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MRI和CT诊断在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中的应用及其预后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20年5月住院治疗的104例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均行CT和磁共振检查,研究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正确性及损害周边骨质及软组织的相符度。结果:CT诊断准确率为85.6%,MRI为92.3%,两种方式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损害周边骨质及软组织的诊疗中,MRI检查的正确率高于CT检查(骨质:χ2 =5.291,P<0.05;软组织:χ2 =7.565,P<0.05)。利用Logistic回归发现,肿瘤大小、信号不均及明显水肿是提示预后不良的敏感性指标(肿瘤大小:OR=1.045,P=0.002,95% CI:1.017~1.075;信号不均:OR=12.096 5,P=0.015,95%CI:1.648~101.992;明显水肿:OR=0.062,P=0.043,95% CI:0.004~0.919)。结论:MRI和CT对颅底沟通性脑膜瘤的诊断正确率类似,但在对周边骨质或软组织损害的诊断中,磁共振检查正确率更高,并且肿瘤大小、信号不均及明显水肿与预后不良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MSCT联合MRI检查在颅底沟通性脑膜瘤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39例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MSCT、MRI检查。对患者所得图像进行分析,以手术后病理结果为基准,比较MSCT、MRI单独检查和联合检查对颅底沟通性脑膜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以及肿瘤对周围受侵部位(骨质、软组织)诊断符合率。结果在MSCT、MRI单独检查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MRI检查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明显高于单一检查(P<0.05);MSCT侵犯周围骨质检查准确率(79.48%)优于M RI(56.41%),M RI周围软组织检查准确率(84.61%)优于MSCT(51.28%);而MSCT+MRI在周围骨质、软组织检出准确率分别为94.87%、97.43%,均优于单独检查(P<0.05);在MSCT检查时,肿瘤一般为高密度或等高密度,64.10%(25/39)患者肿瘤周围可见水肿;增强扫描为均匀强化。MRI检查中反馈为稍高长信号或等信号,增强扫描为明显均匀强化。结论MSCT、MRI检查在颅底沟通性脑膜瘤临床诊治中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两者联合诊断可减少误诊和漏诊的情况,可为临床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联合MRI诊断周围型肺癌的疾病特征及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对其进行CT与MRI检查,观察分析两种检查图像,比较其内部结构显示、周围特征性表现、病变情况及肿瘤检出率。结果 CT对直径3cm和3~5cm肿瘤内部结构显示优于MRI检查(P0.05),CT与MRI对直径5cm内部显示结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周围特征性表现为分叶征、棘突征、毛刺征及血管集束征。CT检查对肿瘤直径3cm和3~5cm周围特征情况显示优于MRI(P0.05),CT与MRI对直径5cm周围特征表现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CT检出钙化、血管断面误诊及胸膜凹陷征情况优于MRI(P0.05);MRI检出淋巴结、积液、胸膜胸椎等侵袭情况优于CT(P0.05)。CT检出率为40.79%,MRI检出率为43.42%,CT联合MRI检出率为89.47%,CT与MRI单独检查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联合MRI检出率显著高于两者单独检查(P0.05)。结论 CT为周围型肺癌检查的首选方式,可清晰显示肿瘤部位及周围特征;MRI为新型影像学检查方式,相对于CT可提供清晰的有关淋巴结及病灶侵犯图像,能为疾病诊断提供更多依据,CT联合MRI检查能提高肿瘤检出率和准确率,及早诊断出周围型肺癌以便患者及时治疗,提高其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腺癌应用CT与磁共振成像(MRI)进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胰腺癌患者50例,采用CT、MRI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对照,对CT和MRI诊断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及对胰腺炎早期分期的确诊率进行分析。结果准确率MRI诊断明显高于CT诊断,2 cm的肿块诊断率MRI高于CT,周围组织侵犯诊断MRI高于CT诊断,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胰腺癌的诊断MRI的病灶检出的准确率更为显著,对病灶大小及周围组织侵犯情况可以更好地显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RI与CT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4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MRI与CT诊断,观察两组诊断方式准确率、漏诊率及异常部位检查情况。结果 CT诊断准确率为85.00%,漏诊率为15.00%,MRI诊断准确率为95.00%,漏诊率为5.00%,MRI诊断准确率明显比CT诊断更高,漏诊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诊断方式在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颅骨骨折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 0.05),蛛网膜下出血CT检出率高于MRI,脑叶挫裂伤与脑深部挫伤检出率比MRI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经手术证实异常部位共计110处,MRI检出90例,检查准确率为81.82%,CT检出61例,检查准确率为55.45%;MRI异常部位检查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中诊断中MRI检出率比CT高,但在蛛网膜下出血检出中CT更准确率更高,脑叶挫裂伤、脑深部挫伤方面MRI准确率更高,临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I在鼻咽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45例鼻咽癌患者的MRI和CT影像学资料。