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下肢动脉疾病的评估价值以及64层螺旋CT两种不同扫描方法对下肢动脉显示效果的对照研究。方法 41例临床有不同程度症状且初诊疑为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为两组,19例患者行自动触发扫描,22例患者行手动触发扫描,行64层螺旋CT扫描,根据检查结果判断64层螺旋CT对下肢动脉的评估价值,其根据对下肢动脉的显示效果分别评估后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41例患者中38例能显示腹主动脉下段至胫腓动脉全程;19例行自动触发扫描的患者中12例图像质量佳且血管显示清晰,5例部分下肢动脉图像质量欠佳且管壁模糊,2例图像部分下肢动脉图像质量差且无诊断价值;22例行手动触发扫描的患者中5例图像质量佳且血管显示清晰,5例部分下肢动脉图像质量欠佳且管壁模糊,1例图像部分下肢动脉管腔内狭窄程度无法诊断,1例部分下肢动脉节段图像质量差且无诊断价值。结论 手动触发扫描对腘动脉远侧下肢动脉显示效果优于自动触发扫描,且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造影对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断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团注追踪触发扫描触发阈值对支气管动脉CTA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60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行支气管动脉64层CT血管造影检查,将所以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各组触发阈值分别为80Hu、120Hu、160Hu、200Hu,其它扫描条件及方法各组相同,比较四组肺癌患者间增强后降主动脉、肺动脉、支气管动脉起始部CT值净增值、增强后主、肺动脉CT值差值及各组支气管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差异;结果增强后支气管分叉水平降主动脉、支气管动脉起始部CT值净增值各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增强后肺动脉CT值净增值及增强后主、肺动脉CT值差值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以第3组最大,第4组最小)(p〈0.05);而支气管动脉图像质量评分以第3组最高(p〈0.05);结论团注追踪触发扫描支气管动脉CTA时,触发阈值与支气管动脉成像质量有关;选择合适的触发阈值可以明显提高支气管动脉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丹红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丹红注射液治疗,研究组接受前列地尔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疗效、下肢每分钟血流量与内径值。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DBP、SBP、糖化血红蛋白、踝肱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TNF-α、肱踝脉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动脉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胫后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腘动脉的每分钟血流量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胫后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腘动脉的内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议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可联合丹红注射液和前列地尔,其疗效突出,症状改善明显,且可提升ABI和足背动脉流速等,避免血管病变进一步发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极低剂量扫描联合迭代模型重建(IMR)技术在下肢CTA成像中的可行性。方法 60例患者接受下肢CTA检查,随机分为常规剂量(RD)组和低剂量(LD)组,每组各30例。扫描方案RD组:管电压120k V,管电流采用自动管电流调控技术(Dose Right,Philips Healthcare),图像指数设为1 2;L D组:管电压8 0 k V,管电流20m As。RD组图像采用常规FBP重建,LD组图像采用IMR重建。比较下肢血管不同位置(主动脉分叉,髂动脉分叉,股动脉近端,股动脉中端以及腘动脉近端)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血管内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和不同分段(主-髂动脉段,股-腘动脉段及小腿段)主观评价指标(血管对比度,图像噪声,图像伪影及诊断信心)。结果辐射剂量LD组较RD组下降91.40%(0.16m Sv±0.01,1.8 6 m S v±0.5 1,t=-1 8.2 2 9,P0.05)。相较RD组,LD组在不同位置的血管内CT值、SNR和CNR均显著增高,而图像噪声则显著降低(P0.05)。主-髂动脉段噪声和伪影以及股-腘动脉段、小腿段的各项主观指标LD组均高于RD组(P0.05),余无差异。结论结合模型迭代技术,极低剂量下肢CTA在降低高达91.40%的辐射剂量时,仍具有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在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随机选出10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人中随机选出100例作为对照组,就两组受检对象的下肢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展开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受检对象的股动脉的内-中膜厚度、峰值流速高于对照组,且血管内径比对照组小,P0.05。在腘动脉上,观察组受检对象的峰值速度高,血管内径小,P0.05。在足背动脉上,观察组的内-中膜厚度、血管内径、血流量更小,且峰值速度更高,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检测出糖尿病患者的下肢动脉形态学,掌握患者下肢动脉血流动力学,为下肢动脉病变提供可靠依据,对于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技术在糖尿病足患者末梢动脉精准显示的优化扫描方案及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64排CT对75例糖尿病患者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CTA),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优化组。对照组单时相注射对比剂,总碘量=体质量(kg)×450 mg,碘流率=注射总碘量/28/s,locator定位于腹主动脉远端,动脉CT阈值达到300触发扫描,移床准备时间8 s后开始扫描,参数Rotation time 1s,Pitch 0.9。优化组双时相分段连续注射对比剂,第一段注射对比剂碘量=体质量(kg)×450 mg×60%,碘流率=第一次注射碘量/14/s,第二段注射对比剂碘量=体质量(kg)×450 mg×40%,碘流量(流速)=第二次注射碘量/14/s, locator定位于腘动脉,动脉CT阈值达到90触发扫描,参数Rotation time 0.7 s,Pitch 0.9。