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多期扫描对肺癌多发骨转移的诊断价值应用价值研究。方法分别从MSCT平扫、增强扫描分析肺窗、纵隔窗和骨窗对肺癌的显示诊断以及骨窗对多发转移瘤的显示优势。结果CT影像结果对转移病灶检出准确率为92.6%(101/109),椎体转移38(37.6%)个,肋骨等附件转移23(22.8%)个,股骨转移18(17.8%)个,肩胛骨16(13.8%)个,其他转移6(5.9%)个;CT平扫和多期增强能对肺癌多轴位的进行观察,对骨转移病灶特异性高。结论 MSCT多期扫描能从任意轴位观察到肺癌的进展情况和骨转移的具体位置以及数量,清晰显示了病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指导临床及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41例脑先行肺癌脑转移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脑先行肺癌脑部转移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脑先行肺癌脑部转移病灶的认识。方法对41例诊断明确的以脑部转移瘤为首发症状肺癌患者的颅脑CT或MRI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所有41例患者均以脑部转移瘤的症状而首诊就诊。脑部转移瘤为单发者14例(34%),多发者27例(66%);CT增强扫描比平扫多发现约10%的阳性病例,多发现病灶个数约20%;MRI增强扫描比平扫多发现病灶个数约16%;4例病例先后进行CT及MRI检查,MRI未能增加病灶检出数目。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顶叶(43%)、额叶(22%)、颞叶(18%)及皮层下(75%);无瘤周水肿者占22%、瘤周水肿明显者占49%;表现结节样均匀强化者占27%、环形强化者67%。其他表现为囊性肿块6例,病灶内出血8例。结论脑先行肺癌脑部转移瘤的表现多种多样,约1/3的患者的脑转移病灶表现不典型;患者就诊时临床大多因脑先行所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初诊为脑血管意外及癫痫。对于此类患者,当行颅脑CT或MRI检查时,要注意进行增强扫描;当发现脑部占位病,一定要考虑到脑先行肺癌的可能,从而进一步行胸部平片或CT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剂量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3例周围型小肺癌,常规剂量与低剂量5mm重建图像发现病灶数量及表现无显著差异。28例病灶呈结节状,边界较清楚;3例病灶呈磨玻璃状,边界较清;2例病灶呈小片状,边界模糊。增强扫描于主动脉期结节病灶强化最明显,达到峰值,CT强化值达20~60HU,完全性强化24例,周围性强化4例;磨玻璃病灶未见明显强化。延时5min后病灶CT值缓慢下降。本组10例有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3例有同侧胸肋骨转移,3例同侧胸腔积液,4例有同侧腋下淋巴结转移。结论多排螺旋CT低剂量胸部扫描图象质量尽管噪声有所增加但是可以满足胸部普查需要,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周围型肺癌伴发薄壁空腔的临床特点,并对其CT征象进行分析。方法选择罗山县人民医院经手术及病理确诊为周围型肺癌伴发薄壁空腔患者15例,均采取CT扫描检查,对15例患者的实体、空腔病灶的CT表现及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观察。结果全部患者中腺癌13例,约占86.7%,实体病灶平均大小为(2.8±1.6)cm,主要位于肺上部,约占73.3%,病灶形态为椭圆形(60.0%)或不规则形态(40.0%)。CT征象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较为多见,分别占80.0%、66.7%、53.3%。全部患者中,空腔截面积为0.6 cm×0.7 cm~2.8 cm×4.7 cm,空腔表现形态为腔壁薄及张力较大,腔壁厚度2 mm以下、2~3 mm、3~4 mm分别占53.3%、33.3%、13.3%。空腔病灶处于实体病灶周边位置和实体病灶内分别占86.7%和13.3%。结论周围型肺癌伴发薄壁空腔多见于腺癌,其CT征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作为与其他肺部疾病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葛汉忠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11):890-893
目的评价螺旋CT(spiral CT,S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胃癌术前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42例胃癌患者术前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进行TNM分期并与手术情况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42例胃癌病灶均明显增强,胃癌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期的准确性分别为69%、69%、71%。结论S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胃癌患者的术前分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金健  朱丹  杨滢  储成凤  吴熹 《四川医学》2007,28(9):1017-1018