结果 MRI对鼻咽癌超腔、咽旁间隙、咽帝间隙、口咽、咽后淋巴结、颅底骨质、海绵窦等侵犯的检岀率明显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与CT对鼻咽癌鼻腔侵犯和颈部淋巴结转移检岀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能够清晰显示鼻咽癌肿块、邻近结构和咽后淋巴结转移等,对鼻咽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MRI、CT及X线在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应用比较。方法选择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到医院就诊MM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MRI、CT、X线检查。统计MRI、CT、X线三种检查方式的影像特征,统计MRI、CT、X线三种检查方式诊断效能,及对不同部位骨损害病灶检出率。结果 X线检查中80例患者病变类型最多为骨质破坏型,占比80%;CT检查中80例患者病变类型最多为骨质破坏型,占比87.50%;MRI检查中80例患者病变类型最多为局灶型,占比52.50%;MRI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均高于CT、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CT、X线三种检查方法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在颅骨病灶检出率高于CT及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CT、X线三种检查方式在病灶位于脊椎、盆骨、肋骨及四肢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MM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均高于CT、X线,并在颅骨处病灶检查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CT检查与MRI检查在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6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与MRI检查。比较CT、MRI及CT联合MRI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CT联合MRI诊断准确率最高,达87.3%,高于CT与MRI单独诊断,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I单独诊断的确诊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独CT及MRI检查相比,CT联合MRI更利于明确病变对周围器官侵犯程度,清晰显示病灶大小、形态及范围,所获取信息更全面,利于分期确诊,进而为确保治疗方案科学性提供参考信息,改善患者预后,临床应用与借鉴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及MRI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inoasal and nasal inverted papilloma,SNIP)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6月至2015年11月期间行手术病理确诊的SNIP患者100例,术前均有CT及MRI检查,比较CT、MRI、CT结合MRI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并分析CT、MRI的影像诊断特点。结果 100例SNIP中起源于上颌窦27例,筛窦22例,额窦16例,鼻甲15例,窦口鼻道复合体8例,蝶窦7例,不能确认起源5例;CT与MRI诊断的分期符合率为98.0%,明显高于单独CT或MRI的诊断符合率94.0%、96.0%;CT表现:单侧鼻腔鼻窦软组织病变,骨炎症出现率为63.0%(63/100),与起源部位一致率64.6%(42/65),9例出现眶纸板或前颅底骨质破坏,与恶变有关,MRI表现:97例出现脑回征,86例准确预测起源部位(准确率86.0%)。结论 CT联合MRI检查可全面显示SNIP的范围及其与周围软组织的界线,有助于术前肿瘤临床分期以及肿瘤起源的准确评估,从而更有利于实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9):125-127+131
目的研究分析CT与MRI诊断膝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于本院接受膝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治疗的4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膝半月板及关节软骨损伤各48处。对48例患者实施CT与MRI诊断,且参照关节镜下具体的诊断标准,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关节软骨诊断,其关节镜检出例数为48例,其检出率为100.00%,CT扫描诊断的准确率为83.33%,而MRI扫描诊断的准确率为91.67%,MRI扫描诊断的准确率高于CT扫描诊断(P0.05);CT检查与MRI检查在Ⅰ期诊断准确率、Ⅱa期诊断准确率、Ⅱb期诊断准确率、Ⅲ期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Ⅳ期诊断中,两种检测方式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0.00%(MRI扫描)和40.00%(CT扫描),MRI扫描诊断的准确率高于CT扫描(P0.05);在半月板诊断中,其关节镜检出例数为48例,其检出率为100.00%,CT扫描诊断的准确率为81.25%,而MRI扫描诊断的准确率为93.75%,MRI扫描诊断的准确率高于CT扫描(P0.05);CT检查与MRI检查在Ⅱ期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Ⅲ期诊断中,两种检测方式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1.67%(MRI扫描)和58.33%(CT扫描),MRI准确率高于CT扫描(P0.05)。结论与CT诊断相比,MRI诊断实施于Ⅲ级半月板损伤、Ⅳ期关节软骨损伤,其诊断的准确率相对较高,而使用CT与MRI诊断实施于其他分级膝半月板及关节软骨损伤,其获取的诊断准确率基本相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I及CT在急性闭合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及影像学特点差异。方法选取132例急性闭合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接受MRI和CT检查,对比其影像学特点差异。结果 CT和MRI两种检查方案在软组织损伤、原发性出血及原发性神经损伤中的表现特征基本一致;CT较MRI在颅骨骨折表现上更为敏感,粉碎性骨折患者可见游离骨碎片,线样骨折患者可见颅骨板骨质不连续、部分颅缝加宽表现;MRI则多表现为T1、T2加权像低信号影。结论两种影像检查方式在软组织损伤、原发性神经损伤及原发性出血等颅脑损伤类型的影像学特点较为类似,CT在颅骨骨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优于MRI,建议临床联合应用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刘国辉  冯少仁  傅蓉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1):116-117,140
