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目的:用多层螺旋CT评价胸腺瘤良恶性及其鉴别诊断。方法:2012年3月至2014年4月收集临床怀疑纵隔占位病变患者50例,均行640层螺旋CT进行扫描,影像诊断27例为胸腺瘤(15例为良性胸腺瘤、12例为恶性胸腺瘤),23例为淋巴瘤。15例良性胸腺瘤中边界清楚,平扫密度均匀,无囊变坏死,其中钙化8例,增强后均匀强化;12例恶性胸腺瘤呈边界不清,平扫密度不均,囊变坏死,纵隔淋巴结肿大,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周围脂肪间隙消失3例,侵犯周围血管2例,胸膜增厚及胸膜转移3例,纵隔内淋巴结肿大3例,侵犯心包1例;23例淋巴瘤影像表现为边界不清肿块影,密度均匀较低,增强后轻度强化,纵隔内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并融合。结果: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23例胸腺瘤(13例为良性胸腺瘤,10例为恶性胸腺瘤),27例为淋巴瘤。结论:CT增强对于良恶性胸腺瘤的诊断及恶性胸腺瘤与淋巴瘤鉴别诊断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腺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胸腺瘤患者结合病理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患者中,非侵袭性胸腺瘤16例,边界均较为清晰,内部密度较均匀,实质部分呈轻度较均匀强化;侵袭性胸腺瘤9例,边界均欠清晰,可见不同程度胸膜和/或心包膜增厚、受侵,其中6例内部密度欠均匀,实质部分呈轻-中度强化。结论CT对胸腺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 MSCT)胸部高分辨率扫描在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45例恶性胸水和35例良性胸水的CT征象.结果:恶性胸腔积液胸膜改变特征在CT上的征象大多呈结节样增厚、不规则增厚(厚度>10 mm)、环状增厚、纵膈胸膜增厚.而良性的胸膜腔积液大多显示胸膜均匀性增厚,线状粘连与钙化.结论:恶性和良性胸水在螺旋CT中的影像学征象可为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4.
张小鸽  梁娜  邓珍萍  贺平 《西部医学》2009,21(12):2090-2092
目的探讨胸腺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胸腺瘤,对其CT平扫及增强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非侵袭性胸腺瘤13例,瘤体边缘规则,密度均匀,无纵隔胸膜和心包受侵征象。侵袭性胸腺瘤12例,瘤体边缘不规则,与心脏血管接触面大,脂肪间隙消失,有不同程度纵隔铸形改变;其中10例胸膜和心包受侵、增厚;9例有胸水和心包积液;2例侵入肺内;2例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腺癌1例,瘤体沿纵隔血管间隙侵润生长,伴纵隔淋巴结和胸膜转移。结论CT能清晰显示胸腺瘤形态和内部结构及周围侵犯情况,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胸腔积液的CT表现,提高CT对胸腔积液的定性诊断水平.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8~2010年6月收治的中等量积液以上76例患者的CT表现及病理结果、临床治疗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良性胸腔积液52例,恶性胸腔积液24例.良性胸腔积液主要表现为脏层胸膜增厚,线状粘连近膈面上多见胸膜钙化,下胸部胸膜增厚(厚度<5 mm)较明显,纵隔胸膜较少受累.恶性胸腔积液多表现为单侧、大量积液,一侧胸膜环状增厚、壁层胸膜规则增厚、结节样增厚及纵隔胸膜受累.结论 CT对胸腔积液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结合临床、纤维支气管镜检及抽水脱落细胞学检查,大都能作出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CT征象的诊断与鉴别。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甲状腺病变患者,观察CT图像中甲状腺病变的密度、钙化、包膜、边缘、强化方式等表现,对比分析良恶性病变之间的不同点,并分析与病理结果的相符率。结果:本组120 例甲状腺病变患者中,术前CT诊断为良性病变89例、恶性病变31例,该诊断和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良恶性病变CT征象对比:两者微小钙化、无包膜、边缘不清及病灶是否单发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密度是否均匀、有无壁结节及强化方式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病变患者采用CT检查进行术前诊断,可以较准确的区分其良恶性;病灶边缘不规则、境界不清,细小钙化、无包膜是甲状腺恶性病变的特征性表现,包膜完整、结节呈囊性多为良性病变,仔细观察CT征象有助于诊断与鉴别。 【关键词】甲状腺;螺旋CT;良恶性病变;诊断;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纵隔淋巴瘤及恶性胸腺瘤的影像学差异,以提高其鉴别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纵隔淋巴瘤24例及恶性胸腺瘤28例,观察各自影像学表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4例恶性胸腺瘤中,多局限于前纵隔或延伸至中纵隔,偏向纵隔一侧者20例;密度欠均匀,多发囊变坏死者22例,钙化者6例;胸膜结节状增厚者5例;均未见浅表淋巴结肿大;而24例淋巴瘤中,累及胸部多组淋巴结,跨越纵隔两侧生长;密度多均匀,囊变坏死者7例,钙化者1例;无胸膜增厚;浅表淋巴结肿大者5例,以上几点与恶性胸腺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8例恶性胸腺瘤中,邻近心脏及大血管受侵者14例,大血管结构受推移者8例;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者12例;24例淋巴瘤组,邻近心脏及大血管受侵者16例,大血管结构受推移者8例;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者6例,以上两点与恶性胸腺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纵隔淋巴瘤与恶性胸腺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CT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尹东海  郅俊杰 《河北医学》2012,18(12):1750-1752
