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分析采用CT诊断老年性肺炎的特征及表现,对其临床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方法本研究选择院收治的老年性肺炎患者48例,选取时段为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所有患者均采用CT进行检查,对其特征及表现进行观察和总结。结果经CT检查,薄层扫描病变部位,纵膈窗和肺窗观察,双肺大片状病灶者16例,不均密度,不清晰的边缘;双肺散在多发小片状阴影者32例,在中下叶分布,经过有效的治疗,9例2周内吸收,22例4周内吸收,2例6周~2个月内吸收,临床症状消失之后肺部阴影消失时间为3周者1例。结论采用CT诊断老年性肺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小儿支原体肺炎CT表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笔者所在医院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证实为小儿支原体肺炎116例CT胸部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间质浸润51例,表现为肺纹理增厚、增多、模糊或呈网点状阴影;(2)节段或大叶型实质浸润42例;(3)小斑片或扇形浸润型23例,病变自肺门向肺野外呈扇形分布,并发肺门淋巴结肿大7例.结论 小儿支原体肺炎CT呈多样性表现,易与小叶性肺炎、大叶性肺炎和病毒性肺炎相混淆,认真分析CT等影像征象,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一)大叶性肺炎 [图像特征] X线正位胸片: (1)左上肺可见大片高密度影,密度均匀; (2)病灶边界欠清楚. CT平扫(肺窗): (1)右肺下叶背段大片高密度影,病变累及整个肺段; (2)内可见通气支气管; (3)左肺下叶见小片状高密度影,境界清.[影像诊断]左肺上叶大叶性肺炎;两肺下叶大叶性肺炎,右肺下叶背段较明显.  相似文献   

4.
梁杰 《当代医学》2016,(15):45-46
目的 探讨尘肺病的临床特点及胸部多排CT扫描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入院诊断的尘肺病Ⅰ期、Ⅱ期、Ⅲ期患者胸部CT扫描影像资料共90例,分析该组病例CT影像表现.结果 9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中有不同程度呼吸困难50例,构成比为55.6%.咳嗽、咳痰5例,构成比为5.5%.咳嗽、咳痰和不同程度呼吸困难22例,构成比为24.4%.胸痛1例,构成比为1.1%.不同程度呼吸困难伴胸痛3例,构成比为3.3%.咳嗽、咳痰伴胸痛1例,构成比为1.1%.所有病例均进行CT检查,表现为双肺叶直径在2~5 mm(尤以3 mm最多)之间的散在小点状、索条网状小阴影.其中有87例以中上肺叶为主的散在圆形小阴影,尤其在I期煤工尘肺病小结节影多见于叶间裂附近,叶间裂背侧多见,构成比为96.7%;3例表现为中下肺叶索条网状的不规则小阴影,构成比为3.3%,其中,1例位于双上肺叶胸膜下,1例位于纵膈侧胸膜下,1例斑块边缘有钙化;Ⅲ期尘肺中大阴影和小阴影聚集均在双肺上叶.结论 CT扫描在尘肺病影像诊断中是对普通X线高千伏胸片的有力补充,是尘肺病及其并发症诊断鉴别诊断客观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在肺动静脉瘘诊断的应用效果及其价值。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到2015年12月间接收的35例肺动静脉瘘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诊断,观察诊断的结果,并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12例患者的病灶位于双肺,13例患者病灶位于右肺下叶,6例患者病灶位于左肺下叶,4例患者病灶位于左肺舌叶;35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扫描可见高密度影,并且边缘清晰,高密度部分显示光滑且均匀,增强扫描见条带状强化;13例患者扫描可见高密度影,边缘清楚,增强扫描呈团块状强化;2例患者同时可见高密度影,但边缘不十分清楚,增强扫描呈多灶团团块状强化;增强扫描粗大引流静脉强化为肺动静脉瘘特征。结论多层螺旋CT在肺动静脉瘘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同时可以作为患者辅助治疗的重要参考,因而值得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6.
