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蒋弘阳  丁忠祥 《浙江医学》2018,40(4):398-399,404
目的比较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与鞍旁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这2种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36例鞍旁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所有对象行MR增强检查,并根据Elster评分标准进行T2WI信号分级。比较两组患者T2WI信号、瘤体形态、MR动态增强等影像学特征。结果鞍旁脑膜瘤患者T2WI低信号3例,等-稍高信号31例,高信号2例;病灶呈圆球形26例,尖角形(不规则三角形)10例;MR动态增强表现为快速填充的强化35例,渐进性强化1例;观察到脑膜尾征32例,瘤周水肿6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患者T2WI低信号0例,等-稍高信号7例,高信号17例;病灶呈圆球形6例,哑铃状18例;MR动态增强表现为周围向中心填充的渐进性强化20例,快速填充的均匀强化4例;均未观察到脑膜尾征及瘤周水肿。两组患者信号、瘤体形态、MR动态增强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2WI明显高信号、渐进性动态增强、病灶呈哑铃状、无脑膜尾征及瘤周水肿对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颅中窝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误诊原因 ,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85年 1月~ 2 0 0 0年 8月收治颅中窝鞍旁海绵状血管瘤 2 2例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2 2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术前正确诊断仅有 5例 (占 2 2 .73% ) ,其余 17例 (占 77.2 7% )分别误诊为脑膜瘤 8例、神经纤维瘤 3例、垂体瘤 3例、脊索瘤 2例、胆脂瘤 1例。结论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容易误诊 ;综合分析影像学检查特点 ,特别是磁共振成像 (MRI)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本病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CT、MRI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MRI检查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CT检查15例,平扫14例,平扫加增强扫描12例。20例均行MRI检查。结果:本组20例检出21个病灶,其中1例有2个病灶,其余为单发;脑内14个,直径1.0~5.1cm,脑外7个,直径0.5~2.2cm;类圆形14个,不规则结节状5个,分叶状2个;边界清晰19个,不清晰2个。CT检出8个病灶,平扫多数病灶显示为高密度,少有囊变,病灶无占位效应或占位效应轻微,病灶可发生钙化且呈斑点状,并位于病灶中心部,病灶强化多为不均匀性增强;MRI检出21个病灶,T1WI呈略低或低等混杂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病灶周围可见由出血所致含铁血黄素沉着而形成的环状低信号包绕。结论:MRI对病灶的显示较CT优越,CT和MRI结合检查是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周玮  祝跃明  潘锋  何剑 《实用全科医学》2013,(12):1955-1956
目的探讨蝶鞍旁海绵状血管瘤(Parasellar cavernous hemangioma,PCH)的MRI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3例PCH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扫描,19例行MR扩散加权成像(DWI),7例行单体素1HMRS检查。结果病灶MRI扫描后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显著强化;19例DWI呈等或稍低信号;7例1HMRS均表现为NAA峰、Cr峰和Cho峰消失,其中6例出现Lip峰。结论PcH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提高术前定位及定性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合并静脉血管瘤(VA)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颅内CA合并VA患者的SWI表现,并与常规MRI(共15例)及DWI(共13例)进行对照。结果15例患者中,SWI检出CA病灶数33个,VA的引流静脉20条,常规MRI检出CA20个,引流静脉10条;13例同时行DWI扫描的患者,SWI检出CA29个,引流静脉16条,常规MRI检出CA18个,引流静脉8条,DWI检出CA22个,引流静脉11条。结论SW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合并静脉血管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9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接受MRI检查,比较T2WI—TSE及SWI序列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情况。结果1.T2WI—TSE序列共显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81处,SWI序列共显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292处,SWI序列显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比例显著高于T2WI—TSE序列(P〈0.01)。2.在铁环征的显示中,T2WI—TSE序列显著高于SWI序列(P〈0.01)。SWI序列显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平均径线显著高于T2WI—TSE序列(p〈0.01)。结论SWI序列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十分敏感,可以清晰显示其影像学特征,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和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影像表现,观察二者之间扩散加权成像DWI不同b值下的信号差异,从而进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对已病理证实或影像表现典型、临床及化验指证符合国家诊断标准的16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和21例肝海绵状血管瘤进行的扩散加权成像图像,分析内容包括扩散加权不同b值和ADC图像上的信号特点;结果:大部分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在扩散加权上随着b值的升高,DWI图像上信号逐渐升高,ADC图像上表现为低值;大部分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在扩散加权上随着b值的升高,DWI图像上信号无明显升高或升高不显著,ADC图像上为高值;两者之间DWI和ADC上有较显著的信号变化差异,可以此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1病例资料患者女,10月龄,主因"头皮肿物10个月"入院。查体:头颅外形发育良好,前额正中偏右侧有一体积约6 cm×5 cm×3.5 cm实性肿物,表面皮肤呈淡紫红色,边界不清,活动度可,质软有弹性感,指压可缩小,释手后恢复原状,形如海绵。肿物顶端处皮肤可见一大小约3 cm×2 cm桃红色斑块,肿物触痛及压痛可疑阳性。术前及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颅脑MRI示右额部前囟门处头皮下软组织肿  相似文献   

