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狭窄和粥样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多层螺旋CT检查356例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由3名放射科高年资医师采用MIP、VR、CPR及高级血管分析(AVA)等方法分别对颈脉动狭窄程度、斑块位置分布、构成成分等进行评价.结果 颈动脉病变与脑缺血症状具有明显相关性(x2=13.41,P=0.002),狭窄程度>30%时脑梗死组与无症状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动脉狭窄<30%溃疡型斑块率3.13%,而>30%溃疡型斑块率19.41%,经Fisher精确概率法卡方检验,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 256层螺旋CT不仅能准确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而且可对导致动脉狭窄的粥样斑块形态进行准确预测,可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2.
3.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和危险因素.近年来,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成为热点,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可判断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我们对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临床拟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例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张朝辉 《基层医学论坛》2016,(29):4110-4111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58例拟诊冠心病患者行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检查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准,评价其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能力。结果本组患者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共416个,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分别显示166个、116个、134个和174个、113个、129个。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准,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91.3%,90.3%、95.4%,94.6%、95.8%。结论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作为一种无创检查,简便易行,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防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灌注成像(MSCTPI)探讨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37例经临床证实的脑梗死病人行CTA和MSCTPI检查,发病时间16-78 h。通过灌注分析软件确定低灌注的区域,计算低灌注梗死区域的总数。应用曲面重建法(CPR)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 IP)观察血管整体形态,根据颈动脉狭窄率及粥样斑块的CT值进行分组。结果37例患者中,颈动脉正常组5例,轻、中、重狭窄组分别为17、11、4例;钙化斑块组13例,中、低等密度斑块组10例。中、低密度斑块组低灌注区域[(4±2)个]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2±1)个]与钙化斑块组[(3±1)个],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狭窄率同3种密度斑块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A联合MSCTPI不但可以清楚地观察颈内动脉的血管形态变化,同时还可获得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CDUS)和CT血管造影(CTA)检查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80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有CDUS、CTA检查影像资料。使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CDUS、CTA对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断一致性;比较CDUS和CTA对颈动脉不同部位斑块检出情况。结果80例患者160条双侧颈动脉共有141条颈动脉血管诊断结果一致,CDUS.与CTA诊断不同程度狭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874);CDUS提示不同程度狭窄病变的舒张期末流.速(EDV)、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有显著差异(.均P<005),而阻力指数(RI)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CDUS和CTA.在颈内动脉各种类型斑块检出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各种类型斑块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DUS与CTA检查在颈动脉狭窄性病变诊断中一致性较强,在颈动脉斑块检测中CTA具有相对优势,尤其对颈内动脉斑块检出优于CDUS。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21例经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筛选的颈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经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后得到颈动脉和椎动脉各42支,分别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容积重建(SVR)方法进行重建,显示颈部动脉在各平面情况,获取完整颈部动脉图像,采用北美颈动脉切除术标准及CT值对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判定.结果本组21例患者共检出30支颈动脉狭窄病变.CTA检出I度狭窄12支、Ⅱ度狭窄10支、Ⅲ及Ⅳ度狭窄8支,经计算CTA检出颈动脉I度狭窄的敏感度(Se)69.2%、特异度(Sp)95.3%、误诊率(a)4.7%、漏诊率(B)30.1%;Ⅱ度狭窄的敏感度(Se) 82.1%、特异度(Sp) 97.6%、误诊率(a)2.4%、漏诊率(B) 17.9%;Ⅲ及Ⅳ度狭窄的敏感度(Se)93.3%、特异度(Sp) 98.1%、误诊率(a)1.9%、漏诊率(B) 6.7%.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能比较准确地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及范围,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占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后处理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2月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72例疑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受检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且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统计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MSCTCA)在评估冠脉狭窄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63例拟诊为冠心病患者1个月内同时行MS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对比检查结果。结果以CAG为"金标准",MSCTCA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准确率92.06%,敏感性为95.45%,特异性为84.21%,与CAG的一致性非常好(Kappa=0.834);63例共计945段冠状动脉血管阶段,907段可进行评价,MS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符合率为92.94%,与CAG诊断符合率一致性较好(Kappa=0.517);诊断无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的准确率分别为93.75%、82.86%、90.28%、92.97%。