化滞等法。另外,酸收、固涩亦为辅佐。并注重  相似文献   

13.
<正> 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之所由生。故《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明确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 胃病则五脏六腑失其化源,而五脏六腑的病变也必然会累及于胃。所谓“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相似文献   

14.
正胃痞症在现代医学中属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临床主要以消化不良伴餐后饱胀不适、恶心、嗳气、早饱、体重下降症状为诊断依据[1]。中医学则主要以胃脘部痞满不舒、望之无胀满、触之无形、触之无痛感为诊断依据,临床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辨证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脾胃者,中焦气机升降出入之桥梁枢纽也,生气化血之源泉,人之一身若胃不和则卧不能安,脾胃内伤则百病由生。胃痞症的形成,以脾胃虚弱为本,以气滞、血瘀、痰湿为标。其病位在脾胃,与肝肾等  相似文献   

15.
胆汁返流性胃炎其病机为肝胆失疏、胃失和降而致,若肝胆之气受郁不得升发疏泄,必将克伐脾胃,而脾胃不健运,则肝胆疏泄不能,相互影响,而致通降升清机能紊乱或失常脾胃不健运.和胃止痛胶囊具有疏肝利胆、和胃降气之功.临床观察优于吗丁啉、得乐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王道坤教授临床运用疏肝和胃汤治疗便秘、呕吐、胃痞案,总结王教授从肝论治脾胃病之思想。王教授认为,脾胃气机升降有赖于肝气的疏泄,肝气郁不舒则脾胃气机不畅,无以斡旋中焦,运化失司则诸病生。故治疗脾胃病时,应重视调理肝气,以畅达周身气机,肝气条达则脾胃升降功能恢复,诸症向愈。  相似文献   

17.
<正> 程焕章老师乃名医程门雪先生之嗣,学验俱丰,注重调理,尤擅治胃,用药轻灵流通。余随师学习,受益颇深。现仅就其治疗胃脘痛的经验,略加整理,以见一斑。一、温脾胃佐使开启运化程师指出,胃脘痛虽有气血、寒热、虚实之别,然脾胃本虚,兼挟郁滞,升降不利,运化失职乃其共同之病理特点。脾胃虚寒,犹如釜薪失焰。水谷不化则建运失权,治宜温中散寒,益气和胃,佐以理脾消滞,宣畅中州。取理中汤合理气消  相似文献   

18.
脾胃为后天之本,属土,能生万物,需命火生扶。如陈士铎说:“胃得命门而能受纳,脾得命门而能转输。”赵献可曰:“脾胃无此(指命门火)不能蒸腐水谷而五味不出。”肾寓肾水与命火,因火能生土,肾中藏命火,而有“命火生脾土”之说。唐容川指出:“脾不得命门之火以生土,则土寒而不化,食少虚赢,土虚而不运,不能升达津液,以奉心化血,渗灌诸经。”可见命火生化胃土,失则胃疾由然而生。  相似文献   

19.
肝胆湿热、横逆犯胃与脾胃虚寒是胃疾常见的两大病因,周老临证贯以疏肝健脾、和胃降浊与温中健脾、行气止痛为法则,以恢复脾胃纳化与升降功能为关键,最终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泄泻是临床常见疾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治疗多以运脾化湿为原则。但本病往往兼有阴虚的存在,临床若能随证适当地将养阴之法与其他诸法并用,则能显著提高疗效。因此,笔者认为,养阴之法是治该病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就此略作探讨,谨供同道参考。“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之伤,不仅伤脾胃之阳,亦伤脾胃之阴。当外邪侵袭,湿从火化,则最易伤津灼液,损伤脾阴,《温病条辨》故有“寒湿多伤脾胃之阳,湿热多伤脾胃之阴”之说。另外,肝火横逆乘脾,或汗、下消耗阴液,或使用温燥之药,伐胃伤津等均可导致脾胃阴液亏损,化源匮乏,运化无能。湿热者宜清化,寒湿者宜温化,脾气虚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