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目的 比较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对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动脉瘤的检出和评价价值.方法 80例急性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DSCTA和DSA检查,以DSA为标准,评价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检验两种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DSCTA检出65例患者共73个动脉瘤,DSA证实63例患者共74个动脉瘤.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按病例数计算分别为95.5%、88.2%和94%,按动脉瘤的个数计算分别为95.9%、88.2%和94.5%.结论 对急性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DSCTA和DSA检出和显示动脉瘤的能力相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使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CTDSA)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实施VCTDSA检查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均使用手术或影像学(3D-DSA)证实,其中68例患者有动脉瘤,共检出动脉瘤88个。结果VCTDSA检测与手术或影像学(3D-DS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两种检测方式在不同部位、不同大小动脉瘤检出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CTDSA检查动脉瘤患者灵敏度94.44%、特异度87.50%、准确率93.18%,且与手术或影像学(3D-DSA)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7);VCTDSA检查动脉瘤数目灵敏度96.70%、特异度93.33%、准确率96.23%,且与手术或影像学(3D-DSA)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7)。结论VCTDSA与手术或影像学(3DDSA)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可用于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对颅内动脉瘤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2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常规数字减影(2D-DSA)的基础上,再行3D-DSA技术,并进行三维重建,对其结果进行分析,以便确定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血管内治疗的最佳工作角度及第一枚弹簧圈大小的选择、动脉瘤是否填密.结果 24例中,行3D-DSA技术共检出16例20个动脉瘤,与2D-DSA相比,3D-DSA技术能更清晰显示动脉瘤形状、瘤颈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更准确判断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能提供血管内治疗的最佳工作角度,能正确决策第一枚弹簧圈大小的选择及准确判断动脉瘤栓塞程度.结论 3D-DSA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提供许多2D-DSA不能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方烂基 《微创医学》2004,23(6):705-707
目的 探讨旋转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使用荷兰PHILIPS-INTEGRISV5000型DSA系统对15例疑有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常规和旋转DSA检查.结果常规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11例,4例疑似动脉瘤,其中7例未能清楚显示动脉瘤,加摄旋转DSA检查,4例可疑病例得以证实,所有病例的动脉瘤全貌、瘤颈位置与结构及其与载瘤动脉关系清晰显示,15病例均成功地进行栓塞治疗.结论旋转DSA采集的图像可多方位的、立体的观察动脉瘤全貌及其周围的血管解剖结构,是对常规DSA一种重要补充,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三维CT血管造影(CTA)与平板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三维CT血管造影和平板DSA检查,统计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等。结果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符合率93.75%,DSA诊断符合率95.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3 mm的动脉瘤,CTA和DSA的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3 mm动脉瘤,DSA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与金标准平板DSA相似,诊断准确率高,CTA容易遗漏少数体积微小的病灶,必要时需CTA和DSA结合明确诊断,早期发现微小病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前临床上常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fion angiography,DSA)、CT血管成像(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影像学技术评估颅内动脉瘤,DSA为颅内动脉瘤传统的检查学方法,但具有创伤性、费时、价格高和并发症多等缺点,CTA和MRA为无创伤的血管检查方法,已广泛应用到临床。本研究通过相关数据总结分析CTA和MRA的技术特点及其对颅内动脉瘤的评估效果。  相似文献   

7.