正患者男,29岁。反复咳嗽.咳痰2个月,胸片发现双下肺片状阴影入院。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影像检查:胸片两肺下野多发片状密度增高阴影,边缘欠清晰。诊断两肺慢性感染可能,其他待除外。CT扫描:两肺多发不规则高密度影,内可见充气支气管影;增强扫描见病变强化不明显,两肺门及纵膈内未见肿大淋巴结。诊断为两肺肉芽肿,肿瘤待除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右肺中叶支气管粘膜肿胀。CT定位下行经皮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RCT对肺内出血的诊断价值及病因。方法:对16例肺内出血的患者行HRCT扫描并行骨算法高分辨重建及窗技术调整,分析各种原因所致肺内出血的CT表现和形成原因。结果:6例患者临床误诊为大叶性肺炎或肺癌,HRCT诊断为肺内出血经临床对症治愈,16例肺内出血患者的HRCT影像表现均具有特征性,其CT表现能较清楚的与大叶性肺炎、肺结核及肺癌进行鉴别诊断。结论:HRCT能准确诊断肺内出血及其病因,并能直观的显示肺内出血的部位和范围以及对疗效的对比观察。  相似文献   

8.
顾庆丰 《中外医疗》2013,(27):185+187-185,187
目的探讨CT诊断创伤性湿肺的临床意义,进一步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收集该院2011年2月—2013年4月诊治的30例创伤性湿肺患者,均行CT扫描检查。结果肺纹理增浓、增粗且粗细不均匀;肺实质出血、水肿所显示的散在斑点状、小片絮状稍高密度灶;节段实变所显示的大片状或呈叶、段分布的高密度灶是CT诊断创伤性湿肺的要点。结论 CT诊断创伤性湿肺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干酪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18例确诊2型糖尿病合并干酪性肺炎患者,男14例,女4例,年龄47-72岁。临床症状为发热、咳嗽(干咳为主)。均行胸部X线检查及胸部CT扫描。结果:13例表现为大叶性肺炎(72.2%),CT检查发现实变病变中有小空洞存在,5例右下肺可见播散病灶;3例表现为肺不张(16.7%);2例表现为小叶性干酪性肺炎(11.1%)。病变部位:右上肺11例,左上肺4例,右中下肺3例。7例(38.9%)经痰检及纤支镜检查确诊,2例(11.1%)误诊为肺癌,9例(50.0%)在多种治疗无效后1月后确诊。结论:糖尿病合并结核干酪性肺炎主要表现为大叶实变及虫蚀状空洞,一般无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支气管腔通畅,具有一定特征性,熟悉这些表现特点,对糖尿病合并结核干酪性肺炎影像学诊断有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影像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临床确诊的10例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的相关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6例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胸部影像表现为肺内散在分布斑片影,为多叶多段的两肺受累;3例表现为磨玻璃样密度增高影;1例表现为肺内点状、小结节状阴影;所有病例均表现为吸收慢、迁延时间长的特点。结论:影像学检查,尤其是胸部CT检查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评价及预后分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大叶性肺炎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于我院接受诊治的43例儿童大叶性肺炎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病原学特点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儿童大叶性肺炎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症状,入院前病程大部分在1周以上;早期体征不明显,大部分表现为病例呼吸音减弱,后期主要为湿性啰音;胸...  相似文献   

12.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X线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转归。方法 :回顾分析 4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及 X线表现、诊断及治疗转归。结果 :3月至 1岁发病例数占 1 7.5 % ;1~ 3岁占 37.5 % ;4~ 7岁占 2 5 % ;8~ 1 5岁占 2 0 %。咳嗽占1 0 0 % ;发热占 82 .5 % ;77.5 %有肺部体征。肺部 X线表现为以右肺病变为主的肺门影增大、肺纹理增粗、小片状及云絮状密度增高影 ;1 5 %病例呈节段性或大叶性高密度影。结论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高发于幼儿、学龄前儿童 ,1 0 %病例有并发症。早期应用红霉素治疗效果显著 ,总疗程 3~ 6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炎型肺癌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炎型肺癌的临床资料及其胸部X光、CT表现。结果 9例肺炎型肺癌初诊时8例诊断为肺炎,1例X光胸片疑似肺结核时CT诊断为肺炎。9例均抗感染治疗无效后,取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肺癌,其中腺癌8例,鳞癌1例。