目的提高小病灶肺癌术前定性诊断率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①62例≤2cm肺部孤立小病灶的患者术前进行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测定CT峰值净增值进行比较;②62例患者均行肺叶切除,42例术后诊断肺癌,其中38例术前诊断肺癌行扩大淋巴结清扫术,另4例术前未诊断肺癌而未作淋巴结清扫。结果①CT平扫发现模糊不确切的病灶特征,用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CT峰值净增值为肺炎性病灶(60HU)〉肺癌(20HU)〉肺结核(10HU)。②42例肺癌淋巴结呈跳跃式转移占7%;肺门转移N1占43%;纵隔转移N2占19%。结论CT平扫≤2cm病灶周边有毛刺、分叶、灶内有散在小泡征(钮扣状)、胸膜凹陷征等,边缘怪异或呈星芒状的斑片病灶,提示早期肺癌可能。同时加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及峰值净增值测定,有助于对炎症和结核病灶的区别,提高定性诊断率达90%。小病灶肺癌需行扩大淋巴结清扫,尤其是隆突下淋巴结清扫,有助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肺炎性假瘤、周围型肺癌CT征象特征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75例肺部疾病患者,其中肺炎性假瘤41例,周围型肺癌3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对患者所得CT图像进行分析,观察两组患者影像学征象主要有:病灶位置(右肺、左肺)、病灶大小、CT征象(空泡征、支气管征、空洞、钙化、分叶征、毛刺征、平直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情况等。结果肺炎性假瘤、周围型肺癌在病灶分叶征、毛刺征、平直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上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肺炎性假瘤患者平直征为80.48%,多于周围型肺癌患者;周围肺癌患者分叶征91.17%,毛刺征82.35%,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均为79.41%,明显高于肺炎性假瘤患者。结论分叶征、毛刺征、平直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为肺炎性假瘤、周围型肺癌鉴别重要征象,CT检查对两者诊断鉴别价值高。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肺癌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通过我院48例资料完整、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的CT表现,结合常规X线检查,对肺癌的常规CT及HRCT作探讨,阐明CT扫描在肺癌诊断中的作用,供同道们参考。1资料与方法48例中,男性37例,女性11例,年龄36~71岁,平均年龄58岁,其中鳞癌25例,腺癌16例,小细胞癌4例,大细胞癌1例,鳞腺癌2例。常规从肺尖扫至肺底,层厚10mm,间隔10mm,并在病灶区加扫层厚为2mm的薄层3~5层。部分病灶作增强扫描,全部图像均作肺窗及纵隔窗调制。2结果2.1肺癌肿块本身的表现2.1.1部位30例中央型肺癌,左侧11例(占36.7%),右侧19例(占63.3%),在18例周围型肺癌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周围型肺癌CT表现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其CT表现特征,提高CT诊断准确率。方法:58例患者均行常规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对部分病灶行薄层高分辨扫描。结果:瘤体征象空泡征11例,支气管充气征18例,瘤体细纱砾状弥散钙化7例,坏死液化形成空洞16例;肿瘤—肺交界带,毛刺征54例,分叶征56例;胸膜改变,胸膜凹陷征36例;病灶增强,均匀强化18例,环状强化12例,结节强化28例。结论:CT平扫和增强扫描加病灶薄层高分辨扫描能很好地显示周围型肺癌瘤体及瘤周比较细微的结构,通过总结分析这些影响特征,提高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张露钢  刘威 《浙江实用医学》2007,12(3):221-221,225
目的总结肺癌起源的脑转移瘤的CT表现。方法搜集本院17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肺癌脑转移瘤的CT资料,就瘤灶的位置、形状、大小、密度、增强及周围水肿情况作一综合分析。结果本组病例CT平扫发现转移瘤39个,结合研究病例中12例增强扫描CT片,共发现57个。幕上41个,幕下16个。形态为囊性19个,囊实性7个,实性病灶29个,片状低密度灶2个。最小病灶为点状,最大病灶约7.5cm×6.3cm。平扫发现的11个实性病灶等密度4个,高密度3个,低密度4个。对12例附有增强CT扫描片进行分析,在平扫中发现的15个实性及囊实性病灶中,轻度强化7个,中度强化6个,明显强化2个。同时发现平扫中未能显示的转移瘤18个,均成结节状。综合平扫及增强CT片,转移瘤瘤周水肿情况为无水肿23个,轻度水肿12个,中度水肿17个,重度水肿5个。多发或并发多种形态并存的转移瘤病例12例。单发病例5例。结论肺癌脑转移瘤大多具有多发或多种形态并存的CT特点,增强扫描可以增加病灶的检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16排螺旋CT在周围型肺癌临床诊断中的研究价值。