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共52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影像资料.结果 526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发现心肌桥-壁冠状动脉126例总计154段,检出率为24%(126/526).其中79例(63.0%)发生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壁冠状动脉近端血管粥样硬化多于远端.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更直接的显示心肌桥的位置及厚度、壁冠状动脉的长度及血管腔粥样硬化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 目的 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评价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方法 收集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3333例患者的资料,评价心肌桥的发生率、前降支各段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结果 3333例检出心肌桥患者1349例(40.47%,1349/3333),心肌桥共1532段,检出率(45.96%,1532/3333),前降支心肌桥共1335段(87.14%,1335/1532),其中前降支中段心肌桥1284段(96.18%,1284/1335)。前降支心肌桥组桥血管近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及程度显著高于前降支无心肌桥组(χ2=10.183, P=0.017)。 结论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能无创、清晰、可靠地诊断心肌桥的存在,前降支心肌桥能增加桥血管近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对伴随有心肌桥的慢性心脏疾病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探讨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关系。方法分析1 230例行冠状动脉CTA扫描患者,对心肌桥的发生率、位置、厚度、长度,壁冠状动脉在收缩期及舒张期受压及其伴随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进行评估;并按心肌桥存在与否进行分组配对,比较有心肌桥组与无心肌桥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的差别。结果1 230例患者中356例发现心肌桥(28.9%)。左前降支(LAD)中段发生率最高(220/356)。LAD心肌桥组与无心肌桥组相应节段冠脉斑块发生率以及狭窄程度的比较发现,二者不仅在冠状动脉斑块是否存在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5),在冠状动脉斑块引起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上也具有统计学差异(轻度,P0.01;中度,P0.02;以及重度,P0.001)。壁冠状动脉是否狭窄与心肌桥的厚度和长度相关。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准确显示壁冠状动脉与心肌的解剖关系,是确诊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首选方法。心肌桥的存在预示着邻近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越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心肌桥可以认为是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一个解剖学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浅表型与深在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形态学特征和对载MB-MCA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无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经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诊断MB-MCA患者资料,由2名心血管CT诊断医师独立判断MB-MCA的存在,结果一致时诊断为MB-MCA。测量MB厚度、MCA长度及MCA狭窄近端、最窄处、远端管径,计算MCA管腔狭窄程度,记录MB-MCA位置、包绕情况、MCA两端成角情况,并记录MCA本身以及其近、远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应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两型间形态学特征和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122例CT冠状动脉成像发现138处MB-MCA,浅表型、深在型各占69.57%(96/138)和30.43%(42/138),MCA平均长度分别为22.77±13.97mm和23.07±12.40mm,MCA管径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19.94±13.64%和26.62±16.47%,MCA两端单独或同时成角分别占86.46%和78.57%。两型间MCA管腔狭窄程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430.05)。桥近段冠脉较MCA本身和远段冠脉更易于发生粥样硬化,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型间各节段粥样硬化发生率分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B-MCA形态学特征与其分型无关,但MCA管腔狭窄与其类型有关,即MCA管腔狭窄程度与MB厚度有关。载MB-MCA冠状动脉近段容易发生粥样硬化,MCA及远段冠脉次之,这一特点亦与其分型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4年6月本院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行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154例,对所有影像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在154例研究对象中发现50例(57处)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占32.47%)。壁冠状动脉的平均长度(20.15±8.20)mm,其中浅表型37处(64.90%),深厚型20处(35.10%)。于心肌桥的近心端发现粥样斑块21例。结论 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清晰,在显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定位、长度、狭窄程度、心肌桥的厚度、近端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临床诊断心肌桥相关的冠状动脉病变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MB)的双源CT特征,探讨心肌桥与冠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42例(平均年龄64.31±9.01岁)患者的CT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评估MB近端及远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所有患者均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61例(25.21%)患者出现MB:浅表部位占74.6%.深在型占25.4%;大部分MB位于前降支的中远段(96.5%).MB近段冠状动脉无病变者28例(48.28%),<50%狭窄者6例(10.35%),>50%狭窄者24例(41.38%).共发现20个非钙化斑块和10个钙化斑块.MB远端血管受累显著减少(P<0.05).