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在肝左叶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接收的48例肝左叶癌患者的检查资料,通过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得出的肝左叶癌的病灶影像特点,对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在肝左叶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结果 本文共48例患者,通过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确诊左叶癌患者发生肝内转移的患者33例(占总人数的68.75%);发生腰椎转移的15例(占总人数的31.25%),通过增强扫描,可见肝左叶病灶无强化,边界清晰,低密度小结节影为病灶转移灶。结论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能够清晰反映病灶转移的位置,CT扫描结果和患者的临床病例特征基本吻合,诊断的准确率达到90%的水平,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肝泡型包虫病的螺旋CT征象,印证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经临床或(和)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肝泡型包虫病均行螺旋CT扫描,其中5例同时行增强扫描,1例脑转移,1例肺转移.结果 CT表现为病灶呈地图状浸润性低密度或混杂密度灶,形态不规则,界限不清,无明显包膜,几乎不强化,均见不同形态之钙化等.结论 螺旋CT结合临床资料,能为临床诊断及鉴别此病、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较为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肝脓肿的增强动态CT扫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2例肝脓肿行增强动态CT扫描,分析脓肿及其周围肝组织各期强化表现。结果表明,12例肝脓肿有9例在动脉期出现脓肿周围的肝段短暂强化,其中7例呈楔形强化,2例呈片状强化。有8例在门脉期出现靶征。提示增强动态CT扫描动脉期的短暂肝段强化,尤其是楔形强化有助于肝脓肿的诊断;门脉期的靶征是肝脓肿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检查对肝泡型包虫病早期诊断与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84例疑为肝包虫病患者,所有患者入院行常规超声检查和超声造影检查.根据患者术后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对比两种检查手段测量的各疾病病灶估测体积;对比两种检查手段肝占位性病变患者检出情况.结果:常规超声在肝泡型包虫病和原发性肝癌病灶体积估测低于超声造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手段在转移性肝癌、肝硬化增生结节、肝脓肿和肝血管瘤病灶估测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在肝泡型包虫病的检出率高于常规超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手段在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硬化增生结节、肝脓肿和肝血管瘤病灶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检查能提高肝泡型包虫病诊断率,且在测量病灶形态学信息具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脓肿的螺旋CT表现特征,着重讨论动态增强扫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已证实的肝脓肿的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增强扫描表现为:(1)高灌注异常:非病变肝组织一过性不均匀强化。(2)边缘强化:肝脓肿灶周环状或不规则强化。(3)分隔状强化:肝脓肿整个病灶呈蜂窝状,簇状,分隔状持续强化。结论 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脓肿的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动态增强CT扫描在肝内单发低密度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286例肝内单发低密度病变的CT表现,并绘制时间-密度曲线。结果:平行CT表现为肝内氏密度286例患者中,密度均匀一致者70例,不均匀者216例。增强CT扫描,均匀强化者33例,不均匀强化者220例,无强化者33绘制时间-密度曲线,表现为速升速降者174例,缓升缓降者62例,近似直线者33例,不规则形者17例。结论:对肝内单发低密度病变,做动态增强CT及绘制时间密度曲线,有利于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可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超声引导穿刺自动活检诊断肝泡型包虫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实时超声引导和监视下经皮穿刺自动切割取材活检确诊为肝泡型包虫病的4例资料。4例全部取得可供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满意标本。诊断性和治疗性穿刺22次,其中1例穿刺9次,均无腹痛,出血和感染并发症发生。超声随访观察最长者41个月,最短的14个月,平均27个月,未发现穿刺道包虫种植扩散的任何迹象。作者认为:超声引导穿刺自动切割以材活检简便易行,安全实用,取材率高,诊断迅速,确诊率高,无并发症,是理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在子宫多发肌瘤术前分期的应用情况,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接收并经手术病理确诊的90例子宫多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手术证实及病理诊断比较,观察CT平扫、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的子宫多发肌瘤分期情况。结果 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诊断符合率为82.2%,明显高于CT平扫诊断符合率61.1%,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对子宫多发肌瘤的术前分期诊断符合率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在肝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收治的42例肝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1例。对照组给予CT平扫,观察组给予CT增强扫描,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正确率。结果对照组诊断正确率为52.4%,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0.5%,差异显著(χ2=7.28,P<0.05)。结论 CT增强扫描在肝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较高,可显著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避免漏诊、误诊的发生,具有增强信息的作用,可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孙寅  邵英梅 《医学综述》2014,(9):1592-1594
