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玫  冯琪  丁忠祥  王向明 《浙江医学》2018,40(8):851-853,857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急性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对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卒中发生6~24h内行DTI序列扫描。感兴趣区设定在梗死区中心、边缘及灶周正常区,用镜像的方法测定两侧对称的各感兴趣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平均扩散系数(DCavg)值,得到FA图和DCavg图,之后重建得到皮质脊髓纤维束图。结果急性脑梗死病灶在T2WI、FLAIR、DWI图像上均显示高信号;在FA图上显示稍低信号;在彩色编码的FA图中,梗死区域的纤维束颜色、方向部分混杂,病灶侧与镜像侧不对称。病变侧梗死区中心、边缘的FA和DCavg值与镜像侧对称区域的FA和DCavg值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变侧梗死区中心、边缘与灶周正常区的FA、DCavg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梗死区中心与边缘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TI技术能为急性脑梗死的诊断、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信息,以更好地确定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2.
扩散是指分子的不规则随机平行运动,即物理学上的布朗运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由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成像技术,它涉及了水分子扩散的大小和方向,可反映白质纤维的解剖和病理过程,这是以前的成像手段所不能达到的,它补充了常规MRI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各种疾病的扩散特性。扩散张量白质纤维束成像术(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是DTI迅速出现的新技术,可无创性三维显示活体白质纤维束解剖,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能无创追踪脑白质纤维并反映其解剖连通方向的方法,现已广泛应用于脑白质发育、退行性改变、脑卒中、肿瘤、认知等方面。本文对近年来DTI的原理及其临床研究进行文献回顾,同时结合实际提出DTI技术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纤维束神经导航在脑内病灶切除术中应用价值。方法 21例行纤维束神经导航手术治疗病例,分为解剖导航组(11例)和纤维束神经导航组(10例),年龄48.8±12.2岁;病灶主要位于两侧大脑半球额、顶、枕叶,多数患者存在一定程度肌力障碍。比较两组病例病灶切除率、术后相关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病灶切除率、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P=0.049)。结论基于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纤维束成像有助于对颅内病灶术前手术计划制订;神经纤维束导航有助于提高病灶全切率,保护具有重要功能的白质纤维束。  相似文献   

5.
《右江医学》2020,(2):141-145
<正>脑梗死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急重症~[1],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2],其主要病理生理过程为各种原因导致的局部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并由此产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和肢体活动障碍。脑梗死一般起病急骤,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3],因此,早期诊断并及时进行临床干预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日新月异,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作为目前唯一可无创性显示和分析大脑白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正常成人视放射的部分各向异性和视放射纤维束构象特征.方法 对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常规磁先振成像(MRI)及DTI序列检查,重建各向异性(FA)图和DEC图,分别测量双侧视放射区的FA值和平均扩散率(MD)值.采用扩散张量纤维束跟踪软件对视放射纤维束进行追踪.结果 方向编码彩色图能清晰显示视放射,正常视放射的FA值分别为左侧0.509±0.029、右侧0.502±0.026,MD值分别为左侧(0.763±0.050)×10-3mm2/s、右侧(0.748±0.052)×10-3mm2/s.双侧视放射的FA值和MD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可显示视放射纤维束起自丘脑的外侧膝状体,位于侧脑室三角区旁的矢状层,分为3束投射到原始视皮质.背侧束和外侧束向后到达距状裂的上缘,腹侧束先向前形成Meyer环.再向后终止于距状裂的下缘.符合经典解剖学的研究.结论 DTI和DTT可清晰显示视放射纤维柬的各向异性和构象特征,为了解视功能与视觉通路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7.