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可靠的非侵入性方法,能够描述心肌桥及其近端血管的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64排128层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64排128层CT对212例有冠心病症状或心脏体检患者行冠状脉成像检查,分析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发生率、发生部位、长度、厚度、狭窄程度及心肌桥近端管壁粥样硬化情况.结果 212例中CTA发现心肌桥55例(64处心肌桥),阳性率25.9%; 46例为单一心肌桥,9例为两处受累,同时累及前降支近段、钝缘支5例,同时累及前降支中段、后降支4例;其中前降支48处,第一对角支3处,第二对角支1处,左旋支1处,钝缘支5处,右冠状动脉4处,后降支2处,以前降支最多见,占75%.左前降支心肌桥组近端较无心肌桥组近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结论 64排128层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可准确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速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壁状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的CT成像表现,主要观察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位置,壁冠状动脉直径,心肌桥厚度,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与冠状动脉硬化的关系。结果:163例患者共发现165支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发生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147支(89.01%),左冠状动脉回旋支9支,右冠状动脉5支,对角支3支,中间支1支。壁冠状动脉轻度狭窄77支(46.67%),中度狭窄63支(38.18%),重度狭窄11支(6.67%),无狭窄14支(8.48%)。浅心肌桥154支(93.33%),深心肌桥11支(6.67%)。81例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硬化斑,其中64例硬化斑与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发生于同一支冠状动脉。结论:高速CT成像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是潜在的隐性心脏病,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通过冠脉造影术发现心肌桥的患者,对其冠脉病变与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00例冠脉造影患者检出心肌桥159例,检出率为13.3%,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96.1%,远端发生率3.9%,差异有显著性(P〈0.01);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固定狭窄组中高血压(59.2%vs39.3%,P=0.01)、糖尿病(22.3%vs10.7%,P=0.04)、男性吸烟(49.5%vs19.6%,P=0.01)刚性率高于无固定狭窄组:HDL—ch(1.07±0.02vs1.22±0.05,P=0.01)、apoA(0.98±0.02vs1.08±0.02,P=0.01)在固定狭窄组低于无固定狭窄组。结论心肌桥可能导致其近端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仍可能是心肌桥患者中合并冠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低HDL—ch、apoA可能是该人群中合并冠脉固定狭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杨扬 《中外医疗》2016,(19):194-19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评估心肌桥形态特征、发生位置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方便抽取2013年4月—2015年11月该院收治的50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的图像资料,结合其心电图及心脏超声表现,并评估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肌桥的发生率为40.00%,以前降支最为多见,占45.00%。前降支存在心肌桥的患者,血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心肌桥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壁冠状动脉及其远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桥近端动脉极易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30例患者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结果:62例有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存在,其中49例发生在左前降支及其分支,11例发生在左回旋支及其分支,2例发生在右冠状动脉。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较好地显示壁冠状动脉与心肌桥的关系,有助于壁冠状动脉长度和心肌桥厚度的评价,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iDose4迭代重建技术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复合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0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复合体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接受iDose4技术重建,30例患者接受FBP技术重建。观察256层CT对心肌桥显示情况,比较FBP技术和iDose4技术辐射剂量、信号噪声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对比度噪声比(contrast noise ratio,CNR)及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256层CT共显示检查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复合体114处,左前降支中段发病率最高(59.61%),右侧冠状动脉主干发病率最低(1.75%)。心肌桥平均长度(17.2±2.7)mm,厚度(2.4±0.7)mm。iDose4技术辐射剂量显著低于FBP技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Dose4技术SNR及CNR均显著高于FBP技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技术重建图像质量评分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壁冠状动脉显示中,iDose4重建技术可以在保证SNR、CNR及图像质量的基础上降低辐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128层螺旋CT探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双期狭窄程度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17例诊断为前降支MB-MCA患者的CT冠状动脉图像,记录MB-MCA发生位置、类型、收缩期狭窄程度、舒张期狭窄程度,评估不同类型间双期狭窄程度的差异、收缩期狭窄程度与壁冠状动脉近端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差异;评价其中58例单纯性MB-MCA的舒张期狭窄程度与临床症状及运动平板试验关系.