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主动脉畸形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2例主动脉畸形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超声心动图和手术结果对照.采用东芝Aquilion 64螺旋CT,层厚0.5 cm,重建间隔0.3 cm.所有病例均行多平面重建和容积再现等三维重建.22例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15例有手术结果,7例经心血管造影证实.[结果]22例患者中,右位主动脉弓9例,主动脉缩窄4例,主动脉弓离断2例,主动脉褶曲畸形2例,共同动脉干2例,主肺动脉窗2例,双主动脉弓1例.64层螺旋CT均正确诊断,超声心动图仅诊断7例.[结论]64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是主动脉畸形的无创、准确检查方法,基本可替代心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主动脉发育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 主动脉发育异常患者14例,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结果 主动脉弓降部缩窄4例,闭锁2例,右位主动脉弓2例,缩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可显示狭窄、血管发出位置异常及侧支血管。3例马凡综合征可显示动脉瘤内撕裂的内膜。2例腹主动脉缩窄。结论 多层螺旋CTA能够全面地显示主动脉发育异常和侧支循环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3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影像学资料,并分析冠状动脉畸形者的CT影像表现。结果423例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患者中,发现冠状动脉畸形24例,其中左前降支与左旋支并行7例;左旋支缺如2例;冠状动脉开口于升主动脉10例;单支冠状动脉1例;冠状动脉瘘4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冠状动脉畸形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兴雨 《中外医疗》2012,31(36):179-180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MSCT)在先天性主动脉缩窄(Co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经手术或DSA证实的CoA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其病理分型与合并畸形的诊断价值。结果 19例CoA术前CT均诊断正确,诊断准确率100%。对合并的畸形,如动脉导管未闭(PDA)、主动脉骑跨、大动脉转位、肺动脉狭窄、体肺侧枝循环术前CT均正确诊断。结论 256层螺旋CT作为一种无创性血管造影技术,对于CoA及其合并的其他畸形,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可作为患者检查的首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25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影像学资料,并分析冠状动脉畸形者的CT影像学表现。结果1125例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患者中,发现冠状动脉畸形27例,其中左前降支与左旋支分别开口于左冠窦8例,左旋支缺如2例,冠脉开口于升主动脉11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1例,单支冠状动脉1例,冠状动脉瘘4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畸形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陈华  叶颖  王显高  刘衡 《重庆医学》2016,(19):2682-2684
目的:分析双源C 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弓离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3例经临床证实的主动脉弓离断(IA A )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使用西门子炫速双源CT(DSCT)血管成像扫描,对较大患儿行屏气扫描;对不配合患儿,扫描前口服水合氯醛镇静后不屏气扫描。观察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片及DSC T血管成像,分析其特征。结果与超声心动图及胸部X线片相比较,双源CT血管成像检查能清楚显示三型主动脉弓离断的血管畸形及合并的各种心内畸形。结论主动脉弓离断合并各种心内畸形临床较为少见,应当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因误诊、漏诊而影响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壁内血肿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性分析.方法 随机抽取在2010年11月-2011年11月这段时间里我院收治的疑似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48例,对其多层螺旋C T血管成像对其进行诊断,采用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曲面重组以及最大密度投影重组图像.对所得的心血管影像进行评估,对血肿的部位以及范围予以明确.对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壁内血肿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 对48例患者进行检查后得出,被诊断为AIH的患者有48例,在这其中有4例被诊断为A型,有40例被诊断是B型,有16例被诊断是AIH合并有主动脉穿通溃疡.结论 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壁内血肿进行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壁内血肿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抽取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主动脉壁内血肿临床患者病例34例,对其采取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组患者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均得到明确诊断,其中A型者6例,B型者28例;壁内钙化内移者24例;主动脉壁内血肿厚度(8.79±3.21)mm,受累主动脉管径(32.62±6.63) mm;合并主动脉溃疡者6例.结论 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对主动脉壁内血肿进行明确诊断,准确性高,影像学特点明显,值得临床对其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9.