高培毅 《当代医学》2001,7(3):22-25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是功能磁共振成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点介绍了人脑水分子扩散的各向异性、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应用前景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颅内胶质瘤分级上的价值。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0例颅内胶质瘤(低级别16例,WHOⅠ~Ⅱ级,高级别14例,WHOⅢ~Ⅳ级),使用Philips Achieva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在术前进行常规扫描及DTI数据采集。使用PhilipsEWS工作站的Release2.6.3,Fibertrak软件,对比分析FA(fractionalanisotropy,部分各向异性)、RA(relative anisotropy,相对各向异性)和ADC(apparent diffusionco efficient,表观扩散系数)三个参数在胶质瘤不同级别中的表现。结果高级别胶质瘤肿瘤实质部分(包括强化区及未强化区)的FA值及RA值均高于低级别组(P〈0.01),ADC值低于低级别组(P〈0.01)。结论 DTI能够为鉴别胶质瘤分级提供一定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颅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iemens 1.5T MRI成像系统对6名健康志愿者以及6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部进行常规T1WI、T2WI MRI检查及扩散张量成像,采用DtiStudio软件对DTI图像进行分析处理,显示脑白质纤维,并测量肿瘤周围白质及健侧对应区域的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结果扩散张量FA图可清楚显示脑白质内大部分主要的白质纤维束.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观察到锥体束不同程度的中断.3例脑肿瘤患者可以观察到锥体束、胼胝体或内囊、外囊受压、移位及浸润破坏,周围白质纤维被浸润破坏后FA值较健侧明显降低.结论扩散张量成像可在活体内清楚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受损和移位,有利于临床制订手术方案和对预后功能恢复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0T高场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纤维束示踪成像(FTI)在下肢骨与软组织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学证实的下肢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23例。治疗前应用西门子MEGNETOM Veriosyngo MR B17机,先行常规MR扫描,然后运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DTI扫描,选择20个非线性弥散方向,最后T1WI对比增强扫描。在工作站分析病变的大小、形态、信号特点及与病变周围组织的关系,运用NEURO 3D软件自动生成各向异性指数图,感兴趣区定义肿瘤实质区为T2WI及DWI上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区域,正常肌肉区为周围正常肌肉信号无异常强化区域,分别测量良、恶性肿瘤实质及正常肌肉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相对各向异性(RA值)、体积比(VR值)及本征值(λ1)。在融合模式下利用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FT)三维重组病变及周围肌肉纤维束成像以观察病变对周边肌肉纤维束的影响。结果良、恶性肿瘤之间的各向异性参数值FA值、RA值及VR值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ADC值、λ1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去除良、恶肿瘤区别,纤维组织成分为主肿瘤实质区与其他组织源性肿瘤实质区各向异性FA值、RA值及VR值比较,有更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5)。三维纤维束成像显示,良性肿瘤对肿瘤周边肌纤维束的影响主要表现受压移位。恶性肿瘤对周边肌纤维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纤维束向肿瘤集结,纤维束稀疏,走行方向改变、紊乱、中断等。结论 DTI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研究骨与软组织肿瘤的功能MR成像技术,结合三维纤维束成像,能分析肿瘤内部结构特征及与周边组织的三维关系,对肌骨系统下肢肿瘤的诊断分析思路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脑梗死患者住院前后临床评分的关系,评价DTI在判断脑梗死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对23例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为2-7天)在住院治疗前后进行两次DTI扫描,经后处理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rctional anisotropy,FA值)并计算出相对FA值(rFA值),rFA值为病灶侧FA值与对侧正常区FA值的比值;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根据病灶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将23例患者分为A、B两组,并在两次行DTI检查前施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motor assessment,FMA)。然后将治疗前后rFA值的变化与NIHSS评分及FM评分的变化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23例患者治疗前梗死灶FA值均低于对侧镜像区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rFA值均低于治疗前r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住院治疗前后患者rFA值下降的差值与NIHSS评分减少的差值及FM评分增加的差值之间均呈负相关(r=-0.685,P<0.01)、(r=-0.50,P=0.015)。