目的 分析颅骨穿透型脑膜瘤的CT及MRI表现.方法 选取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颅骨穿透型脑膜瘤11例,其中6例仅行MRI检查,3例行CT及MRI检查,2例仅行CT检查;发生在大脑凸面4例,蝶骨嵴7例.分析其CT、MRI表现,并与病理类型对照.结果 CT、MRI均表现为颅骨增生和颅外软组织肿块,伴有骨质破坏,MRI均显示颅内软组织肿块,CT仅2例见颅内软组织肿块,增强后MRI均可见颅内外肿块明显均匀、不均匀强化.结论 颅骨穿透型脑膜瘤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和MRI具有诊断价值,MRI优于CT,CT观察钙化和骨质改变优于MRI,MRI显示软组织清晰,并准确判断病变的范围,两者结合在本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中起重要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颅底脊索瘤的常见病变及其CT、MRI影像学表现,探讨CT、MRI对颅底脊索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5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颅底脊索瘤病例临床资料及CT、MRI平扫和增强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底脊索瘤MRI表现为T1WI呈低、等、高混杂信号,T2WI以高、低信号为主。MRI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轻到中度强化。CT表现病灶呈不均匀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影,均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结论:MRI检查可以准确显示颅底脊索瘤的大小、形态、边界及其信号特点。CT检查在显示病灶的骨质破坏、残存骨质方面较MRI具有优势。因此,CT、MRI检查相结合在颅底脊索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并能在与垂体瘤、颅咽管瘤、软骨肉瘤、鼻咽癌、脑膜瘤等颅内肿瘤鉴别诊断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肉瘤的X线、CT、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3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骨肉瘤患者30例的影像资料,全部患者行X线检查,19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全部经临床病理证实为骨肉瘤。结果 X线、CT、MRI检查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8%、90%和94%。X线检查显示骨膜反应26例、瘤骨21例、软组织肿块20例、骨质破坏17例、Codman三角8例;19例CT检查均显示瘤骨、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Codman三角3例,CT对Codman三角的显示率要低于X线检查;MRI检查显示骨髓腔明显肿瘤信号,T1WI低信号,T2WI混合信号,扫描可见肿瘤周围水肿,12例可见中央坏死囊变。结论 X线检查是骨肉瘤最常用的检查手段,CT对骨质破坏及微小瘤骨检查准确率更高,MRI高分辨率可以显示肿瘤浸润范围及周围组织情况,三者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与比较CT灌注成像、MRI增强扫描用于脑膜瘤临床分型价值,从而可为患者临床诊断及分型提供最佳诊断方法。方法将本院经病理诊断为脑膜瘤的78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分别经CT灌注成像与MRI增强扫描检查,比较与分析两组不同方法所检测的结果,同时对患者脑膜瘤分型及血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本次检测发现,与病理检查比较,CT灌注成像临床诊断分型符合者为71例,符合率为91.03%与MRI增强扫描检查符合74例,占94.87%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T灌注成像检查发现,患者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血管表明通透性(PS)与其对侧脑组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脑膜瘤患者CBF、CBV、PS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临床应用MRI增强扫描与CT灌注成像检查效果相当,但采用CT灌注成像可有效获取患者脑膜瘤血供情况,从而为临床判断脑膜瘤类型提供依据,并为临床评估患者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脑膜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将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和佛山市中医院于2014年6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疑似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患者的MRI、CT表现及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扫描共诊断出脑膜瘤58例,其中55例与病理诊断结果相符,MRI检查共诊断出脑膜瘤65例,其中62例与病理诊断结果相符。CT联合MRI检查共诊断出脑膜瘤69例,68例与病理诊断结果相符,对脑膜瘤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00%、90.67%、80.00%、98.55%、36.36%。CT联合MRI检查对脑膜瘤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均明显高于CT扫描和MRI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与CT都是诊断脑膜瘤的有效手段,二者联用能够有效提高脑膜瘤诊断的准确性及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颅骨嗜酸性肉芽肿(EG)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临床对此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20例颅骨EG的影像资料,包括X线摄片检查2例,CT检查20例,MRI检查4例(其中2例增强扫描)。结果:20例中16例单发病灶,4例多发病灶,共26个病灶,累及颞骨13个,额骨7个,枕骨4个,顶骨2个。X线检查2例均表现为边缘清晰、锐利的圆孔状骨质破坏;CT检查示26个病灶,7个呈溶骨性破坏,19个呈边界清晰的穿凿样破坏,21例存在软组织肿块;MRI检查示4例骨质破坏区软组织肿块形成,与脑灰质相比,在T1、T2加权均呈等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论:儿童颅骨EG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大多数病例可被准确诊断。MRI对观察软组织肿块成分及病灶侵犯范围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