杜志君  李朝晖  祝子峰 《吉林医学》2011,(20):4197-4197
<正>近年来,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在介入治疗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广泛认可[1-2]。笔者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间收治的68例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在常规2D-DSA检查基础上行3D-DSA SSD检查。对22例确诊颅内动脉瘤的患  相似文献   

8.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105个动脉瘤的3D DSA与2D DSA图像进行比较,分析动脉瘤的形状、瘤颈的显示、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及第一枚弹簧圈大小的选择。结果:与2D DSA相比,3D DSA能更清楚地显示动脉瘤的形状及瘤颈,更准确地判断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能提供多个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使用3D DSA能正确选择第一枚弹簧圈大小,准确判断动脉瘤的栓塞程度。结论: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能提供许多2D DSA不能提供的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与匹配蒙片去骨法(matched mask bone elimination,MMBE)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头颈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减影的图像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行头颈CTA检查且诊断颅内动脉瘤的47名患者资料。分别使用GE AW4.6 后处理工作站VCTDSA减影技术与SIEMENS Syngovia后处理工作站MMBE减影技术对这47名患者头颈CTA的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比较不同减影技术的自动减影时间、手动减影时间和总减影时间,并评价减影后的去骨情况,血管的减影效果及动脉瘤显示情况。结果:VCTDSA和MMBE的自动减影时间、手动减影时间和总减影时间分别为12、598、561.5 s和76、288、375 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VCTDSA在减影后颈内动脉颅内段和静脉窦的减影效果及动脉瘤显示情况均优于MMBE,而其减影后的去骨情况较MMBE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颈内动脉虹吸部的动脉瘤,VCTDSA的显示情况优于MMB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VCTDSA的自动去骨速度快、效果好,对头颈部血管、动脉瘤的显示优于MMBE,有助于颅内动脉瘤的观察和诊断;MMBE的自动去骨效果好,更节约手动减影时间,但易过度减影导致血管假性狭窄及动脉瘤显示不完整,总体减影效果差,不利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测量评价颅内破裂动脉瘤形态学参数是否存在差异性。方法 行CTA与DSA检查的37个颅内破裂动脉瘤,按照瘤体最大径分组,利用3D-CTA与3D-DSA技术对比测量瘤体最大径(Hmax)、瘤体高度(H)、瘤径(D)、长宽比(AR)、大小比值(SR)、动脉瘤倾斜角度(AA)。结果 7 mm动脉瘤,Hmax、H、D测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7 mm的动脉瘤,Hmax、H和D的CTA测量数值略大于DS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动脉瘤大小,AR、SR和A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CTA测量≤7 mm的动脉瘤与3D-DSA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实践中应注意。  相似文献   

11.
胡铃  刘进康 《湖南医学》2014,(2):326-32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6层SCTA,应用容积重建(VR)技术、多平面重组(MPR)、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SSD)等后处理软件诊断对本院自2010至2012年43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疾病患者进行影像学诊断。【结果】4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应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38例发现动脉瘤,包括后交通动脉瘤21例,前交通动脉瘤12例,颈内动脉虹吸部3例;其中2例位于动脉分叉部位动脉瘤可疑,38例患者行DSA追踪随访,最终35例确诊动脉瘤,3例未见明显动脉瘤,准确率达92.1%。【结论】SCTA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筛选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下消化道出血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对照分析,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对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怀疑下消化道出血的29例患者进行MSCT增强扫描,并结合MSCT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模式对图像进行分析判断,找出出血部位及供血动脉,与DSA对照来评估MSCT血管成像技术对于显示下消化道出血的敏感性、准确率.结果:①MSCT显示出血部位25例,出血显示率86.2%(25/29).DSA检查发现出血灶22例,出血显示率75.9% (22/29).MSCT对于发现出血部位的敏感性和DSA无显著差异(P>0.05).②MSCT显示以下出血部位:空回肠出血9例,结肠出血16例,诊断肿瘤15例,炎症4例,憩室2例,溃疡2例,血管畸形1例,未明确病因1例.MSCT未见异常的4例DSA均表现阴性.DSA显示的出血部位:小肠8例,结肠14例,术中诊断肿瘤10例,血管畸形1例,其余11例未明确病因.统计结果表明:MSCT对于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DSA(P<0.05).结论:MSCT对于判断下消化道出血部位的敏感性可与DSA相媲美,并且能较准确地进行病因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下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常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CT血管成像(CTA)、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颈内动脉狭窄、斑块形态的诊断结果,以DSA为金标准,分析CTA和CDFI的诊断准确性。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经DSA检查确诊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180例,并先后行CDFI、CTA检查,比较三种检测方法对颈内动脉狭窄、斑块形态的诊断结果,以DSA为金标准,分析CTA和CDFI的诊断准确性。