根据病变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皮质脊髓束分级为2级,12例;B组:皮质脊髓束分级为3级,11例。对本研究住院期间A组和B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增加的差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对病灶侧与对侧正常侧rFA值的测量及相关研究,可以判断脊髓纤维束的变性程度,并可判断疗效及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DTI技术探讨脑小血管病(c SVD)患者常规扫描表现正常白质(NAWM)区微结构改变,及其与认识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对23例c SVD患者及13例条件相匹配的正常志愿者进行常规MRI及DTI序列检查并完成Mo CA评分,后处理测量双侧额叶、顶叶、半卵圆中心、胼胝体膝部及压部NAWM区的FA值及ADC值,比较c SVD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c SVD组FA值及ADC值与Mo C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c SVD组双侧额顶叶FA值较对照组减低,ADC值升高,双侧半卵圆中心FA值较对照组减低,其余两组间区别无统计学差异。c SVD患者双侧额叶FA值下降最明显(右侧(0.354±0.051)vs(0.398±0.027),P=0.0 1,左侧(0.3 6 5±0.0 5 3)v s0.405±0.035,P=0.00)。双侧额叶白质的FA值与Mo CA评分呈正相关(右侧额叶:r=0.43,P=0.01;左侧额叶:r=0.50,P=0.02),ADC值与Mo CA评分呈负相关,(右侧额叶:r=-0.40,P=0.03;左侧额叶:r=-0.37,P=0.00);其余部位FA值及ADC值与Mo CA评分无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结论 DTI能反映c SVD患者早期隐匿性脑白质损伤,额叶白质DTI指标改变一定程度可反映认知功能受损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评估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医院36例慢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治疗前后均行磁共振成像和DTI检查,处理图像数据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伪彩图,行双侧皮质脊髓束(CST)重建,对健侧和患侧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36例患者中,2级15例,占41.67%;3级21例,占58.33%;将15例2级作为A组,21例3级作为B组;A组康复FA值为(0.612±0.039)显著高于B组;2组康复后均显著下降,与康复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A组康复后FA值为(0.556±0.064)显著高于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前A组FudlMeyer评分为(57.264±5.821)分显著高于B组,康复后A组Fudl-Meyer评分为(85.162±9.861)分显著高于B组,差异显著(P0.05);康复治疗前后CST FA值下降百分数与Fudl-Meyer评分上升百分数呈负相关关系。结论磁共振DTI技术可根据CST受损程度评估肢体运动康复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在手术切除胶质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胶质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常规MR序列及DTI序列扫描)和对照组(常规MR序列扫描),试验组患者应用DTI重建以有效锥体束(effetive fibers of pyramidal tract,EPT)为主的脑白质纤维束,优化手术入路,指导术中最大限度的切除肿瘤并保护EPT;对照组患者在常规磁共振图像指导下行肿瘤切除,两组胶质瘤患者均行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DTI扫描,对扫描图像、肿瘤镜下全切率、术后致残率及患者Kamofsky生活状态评分(KPS)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对照组肿瘤镜下全切率57.2%。试验组64.2%(P0.05);2对照组术后致残率71.4%,试验组21.4%(P0.05);3预后评估:对照组KPS68.36±10.60。试验组KPS85.43±5.65(P0.05)。结论 DTI技术对于累及EPT的胶质瘤,术前可提供病灶与EPT间的三维解剖信息,指导术者最大范围切除肿瘤的同时,保护EPT。可明显降低术后致残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1H-MRS)在超急性与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及各代谢物浓度变化的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3例超急性脑梗死与1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常规磁共振(MRI)及~1H-MRS扫描,分别比较病灶中心区、病灶边缘区、病灶周围正常区与对侧镜像区之间NAA、Cr、Cho等代谢物浓度的差异。结果①超急性期病灶中心区、病灶边缘区及病灶周围正常区NAA、Cr、Cho明显低于对侧镜像区(P0.05),病灶中心区、病灶边缘区Lac较对侧镜像区升高(P0.05)。②急性期病灶中心区、病灶边缘区及病灶周围正常区NAA、Cr明显低于对侧镜像区(P0.05),病灶中心区、病灶边缘区Cho明显低于对侧镜像区(P0.05),病灶中心区、病灶边缘区Lac较对侧镜像区升高(P0.05)。超急性期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各区代谢物比较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多体素~1H-MRS可以直接、准确、全面地检测脑梗死病灶侧及对侧镜像脑组织的代谢变化信息,不仅利于脑梗死后病理生理变化的研究,亦可对脑梗死临床治疗效果的客观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在胶质瘤分级中的研究价值。