用EBW后处理工作站处理图像,由一名高年资技师测量下肢血管每节段的CT值,对其结果进行客观评分,由两名中级职称以上的医师对后处理的图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对照组37例患者图像中26例满足诊断需求,其中11例图像双侧下肢末梢动脉(足背动脉)显示不清,优化组38例患者图像36例满足诊断需求,其中2例图像双侧下肢末梢动脉(足背动脉)显示不清,末梢动脉得分分别为0.910±0.072和0.950±0.050(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区域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05)。远端末梢动脉客观评价得分分别为129.0±27.7和90.0±13.8,髂动脉得分分别为426.0±54.5和392.0±46.2(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余区域得分P>0.05,无统计学差异,可见优化组不但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末梢动脉图像,还可以降低近端血管CT值使之获得均一性更佳的血管图像。结论:CTA技术在糖尿病足患者检查中的优化设计,大大提高了糖尿病足这类有血液循环障碍患者的下肢末梢动脉精准显示,末梢动脉显示成功率提高24.4%。在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同时,提高了下肢末梢动脉的图像质量,提供了更加真实、丰富的诊断信息,使糖尿病足患者能得到更好的影像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多普勒超声特征。方法选择62例老年T2DM患者为观察组,同期健康志愿者62例为对照组,均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老年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超声表现,比较混合性斑块及纤维性斑块发生率,以及两组的下肢血管内膜厚度及血流参数。结果观察组下肢血管混合性斑块、纤维性斑块及斑块总发生率分别为29.0%、41.9%和70.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股动脉及腘动脉内膜厚度(IMT)分别为(0.87±0.25) mm和(0.78±0.18) mm,均明显厚于对照组,但股动脉及腘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加速度(Ac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发生率高,多普勒频谱参数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建立标准化兔下肢缺血模型的方法,为在缺血模型上进行的实验提供一个稳定的实验平台。方法:将1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2组,每组6只,实验组于左髂总动脉下段水平(髂内动脉与髂外动脉分支处),对照组于左股动脉起始部水平(腹股沟韧带处)结扎,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评估缺血模型建立后的下肢供血情况,术后第3天与第10天测股内侧体表温度并进行下肢大体观察。结果:实验组DSA下未发现明显可见的侧支动脉供血,对照组下肢造影则显示仍有部分髂内动脉侧支到达下肢供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髂总动脉下段水平结扎后无明显可见的侧支血管到达下肢供血,可建立基本相同的兔下肢缺血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源CT对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术(CT angiography,CTA)扫描方式的优化选择。方法使用双源CT对82例患者进下肢动脉CT造影扫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A组30例患者扫描方式为感兴趣区(追踪层面)(region of interest,ROI)-腹主动脉下段(肾动脉横断面水平)作触发点,Bolus触发阈值150Hu。B组52例患者ROI选择在腘窝水平腘动脉处,Bolus触发阈值达100Hu后进行全程下肢扫描。造影剂用量、注射速率两组相同。结果经工作站重建后,A组30例中27例患者图像满足诊断要求,3例患者双下肢远端(足背侧及足尖)动脉显示不理想。B组52例病患动脉远端显示优良均达到临床诊断要求。结论合理选择ROI扫描方案是显示高质量下肢动脉图像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以通为用"的络病理论指导下应用中药配合针刺处方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科室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6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治疗组均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静脉注射的基础治疗,治疗组额外给予中药汤剂(当归、白芍、桂枝、细辛、生姜、大枣、桃仁、红花、川芎、地龙)配合针刺(大钟、公孙、丰隆、飞扬、气海、关元、肾俞、命门、三阴交、太溪、复溜、足三里)治疗。疗效评价指标为中医证候评分、西医临床症状评分、踝肱指数、下肢动脉内径及峰值流速。结果中医证候评分:治疗组治疗后主症、次症、总分较对照组治疗后均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临床症状评分: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评分上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显效率:60%,治疗组显效率:83%;踝肱指数: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后踝肱指数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的血管内径及峰流速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以通为用"的络病理论制定的中药配合针刺的处方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能够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扫描触发阈值技术对CT冠状动脉造影中图像质量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期间入我院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75例冠心病(CHD)患者,其中男46例,女29例,BMI23。将其抽签随机分为3组:A组25例,扫描触发阈值120HU;B组25例,扫描触发阈值130HU;C组25例,扫描触发阈值140HU。根据患者个人体质数(BMI)注射对比剂后扫描,测量左冠开口、右冠状开口、左前降支近段和左回旋近段血管的CT、SD平均值,并据此计算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作为图像质量评估的客观依据,由2名经验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估,比较不同触发阈值下的指标及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B组扫描的强化SD值分别较A、C2组低,SNR较A、C2组低,均差异显著(P0.05);B组图像质量评分、图像优良率分别较A、C2组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扫描触发阈值技术作为CT冠状动脉造影中常用的扫描方法,双源CT将扫描触发阈值设定在130HU时能获得较好质量的图像,便于临床观察诊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冯波  钱巧慧  李茂全  李栩  倪亚芳 《上海医学》2007,30(12):891-893,F0002