Yang M  Mo XM  Jin JY  Wu M  Liu B  Liu ZY  Gao XC  Tang WW  Teng GJ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1):2167-2171
目的 研究多层CT对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主动脉异常分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09年6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有手术结果的12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岁)的64层CT增强检查资料,观察其诊断先天性主动脉异常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并与心脏超声及多普勒结果进行对比.患儿随机采用80 kV(n=72)及100 kV(n=48)两组扫描,观察其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 多层CT共发现36例(36/120,30%)先天性主动脉异常,其类型分别为双主动脉弓2例,左位主动脉弓伴迷走右锁骨下动脉2例;右位主动脉弓22例(右位主动脉弓伴迷走左锁骨下动脉6例,右位主动脉弓伴镜像分支12例),主动脉缩窄10例.64层CT诊断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主动脉异常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100%、100%、100%,心脏超声及多普勒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27.8%、97.6%、76.7%.80 kV及100 kV管电压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69±0.52、4.58±0.58,两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P=0.28).结论 多层CT心血管成像能满意地观察并鉴别先天性主动脉异常的类型,可作为先心病常规心脏超声检查的重要补充手段,为手术计划的制定提供重要的信息.1岁以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多层CT检查时可常规选择80 kV扫描以减少射线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伴迷走血管或伴无名动脉镜像分支的右位主动脉弓与左位动脉导管或动脉韧带形成血管环的超声诊断价值,并分析漏误诊原因,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证实为右位主动脉弓合并血管环的超声图像,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收集漏误诊病例,总结其超声特征。结果:43例手术证实的右位主动脉弓合并血管环中:36例右位主动脉弓伴迷走左锁骨下动脉,超声诊断正确25例(69.4%),漏诊9例(25.0%,超声仅诊断为右位主动脉弓),误诊2例(5.6%,均误诊为镜像右位主动脉弓);4例右位主动脉弓伴迷走左无名动脉,超声诊断正确4例(100%);3例右位主动脉弓伴无名动脉镜像分支,超声诊断正确1例(33.3%),误诊2例(66.7%,1例误诊为右弓优势型双主动脉弓、1例误诊为伴迷走左锁骨下动脉)。上述血管环畸形CTA均诊断正确。43例患儿中存在心内畸形者26例,超声均诊断正确,CTA漏误诊3例(11.5%)。结论:小儿右位主动脉弓合并血管环并非少见,尤其是右位主动脉弓伴迷走左锁骨下动脉与左位动脉导管韧带形成血管环,相对正确判断本病的关键是对左无名动脉的走行、分支以及迷走血管和降主动脉间的关系进行多切面的追踪扫查。  相似文献   

11.
乔婷  温学慧  缪颜嵘  董智慧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5):121-123+169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在急诊胸痛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6年10月27日~2017年10月27日期间本院急诊科收治的81例胸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将检查结果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比较患者在不同检查期间的心率水平以及满意度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共检出冠状动脉狭窄者64例,占比79.01%;主动脉夹层9例,占比11.11%;肺动脉栓塞8例,占比9.88%。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共检出冠状动脉狭窄者64例,占比79.01%;主动脉夹层10例,占比12.35%;肺动脉栓塞7例,占比8.64%。两种检查方式检查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检查患者的心率水平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差异并不显著(P0.05);患者对多层螺旋CT检查的满意度为96.30%,明显更高(P0.05)。结论对于急诊胸痛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对其病因的检出情况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相似,且对患者的心率影响小,属于临床诊断急诊胸痛的理想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2.