方法 31例胶质瘤患者行3.0T MR常规及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定量测量各向异性系数FA及表观弥散系数值(ADC),对低级别、高级别胶质瘤组间定量参数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以肿瘤ROI中ADC与FA值作为临界点绘制出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确定诊断阈值,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14例低级别胶质瘤的FA值为(139.4±81.3);ADC值为(1.36±0.21)×10-3mm2/s;17例高级别胶质瘤FA值为(103.1±41.5),ADC值为(1.09±0.28)×10-3mm2/s.;2两组间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ADC值作为临界点判断肿瘤低高级并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79。以ADC值等于1.11×10-3mm2/s作为诊断阈值,区分低高级肿瘤的敏感度为58.8%,特异度为92.9%。以FA值作为临界点判断肿瘤低高级并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62。以FA值等于178.9作为诊断阈值,区分低高级肿瘤的敏感度为94.1%,特异度为35.7%。结论 DTI中FA值及ADC值对胶质瘤病理分级有重要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前列腺中央腺体区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析行常规磁共振检查和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CZ-PCa15例和BPH 20例、健康志愿者10例,分别测量三组病例的表观扩散系数值和各向异性值,观察三组之间的差异。运用种子点法对病灶最大层面的纤维进行追踪,得到DTT图,由2名高年资磁共振诊断医生采用4级评分制对其进行评分,比较3组病例纤维的走行、密度及连续性的差异。结果 CZ-PCa组ADC值为(1026±176)×10~(-6)mm~2/s、FA值为(0.46±0.02)×10~(-1);BPH组ADC值为(1351±143)×10~(-6)mm~2/s、FA值为(0.23±0.04)×10~(-1);健康志愿者组ADC值为(1458±188)×10~(-6)mm~2/s、FA值为(0.22±0.05)×10~(-1),3组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名医师对3组DTT图评分一致性较好(k=0.723),CZ-PCa组评分分别为2.8±0.9、2.9±0.4;BPH组为1.6±0.8、1.7±0.42;健康志愿者组为1±0.2、1±0.3。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G-PCa和BPH的鉴别诊断中ADC值中具有重要价值,DTT图更能直观地展现了前列腺纤维束,对两者的鉴别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CAE)中的应用价值,为CAE的早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15例CAE患者(男11例,女4例,年龄33-63岁,平均年龄46岁)及18例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年龄32-71岁,平均年龄44.5岁)行颅脑常规MRI和DTI扫描,在获得的DTI原始图像上测量额叶白质、半卵圆中心、胼胝体膝部、压部、丘脑等5个感兴趣区(ROI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CAE患者各临床指标与FA值的相关性,明确CAE中影响DTI参数的主要因素。结果:CAE组胼胝体膝部、压部、半卵圆中心和额叶白质的FA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CAE男性组FA值低于女性组,FA值的减低与患者年龄无明显相关,与饮酒史、日饮酒量有密切关系。结论:DTI可在早期发现CAE患者主要传导通路受损程度,为酒精性脑损害的定位诊断、病程监测,评估疗效及预后提供更为精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正常颈髓磁共振张量成像(DTI)的研究,探讨磁共振张量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正常志愿者行颈椎磁共振常规序列(MRI)及磁共振张量成像(DTI)检查,测量并比较所有椎间盘层面颈髓的各向异性(FA)值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同时重建并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结果所有受检者的颈髓DTI均得到FA图及ADC图;不同节段颈髓FA值及ADC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C2/3椎间盘水平颈髓的FA值最高、ADC值最低,C6/7椎间盘水平颈髓FA值最低、ADC值最高;FA值与ADC值之间呈负相关。结论 DTI能客观、定量地分析颈髓情况,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正常成人颈段脊髓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中脊髓节段、轴索及年龄因素对其扩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的影响。方法 36例健康志愿者按年龄分成3组接受常规颈椎3.0T磁共振成像(MRI)及颈髓DTI检查;根据颈椎体解剖定位,颈髓分为上段(C1/2-C2/3)、中段(C3/4-C4/5)及下段(C5/6-C6/7),各节段应用感兴趣区法测量脊髓中央灰质和白质(前索、侧索、后索)的ADC和FA值。结果正常成人颈髓灰、白质不同节段之间ADC和FA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颈髓白质不同轴索之间ADC和FA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之间的ADC和FA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颈髓白质前索上段ADC与年龄不具有相关性,前索下段的ADC值与年龄正相关,其余颈髓白质及中央灰质的ADC和FA值均与年龄负性相关。结论正常颈髓的扩散能力和扩散各向异性受到年龄、节段和轴索因素的影响,对颈髓疾病的DTI研究应综合考虑上述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