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诊断成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8例成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CT图像。结果28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患者中,单侧分支血管参与者10例,双侧分支血管参与者18例。动脉瘘血管直径较起始冠状动脉直径小的患者有24例,占85.71%;动脉瘘血管直径较起始冠状动脉直径大的患者有4例,占14.29%。结论64排螺旋CT可清晰地显示血管的起源、走行和终止等情况,对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异位起源常见的是起源于肺动脉和主动脉,而起源于颈总动脉和无名动脉者极为罕见,且常伴有严重心脏畸形.Brooks于1885年首先报道2例患者[1].异位起源于肺动脉最常见的是左冠状动脉,尚有少见的右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双侧冠状动脉均起源于肺动脉,左冠状动脉回旋支起源于肺动脉和副冠状动脉或圆锥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  相似文献   

3.
李伟  冯越  陈伏庆  刘铁 《浙江实用医学》2010,15(4):311-311,331,334
目的探讨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对冠状动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接受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9000例,统计冠状动脉瘘的发生率及影像表现。结果 9000例DSCT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共发现冠状动脉瘘23例,瘘口位于肺动脉20例,左心耳、左心室及冠状静脉各1例。影像表现为左、右或双侧冠状动脉起源畸形血管与肺动脉、左心耳、左心室或冠状静脉相连。结论 DSCT结合多种重建方法可以全程显示冠状动脉瘘的起源、走行及终止,对先天性冠状动脉瘘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冠脉发育畸形在行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患者中约占1.3%,大多为偶然发现,并无较多临床意义。但走行与主动脉、肺动脉间的冠状动脉发育畸形可引起晕厥、心绞痛、心律失常及心性猝死。左、右冠状动脉共干鲜有文献报道,发生率约为人群的0.024-0.044%。左冠状动脉发自右冠并分出前降支(LAD)及回旋支(LCX),是一种少见的冠状动脉发育畸形。此种发育畸形患者前降支往往发育细小,右冠状动脉发育粗大、优势。本文报道1例罹患此种畸形同时合并亚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冠脉造影及CT血管成像证实左冠状动脉发自右冠状动脉近端,左主干长,走行于左室前壁后分为LAD及LCX,其LAD发育小并走行于前室间沟,RCA发育优势,供应左室下、后壁及部分侧壁。虽然该患者成功进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于其RCA近端置入药物支架,但此种病例应视为左主干病变,介入操作治疗中应谨慎、细心。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T血管成像特征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AF)CT血管成像(CCTA)特征,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病人CT资料,男性21例,女性26例,年龄4个月至72岁。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和曲面重组(CPR)成像,同期行超声心动图成像。冠状动脉造影6例,手术治疗26例。结果右冠状动脉瘘16例,其中瘘入肺动脉6例,右心房4例,右心室5例,左心室1例。左冠状动脉瘘25例,其中瘘入肺动脉12例,右心房4例,右心室5例,左心房2例,左心室2例。左右冠状动脉同时瘘入肺动脉6例。18例呈囊状、串珠状改变,5例呈巨大瘤样扩张。24例冠状动脉无明显扩张,仅表现血管迂曲。47例中,20例超声心动图表现为血管扩张、迂曲,血流信号异常。6例造影结果以及21例手术结果与CCTA相符合。结论 MSCT清楚显示CAF的起源、行程、引流部位及并发动脉瘤以及瘤内血栓,准确诊断CAF。其形成机理包括:心肌窦状隙先天发育不良,冠状动脉与心腔持续交通以及胚胎期冠状动脉与肺动脉交通支血管退化不完全,在压力刺激及容量刺激下,导致冠状动脉与心腔或与肺动脉持续交通,逐渐形成CAF。  相似文献   

6.