9.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2例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全部患者行MR T1WI、T2WI序列扫描,11例增强扫描.结果 41例共有52个病灶,均呈结节状或类圆形,1例7个病灶呈散在分布圆点形.38个病灶T1WI、T2WI均呈高、低混合信号,3个病灶呈T1WI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5个病灶T1WI,T2WI均呈高信号,此46个病灶T2WI均见黑色低信号环影.6个病灶T1WI、T2WI均呈低信号,1例7个病灶T1WI、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 脑海绵状血管瘤T1WI、T2WI显示信号多样,但具有特征性.MRI对多数脑海绵状血管瘤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与硬膜外其他病变进行鉴别。结果:6例T1加权像呈等或略高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匀一致强化。5例位于胸段椎管内,1例位于颈胸段,均沿脊髓长轴生长。2例位于脊髓背侧,呈钳状包绕脊髓,4例位于脊髓侧后方,沿相邻椎间孔向外生长,并使椎间孔扩大。结论: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是罕见的良性病变,并有其特征性表现。MRI是目前最为可靠的术前检查手段,但最终确诊仍需结合临床及病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S和PWI技术对超急性脑梗死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应用MRS和PWI技术对临床怀疑超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扫描,并对所获得图像进行分析。结果:在脑梗塞发作早期常规MRI无法检测到的低灌注区,而MRS和PWI技术最早可在发病1.5h发现病灶。结论:MRS和PWI技术的应用对监测脑部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早期诊断、疗效和预后判断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桥脑出血性海绵状血管瘤(BCH)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桥脑出血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1.5T MRI SWI及常规MRI、CT图像;比较总结各组影像图像特点。结果各组图像病变检出率之间、同层病变出血平均面积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SWI能够优于常规MRI、CT序列显示出血性BCH患者病灶的信号、数目及出血准确范围。结论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于发现病变、确定病变部位、病变大小具有较高的价值,可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对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行CT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常规增强扫描(计为常规组)、动态增强扫描(计为增强组)各30例,观察各自征象,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比较不同扫描方式诊断准确率。结果 CT平扫显示肌锥内肿瘤55例(91.7%);类圆状形态30例(50.0%);肿瘤边界清楚;大多密度均匀、中等偏高。常规组显示明显强化13例,无明显强化17例;增强组显示明显强化26例,呈现不均匀渐进性强化特点,无明显强化4例。增强组对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确诊率8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3%(P0.001)。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对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定性、定位诊断准确率相比CT常规增强扫描有明显优势。临床建议行CT动态增强扫描以提高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水乙醇—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对48例肝血管瘤行不同比例无水乙醇—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经导管治疗;动物实验观察经狗肝动脉内注射无水乙醇—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复制血管栓塞剂对血管栓塞的效果及肝脏的损伤情况。结果:血管瘤完全消失者达89.2%,部分消失者10.8%,其中瘤体缩小>50%者为90.7%,瘤体缩小30%~50%者为9.3%,无复发及严重并发症。结论:对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1:1比例无水乙醇 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是一组安全有效的栓塞材料,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在四肢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临床及病理证实的四肢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影像资料,对比SWI序列与常规扫描序列(包括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SE T1WI及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 FLAIR;脂肪抑制SE T2WI)的影像诊断。结果 50例共检出62个病灶,8例为多发。SWI结合常规序列共显示Ⅰ(结节)型9个病灶,Ⅱ(局限团块)型17个,Ⅲ(弥漫蔓藤)型25个和Ⅳ(混合)型11个。其中24个病灶为低回流型病灶;38个为高回流型。结论 SWI序列作为常规MRI序列的重要补充序列,可以更全面、准确的反映四肢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内部构成成分,显示畸形血管,鉴别钙化和出血及铁沉积等,对于临床诊断、制定相关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强化扫描和MRI增强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8年8月我院诊治的85例疑似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其中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为研究对象,均接受MSCT平扫、MSCT三期强化扫描、MRI平扫、MRI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特点,并评估MSCT与MRI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MSCT平扫上肿瘤与眼外肌密度相似,呈圆形或类圆形,轮廓光滑,见分叶,点状、小圆形高密度钙化,强化后65例呈不均质渐进样强化,14例呈持续性强化,6例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MRI平扫发现T1WI结节状低信号,轮廓清晰,点状高信号,T2WI高信号影,DWI呈等或偏低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显著填充式强化;MSCT三期强化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灵敏度高于MRI增强扫描,特异度、准确度低于MRI增强扫描,而两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进一步提高,分别为95.00%、88.89%、91.76%。结论 MSCT三期强化扫描及MRI增强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均有一定价值,前者诊断准确率高,而联合诊断的效能更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证实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45例,对比CT和MRI的表现结果:脑内海绵状血管瘤MRI可比CT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在海绵状血管瘤(CH)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在开颅后应用术中超声,进行病灶的定位,选择手术路径,并用超声判断病灶切除程度。结果:病变定位准确,所有海绵状血管瘤均被完整切除,未出现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术中超声可以实时显示病变的部位与轮廓,帮助术中对颅内病变的定位,提高了颅内病变的全切率,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经济,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肌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依据临床表现、X线或CT检查,作出初步诊断,对14例患者均行包块彻底切除治疗,复发者术后予以放疗。结果:术后随访0.5~3年,12例痊愈,2例复发者再次手术后配合放疗,未再复发。结论:手术彻底切除肌内海绵状血管瘤,疗效肯定。如肿瘤范围广,配合术后放疗,可很好地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