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以幼猪泌尿系模拟幼儿泌尿系,探求幼儿泌尿系分泌期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幼猪5只,采用荷兰Philips Brilliance 256层螺旋CT机在固定60 m As不变的情况下,对实验猪分别以管电压80 k V,常规滤波反投影(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重组;管电压120 k V,常规滤波反投影(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重组;管电压80 k V,扫描图像进行迭代算法(i Dose4)重组,将获得图像由2名医师进行双盲法阅片,使用4分制评分,对3组图像的清晰度进行质量评分,并测量实验动物尿路分泌期图像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和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CTDI),比较各组间图像质量评分、CNR及CTDI的差异性。结果管电压80 k V迭代算法重组的图像与120 k V常规滤波反投影的图像的CNR和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辐射剂量降低71%。结论采用低剂量80 k V 60 m As复合迭代算法对幼猪分泌期进行螺旋CT扫描,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要求,而辐射剂量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单源光子CT较低管电压联合Care Dose 4D技术,评价主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 43例患者按照扫描管电压随机分为2组,即120 kV组(n=19)和100 kV组(n=24).平扫采用固定管电压(100、120 kV),增强扫描采用自动管电压调节技术(Care kV),参考管电压预设为100、120 kV,平扫和增强扫描均联合Care Dose 4D技术.比较不同扫描条件下2组患者主动脉图像质量、CT值和辐射剂量变化,包括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结果 平扫,2组主动脉上中下段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 kV组辐射剂量(CTDIvol、DLP、ED)明显低于120 kV组.平扫和增强扫描,100 kV组有效剂量ED较120 kV组分别降低41.36%和67.80%.Care 100 kV组主动脉各段的CT值均高于120 kV组(P<0.05),两组主动脉成像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Care Dose 4D技术,Care kV低管电压能够明显降低主动脉CT血管成像辐射剂量,而图像质量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降低管电流宝石能谱CT低剂量扫描对结肠仿真内镜成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对45例临床怀疑为结肠息肉病变的患者平均分为3组,行宝石能谱CT降低管电流结肠仿真内镜成像,其中按固定管电流分别为50,30,15 mAs进行扫描,其他参数按常规进行,并对3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有效辐射剂量进行评价.结果:固定管电流为50 mAs(A组)时,结肠仿真内镜成像(CTVC)及透明重组图像(Raysum)平均评分为(2.93±0.26)分,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与剂量长度乘积(DLP)分别为(1.68±0.00) mGy和(80.62±3.44) mGy cm;30 mAs(B组)时,上述平均评分为(2.53±0.52)分,剂量平均分别为(1.01±0.01) mGy和(45.09±5.54) mGy cm;15 mAs(C组)时,上述平均评分为(1.93±0.70)分,剂量平均分别为(0.05±0.00) mGy和(22.16±1.96) mGy cm.3组CTDIvol与DLP平均分别降低了80.05%、88.00%、94.06%和80.73%、88.95%、94.57%.结论:降低管电流在CTVC成像中,在管电流与辐射剂量分别降低88%以上的情况下,仍能兼顾图像质量,而降低至94.57%时,对图像质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智能最佳管电压(CARE kV)技术在胸部 CT 平扫中降低辐射剂量和减少图像伪影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10例胸部 CT 平扫患者按扫描时间分为 A、B、C 组,每组70例。所有患者均开启智能毫安技术(CARE Dose 4D)模式,A 组采用120 kV、B 组采用100 kV、C 组采用 CARE kV 技术。使用 PACS 工作站进行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测量胸廓入口层面脊柱旁肌肉、肺动脉干层面及右下肺静脉层面的降主动脉 CT 值、噪声等,记录扫描参数等。对组间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组扫描时自动选择管电压及管电流,其中包括13例100 kV、47例120 kV、10例140 kV。B 组与 A 组比较,有效毫安秒(the effective mAs)、CT 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吸收剂量(ED)分别降低10.35%、46.69%、46.26%;C 组与 A 组比较,分别降低35.08%、35.34%、33.48%,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胸廓入口层面组间两两比较,C 组和 A 组间的噪声( SD)、信噪比(SNR)、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 组和 B 组比较,C 组的 SD 显著低于 B 组,而 SNR 和图像质量评分显著高于 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C 组的条状伪影及伪影严重程度明显少于(轻于)A 组和 B 组,图像质量显著优于低剂量 B 组。中下肺层面图像质量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ARE kV 技术能够根据患者体型和解剖部位自动地选择管电压和调整管电流,提高工作效率,在显著降低胸部 CT 平扫辐射剂量的同时,可以有效地降低胸廓入口层面的噪声,减少图像伪影,改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于高级模型迭代重建算法(ADMIRE)的低管电压CT扫描对上腹部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1月至2017年9月丽水市中心医院上腹部平扫患者200例,随机分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150例,均采用ADMIRE,对照组管电压为120 kV。