陈少伟  周贻 《中国医学工程》2009,(2):158-158,160
目的了解心绞痛的原因是否因冠状动脉瘘所致。方法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冠脉造影显示此患者前降支近段向上发出一分支血管,绕行肺动脉圆锥,远端血管呈网状,有中量造影剂流向肺动脉主干;右冠近段向上发出分支血管,其远端亦呈网状,有少量造影剂喷向左(右)肺动脉。结论心绞痛患者中确实存在冠状动脉瘘。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心绞痛的原因是否因冠状动脉瘘所致。方法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冠脉造影显示此患者前降支近段向上发出一分支血管,绕行肺动脉圆锥,远端血管呈网状,有中量造影剂流向肺动脉主干;右冠近段向上发出分支血管,其远端亦呈网状,有少量造影剂喷向左(右)肺动脉。结论心绞痛患者中确实存在冠状动脉瘘。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冠状动脉CTA(coronary CT angiograpy,CCTA)检查资料分析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oronary-pulmonary fistula,CPF)的解剖学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CPF患者CCTA资料,对其供血动脉情况,瘘口位置、大小及与周围解剖结构关系,瘘口流入类型,主、肺动脉直径等进行分析测量,计算瘘口大小、供血动脉管径及瘘口距肺动脉瓣距离的95%置信区间,并统计分析不同来源供血血管管径差异、瘘口宽度与主、肺动脉直径及优势供血动脉直径的相关性,另外统计分析不同流入类型病例间瘘口大小及供血动脉管径差异。结果:98.5%的病例(70/71)集中在肺动脉干12点至3点方向,60.6% 的病例(43/71)为双侧供血,9.9%的病例(7/71)为右冠状动脉供血,29.6%的病例(21/71)为左冠状动脉供血,42.3%的病例(30/71)为烟雾型,46.5%的病例(33/71)为喷射型,排除瘘口位于左肺动脉干的孤立病例后,瘘口大小、瘘口与肺动脉瓣距离及供血动脉直径的平均值分别为(2.5±1.1)、(3.1±2.0)、(15.1±6.7) mm,95%置信区间分别为2.6~3.6、13.8~15.5、2.2~2.8 mm。右冠状动脉发出的供血动脉位置近于左冠状动脉(t=11.03,P<0.05),而两侧发出的供血动脉管径无统计学差异(P>0.05);瘘口的大小与主动脉管径及供血动脉管径存在正相关(r=0.505,P<0.05),与肺动脉管径无相关性;不同流入类型的病例在瘘口大小、供血动脉管径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CTA能直观显示CPF的解剖特点并测量相关解剖数值,为临床对CPF的评估及治疗方式选择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成人冠状动脉瘘(CAF)的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CA)表现特征,并探讨CTCA对成人CAF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行CTCA检查并确诊CAF成人患者31例。观察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重建后图像信息,记录CAF的起源、瘘血管形态特征及瘘口位置,分析CAF的CTCA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结果 31例经CTCA诊断的CAF患者,起源于左冠状动脉10例(32.2%)、右冠状动脉3例(9.7%)、左右冠状动脉双侧起源18例(58.1%)。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5例(80.6%)、冠状动脉-左心室瘘2例(6.5%)、冠状动脉-左心房瘘1例(3.2%)、冠状动脉-右心室1例(3.2%)、冠状动脉-冠状静脉窦瘘2例(6.5%)。结论 CTCA可清晰显示CAF的起源、瘘血管形态、瘘口位置及特征性表现,是无创性诊断成人CAF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分析28例冠状动脉解剖异常患者资料,探讨此症的外科治疗措施及初步体会。方法28例冠状动脉解剖异常患者,其中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2例,冠状动脉瘘8例,左前降支心肌桥14例,冠状动脉瘤4例。体外循环下手术12例,非体外循环下手术16例。其中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手术采用冠脉开口移位于主动脉1例,Takauchi手术1例;冠状动脉瘘体外循环下修补6例、冠状动脉下瘘口切线缝扎1例,非体外循环下左前降支-肺动脉之间瘘管结扎1例;左前降支心肌桥行MIDCAB4例,OPCAB8例,体外循环下行心肌桥松解术2例;冠状动脉瘤采用体外循环下CABG术2例,OPCAB8例,其中冠状动脉瘤成形术1例,冠状动脉瘤切除术1例。结果全组病例术后无死亡。12例体外循环手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62.67±21.39)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40.25±14.07)min。冠脉搭桥手术血管桥共28支,静脉桥5支,平均搭桥(1.79±1.12)支。平均住院时间(19.20±8.64)天。冠状动脉瘘病例术后心脏超声检查未见瘘口残余分流,冠脉搭桥术后病例未见心绞痛再发,心电图检查未见明确心肌缺血表现。25例无任何术后并发症,恢复良好,3例出现术后心肌缺血,心绞痛症状。结论本研究中出现术后心肌缺血症状,手术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积累和随访。冠状动脉解剖异常外科治疗时,应争取解剖学和生理学上同时纠正冠状动脉病变,避免术后心肌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进一步提高超声对少见病的诊断水平。 方法 对 10例冠状动脉瘘的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 结果 冠状动脉瘘 3例 ,冠状动脉左心室瘘 3例 ,冠状动脉右心室瘘及冠状动脉左室流出道瘘各 2例。 