方法对我院2008年-2015年这7年间的周围型肺癌患者6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由我院放射科3位资历丰富的诊断医生在不知任何病理结果情况下对65例患者CT图像进行阅片,对照65例肺癌患者在本院病理检查的报告,在对65例患者病灶对应的影像特征进行对照分析,数据均采用专业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65例患者中在CT扫描中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和纵膈淋巴结转移特征在病理学检查和肺癌发生具体情况存在明显差异;低分化型、中等分化型和高分化型的统计数据中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和纵膈淋巴结转移产生状况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和纵膈淋巴结转移在病理学检查和肺癌发生具体情况存在明显差异,仍需进一步分析,所以16排螺旋CT在周围型肺癌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研究转移淋巴结的螺旋CT增强扫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4年7月入院治疗的73例胃癌患者的就诊资料,将患者的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结果分别与病理分析结果和平扫诊断结果对照。结果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符合率为86.3%,敏感度为86.2%,特异度为86.7%;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性高于螺旋CT平扫,P0.05,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转移淋巴结的主要螺旋CT征象:较小转移淋巴结以实体性为主,随直径增大呈环状、囊状改变者增加;强化类型分为实体性均匀强化,环带样强化和囊状不强化;强化峰值时间不同,以动脉期达强化峰值者多见。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能够提高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对术前全面评价淋巴结转移状况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癌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方法:对2004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的396例肺癌同侧肺门、叶间及纵隔淋巴结广泛廓清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的临床分期(T1、T2、T3、T4)、病理类型(鳞癌、腺癌、其他)、病变部位(中央型、周围型)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结果:396例中195例(49.3%)存在N1或(和)N2淋巴结转移,其中单纯N1淋巴结转移44例(11.1%),N2淋巴结转移151例(38.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原发肿瘤分期、原发部位和病理类型均会对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部位有影响(P〈0.01)。结论:肺癌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与原发肿瘤分期(T)、原发部位和病理类型均有密切相关。为达到根治目的,提倡纵隔和肺门淋巴结系统清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18F-FDG PET/CT的影像特征,评价18F-FDG PET/CT对NSCLC侵袭性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18F-FDG PET/CT检查并最终经病理结果证实为NSCLC的初诊患者122例,根据转移情况将患者分为无转移组(n=34)、有转移组(n=88,有淋巴结或者远处转移),测量并分析NSCLC原发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计算原发灶肿瘤影消失率(TDR),分析原发灶的多种18F-FDG PET/CT影像学特征与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的关系。结果 122例NSCLC病灶中,腺癌88例、鳞癌26例、腺鳞癌6例、类癌2例,无转移组和有转移组患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原发灶增大、密度增大、TDR减小及SUVmax增大,发生区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的概率均增大(均P<0.01)。而患者性别、原发灶位置、原发灶病理学分型与是否发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中代谢参数SUVmax、TDR等能够更好地对临床NSCLC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对评估NSCLC患者预后起到重要指导作用,18F-FDG PET/CT显像对评估NSCLC侵袭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CT三维成像对甲状腺外科手术指导及随访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0例甲状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CT三维成像检查。结果18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单发结节10例,双侧多发结节170例,多发结节表现为双侧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可见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后强化;单发病灶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甲状腺内低密度灶。13例甲状腺腺瘤均为单发,CT平扫呈边界清晰的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影,增强后病灶强化,囊变周围环形强化。