多排螺旋CT血管三维成像在胸主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多排螺旋CT血管三维成像(MSCTA3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9例胸主动脉多排螺旋CT血管三维成像,其中正常18例,胸主动脉瘤14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7例。扫描延迟时间采用造影剂跟踪扫描(BolusTracking)。采用三维工作站对数据进行MIP、MPR、CPR(曲面重建)、VRT(容积漫游技术)、VE(仿真内镜)重建。结果:39例胸主动脉多排螺旋CT血管三维成像,经MIP、MRP、CRP、VRT等方法成像,可清晰显示动脉瘤体及夹层动脉瘤的真假腔及破裂口。结论:胸主动脉多排螺旋CT血管三维成像(CTA3D)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创性的检查,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三维血管成像(CTAB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胸主动脉CTA3D血管成像。造影剂量按1.5-2.0ml/kg,注射速率为3ml/s。扫描延迟时间按2种方法进行:①Bolus tracking法,即造影剂跟踪扫描;②test Bolus法,即造影剂峰值测试进行时间延迟。数据重建为三维工作站用实时三维重建(Real time 3D,RT3D)及Fly 3D(VR),有的亦用多平面重建法(MPR)、曲面重建法(CPR)及仿真内镜法(VE)。结果:58例中,11例正常,10例主动脉硬化,可见主动脉璧有不同程度的钙化斑。6例胸主动脉瘤和28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经MPR及RT3D等成像,均可清晰显示动脉瘤体及夹层的真假腔和破裂口。3例主动脉缩窄可显示缩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结论:多排螺旋CTA3D胸主动脉成像是一种安全、无创性的检查方法.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64层螺旋CT和超声心动检查对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CCHD)患者大血管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7月河北省人民医院及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CCHD患者39例,均进行超声心动检查和心脏大血管增强CT检查。完成全部检查后所有患者均经手术证实。比较超声心动检查和心脏大血管增强CT检查对CCHD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39例CCHD患者中法洛四联症18例,内脏心房异位综合征6例,血管环3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12例。合并心外大血管异常的39例CCHD患者在CT上全部都得到了明确的诊断,而超声心动检查仅对其中的27例做出了正确的提示,其诊断准确率为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2,P<0.05)。结论 64层螺旋CT扫描技术能够提高CCHD患者大血管异常的正确诊断率,术前正确诊断对CCHD的手术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并分析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临床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检查的肺动脉栓塞患者85例,将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诊断的4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行MRI血管造影诊断的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对两组的诊断情况、图像质量、扫描时间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诊断结果的特异性(79.07%)、准确性(93.02%)、敏感性(82.50%)、图像质量等级评分(4.80±1.00)分均高于对照组的特异性(52.38%)、准确性(61.94%)、敏感性(54.76%)、图像质量等级评分(2.30±0.50)分;观察组的扫描时间(6.60±2.00)s低于对照组的(580.00±150.00)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较高,能够更加准确的对肺动脉栓塞做出判断,同时扫描时间也大大地缩减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十六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证实的主动脉夹层的MSCTA表现。图像采用软组织函数重建方法,重建层厚1.0mm,间隔0.7mm。图像后处理包括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容积再现(VR)等技术。结果主动脉MSCTA能清晰显示夹层的范围、内膜片的形态、破口的位置、真假腔和附壁血栓以及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结论主动脉MSCTA,具有快速、准确、简便的特点,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可作为影像学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感音神经性耳聋内耳多层螺旋CT特征及应用分析.方法 选取自2016年3月5日至2017年3月5日该院接受治疗的儿童感音性耳聋患儿41例,共82耳,采用筛检试验观察多层螺旋CT和单层螺旋CT对内耳畸形诊断准确率,观察多层螺旋CT显示儿童感音性耳聋内耳特征.结果 多层螺旋CT诊断儿童感音性耳聋的灵敏度为87.72%,特异度为80.00%,约登指数为0.68;单层螺旋CT组诊断灵敏度为59.65%,特异度为68.00%,约登指数为0.28;多层螺旋CT组灵敏度显著高于单层螺旋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1,P<0.05).多层螺旋CT结果显示,前庭导水管畸形36例(63.2%)显著高于耳蜗畸形16例(28.1%),前庭畸形18例(31.6%),半规管畸形22例(38.6%),内耳道畸形16例(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1.11,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能够较完整的显示儿童感音性耳聋的内耳畸形结构,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分析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患者临床诊断过程中,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呼吸科2013年6月~2016年6月初步诊断为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可疑的5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配对盲法设计试验,对每位患者分别用普通CT与多层螺旋CT做进一步诊断,最后经病理检查进行确诊,以病理学检查确诊结果为金标准,对两种诊断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并绘制两种方法的 ROC曲线下面积(AUG),对比分析两者的诊断价值。结果 经病理学检查最终诊断为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的患者共35例;多层螺旋CT诊断组较普通CT组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且漏诊率与误诊率较低;其ROC曲线下面积(AUG=0.916)也明显高于普通CT组(AUG=0.761),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在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诊断效果优于普通CT诊断,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单纯的多层螺旋CT检查仍然存在少量的误诊与漏诊病例,临床上需要联合其他诊断手段进行确诊,以进一步提高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