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王锦良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6):38-40,46,F000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诊断颅内血管病变的价值。方法从临床受检者中选取血管成像检查异常者86例,用Discovery Ultra16层螺旋CT扫描仪按颅脑血管成像参数扫描,然后将所采集的参数送人ADW4.1高级后处理工作站,利用后处理软件行容积成像(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进行重建。结果86例中,脑血管动脉瘤53例、脑血管动静脉畸形22例、脑动脉狭窄或中断8例和烟雾病3例。VR、MIP、MPR都能清楚显示颅内血管情况;VR色彩鲜艳,层次丰富,MIP、MPR虽色彩单调,但对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结论MSCTA是一种无创伤的颅内血管性病变检查方法,定性、定位明确,确诊率高,可部分替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动静脉双期三维成像在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3年3月~2014年5月68例脑动静脉双期三维扫描回顾性分析。结果:68例检查者成功完成扫描,成功率100%。其中正常血管6例,动脉粥样硬化37例,诊断脑动脉瘤14例、动静脉畸形3例、烟雾病2例、脑静脉血栓形成(CVT)5例、脑静脉血管瘤1例,动脉血管迂曲、狭窄、钙化44支,直径<5mm动脉瘤16个,平扫静脉窦条索征及高密度三角征5例,静脉性出血性脑梗死4例,静脉引流区脑水肿1例。结论:64层螺旋CT脑动静脉双期三维成像可获得类似DSA的动静脉三维图像,从而更加清晰地显示动静脉血管病变,尤其是静脉血管病变,提高检出率,避免误诊漏诊,提高基层医院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脑动静脉畸形(AVM)方面的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20例病人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经肘前静脉以3.5mi/s注入100mL对比剂.延迟18~20s扫描,扫描条件为:层厚2.0mm,重建间隔1.0mm,Pitch0.875;后重建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显示(SSD)、容积显示(VR)、透明技术和切割技术.结果:20例患者的MSCTA断面和重建图像上均见到典型的畸形血管团,18例发现粗大的供血动脉(90%),14例明确的引流静脉或扩大的静脉窦(70%),5例病人为亚急性出血(25%),2例有出血后脑软化(10%).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脑动静脉畸形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MSCTA)动态图像后处理对颅脑非典型血管出血性病变的 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08 年1 月—2016 年3 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因出血性脑血管病行头部CT 血 管造影(CTA)常规图像后处理未见明显血管性病变患者。通过变换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的阈值及角度 等进行动态图像后处理,采用Kappa 一致性检验评价各医师对动态图像后处理分析结果的可重复性,将结果 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手术探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共纳入56 例患者,动态图像后处理发现血 管出血性病变患者51 例,其中动脉瘤20 例、动静脉畸形25 例、静脉畸形4 例、动脉畸形伴动脉瘤2 例。2 名医师诊断的结果基本一致(P <0.05),CTA 动态图像诊断的敏感性为100%(95% CI :92.59,100.00),特异 性为62.5%(95% CI :30.57,86.32)。结论 MSCTA 动态图像后处理对颅脑非典型血管出血性病变分析过程 具有较好的重复性,与DSA 及手术探查相比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该方法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值得临床 推广。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21例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是白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病因.一直以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血管病变的金标准.近年来,CT血管成像(CTA)以其快速、准确、微创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血管疾病的诊断.作者分析了2006年6月至2007年3月经DSA检查及手术证实的2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资料,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及其应用.方法分析了2011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对26例脑血管病变患者行16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CT扫描原始数据经后台工作站多功能后处理技术处理,并比较CT表现与DSA.结果26例脑血管病变,CT血管造影(CTA)检出急性脑血管闭塞8例,血管狭窄2例,脑内动脉瘤9例, Moyamoya病2例,动静脉畸形4例.除1例CTA显示大脑前动脉动脉瘤而DSA未能检出外,其余病例CTA与DSA检查结果一致.结论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准确、快速的特点,可作为脑血管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肺血管性病变定性、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7例临床拟诊肺血管性病变患者行多层MSCTA检查后,运用后处理技术如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进行重建,明确病变的性质及部位。结果 37例患者中3例确诊为肺动脉瘤,4例确诊为肺动静脉畸形,29例确诊为肺动脉栓塞,1例正常。