实验组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为低管电压A、B、C组,管电压分别为80、90、100 kV。比较各组图像的主观评分、背景噪声标准差(SD)、肝脏信噪比(SNR)、肝脏对比噪声比(CNR)以及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对照组和低管电压A、B、C组患者间的年龄、性别构成、竖脊肌CT值及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低管电压组与对照组之间的BMI和肝脏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低管电压A、B组的BMI均显著小于对照组,而低管电压C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低管电压A组的肝脏C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低管电压A、B、C组的图像的背景噪声SD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肝脏SNR及肝脏CNR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低管电压A、B、C组的E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第三代双源CT行上腹部平扫检查时,结合患者BMI的差异,利用基于ADMIRE的低管电压扫描模式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孔飚 《广西医学》2013,(4):460-462
目的探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降低儿童胸部 CT扫描中辐射剂量及提高图像质量的临床价值.方法因各种疾病需要行胸部CT扫描患儿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使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对照组60例使用固定管电流常规扫描技术.记录每次CT扫描的剂量指数(CTDL)、剂量长度乘积(DLP),评价图像质量并测量图像噪声.结果图像主观评价总体优良比率实验组为99.3%,高于对照组的97.0%(P<0.05);实验组肺尖部、肺底部和多平面重建图像质量好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主动脉弓平面和左房中部平面图像质量无差异(P>0.05).实验组肺尖部、肺底部、多平面重建图像噪声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主动脉弓平面、左房中部平面的图像噪声值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CTDL比对照组平均低1.1 mGy,DLP比对照组平均低37.6 mGy.cm(P<0.05).结论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具有实时动态调节管电流的功能,既能提高射线的利用效率,降低辐射剂量,又能提高图像质量,在儿童胸部CT扫描上应用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山羊及人体颈部多层螺旋CT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探寻颈部多层螺旋CT的最佳低剂量扫描条件。方法通过 CT机的辐射剂量预测软件并结合文献,选取10组低剂量扫描条件(140kV-50mA、140kV-30mA、120kV-100mA、120kV-50mA、120kV-30mA、90kV-200mA、90kV-150mA、90kV-100mA、90kV-50mA、90kV-30mA)。扫描3只山羊的颈部,采用双盲法对CT图像质量(骨质)进行评分,筛选满足诊断要求的扫描条件。另将180例颈椎CT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9组,每组20例,用动物实验筛选出的条件进行扫描,对软组织和骨质CT图像质量进行评分。结果 CT辐射剂量与管电压、管电流变化呈线性正相关;CT辐射剂量变化的斜率随管电压或管电流的增大而增大。除90kV-30mA以外,其他9组扫描条件的骨质图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人体检查时扫描剂量高者图像质量评分高,各组图像的骨质评分均高于软组织评分。120kV-100mA、90kV-200mA组软组织图像质量良好、骨质图像质量优;140kV-50mA、140kV-30mA、120kV-50mA、90kV-150mA、90kV-100mA组软组织图像基本不影响诊断,骨质图像质量良好;120kV-30mA、90kV-50mA组软组织图像影响诊断,骨质图像基本不影响诊断。结论采用低管电压、相对略高的管电流,能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且辐射剂量更低。颈部CT检查时,满足诊断要求的软组织扫描条件为90kV-100mA,若仅需观察颈部的骨质情况,可选用更低的扫描条件90kV-50mA。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256层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两种检查方法的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优化扫描方案.方法 选取60例70次/min<心率<90次/min患者,随机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组(A组)和回顾性心电门控组(B组),比较两组的成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 两组图像合格率分别为93.7%(253/270)和99.3% (268/270);两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4.020±0.463)mSv和(16.649±1.232)mSv,两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辐射剂量显著降低,但高心率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得到的图像质量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法略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比较64排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在降低辐射剂量中的作用。