结果DSA确诊患者颈内动脉不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80条,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80条,而CTA确诊患者颈内动脉不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79条,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81条,CDFI确诊患者颈内动脉不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91条,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69条。以DSA为金标准,CTA和CDFI的灵敏度分别为98.89%、85.56%,特异性分别为99.44%、79.44%,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9.44%、80.6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90%、84.62%,准确度分别为99.17%、82.50%。结论与CDFI相比,CTA检查对于颈内动脉狭窄率≥70%、不规则斑块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与金标准DSA诊断的准确性具有高度一致性,而且简单易行,在一定情况下可代替DSA检查,避免其有创性和潜在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3年10月就诊的7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先行头颅3D-CTA检查,3D-CTA诊断为动脉瘤的患者行动脉瘤夹闭术或介入栓塞术,3D-CTA诊断阴性的患者进一步行DSA检查。结果 75例患者中3D-CTA检出63例动脉瘤,后经介入栓塞或手术证实63例动脉瘤患者中61例为动脉瘤,2例为血管扭曲。12例3D-CTA检查阴性,后经DSA检查后1例确诊为动脉瘤。3DCTA对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的敏感性为96.8%,特异性为91.7%。结论对于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D-CTA诊断准确率高,且可提供许多有用的治疗信息,在基层医院是首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素霞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0):1872-1873
目的 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旋转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菲利浦INTEGRIS C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对2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常规DSA和旋转DSA,比较二者在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瘤颈的宽窄及其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评价旋转DSA的诊断优势.结果 本组共检查217例患者,常规DSA检出139例患者153个动脉瘤,检出率为64.1%,旋转DSA检出156例患者177个动脉瘤,检出率为71.9%,两组患者的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DSA检查95个动脉瘤清晰显示;旋转DSA检查157个动脉瘤清晰显示,排除5例常规DSA呈假阳性的患者;旋转DSA较常规DSA在显示动脉瘤瘤颈和瘤体形态及与载瘤动脉关系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旋转DSA均能在适当的角度,使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与周围动脉关系清晰地显示出来,从而提高诊断动脉瘤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常规CTA与减影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优缺点。方法 1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A检查后,分别进行常规CTA重建及减影CTA重建。由影像科头颈组2名副主任医师采用盲法对两组图像质量分析并进行诊断。126例患者于3-72小时内行金标准DSA检查或开颅动脉瘤夹闭治疗。结果常规法完成MPR、MIP及全脑动脉VR所需要平均的时间为27.17±5.89min;减影法完成MPR、MIP及全脑动脉VR所需要平均的时间为15.62±3.02min;两组重建时间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19.587p=0.000),减影CTA可显著缩短重建时间。床突以上脑动脉重建,减影组重建图像质量略逊于常规组,但评分差距无统计学意义(t=0.397,p〉0.05);床突及以下脑动脉重建,减影组重建图像质量优于常规组,评分差距有统计学意义(t=18.035,p=0.000)。常规CTA对脑动脉瘤检出总体诊断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95.6%,准确性为96.8%;减影CTA检出脑动脉瘤的总体诊断敏感性为100%,特异性均92.3%,准确性为99.2%;减影CTA与常规CTA综合评价动脉瘤诊断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100%。结论减影CTA较常规CTA在颅底动脉瘤的诊断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减影CTA联合常规CTA综合评价颅内动脉瘤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为100%,可作为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64排128层CT颅脑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7月我院经手术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1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已接受CTA检查,且影像学资料完整,总结颅内动脉瘤CTA影像学特点,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 112例患者,CTA检出110例,2例阴性,阳性率为98.21%;CTA数据采集所需时间为(3.8±0.3)s,图像重建时间为(10.1±0.5)min;112例动脉血管瘤中,检出动脉瘤125个,动脉瘤多发10例,载瘤动脉:前交通动脉50个,后交通动脉41个,椎动脉1个,大脑中动脉23个,颈内动脉9个,小脑下动脉1个,2个动脉瘤漏诊;形态:27个为梭形,80个呈囊状,14个呈不规则表现,1个为夹层动脉瘤。结论64排128层CTA可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大小、形态及特点,准确测定瘤体直径,且检查时间短,费用低廉,配合后处理技术,可明确动脉瘤与载瘤动脉、血管解剖关系,为术前评估提供参照,可将CTA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GE Innova3100平板数字减影机对42例脑血管病变患者行三维和二维DSA成像检查。对比分析应用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的资料和应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的资料和结果。方法:应用二维数字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19例,动静脉畸形3例;运用三维数字血管造影(3D-DSA)发现动脉瘤23例,3例动静脉畸形。结论:三维数字血管造影可以从多方位观察颅内血管的结构,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参考图像角度,能够发现微小的和被正常血管隐藏的动脉瘤,减少漏诊率,三维数字血管造影优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