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能根据冠状动脉扩张、瘘管开口位置和舒张期血流等特点 ,对本病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前降支心肌桥与心肌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相关性,以确定前降支心肌桥是否与心肌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发生存在独立的关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9 862例拟诊为冠心病患者的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资料(只记录并分别按照前降支有无冠脉粥样硬化及有无心肌桥进行分组)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情况、有无家族心脏病史、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体重指数、静息心率),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于前降支心肌桥与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关系。结果 9 862例患者中3 359例患者前降支存在50%以上狭窄,前降支心肌桥为3 182(32.3%)例,心肌桥平均长度为(17.3±5.2)mm,覆盖的心肌平均厚度为(1.2±0.9)mm。前降支动脉硬化狭窄组含有心肌桥1 658例,前降支无动脉硬化狭窄组含有心肌桥1 524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81.12,P<0.05),Logistic回归表明心肌桥的OR值为3.07,95%置信区间2.81~3.37(P<0.001),最终经过年龄、性别、吸烟情况、家族心脏病史、高血压、高脂血症、体重指数、糖尿病、静息心率等因素校正后,OR值为2.86,95%置信区间2.60~3.16(P<0.001)。结论 前降支心肌桥与心肌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发生存在独立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起源于前降支的冠状动脉瘘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月~2007年12月在笔者医院手术的起源于前降支的冠状动脉瘘18例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手术方式及手术结果。结果 1998年2月~2007年12月共收治起源于前降支的冠状动脉瘘18例,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31.0±24.8岁(10天~71岁);单纯冠状动脉瘘10例,合并其他心脏疾病8例;冠状动脉瘘引流至主肺动脉11例,右心室5例,右心房1例,左心室1例;15例患者有1个瘘口,3例有2个瘘口,瘘口直径4.8±3.0mm(1~12mm)。手术方式包括心内修补5例,经冠状动脉切口修补3例,心表结扎或缝扎9例,经心内及冠脉切口修补1例。体外循环下手术13例,其中2例在并行循环下手术,非体外循环手术5例。ICU时间和气管插管时间的中位数分别为2天和10h,术后住院时间10.2±5.6天。1例发生残余瘘(5.6%),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起自前降支的冠状动脉瘘绝大多数均引流至右心系统,形成左向右分流。由于分流量多较小,较少引起心肌缺血。外科手术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Surgical treatment of 52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总结 5 2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5 2例患者 ,年龄 9个月 - 5 8岁 ,平均 15 7± 16 4岁。其中 16例合并有其他心脏外科疾病。在 36例单纯的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者中 ,2 0岁以上者有 9例 ,其术前均有临床症状。 5 2例中右冠状动脉瘘占 71 2 % ,左冠状动脉瘘占 2 8 8%。瘘口终止于右室 ,右房 ,左室 ,左房及肺动脉分别为 4 2 3% ,30 8% ,11 5 % ,5 8%和 9 6 %。结果 手术全部在体外循环下进行 ,10例切开冠状动脉闭合瘘口 ,2 6例经心腔闭合瘘口 ,16例分别闭合瘘管在冠脉内的开口和在心腔内的开口。心腔内发现有两个瘘口者 6例 ,三个瘘口者 3例。余 4 3例病人为单一瘘口 ,瘘口平均直径为 7 34± 4 12mm (2 - 15mm)。全组无一例死亡及残余漏发生。 4 0例随防 1月到 8年 ,平均 3 14±1 84年 ,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一例有ST T改变。结论 早期手术是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如合并有其他心脏外科疾病应同时矫治。准确判断瘘口的位置和确切可靠的缝合技术是防止残余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瘘是一种罕见的心脏缺陷,在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成年人群中发生率约为0.2%。通常是通过主动脉造影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来确诊。本文报道了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其左前降支和右圆锥支的血管情况。1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冠状动脉造影(CAG)作对照,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CCTA)诊断冠脉斑块及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47例,依次进行CCTA和CAG检查,以CAG作金标准,结果作相关分析、配对t检验等统计。结果 CCTA检出非钙化斑块9个、钙化斑块102个、混合斑块23个,其中87个斑块致管腔狭窄≥50%,42个斑块致管腔狭窄<50%,9个斑块未造成管腔狭窄。CAG共检出冠脉斑块116个,其中84个斑块致管腔狭窄≥50%,32个斑块致管腔狭窄<50%。CAG、CCTA对65个致管腔狭窄≥50%的斑块诊断一致、对41处斑块局部管腔狭窄是否≥50%的诊断不一;CCTA对其中22个斑块所致的狭窄诊断过重、对19个斑块所致的狭窄诊断过轻。CCTA诊断冠脉狭窄≥50%的敏感度为77.38%,特异性为95.83%,阳性预测价值为74.71%,阴性预测价值为96.37%,准确度为93.29%。相关性分析显示r=0.804、P=0.000。配对t检验显示t=1.583、P=0.114。CAG发现心肌桥-壁冠状动脉4例,CCTA准确诊断2例、漏诊2例。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冠脉成像能有效识别斑块及其危险程度,可观察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整体结构,是一种极具临床应用价值的冠状动脉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张领  蔡华  康旺 《黑龙江医学》2005,29(9):647-648