资料与方法 157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前瞻性心电门控组85例和回顾性心电门控组72例,两组心率均<65次/min,记录两组的成像质量和辐射剂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瞻性心电门控组有效辐射剂量(4.42±1.52)m Sv明显低于回顾性心电门控组(14.84±3.98)m Sv(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瞻性心电门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两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前瞻性心电门控组图像优秀率略高于回顾性心电门控组。结论在较低且平稳的心率(≤65次/min)条件下,采用64排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即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又能保证临床诊断所需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0.
128层双源CT冠脉成像X线剂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L  Pan HH  Xu N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27):1923-1925
目的 评价第2代双源CT冠脉成像的3种不同心电采集模式的人体X线吸收剂量及临床运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0年4至5月间因胸痛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就诊并进行CT冠脉成像的253例患者进行扫描剂量评价,CT扫描仪为128层双源CT扫描机,所有患者扫描前均未使用药物控制心率,根据患者心率将患者分成3组进行扫描:A组:心率≤75次/min,节律规整,采用flash扫描(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B组:采用sequence模式(自适应性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扫描,心率范围>75次/min,节律规整(早搏<5次/min);C组:采用routine模式(回顾性心电编辑螺旋扫描)扫描,心率>75次/min,且心律不齐,早搏≥5次/min.结果 253例冠脉成像中31例因呼吸运动造成图像错层,不能进行诊断,判定为成像失败,能够达到诊断标准冠脉图像共222例,其中A组83例,扫描时实际心率范围:53~81次/min,平均有效吸收X线剂量(ED)为(0.602±0.363)mSv;B组63例,扫描时实际心率范围72~118次/min,节律规整,ED为(1.253±0.804)mSv;C组76例,扫描时实际心率范围34~154次/min,均为节律不齐,ED为(9.039±5.657)mSv.A、B、C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在低心率患者可以减少X线吸收剂量至亚mSv;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可减少高心率患者的X线吸收剂量;心律不齐、房颤患者亦可以获得满意的冠脉图像质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heart rate frequency(HRF)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on radiation exposure and image quality in a large cohort of patients undergoing DSCT (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coronary angiography with three different electrocardiogram(ECG)pulsing models,to prospectively investigate CT image quality parameters by using different protocols and to calculate the radiation dose estimates for non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performed by DSCT.Methods Over a 1-month period,253 consecutive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and categorized into 3 groups:Group A:low HRF (≤75 beats/min)with normal-minor 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mean interbeat difference(IBD),0-3),coronary CT angiography proceeding with prospective ECG-triggered flash spiral scan;Group B:intermediate-hish HRF(>75 beats/min)with normal-minor HRV(IBD,0-4),with prospective ECGtriggered sequence scan;Group C:intermediate-high HRF(>75 beats/min)with moderate-severe HRV (IBD≥5)with retrospective ECG-gated spiral scan.Results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yielded excellent image quality in 87.7%of patients(222/253).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among three groups with different HRF and HRV in image quality and diagnostic performance.Radiation exposu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low versus high HRF and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versus normal HRV.