目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以了解其动脉病变的分布特征及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对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14例非糖尿病患者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并计算受累病变支数和采用10分段积分法评估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结果糖尿病组下肢动脉病变累及的血管支数中位数为5支,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的2支(P<0.01)。除腹主动脉外,糖尿病组发生在同节段的双侧病变支数累计为71支,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的4支(P<0.05),而单侧支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腓、胫后动脉积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膝以上动脉病变累计积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组膝以下动脉病变累计积分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腘、腓和胫后动脉的病变发生率分别为43.3%、53.3%和50.0%,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的7.1%、21.4%和14.3%(P值均<0.05)。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下肢动脉病变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在远端节段下肢动脉病变较为严重和广泛,而近端节段无明显差异。年龄、LDL-C均是下肢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ASIR)结合低剂量CT扫描中对诊断泌尿系结石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临床怀疑为泌尿系结石的患者74例,抽签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7例,进行130k V、250m As常规剂量扫描的患者设置为常规剂量组,进行130k V、30m As低剂量扫描的患者设置为低剂量组,运用滤过反投影技术(FBP)及不同权重ASIR对图像进行重建分析,比较两组患者CT扫描结石检出率、诊断灵敏度、特异度以及两组图像质量及图像噪声评分,比较两组患者CT扫描后所受辐射剂量。结果常规剂量组结石检出率为100%,低剂量组结石检出率为98.10%;常规剂量组患者FBP图像质量评分较低剂量组FBP、20%ASIR、40%ASIR图像质量评分较高(P0.05);常规剂量组患者FBP图像噪声评分较低剂量组FBP、20%ASIR、40%ASIR图像噪声评分显著较低(P0.05);常规剂量组患者经CT扫描后的CTDIvol、DLP、ED水平较低剂量组显著较高(P0.05)。结论低剂量CT扫描能显著降低患者所受辐射量,运用ASIR技术联合低剂量CT扫描可明显提高图像质量,减少图像噪声,为泌尿系结石的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临床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iDose4迭代重建技术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复合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0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复合体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接受iDose4技术重建,30例患者接受FBP技术重建。观察256层CT对心肌桥显示情况,比较FBP技术和iDose4技术辐射剂量、信号噪声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对比度噪声比(contrast noise ratio,CNR)及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256层CT共显示检查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复合体114处,左前降支中段发病率最高(59.61%),右侧冠状动脉主干发病率最低(1.75%)。心肌桥平均长度(17.2±2.7)mm,厚度(2.4±0.7)mm。iDose4技术辐射剂量显著低于FBP技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Dose4技术SNR及CNR均显著高于FBP技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技术重建图像质量评分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壁冠状动脉显示中,iDose4重建技术可以在保证SNR、CNR及图像质量的基础上降低辐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和低流速低剂量对比剂联合高权重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H)在冠状动脉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2年5~7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体质量指数(BMI)为20~27 kg·m-2的60例疑似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采用256排宽体探测器CT行CCTA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观察组扫描参数设置:管电压80 kV、自动管电流500~1 300 mA,对比剂注射流速3.5~4.0 mL·s-1,对比剂碘海醇(350 g·L-1)剂量35~40 mL,采用DLIR-H法重建。对照组扫描参数设置:管电压100 kV、自动管电流500~1 040 mA,对比剂注射流速5.0~5.5 mL·s-1,对比剂碘海醇(350 g·L-1)剂量50~55 mL,采用多模型迭代重建50%算法重建。对图像质量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定量指标包括主动脉根部(AO)、左前降支(LAD)、左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近段血管的CT值及冠状动脉CT图像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定性指标包括图像条纹伪影、血管边缘锐利度及总体图像质量的评分。扫描结束后,统计患者CT剂量指数(CTDI)、放射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观察组患者AO、LAD和RCA的C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LCX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冠状动脉CT图像的SN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冠状动脉CT图像的CN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冠状动脉CT图像条纹伪影、血管边缘锐利度及总体图像质量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ED、DLP、CTD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BMI为20~27 kg·m-2的患者,低管电压和低流速低剂量对比剂联合DLIR-H可生成高质量的CCTA图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结合低浓度对比剂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月期间怀疑冠状动脉病变而接受CCTA检查的75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使用对比剂碘浓度为300mg/m L,能谱低剂量扫描模式,B组使用对比剂碘浓度为370mg/m L,管电压120k V,比较两组左冠状动脉主干(LM)、左前降支近段(LAD),右冠状动脉(RCA)的CT值,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评价图像质量等。