结果 117例前降支MB-MCA中,收缩期狭窄率≥50%的29例,舒张期狭窄率≥50%的14例,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117例MB-MCA中不完全型46例,完全型71例,两型的收缩期狭窄率及舒张期狭窄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B-MCA舒张期狭窄率较高的患者临床表现及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率高.随着收缩期狭窄程度升高,MB-MCA近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增加(P<0.05).结论 MCA在收缩期及舒张期皆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此狭窄程度与MB-MCA的类型有关.MCA的收缩期狭窄程度越高,其近端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CA的舒张期狭窄会引发冠状动脉功能学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肌桥对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及性质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6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图像质量符合诊断需要求并诊断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影像资料,另随机选取1806例同时期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检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的影像资料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桥前段粥样硬化发生率差异。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糖尿病及吸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斑块测得的CT值(HU)分类斑块性质为钙化斑块(CT值约196~817HU)、非钙化斑块(CT值约-12~47HU)及混合斑块(两种成分均有)组,比较心肌桥对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影响。结果 465例心肌桥患者中,发现粥样硬化299例(64.30%,299/465),而对照组中发现粥样硬化569例(31.51%,569/1806),桥前段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发现心肌桥并患有粥样硬化的患者中,钙化斑块93例(31.10%,93/299),非钙化斑块95例(31.77%,95/299),混合斑块111例(37.12%,111/299);对照组中,钙化斑块235例(41.30%,235/569),非钙化斑块92例(16.17%,92/569),混合斑块242例(42.53%,242/569),两组比较显示载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患者的非钙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会增加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概率,且3种斑块比较,明显增加了非钙化斑块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旨在探讨64排128层CT血管造影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易损斑块与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存在易损斑块的患者78例,患者均进行了CT血管造影(CTA),比较易损斑块伴MB-McA与易损斑块不伴有MB-McA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病率.以CAG结果为参照,比较CTA显示MB-...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28层CT血管造影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图像特征及与冠脉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12月于我院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126例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所有患者MB-MCA检出率情况及与冠状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结果126例患者MB-MCA检出率为65.08%,其中LAD中段检出率最高,浅表型最为多见;CT检出位于MB-MCA近侧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最高(63.41%,P<0.05),检出MB-MCA患者斑块检出率为(52.22%)与未检出MB-MCA患者斑块检出率(45.45%)比较无差异(P>0.05);且CT检出MB-MCA患者累及段数和斑块的狭窄程度与未检出MB-MCA患者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检出MB-MCA患者的斑块主要分布于动脉近段,而未检出MB-MCA患者的斑块主要位于中段和远段(P<0.05)。结论128层CT血管造影可较好地检出MB-MCA,且主要好发于LAD,以浅表型更为多见。但MB-MCA的形成与冠状动脉硬化无直接联系,当MB出现收缩和功能血流减少的时候可能会导致冠状动脉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CTA)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327例患者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观察有无心肌桥,并对异常段壁冠状动脉进行狭窄评估。心肌桥病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对比。结果 327例患者共发现57例66段心肌桥,其平均长度为(4.72±0.93)mm,平均厚度为(2.04±0.62)mm,壁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为(33±20)%。对比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共发现29例35段心肌桥,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CTA检查可以清晰显示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与传统造影方法相比对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肌桥Noble分级和发生位置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出的192例心肌桥患者,结合临床症状以及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表现,分析心肌桥Noble分级和发生位置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药物治疗效果。 结果 心肌桥在冠状动脉造影的检出率为10.2%,最常发生在左前降支中段;Noble 3级患者均出现胸闷或胸痛症状,43.8%出现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37.5%出现心脏超声室壁节段运动异常,Noble 1、2级患者不出现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和心脏超声室壁节段运动异常;心肌桥近端冠状动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壁冠状动脉及其远端冠状动脉(P<0.05);随着心肌桥分级的增高,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有增高的趋势(P<0.000 1);有症状的心肌桥患者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联合钙离子拮抗剂使用率分别为80.0%、91.1%和62.2%,显著高于无症状者的11.4%、15.9%、4.5%(P<0.01)。 结论 冠状动脉心肌桥Noble 3级患者大多出现胸闷或胸痛症状;心肌桥近端较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