肺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中,位于左肺上叶2例,右肺下叶2例,左肺下叶3例;肺动脉栓塞中两侧肺动脉主干内见血栓15例,一级分支内见血栓25例,二级分支内见血栓29例,三级分支内见血栓23例。结论多层MSCTA可以准确地对肺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肺栓塞做出定性、定位诊断,对肺血管性病变的治疗及预后评估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多层面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 MSCTA)脑血管成像技术在介入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回顾分析了2003年1月至2005年3月经3D MSCTA检查及数字减影(DSA)介入治疗患者35例,其中动脉瘤20例,脑动静脉畸形5例,脑膜瘤7例,椎基底动脉狭窄2例,颈内动脉狭窄1例.结果,3D MSCTA图像可清楚显示颅内1~4级脑血管结构,Willis环及大脑前、中、后动脉主干及其分支情况,脑动脉瘤瘤体大小、位置、形态与载瘤血管的关系;脑动静脉畸形者畸形血管团的部位大小、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分支情况,空间立体结构清晰;对脑膜瘤可见肿瘤邻近血管被推移或包绕,肿瘤表面有异常血管或肿瘤染色,异常血管与颅内外有交通;血管狭窄的程度显示确切.3D MSCTA观察颅内外血管病变可获得更多诊断信息,对介入治疗的难易程度及栓塞方式和选材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预后手术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在脑出血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患者进行螺旋CT平扫,对45例脑出血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将诊断的结果与DSA全脑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45例脑出血患者中,通过对其进行MSCTA检查,结果发现29例患者为脑动脉瘤,9例患者为动静脉畸型,2例患者为烟雾病,3例患者为静脉性血管畸型,2例患者原因不明。病理检出脑动脉瘤30例,SCTA显示动脉瘤29,检出率为96.67%,4例患者肿瘤位于颈内动脉颅内段、9例患者肿瘤位于前交通动脉、4例患者肿瘤位于大脑前动脉、3例患者肿瘤位于椎基动脉、9例患者肿瘤位于大脑中动脉。结论血管CTA成像技术是一种安全、无创、可靠的脑血管成像技术,可作为脑出血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头颈部CTA在诊断脑血管性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脑血管成像(CTA)技术及其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5-02~2008-01期间使用6排螺旋CT,为诊断脑血管病而做CTA检查的47例,发现脑动脉瘤17例,3例AVM(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狭窄13例,显示血管闭塞3例,颅内多段血管粗细不均者5例,显示血管变异5例,血管内低密度斑块及钙斑者6例.采用高压注射器以3~3.50mL/s 速率行外周静脉注射,行螺旋CT容积扫描,在工作站进行多种三维成像后处理,得到脑血管立体图像.结果:CTA 可清楚地显示较粗大的脑动脉,对 Willis 环及大脑前、中、后动脉主干及其分支显示良好,对于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及脑动脉狭窄的诊断较有意义.结论:用6排螺旋CT做 CTA 检查可显示5级脑血管分支,可显示脑血管病的多种病变,并可多方位观察.属微创、简便、安全、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与DSA对比,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出血型烟雾病(MMD)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 523例临床怀疑有出血型MMD的患者全部行MSCT检查,其评价结果与DSA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根据DSA检查结果,在523例患者中的37例是MMD患者,MSCTA明确诊断了所有的MMD患者。MSCTA均清晰显示了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狭窄和闭塞,双侧病变者31例(84%),单侧病变者6例(16%)。结论 MSCTA对于MMD检出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出血型MMD诊断的首选影像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临床疑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病人采用MSCTA成像检查,利用多种重建技术做图像后处理来显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多发性大动脉炎等下肢动脉疾病的形态学改变,并结合部分病例的血管造影或手术结果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准确性。结果与DSA相比,MSCTA显示下肢动脉主干狭窄和闭塞的符合率达100%,对2级以上股动脉分支血管病变显示的阳性预测值为98%,阴性预测值50%,敏感度90%。结论MSCTA方法具有安全、方便、准确、无创等特点,是下肢动脉疾病较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颈内动脉血管成像(MSCTA)及脑灌注成像(MSCTPI)对早期缺血性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经临床证实的早期脑梗死患者行MSCTPI及MSCTA检查.通过灌注分析软件生成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三种参数的函数图像.MSCTA的扫描数据运用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重建颈内动脉.结果:24例患者中,1例MSCTPI检查表现为过度灌注,5例表现为延迟灌注,16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灌注不足,2例灌注正常.MSCTA发现24例患者48支颈内动脉中,40支有动脉管壁钙化斑块,37支颈内动脉可见到软斑块.其中32支颈内动脉呈不同程度的狭窄,5支颈内动脉闭塞,11支血管无狭窄.22例在常规CT及MRI图像上为中及大体积梗死(>5 cm3)的患者,MSCTPI发现与梗死灶相对应的异常灌注区,且均比常规CT及MRI图像上病灶体积大,MSCTA显示颈内动脉呈中重度狭窄或闭塞.2例未发现明显灌注异常的患者,为小体积梗死灶(<5 cm3),MSCTA显示颈内动脉正常.