结果 A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辐射剂量(ED)和碘摄入量分别为(32.08±3.12)m Gy、(10.51±2.03)m Sv和(13.86±1.09)g,较B组明显降低(P0.05);A组图像噪声为(24.12±2.27)HU,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患者LM、LAD、RCA近段管腔的CT值分别为(480.15±52.08)HU、(460.15±60.14)HU、(455.13±60.42)HU,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LM、LAD、RCA近段管腔的SNR、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节段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等级评分一致性良好,Kappa值=0.783,P0.05。结论能谱CT成像结合低浓度对比剂行冠状动脉检查,能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并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  相似文献   

17.
林育慧 《中外医疗》2016,(30):156-158
目的:探究户外运动对伴骨质疏松症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该院60例伴骨质疏松症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膳食和心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户外运动干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SCL-90各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各因子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前SQLS各维度评分及总均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SQLS各维度评分及总均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心理社会、动力和精力及总均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户外运动结合相关基础护理干预可调节伴骨质疏松症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家庭化护理对产后抑郁症患者抑郁状况、生活质量和血清雌二醇、孕酮及5-羟色胺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5年2月—2017年2月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38例产后抑郁症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每组6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家庭化护理。比较2组抑郁情况(EPDS评分)、生活质量(GQOLI-74评分)、血清雌二醇、血清孕酮及血清5-羟色胺水平情况。 结果 2组护理前EPDS评分、GQOLI-74各指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EPDS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EPD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躯体功能维度、社会功能维度与心理功能维度均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护理前血清雌二醇、血清孕酮及血清5-羟色胺水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血清雌二醇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护理后血清孕酮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护理后血清5-羟色胺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家庭化护理能够提高产后抑郁症患者抑郁状况、生活质量,并有效改善患者的雌激素和神经递质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并分析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临床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检查的肺动脉栓塞患者85例,将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诊断的4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行MRI血管造影诊断的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对两组的诊断情况、图像质量、扫描时间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诊断结果的特异性(79.07%)、准确性(93.02%)、敏感性(82.50%)、图像质量等级评分(4.80±1.00)分均高于对照组的特异性(52.38%)、准确性(61.94%)、敏感性(54.76%)、图像质量等级评分(2.30±0.50)分;观察组的扫描时间(6.60±2.00)s低于对照组的(580.00±150.00)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较高,能够更加准确的对肺动脉栓塞做出判断,同时扫描时间也大大地缩减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联合低浓度对比剂对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的影响.方法 连续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四川省肿瘤医院因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移植术前评估需要拟行下肢动脉CTA检查的3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例.试验组的管电压、对比剂浓度和重建算法分别为100 kV、含碘300 mg/mL、iDose4迭代算法;对照组分别为120 kV、含碘370 mg/mL、滤波反投影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和客观评价,记录有效剂量(E)、碘摄入量和穿支动脉吻合率.两组间客观评价指标、E和碘摄入量的比较采用t检验,主观评分比较采用 Mann-whitney U检验,穿支动脉吻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图像质量均满足 ALTPF移植术前评估要求,两组间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信噪比(S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穿支动脉吻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 E 和碘摄入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低管电压联合低浓度对比剂行下肢动脉CTA可保证图像质量,满足 ALTPF移植术前评估要求,且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