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01)was found among the effective doses of group A(mean±standard deviation,0.602±0.363 mSv),group B(1.253±0.804 mSv)and group C(9.039±5.657 mSv).Conclusion The higher temporal resolution of dual-source spiral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performed with adaptive ECG pulsing results in preserved diagnostic image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independent of HRF or HRV at the cost of limited dose reduction in arrhythmic patients.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脏CT低剂量扫描参数与其图像质量的相关性。方法使用不同管电流和不同螺距对同一动物的肝脏行CT扫描,毫安分别选择20-300m A的不同数值,螺距选用0.516和1.375两种,分析管电流和螺距与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关系。结果由20m A至300m A,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呈线性比例增加,20m A-140m A是300m A所得CTDIvol/DLP值的6.67%-46.7%;在管电流不同m A值的情况下,螺距0.516:1得到的CTDIvol、DLP有统计学差异(P0.05),螺距1.375:1得到的CTDIvol、D L P有统计学差异(P0.0 5)。结论CTDIvol与电流大小呈线性正相关,通过电流的变化来控制CTDIvol的大小,在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控制电流在250-300m A,螺距为1.375:1,可使辐射剂量最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细支气管肺泡癌的低剂量CT表现,旨在提高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BAC病例31例,分析其低剂量CT上的表现。评价指标包括:病灶形态、边缘、内部密度等特征以及有无淋巴结肿大等;同时记录单次扫描的辐射剂量,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所有病灶均表现为磨玻璃密度(GGO)结节,96.7%边界清晰,分叶征、毛刺征及空泡征的发生率分别为93.5%、57%及54.8%,均无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低剂量CT的平均辐射剂量为(1.29±0.16)m Sv,图像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结论 BAC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低剂量CT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对BAC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心率在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CA中对血管图像质量的影响以及辐射剂量变化。方法选取91例患者,男性51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58岁。分成三组,A组30例,心率≤65次/分;B组30例,65次/分心率≤80次/分;C组31例,心率80次/分。扫描完成后选取最佳时相进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进行血管重建,根据4分法对血管图像质量分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记录各组的辐射剂量程度乘积(DLP)。结果三组的血管图像质量在可评价比例及优良率无统计学意义,心率与血管图像质量等级呈负相关。A组DLP为(3.37±2.12)m Gy.cm,B组为(4.78±1.92)m Gy.cm,C组为(6.11±2.79)m Gy.cm,三组的辐射剂量有差异,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心率与辐射剂量呈正相关。结论 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CA在高心率患者能较好的显示图像,同时辐射剂量也增加,应该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心率至65次/分以下,在获得优良血管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有利于冠状动脉CTCA的可持续发展,以便让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X线剂量及低碘含量对比剂及迭代重建技术CT扫描应用于早期肺癌检出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96例早期肺癌患者。所有患者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法平均分为常规剂量组(常规辐射剂量+造影剂用量1.5ml/Kg)和双低剂量组(低辐射剂量+造影剂用量1.0ml/Kg),造影剂浓度为270mg/100ml。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诊断率、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噪声标准差(SD值)、评分值,以及造影剂量、剂量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结果两实验组的诊断率、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噪声标准差(SD值)、评分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影剂量、有效剂量之间有统计学差异(t=13.451、P0.05;t=32.248、P0.05)。结论双低剂量CT扫描及迭代重建技术能够得到满意的早期肺癌扫描图像,对于早期肺癌的筛查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256层i CT个性化胸部低剂量扫描方案。方法选取150名受检者,基于BMI指数(kg/m2)分为三组:A组(BMI18.5,n=50)、B组(18.5≤BMI≤25,n=50)和C组(BMI25,n=50),分别采用30m As、45m As及60m As进行胸部CT扫描,三组扫描数据均采用FBP及i Dose4对图像进行重建。比较各组间辐射剂量、CT图像噪声(SD)以及主观图像质量。结果三组采用i Dose4迭代重建的图像质量均可满足诊断要求。A组、B组和C组的有效剂量(ED)均值分别为(0.33±0.06)m Sv、(0.52±0.12)m Sv和(0.91±0.24)m Sv。