9例肺癌表现为:中下肺叶8例,上叶1例;局灶单发8例,多发1例;右肺7例,左肺1例,双肺多发1例;9例均靠近肺野外围,呈节段性或大叶性实变,边界模糊,呈毛玻璃样变,病灶内见空气支气管征3例,空泡征2例;胸部X光片均表现为淡薄片状阴影,无明确边界;9例均抗感染治疗无效,其中3例进展。结论肺炎型肺癌的临床表现与一般肺炎相似,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但和一般肺炎的鉴别仍较困难;对中年以上人群,X线胸片发现节段性或大叶性肺炎或肺不张时,应行CT检查,影像医师在诊断肺炎的同时,不应排除肺炎型肺癌的诊断可能,临床医师在积极抗感染治疗后应短期跟踪复查,对病灶吸收不明显的患者,应及时行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成人病薄性肺炎的CT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3例经临床确诊的成人病毒性肺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分析其病变形态、范围、伴发改变、发展与转归等情况。结果观察到磨玻璃影20例、碎石征13例、小片状模糊影15例、大片状实变影5例、支气管气象J5例、小结竹影6例、胸膜下网状影5例、条索影7例及支气管血管束增粗6例,伴舣侧胸腔积液者18例、胸膜增厚3例、气胸1例、纵隔淋巴结增大4例、肺门增大3例、病变累及双侧所有肺叶肺段者17例、在吸收期,11例患者中观察到磨玻璃影、小片状模糊影较网状影吸收稍快.8例患者中观察到内中惜病灶较外带病灶吸收稍快。结论本组成人病薄性肺炎CT表现以间质性病变为主,伴不同程度肺实质受累.磨玻璃影及碎石征为特征性表现,常伴胸腔积液,病变在肺内分布无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夏继国 《中外医疗》2014,(10):46-47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调查自2011年10月-2013年10月该院收治的8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肺部CT病灶的分布及形态。结果8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其中单侧肺叶病变的46例,双侧病变的34例,左上叶21例,左下叶26例,右上叶23例,右中叶15例,右下叶27例。病灶呈大斑片状影66例,肺纹理增多27例,斑点状影31例,条索状影16例,磨玻璃样影12例。病变肺叶可见支气管管壁增厚的62例,肺实变13例,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8例,胸腔积液9例,肺部CT可见空洞2例。结论支原体肺炎患儿以单侧肺叶发病较常见,其肺部CT以病变肺叶的斑片状或大片实变影、支气管管壁增厚为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CT早期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福建省三明市11例确诊NCP患者早期胸部CT扫描图像,回顾性分析胸部CT图像,观察确诊患者胸部CT有无异常表现,并重点对异常CT图像上病灶的位置、密度、形态、数目,特别是磨玻璃样密度增高影、血管增粗、实变、支气管"充气征"、间质增厚及胸腔积液等表现进行评估。结果 11例患者胸部CT扫描,10例均有不同程度肺部异常阴影,其中1例患者首次检查未发现阳性表现,但3d后复查出现肺部阴影。11例确诊CT图像中,单发病灶1例,2个病灶1例,两肺多发9例,病灶大部分位胸膜下或肺裂旁。所有确诊患者均出现磨玻璃样改变,且磨玻璃影内均出现血管影增粗,其中5例为混杂磨玻璃影、7例病灶实变、8例出现支气管"充气征"、7例小叶间隔增厚,1例见小"空泡征",均未发现双侧胸腔积液及纵隔肺门淋巴结增大。结论胸部CT薄层扫描能早期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患者肺部异常,在该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核酸检测前判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伤性肾上腺血肿的CT征像。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及临床证实的外伤性肾上腺血肿CT资料。结果:7例肾上腺血肿均位于右侧;多呈椭圆形(4例)、圆形(2例);境界清楚4例,伴有周围条片状影3例;6例行增强扫描后,血肿本身无强化。6例伴有其他脏器的损伤。结论:CT能够很好地揭示肾上腺血肿的病理改变,是诊断肾上腺血肿的有效方法,对于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上腺损伤的CT表现,评价CT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8例经手术或CT复查随访证实的外伤车祸患者肾上腺损伤的CT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外伤后急性期(1~7d)CT扫描,显示。肾上腺血肿8例,CT表现为肾上腺区圆形、类圆形高密度影;肾上腺周围组织损伤6例,其中4例。肾上腺周围脂肪内条纹状、斑片状高密度模糊出血影,3例膈肌增粗,密度增高,本组中8例在外伤后亚急性期(8d-1个月末)和慢性期(1个月后)CT复查,表现为肾上腺血肿密度从边缘开始缓慢降低,肾上腺形态逐渐恢复正常。结论CT检查反映了肾上腺损伤的病理解剖改变,是诊断肾上腺损伤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例不典型肺癌的临床X线表现,提高对不典型肺癌的诊断。方法:收集1987年1月至2000年1月在我科首次胸部X线平片及CT扫描误诊为肺炎,肺结核、淋巴瘤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20例患者经追踪复查及手术、病理证实,均为肺癌。结论:对于X线照片发现肺内有单片状模糊影患者,若痰中带血或无典型炎症症状,不能排除肺癌的可能性时,应及时动态观察,或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