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5年6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所有患者均已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图像给予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后处理,分析不同后处理技术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结果 48例肺栓塞患者共发现累及各级肺动脉分支栓子491处,VR重建对肺段动脉、亚段动脉栓子检出率低于MPR与MIP,VR对肺栓塞栓子整体检出率为81.1%,低于MPR与MIP重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91处肺栓子直接征象以偏心性充盈缺损多见,其次为完全性栓塞、中心性充盈缺损,附壁血栓较少见;间接征象包括肺梗塞、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增粗、胸腔积液、肺纹理局限性稀疏、支气管动脉扩张。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肺栓塞敏感度、特异性高,且安全、无创,图像质量高,分辨率高,同时配合MPR、MIP后处理,可提高亚段动脉栓子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16层螺旋CT多种重建方法对肺栓塞的影像进行观察,评价16层螺旋CT多种重建方法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07年12月经16层螺旋CT检查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40例,对每个患者的图像运用多种重建方法进行观察、对比。结果最大密度投影术(MIP)、容积显示重建术(VRT)对于亚段及其以下肺动脉分支血栓的显示率不如多面重建术(MP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R、MIP、VRT三种重建方法以MPR显示最清晰准确,MIP、VRT对于大的分支显示比较立体、直观,结合MPR对于肺动脉血栓能够比较准确定性及定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作用.方法 11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MSCTA)检查,层厚1.0mm、扫描时间0.5 s,造影剂注射速度3 ml/s,总量100 ml,扫描延迟时间15 s. 结果 11例患者的多层螺旋CT图像上,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肺叶肺动脉、肺段肺动脉动脉显示率均为100%,亚段肺动脉显示率为87.7%.203支肺动脉显示栓塞,占分析肺动脉分支的28.8%.肺动脉栓塞的CT形态(1)直接征象中心性充盈缺损(6.4%),部分充盈缺损(62.6%),附壁充盈缺损24支(11.8%),完全闭塞(19.2%).(2)间接征象部分病例可见"马赛克"征或肺梗死灶.结论MSCTA是一种无创性检查肺动脉栓塞的有效方法,在肺动脉栓塞临床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先天性输尿管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19例先天性输尿管梗阻性疾病患者资料,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19例CT诊断先天性输尿管梗阻性疾病中重复肾输尿管伴远端梗阻7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6例,输尿管异位开口并梗阻3例,巨输尿管1例,输尿管囊肿2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精确显示先天性输尿管梗阻性病变的部位、性质和程度,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肺栓塞是内源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综合征,其中发生肺出血或坏死者称肺梗死。愈来愈多的资料表明,肺栓塞不仅在西方而且在我国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且误诊率高,死亡率居高不下。尤其在基层医院,由于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和(或)诊断技术应用不当,误漏诊现象更明显。自我院2003年引进螺旋CT以后,在对肺栓塞的检查及影像诊断,逐渐摸索出一套快速高效的的检查方法螺旋CT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6.
刘玉霞 《包头医学》2021,45(1):35-37
目的:分析在肺栓塞患者临床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所呈现出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病例选择于2019年6月~2020年6月时间段就诊于本院的肺栓塞患者72例,所有患者均实施多层螺旋CT诊断,诊断金标准为血管造影检查,对多层螺旋CT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与血管造影检查两种诊断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性并不明...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MSCTPA)在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经MSCTPA明确诊断的4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6例肺动脉栓塞患者2909支肺动脉中614支显示了栓塞,占21.1%。其中亚段肺动脉1575支中,176支显示了栓塞,占11.2%。直接征象:中心性充盈缺损93支,偏心性充盈缺损376支,附壁血栓49支,完全性阻塞96支;间接征象:玛赛克征6例,胸膜下梗死灶23例,肺动脉高压24例,Westermark征6例,胸腔积液24例,心包积液5例。