目的:探讨胸腺肿瘤的CT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手术治疗并经过病理确诊的胸腺肿瘤24例患者的CT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诊断结果为非侵袭性胸腺瘤9例,侵袭性胸腺瘤15例.非侵袭性胸腺瘤一般为直径2-6mm,均有非常完整的包膜,无邻近组织结构的侵犯;侵袭性胸腺瘤多为直径5-8mm,常常累及邻近的纵膈结构.侵袭性胸腺瘤常可见心包增厚和心包积液.术中及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非侵袭性胸腺瘤7例,侵袭性胸腺瘤17例.结论:通过CT检查的结果可以有效的判断胸腺肿瘤是侵袭性还是非侵袭性,对患者手术计划的制定及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在低危、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中的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2年7月收治的54例低危、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三种疾病患者CT表现差异。结果胸低危胸腺瘤组、高危胸腺瘤组和胸腺癌组患者间病变位置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病变位于左侧显著多于右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癌组患者肿瘤边缘多为分叶不规则状,与低危胸腺瘤组、高危胸腺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胸腺瘤组与胸腺癌组肿瘤坏死发生情况、胸膜转移情况高于低危胸腺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间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情况及大血管、心包受侵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间肿瘤钙化、胸腔积液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螺旋CT对低危、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进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对高危胸腺瘤与胸腺癌的鉴别提供了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良、恶性胸腔积液中胸膜改变的CT特征,提高胸腔积液定性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组织学或临床证实的胸腔积液的良、恶性胸膜改变的CT表现。结果:30例胸腔积液中良性10例,恶性20例。恶性胸腔积液胸膜改变的CT特征:(1)壁层胸膜结节样增厚;(2)壁层胸膜不规则增厚(厚度〉10mm);(3)环状胸膜增厚;(4)纵a隔胸膜增厚。良性胸腔积液大多显示胸膜均匀性增厚,线状粘连与钙化。结论:CT对胸膜增厚的良、恶性鉴别具有一定价值,单侧胸膜不规则增厚、环状增厚〉1cm,纵隔胸膜受累常提示为恶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纵隔各类肿瘤的CT影像特征和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收集2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前纵隔肿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CT影像特征性表现。结果29例前纵隔肿瘤中,其中有胸腺肿瘤18例,包括侵袭性胸腺瘤7例,非侵袭性胸腺瘤11例;生殖细胞肿瘤9例,包括良性畸胎瘤8例,精原细胞瘤1例;淋巴瘤2例。不同前纵隔肿瘤有其特征性的CT表现,术前CT诊断准确率达93.1%(27/29)。结论CT检查对前纵隔肿瘤类型及良恶性的判断有很高的准确性,熟悉其影像特征对临床治疗及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对非侵袭性胸腺瘤和侵袭性胸腺瘤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结合临床、手术、病理,回顾性分析12例非侵袭性胸腺瘤及16例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结果 12例非侵袭性胸腺瘤,肿瘤最大径10cm10例,边缘光滑9例,形态规则10例,密度均匀9例;16例侵袭性胸腺瘤,肿瘤最大径≥10cm者10例,边缘不光滑12例,形态不规则13例,密度不均匀13例,另外纵隔淋巴结肿大6例,大血管侵犯4例,出现胸膜转移9例,胸腔积液5例,心包侵犯4例,肺部转移3例,与病理结果对比,这些指标CT均有较高的诊断敏感度及阳性预测值,其中CT对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肺部转移阳性预测值为100%,各个指标的阴性预测值也很高。结论 CT的影像学特征能够有效鉴别将侵袭性胸腺瘤与非侵袭性胸腺瘤;CT在判断侵袭性胸腺瘤局部侵犯和转移上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对乳腺肿瘤良、恶性的诊断鉴别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本院收治的76例乳腺疾病患者入组,对入组患者的76枚乳腺内病变均行DCE-MRI和SWI检查,对图像进行综合分析并诊断乳腺肿瘤的良、恶性,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表现和诊断结果;同时行活组织病理检查,计算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kappa值。结果76例乳腺疾病患者中,经病理学诊断确诊35例(46.05%)为良性肿瘤,41例(53.95%)为恶性肿瘤。DCE-MRI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57%、92.68%、90.79%、91.18%和90.48%均显著高于SWI检查的68.57%、70.73%、69.74%、66.67%和72.50%,P<0.05,且DCE-MRI诊断的kappa值为0.814,大于SWI诊断的Kappa值0.392。