结论:MSCTPI联合MSCTA可诊断早期缺血性脑梗死,并评价其血液灌注情况,同时还可客观评价缺血区颈内动脉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颅内血管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39例患者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同时采用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血管,其中45例动脉瘤、22例动静脉畸形、4例烟雾病和18例脑动脉狭窄随后进行了DSA检查或手术治疗。结果CTA诊断为动脉瘤的患者83例,动静脉畸形22例,静脉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海绵窦动静脉瘘3例,单纯烟雾病3例,烟雾病合并动脉瘤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22例,先天性变异等32例,正常病例186例,其中CTA诊断的45例动脉瘤、22例动静脉畸形、4例烟雾病和18例脑动脉狭窄与DSA检测结果及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结论MSCTA对头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具有微创、快速、安全、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作为头部血管性疾病的首选影像学筛查。  相似文献   

15.
孟庆涛  郑穗生  王龙胜 《安徽医学》2010,31(11):1290-1292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诊断烟雾病中的价值。方法 17例烟雾病病例均行CT平扫及MSCTA检查,所得原始容积数据在ADW4.3工作站上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技术重组各种图像。结果 CT平扫可显示颅内缺血及出血性改变。MSCTA及后处理成像可显示不同程度的颈内动脉和(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17例均可显示颅底部异常增生的侧支血管网。结论 MSCTA可清晰显示烟雾病的血管改变特点,而重建图像可直观显示病变周围空间关系。此检查方法方便、快捷、无创,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评价颅内血管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诊断为脑血管病变的98例患者的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诊断方法、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同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对照。结果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出颅内动脉瘤47例,脑血管畸形14例,闭塞性脑血管病变25例,烟雾病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3例,脑血管发育异常9例,脑肿瘤(显示肿瘤供血血管)3例。结论多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首选非创伤性检查方法,同时可以为颅内血管性病变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卢贤贵  董茜 《中外医疗》2016,(26):182-184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应用于脑血管疾病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6月期间60例因神经系统症状在该院就诊的疑似脑血管病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对患者脑血管进行检查,对CT血管造影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快速作出诊断。结果 CT血管造影对大脑各动脉的显影率均达到100%,60例疑似脑血管病变患者中,经确诊,共有27例患者存在脑血管病变,CT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2.59%、90.91%、91.67%,与确诊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在脑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治过程中,可在初筛、紧急或无条件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等情况下,采取CT血管造影技术进行快速诊断,能对脑血管病变有效检出,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8.
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16螺旋CT脑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脑血管病变的16排CTA检查资料,应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脑血管影像表现进行评价。24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与CTA检查的结果进行对照。69例手术所见与CTA结果对照。结果 86例患者中诊断为动脉瘤68例,动静脉畸形(AVM)18例。86例16排CTA的VR、MIP和MPR重建图像对脑血管主干及其主要分支显示100%,大脑中动脉5级分支显示96%(83/86)。16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均清晰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瘤颈及载瘤动脉关系。也清晰显示了18例AVM的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 16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伤的颅内血管性病变检查方法。由于它安全、方便、快速,重建图像质量高,辐射量明显减少,定性、定位明确,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能为手术计划提供详实的影像资料,可作为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脑血管病变筛选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