结论应用i Dose4迭代重建技术,基于受检者的BMI,可获得满意的个性化、低剂量胸部CT扫描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双能CT血管成像(CTA)下肢动脉检查中,根据患者体重指数(BMI)值变换mAs值,探讨降低mAs值能否达到既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又能保证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目的。方法对60例疑患有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进行了了下肢双能CTA检查,所有患者按照BMI相近原则分为A、B组,每组30例。A组皆不考虑身高、体重等因素,一律按照厂家提供的原始扫描数据进行扫描;B组依据BMI不同适当降低球管的mAs值进行扫描。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选定的腹主动脉、一侧髂动脉及一侧股动脉处的噪声指数值并评价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记录其得分值,记录机器自动生成的每名患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结果 A、B两组患者图像质量的优良率分别为96.7%及93.3%;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833±0.461及3.733±0.583;P>0.05,两者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噪声指数分别为18.183±3.058(腹主动脉)、14.633±3.212(髂动脉)、13.907±3.037(股动脉)及22.713±3.566(腹主动脉)、18.863±3.801(髂动脉)、18±3.757(股动脉),P<0.01,B组皆高于A组,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BMI值分别为22.14±2.61及22.33±2.61,P>0.05,两者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CTDIvol值分别为8.461±0.332及4.823±1.197,P<0.01,有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A组,降低约40%。结论在双能CTA下肢动脉检查中,根据患者体重指数的不同采用不同的mAs值,即采用个性化扫描方式,可以在不影响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明显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减少对患者的辐射损害,建议在临床工作中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分析256层螺旋CT前、后置心电门控技术冠脉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疑诊为冠状动脉疾病患者70例,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前门控组(36例)与后门控组(34例),所有患者检查前控制心率75次/min,比较2组平均辐射时间、有效辐射剂量及冠脉成像质量。结果前门控组冠脉成像质量优率59.2%,显著高于后门控组的51.1%(P0.05);但2组冠脉成像质量优良率(90.3%vs 9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门控组平均辐射时间、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3.42±0.20)s、(3.15±1.00)m Gy,均显著少于后门控组的(5.22±0.38)s、(9.67±3.52)m 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256层CT前、后置心电门控技术冠脉成像质量均较高,且相比后门控技术,前门控技术能显著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不同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常见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76例,均行MSCTA检查,采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进行图像后处理,2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以DSA为"金标准",MSCTA诊断71例血管狭窄(93.42%)。本组71例患者共1329段可评估血管,MSCTA、MIP诊断下肢血管狭窄程度≥50%的准确率为95.79%、90.61%明显高于MPR(85.68%)、VR(86.15%)(P0.05)。MPR、MIP、VR检查糖尿病下肢动脉狭窄闭塞、外伤后动脉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总准确率分别为88.73%、95.77%、73.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结合不同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作为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理想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256层i CT联合i Dose4迭代重建技术在胸部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50名健康体检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100m As)、低剂量50m As组和低剂量25m As组,分别采用100、50、25m As进行胸部CT扫描,100m As采用FBP重建作为常规对照组,两组低剂量扫描组均采用FBP及i Dose4对图像进行重建。比较不同毫安秒和重建算法的辐射剂量、CT图像噪声(MSD)、对比信噪比(CNR)、信噪比(SNR)以及主观图像质量。结果低剂量采用i Dose4组与常规对照组主观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m As采用i Dose4重建图像的MSD、CNR及SNR与常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m As采用i Dose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m As组较常规对照组辐射剂量降低约53.3%,25m As相比对照组剂量降低76.4%。结论与常规剂量FBP重建相比,50和25 m As采用i Dose4重建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同时不影响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