结论DCE-MRI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较高,与病理学诊断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而SWI诊断相比DCE-MRI诊断无显著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CT在腺肿瘤中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42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的CT表现及其术前诊断,并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7例良性肿瘤中,有24例CT表现为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有3例密度欠均匀,边界模糊;15例恶性肿瘤中,12例CT为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3例密度均匀,边界较清晰。术前CT诊断对85.71%腮腺肿瘤可作出定性诊断,但对其组织类型不能确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诊断与鉴别诊断乳腺肿瘤的准确性.方法:使用(5~10)MHz高频探头和彩超观察肿瘤的特征性二维声像图和彩色多普勒的血流和血管的动力学参数、阻力指数、频谱形态,并且对其进行分析诊断.结果:98例乳腺肿瘤患者中,75例为良性肿瘤患者,23例为恶性肿瘤患者,其中4例良性肿瘤曾被误诊为恶性肿瘤.结论:利用彩超观察乳腺肿瘤的二维声像图特征和彩色血管形态和血流频谱能够为诊断和鉴别诊断乳腺肿瘤的良恶性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是临床诊断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钱跃龙 《河北医学》2013,19(4):541-544
目的:探讨双排螺旋CT在卵巢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0倒卵巢肿瘤(其中良性肿瘤46例,恶性肿瘤14例)的双排螺旋CT的影像学表现,并统计诊断的准确性。结果:良性卵巢肿瘤检出47例。恶性肿瘤检出13例。良恶性肿瘤的CT表现差异明显,1例恶性肿瘤误诊。结论:双排螺旋CT能显示肿瘤的细微结构及其周围病特点,对大多数卵巢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成人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依莲  王春红  孙松梅 《吉林医学》2010,31(13):1769-1771
目的:探讨成人肾上腺肿瘤性病变的CT特点,以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74例成人肾上腺肿瘤性病变的CT表现。结果:肾上腺良性肿瘤39例,其中肾上腺腺瘤18例,良性嗜铬细胞瘤3例,肾上腺囊肿7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3例,肾上腺髓脂瘤6例,肾上腺神经鞘瘤2例;恶性肿瘤35例,其中肾上腺皮质癌2例,肾上腺转移瘤3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2例。结论:CT平扫及增强能较好地显示肾上腺肿瘤性病变的内部结构和影像学特点,反映病变的血供情况和病理特征,有助于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陈寅  邹新农  李威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1846-1847
目的:探讨螺旋CT检查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3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对其术前CT检查诊疗资料和术后病理组织诊断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两者的一致性。结果:本组3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中,术前CT诊断出16例患者为甲状腺癌、14例患者为甲状腺良性肿瘤,该诊断结果和术后病理组织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94.1%和92.9%。CT图像上出现甲状腺边缘不规则、肿瘤周边呈现半岛样结节、瘤周呈现不完整包膜样低密度影、细沙样钙化,均是恶性甲状腺肿瘤的特征性表现。结论:甲状腺肿瘤患者采用螺旋CT扫描进行检查诊断,可以较准确地区分其良恶性,尤其对甲状腺癌的诊断非常准确,且CT检查还可清楚显示出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以及肿瘤转移情况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关键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腮腺良恶性肿瘤的CT影像学表现,总结CT在是腮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经病理证实为腮腺原发性良性肿瘤的51例患者及45例腮腺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CT影像学特征,96例患者均作CT平扫与增强扫描,影像学资料完整,并作统计学处理,分析CT在鉴别良恶性腮腺肿瘤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本组96例患者,良性肿瘤51例,病灶共59个,恶性肿瘤45例,共计45个病灶;良性肿瘤患者部位、形态、密度、边界、囊变、淋巴结肿大及强化程度与恶性肿瘤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形态多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多呈浸润性生长表现,增强扫描后,有显著强化特点,有非规则坏死囊变表现,可见颈部淋巴结肿大,反之则多认定为良性病变。  相似文献   

20.
CT检查在甲状腺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顾康康  刘蓉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18(12):1116-1119
目的: 探讨CT检查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31例甲状腺肿瘤患者行CT扫描.横轴位图像上观察甲状腺病灶的形态有无钙化、出血、壁结节、淋巴结转移及增强后病灶强化程度. 结果:本组31例甲状腺肿瘤患者中,CT诊断甲状腺癌18例、甲状腺良性肿瘤13例,与病理诊断对照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4.7%和92.3%. 结论:CT扫描检查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甲状腺癌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