目的探讨老年及老年前期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方法。方法7例患者均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逆行升主动脉造影,然后依具体情况进行内科或外科治疗。结果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简称左前降支)2例,其中1例左前降支远段闭塞,另1例有左心功能不全;右冠状动脉缺如伴左前降支狭窄1例;左冠状动脉回旋支(简称左回旋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开口处并左前降支心肌桥1例;右冠状动脉右房瘘伴左回旋支狭窄1例;右冠状动脉右室瘘伴左前降支狭窄1例;右冠状动脉左房瘘1例。其中5例患者经内科治疗后胸痛消失或明显减轻,2例经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老年及老年前期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患者,多伴有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疾病,应加强内科治疗,必要时施行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探讨双源CT在冠状动脉瘘手术前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CAF患者CT影像,其中11例行体外循环下的外科缝闭术.结果 15例中瘘支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动脉8例;左冠状动脉7例,其中3例窦房结支,2例前降支,2例回旋支;瘘口位于右房6例、右室5例、左室4例、左房1例;冠状动脉全程扩张8例、局限性动脉瘤形成4例、不扩张3例;单一瘘口 11例、多发瘘口4例.11例均在体外循环下手术.10例术后影像显示瘘口已缝补,未见残余瘘口; 3例显示瘘支血管近段结扎,1例右冠状动脉成形术仅见右冠近端显影,远端闭塞;2例假性憩室形成.结论 DSCT检查对冠状动脉瘘手术前后均有有重要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9.
毛宏伟  安丰慧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8):2159-2160,2168
目的:对比分析新疆伊犁地区汉族、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冠脉内径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6年6月—2010年6月1 109例行冠脉造影术患者的资料,按民族的不同进行分组,对冠状动脉内径进行测量。结果:汉族和哈萨克族相比较在左主干、左前降支远段、左旋支近段、左旋支远段、右冠远段内径有明显差别,汉族大于哈萨克族。汉族和维吾尔族相比较在左主干、左前降支近段、左旋支近远段、右冠近段远段内径有明显差别,汉族大于维吾尔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相比较在左旋支近段、右冠近段内径有明显差别,维吾尔族大于哈萨克族。结论:汉族的新疆伊犁地区左主干、左前降支远段、左旋支近段、左旋支远段、右冠远段内径大于维吾尔族,维族大于哈萨克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瘤壁部分切除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瘤样扩张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7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本科的自体动静脉内瘘瘤样扩张患者共39例,其中男性27例(69.2%),女性12例(30.8%),年龄(40.6 ±13.3)岁,不包括假性动脉瘤和吻合口处瘤样扩张病例.采用超声多普勒评估血管(肱动脉血流量,桡动脉管径,吻合口管径,瘘静脉管径,瘤样扩张最大直径).采用瘤壁部分切除术治疗该组病例,观察手术前后瘤样扩张血管直径及肱动脉血流量变化,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随访术后并发症.结果 39例患者均为上肢动静脉内瘘,包括鼻咽窝内瘘12例(桡动脉-头静脉),腕部/前臂内瘘25例(桡动脉-头静脉),肘部内瘘2例(肱动脉一头静脉).其中只有1个瘤体的15例,2个瘤体的19例,3个瘤体的4例,4个瘤体的l例.内瘘建立的时间为(41.05±14.45)个月.瘤壁部分切除术成功率为100%,随访时间为(27.73 ±8.59)个月.瘤样扩张段的直径缩小为(10.39±1.83)mm,较术前[(43.79 ±4.74) mm]下降约7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8,P<0.01).术后肱动脉血流量为(770.59±130.10) mL/min,较术前肱动脉血流量[(1 647.39±250.33) mL/min]下降约53.22%(t=19.41,P<0.01).术后随访(27.73±8.59)个月,2例患者死亡,1例死于严重脑出血,1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7例患者发现瘘静脉狭窄,在超声引导下行球囊扩张术后可继续使用.结论 瘤壁部分切除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瘤样扩张可保留内瘘的功能和穿刺的长度,延长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