7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表现为双侧甲状腺弥漫性增大,密度减低,增强扫描后强化,且边缘完整清晰;100例恶性肿瘤病灶平扫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均匀密度肿块,增强后强化,病灶内见不规则钙化,且部分病灶伴有淋巴结转移,内部囊变无强化;CT对静脉受侵和颈动脉受侵检出率为89.58%和100.0%,均高于CT(62.50%和53.85%,P<0.05);甲状腺良性病变中淋巴结转移例6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均为反应性增大;恶性病变中,淋巴结转移例52例,手术共检出淋巴结转移104枚,其中平扫检出率为88.10%,增强扫描检出转移淋巴结检出率为95.16%。结论CT三维成像可反映甲状腺病变形态、大小、密度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和颈部淋巴结情况,对良恶性鉴别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徐金萍  贺伟  周震  周新华 《医学综述》2013,(21):4031-4032,F0003
目的探讨大细胞肺癌的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大细胞肺癌患者的X线片表现,其中36例行cT检查。结果74例大细胞肺癌的X线片表现为团块状影或结节影68例(91.9%),周围型者44例(59.5%),50例(67.6%)位于上叶,约半数患者可见分叶,平均直径约6.5cm,支气管气象、空洞、钙化少见;36例CT表现与X线片表现相似,周围可见毛玻璃密度影、肺气肿,23例(62.9%)伴有淋巴结大,约半数患者病灶内可见坏死,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最多见(50%)。结论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大细胞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CT征象。方法收集165例胃癌术前平扫及三期增强资料,对CT发现的991枚淋巴结与手术病理、术后CT复查对比,回顾性分析胃癌区域淋巴结径线和CT值等对转移的诊断价值。根据淋巴结短径大小分为5级,1级短径≥2mm、2级≥4mm、3级≥6mm、4级≥8mm、5级≥10mm。结果165例胃癌发现区域淋巴结共991枚,平均淋巴结数目为6.01±3.73枚,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比例为45.9%,区域淋巴结短径大小与转移正相关,r=0.436,P<0.001,提示不同短径级别的淋巴结转移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0.924,P<0.001;以短径6mm为阈值诊断有无淋巴结转移的阳性预测值81.8%,阴性预测值64.6%。178枚转移淋巴结平均短径(10.00±5.08)mm,平均长径(13.99±6.81)mm,与阴性淋巴结均存在差异(P<0.001)。转移淋巴结的平扫及增强各期CT值均高于阴性淋巴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平均CT值分别为(28.96±15.16)HU、(55.94±22.23)HU、(72.37±25.25)HU、(69.65±22.12)HU。以平扫平均CT值>20HU诊断转移的阳性预测值为92.6%,阴性预测值35.5%。结论以淋巴结短径6mm及平扫CT值>20HU为阈值对诊断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8 F-脱氧葡萄糖(FDG)SPECT/CT显像(18 F-FDG显像)在食管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38例诊断明确,完善相关检查后拟行食管癌切除术的初诊食管癌患者行18 F-FDG显像。其中18例手术治疗患者原发灶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的18 F-FDG显像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相比较;所有患者的远处转移灶及20例非手术治疗患者的区域淋巴结转移根据组织病理学活检、多种影像学检查临床随访而定,随访时间均大于6个月。结果在38例患者中,18 F-FDG显像检出了全部的原发灶,检出淋巴结转移24例,真阳性22例,真阴性10例,假阳性2例,假阴性4例,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4.6%(22/26)、83.3%(10/12)和84.2%(32/38),检出肝转移1例,肺转移1例。结论18 F-FDG显像能够提高食管癌患者分期的准确度,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部CT平扫、灌注成像对中央型肺癌早期诊断及分型的准确性。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69例中央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胸部CT平扫、灌注成像,总结早期中央型肺癌胸部CT平扫表现,计算诊断符合率并与病理结果比较,对比不同分型患者灌注指标。结果肺门区可见团块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密度病变,大小在20mm×19mm~50mm×21mm,边缘均不规则,见毛刺30例、分叶状32例。肺段支气管狭窄33例、闭塞29例。CT平扫联合灌注成像诊断结果为39例鳞癌、23例腺癌,诊断与分型符合率为89.9%(62/69),与病理结果的差异P0.05,准确性较高。结论胸部CT平扫联合灌注成像可观察中央型肺癌患者肺部病变形态、边缘、密度,显示病变与支气管、纵隔关系及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利于早期诊断及分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