肝泡型包虫病(HAE)是一种严重危害中国西部人群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检查目前仍为主要的确诊手段,并为手术方式选择以及预后提供依据。在各种治疗方法中根治性肝切除术为治疗的首选方案。近几年随着异体肝移植、自体肝移植技术的发展也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该文主要对近几年HAE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总结该病诊断与治疗现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平扫与增强扫描在肝衰竭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接收诊治的47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平扫与增强扫描影像学资料。结果 47例肝衰竭患者中急性肝衰竭6例、亚急性肝衰竭12例、慢加急性肝衰竭14例和慢性肝衰竭11例。CT影像特征上早期肝衰竭表现为大块状融合病灶有42例,中期肝衰竭显示为弥漫性多发结节状病灶有16例,晚期肝衰竭患者表现为多发小片状病灶有7例。结论 CT平扫与增强扫描对肝衰竭是一种安全、便捷且可信的术前检查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其它检查方式带来的潜在危害。此外根据CT平扫与增强扫描影像学表现可以较准确的确定肝衰竭的类型以及时期,经病理学确定,CT诊断肝衰竭及分期结果正确率很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在肝Ca伴门静脉癌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3月-2016年5月期间接收诊治的31例肝Ca伴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平扫与增强扫描影像学资料。结果 31例肝右叶Ca伴门静脉右支癌栓患者中I型患者8例,II型患者7例,III性患者11例,IV型患者5例;癌栓在CT平扫中29例为等密度,2例呈稍低密度,门脉主干直径约1.5cm-3.4cm,平均(2.3±0.51)cm;增强扫描动脉期21例癌栓有轻度增强,5例出现管壁增强;CT增强静脉期,23例为低密度充盈缺损影。结论 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诊断肝右叶Ca伴门静脉右支癌栓的特异性为100%,不仅能精准的确定癌栓时期,完整确定癌栓的大小、部位等,还能够做到无创、便捷等特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脏增强CT扫描在肝癌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接收诊治的51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增强CT扫描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51例患者肝脏增强CT扫描共发现有病灶68个,其中38例为单发,肝右叶为主要受累区,病灶直径范围在2-22cm,平均(3.2±2.1)cm。患者中9例为弥漫性病灶,8例腹水,5例肝门及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增大现象。结论肝脏增强CT扫描可有效提高肝癌检出率,并能清晰的显示出肿瘤发生位置、大小等特征,在肝癌的诊断中肝脏增强CT扫描具有极其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应用于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Hepatic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3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观察FNH的CT影像学表现,总结征象特点。结果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平扫呈略低或等密度、中央疤痕低密度;动脉期除疤痕外均呈现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呈等或略高密度、延迟后呈等或略低密度;病灶中央或周边可见明显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影像表现具有明显特点,利于诊断,同时也可与肝细胞癌、血管瘤、腺瘤等肝脏其它病变进行鉴别,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对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行CT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常规增强扫描(计为常规组)、动态增强扫描(计为增强组)各30例,观察各自征象,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比较不同扫描方式诊断准确率。结果 CT平扫显示肌锥内肿瘤55例(91.7%);类圆状形态30例(50.0%);肿瘤边界清楚;大多密度均匀、中等偏高。常规组显示明显强化13例,无明显强化17例;增强组显示明显强化26例,呈现不均匀渐进性强化特点,无明显强化4例。增强组对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确诊率8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3%(P0.001)。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对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定性、定位诊断准确率相比CT常规增强扫描有明显优势。临床建议行CT动态增强扫描以提高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CT增强扫描在乏脂肪肾上腺腺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78例肾上腺肿瘤患者,按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分为腺瘤及非腺瘤组,对比两组在CT增强延时扫描下病灶对比剂廓清速度特征。结果发现肾上腺腺瘤与非腺瘤比较,前者延时扫描6min密度、12min对比剂廓清迅速,CT值降至24Hu以下,P<0.05。结论 CT能从延时扫描6min、12min对比剂廓清速度将乏脂肪肾上腺腺瘤及非腺瘤进行区分。CT增强扫描在鉴别乏脂肪肾上腺腺瘤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对右侧额颞顶叶胶质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接收并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8例右侧额颞顶叶胶质瘤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资料,并对额颞顶叶胶质瘤患者的肿瘤大小、类型、与周围组织关系以及病变级别等CT影像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8例患者中诊断出星形细胞瘤26例,少枝胶质瘤7例,3例室管膜瘤以及2例髓母细胞瘤。其中低级别胶质瘤6例,高级别脑胶质瘤32例。11例患者出现右侧侧脑室受压变窄,4例伴有脑内出血现象者。结论 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在对右侧额颞顶叶胶质瘤的诊断过程中,够清楚地显示出胶质瘤发育形态、大小,还能够确诊出胶质瘤类型和阶段,以及其侵犯周期组织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强化扫描和MRI增强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8年8月我院诊治的85例疑似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其中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为研究对象,均接受MSCT平扫、MSCT三期强化扫描、MRI平扫、MRI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特点,并评估MSCT与MRI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MSCT平扫上肿瘤与眼外肌密度相似,呈圆形或类圆形,轮廓光滑,见分叶,点状、小圆形高密度钙化,强化后65例呈不均质渐进样强化,14例呈持续性强化,6例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MRI平扫发现T1WI结节状低信号,轮廓清晰,点状高信号,T2WI高信号影,DWI呈等或偏低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显著填充式强化;MSCT三期强化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灵敏度高于MRI增强扫描,特异度、准确度低于MRI增强扫描,而两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进一步提高,分别为95.00%、88.89%、91.76%。结论 MSCT三期强化扫描及MRI增强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均有一定价值,前者诊断准确率高,而联合诊断的效能更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