结论 MSCTPA是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快速、有效、无创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和总结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使用西门子多排螺旋CT轴位增强扫描,再利用原始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重建法(SSD)和容积重建法(VR),对13例肺栓塞患者的图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栓塞共累及52支各级肺动脉,表现为血管内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充盈缺损。讨论:结合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分析CT图像,可将直接征象总结为中心性、偏心性和附壁性三种充盈缺损形态,间接征象包括胸腔积液,肺内渗出,肺楔形实变等。随着多层螺旋CT在肺栓塞诊断的深入应用,已取代DSA成为诊断肺栓塞的最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探讨小儿气道异物诊断总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以及图像后处理技术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高度怀疑为小儿气道异物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50例患儿采用X线诊断气道异物,试验组50例患儿在X线基础上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比较两组患儿诊断与支气管镜诊断的符合率.结果 试验组患者诊断符合率(48例,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诊断符合率(34例,68.00%),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 小儿气道异物诊断中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杨敏 《基层医学论坛》2016,(32):4567-4568
目的:分析冠脉狭窄临床诊断应用64层螺旋 CT图像后处理技术的方法与价值。方法以我院放射科2013年6月—2014年6月接收的41例冠脉狭窄患者为对象,行64排螺旋 CT 增强扫描,通过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显示技术(VR)技术对所得图像进行重建,诊断分析狭窄部位,并对比分析不同处理技术下的诊断结果。结果在冠脉不同程度狭窄判定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上,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均达到了90%以上,但对于复杂的空间结构则难以显示;最大密度投影法容易漏诊较小的斑块;容积显示技术图像在冠脉狭窄特别是重度狭窄与闭塞的血管判定上呈现出较低的敏感性,但却具有立体直观和准确逼真的图像;这几种后处理技术得出的图像均具有超过92%的较高阴性预测值。结论在冠脉狭窄的显示上,64层螺旋 CT 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应用有着不同的优势,在分析图像的过程中可相互结合起来,从而更为明确地诊断出冠脉狭窄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SCT血管造影及其后处理技术在叶内型肺隔离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叶内型肺隔离症患者的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对异常供血血管进行后处理重建,并与手术资料结果对比。结果 4例位于右下叶后基底段,另外9例病灶位于左下肺,其中7例位于左下叶后基底段;1例表现为含气的单房囊状影,8例表现为含气或和含液的多房囊状影,囊壁薄,增强后未见强化,4例表现为类圆形肿块,增强后有中等强化;血管重建均可显示病灶内供血的异常血管(其中3例来自腹主动脉上段,另外10例来自胸主动脉下段),并能清楚显示其起源、分支及行程,血管显示情况与手术一致。结论MSCT血管成像及其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病灶内异常的供血动脉,对叶内型肺隔离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取代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肺动脉栓塞诊断的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行MSCT肺动脉成像扫描检查,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仿真内镜(CTVE)等后处理技术,分析获得的CT图像。结果128层MSCT肺动脉成像能准确、清晰、全面地显示肺动脉及1、2、3级分支的栓子的位置、形态、范围和程度。结论 128层MSCT血管成像技术是肺动脉栓塞及时、无创的诊断方法,是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和技术,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38例经CT肺血管成像(CTPA)确诊的肺栓塞患者,采用MSCT对患者先行常规动脉增强扫描,观察对肺动脉及栓子的显示效果;采用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将所得扫描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处理,进一步观察肺动脉各分支及栓子的显示效果,并与单纯MSCT扫描结果比较。结果 38例肺栓塞患者均成功完成检查,常规MSCT共显示362支肺动脉分支受累,而经过图像后处理后共发现385支肺动脉分支受累,其中主肺动脉8支,左右肺动脉35支,肺叶动脉78支,段动脉218支,亚段动脉46支;经MPR、MIP、VR图像处理后,能较为清晰的观察肺动脉分支充盈缺损及其他征象;385支受累肺动脉分支中MPR显示97.14%(374/385)高于MIP(362/385)、VR92.73%(357/3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MSCT扫描后经过图像后处理技术能进一步准确观察栓子和肺动脉分支受累情况,通过征象表现对指导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作用;MPR在亚段及其以下肺动脉分支栓子的显示效果明显优于MIP、VR。  相似文献   

14.
目的MSCT血管成像与图像后处理技术在经门脉左支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78例接受CT上腹部扫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肝硬化组、正常组,对其原始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评估其分支分型、肝静脉间与和下腔静脉的夹角、门静脉MSCT显示结果、门静脉各段紧密接触面,评估肝脏体积与左、右肝体积。结果78例扫描者肝静脉分型:Ⅰ型52例,Ⅱ型26例;门静脉分型:Ⅰ型61例,Ⅱ型9例,Ⅲ型5例,Ⅳ型3例;肝硬化组的肝右静脉[(63.85±6.47)°]、肝左静脉与下腔静脉夹角[(68.75±6.93)°]均较正常组[(53.27±5.49)°、(56.72±5.76)°]大,肝中静脉与肝左静脉夹角[(64.31±6.58)°]大于正常组[(56.72±5.69)°,P<0.05];肝硬化组门静脉主干长度与直径、门静脉左支直径、门静脉分叉夹角均大于正常组(P<0.05);肝硬化组门静脉左支与肝脏紧密接触面积[(33.69±3.42)%]较正常组[(41.87±4.25)%]小(P<0.05);肝硬化组全肝体积、右肝体积小于正常组,而左肝体积大于正常组(P<0.05)。结论MSCT血管成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应用在TIPS术者,可准确评估其血管解剖信息。肝硬化状态下门静脉右支上壁和后壁,左支顶部、矢状部有密切联系,可作为门静脉安全穿刺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成像方法、技巧,以便更直接准确地显示肺动脉栓塞的血栓部位、形态特点。方法对15例临床上疑诊肺动脉栓塞患者先行常规平扫,后经肘静脉注入对比剂行64层螺旋CT快速薄层扫描,并通过工作站三维重建技术对肺动脉主干及分支进行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等成像,探索肺动脉CTA成像的最佳参数及操作技术。结果15例患者检出肺动脉栓塞7例,肺段动脉栓子49支,亚肺段动脉栓子25支,栓子表现肺动脉主干或分支腔内充盈缺损。结论64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是一种能够可靠地用于临床怀疑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无创、安全、快速、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所致肺动脉高压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临床确诊且均行64排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急性肺动脉栓塞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胸部影像学表现.结果:26例肺栓塞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中,10例接受胸片检查:肺血管纹理改变7例,肺浸润灶4例,肺膨胀不全6例,纤维索条影3例.10例均可观察到有肺动脉段突出、肺动脉主干增宽、右心室大.11例胸部CT平扫:肺周密度不均的浸润灶、纤维索条灶和肺不张6例.中央肺动脉扩张、右室肥大11例.胸腔积液和局限性胸膜肥厚3例,肺膨胀不全、叶间裂移位2例.26例行肺动脉CTA:肺动脉主干病变17例.分支肺动脉病变9例.右心房显著增大6例,右心室增大11例,主肺动脉增粗18例.结论:对急性肺栓塞所致肺动脉高压影像学改变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对急性肺栓塞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对肺栓塞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某院接收的40例被疑诊为肺栓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多层螺旋CT检查;并以溶栓治疗效果以及多种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CT检查准确性进行评价。结果肺叶动脉显示数198支、栓塞数为69支,栓塞率为34.84%,肺段动脉显示数为639支,栓塞数为258支,栓塞率为40.38%,主肺动脉显示数为76支,栓塞数为18支,栓塞率为23.68%,亚段动脉显示数为1934支,栓塞数为92支,栓塞率为4.76%,其他分支动脉显示数为4587支,栓塞数为40支,栓塞率为0.87%;40例被疑诊为肺栓塞患者由多种检查结果最后被明确诊断为肺栓塞的患者40例,而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显示检查出肺栓塞37例,3例漏诊。CT敏感度为92.5%。结论在肺栓塞患者中应用多层螺旋CT检查,扫描其肺动脉与其分支,显示结果清晰,且肺动脉栓塞诊断特异性与敏感性较高,与动脉造影技术相比对患者机体无创伤性,临床上可当做肺栓塞影像学检查的首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时间密度曲线技术在肺动脉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PHILIPS Ingenuity CT其在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检查上所特有的时间-密度(Test Injection)曲线技术监测肺动脉,所得肺动脉图像请副高级别诊断医师判定级别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965例患者增强扫描后,增强效果优者917例,占95%,一般者34例,占3.0%,14例失败,占1.5%;结论可知时间-密度曲线技术肺动脉增强所得图像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双源CT与肺动脉造影(DSA)在急诊肺栓塞(APE)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APE患者50例入研究组,另50例非动脉栓塞患者为对照组,均行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CTPA)与DSA,对比其血管测量参数值、肺动脉压力及右心室/左心室最大横径比(RVd/LVd)、最大面积比(RVa/LVa),比较双源CT、DSA诊断APE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评价影像特征。结果研究组肺动脉压力(49.92±1.68)mm Hg、RVd/LVd(1.24±0.31)及RVa/LVa(1.20±0.39)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升主动脉直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主肺动脉直径(31.04±1.58)mm、左肺动脉直径(22.57±1.84)mm、右肺动脉直径(25.29±1.64)mm及右下肺动脉直径(14.29±1.07)mm高于对照组(P0.05);双源CT诊断APE的灵敏度86.67%、特异度100.00%、准确度88.00%与DSA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双源CT与DSA在APE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其中双源CT的CTPA可较好显示肺部解剖信息,而DSA可预测肺动脉高压及肺功能,为APE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