结论 MS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及狭窄程度的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超声、CT血管造影(CTA)对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分布、性质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50例拟诊为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于入院一周内完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及CTA检查,观察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斑块数量、分布、性质,分析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率。结果 CTA在ICA上斑块检出数量明显多于CDUS;两种检查方式在ICA各类型斑块检出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US对CCA上易损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CTA(P<0.05);CTA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检出率98.0%,显著高于CTA的84.0%(P<0.05)。结论 CTA在ICA段斑块检出、颈动脉狭窄评估中具有优势,而CDUS能更好判断斑块表面是否规则或存在溃疡,在CCA易损斑块评估中更具价值,两种检查方式各有优缺点,临床应用时可相互配合,为颈动脉狭窄患者诊疗提供更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斑块与脑梗塞有着密切的关系,运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分析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像学特征,及斑块的性质、狭窄程度,用以指导以及观察手术效果,对减轻脑梗塞所造成危害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急性脑梗死患者58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就诊的非急性脑梗死患者58例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诊断。根据检测所获得的图像比较两组颈动脉狭窄程度和双侧颈动脉斑块的分布情况。结果观察组二次诊断81.03%的患者出现颈动脉狭窄,较对照组48.28%显著较高(P0.05),其中轻度狭窄44.83%、中度狭窄24.14%,与对照组的25.86%、10.34比较显著较高(P0.05);观察组斑块总检出率为71.78%较对照组的54.45%均显著较高(P0.05)。结论临床上应用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技术可更有效的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劲动脉狭窄情况,其双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更高,对诊断急性脑梗死有重要作用,有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临床怀疑发生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而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我院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层螺旋CT减影去骨血管成像技术后处理,判断血管是否狭窄,并对狭窄程度进行评估。结果本研究最终共检测644段血管,发现狭窄146段(检出率为22.67%):轻度狭窄48段、中度狭窄47段、重度狭窄42段、闭塞9段,分别占32.88%、32.19%、28.78%、6.16%。颈部各类型血管之间的各狭窄程度的检出率据有统计学差异(X2=23.435,P=0.001);头部各类型血管之间的各狭窄程度的检出率据无统计学差异(X2=11.159,P=0.265)。结论CT血管减影成像可早期发现和诊断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并对血管的狭窄程度等作出客观评估与判断,为临床及时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TCD联合CTA及CT灌注成像在评估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10月94例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94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及志愿者均采用TCD联合CTA及CT灌注成像,比较不同狭窄程度患者与对照组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患者的两侧大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61.09±18.37)c m/s、(5 5.2 6±1 8.6 1)c m/s、(47.28±15.96)cm/s、(41.75±16.22)cm/s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9.42±21.55)cm/s(P0.05)。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患者的达峰时间分别为(8.24±2.39)s、(9.36±2.54)s、(10.17±2.92)s、(10.94±2.75)s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3±2.12)s(P0.05)。结论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与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侧支循环管开放情况、脑灌注参数等密切相关,TCD联合CTA及CT灌注成像可以综合评估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为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64排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VR、MIP)及多普勒超声在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临床高度怀疑有颈内动脉狭窄病变的72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为研究对象,7d内同时行CT血管造影(CTA)与多普勒超声检查,CTA图像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为金标准对照。结果 72例患者中有44例患者62支颈内动脉管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钙化,MIP、VR检查均能显示钙化的部位和形态;与轴位图像比较,MIP图像可见3支颈动脉管壁钙化未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图像可见13支颈动脉管壁钙化未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2例患者281个节段经DSA确诊209段血管可见不同程度狭窄,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分别为61段、56段、49段和完全闭塞43段。CTA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诊断准确率依次为100%、96.42%、96.08%、100%均略高于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96.83%、98.21%、94.23%、90.7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比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准确率略高,并能很好的显示血管钙化情况,二者可通过血流色彩及血流狭窄直径联合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和螺旋CT血管造影在肾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临床怀疑为肾动脉狭窄的患者同时进行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扫描和螺旋CT血管造影扫描。将两种方法扫描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双肾动脉重建后进行比较评价。结果 84例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54例肾动脉血管均诊断为肾动脉狭窄,而对42例临床怀疑为肾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螺旋CT血管造影扫描结果显示,52例血管均诊断为肾动脉狭窄。两种方法一致性较好。结论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和螺旋CT血管造影都能比较准确的诊断肾动脉狭窄症状,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敏感度、特异值以及准确值都要略高于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但是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方式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颈动脉血管超声及头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在脑梗死并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于我院接受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提示存在颈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超声检查3d内均完成头颈CTA及CT灌注扫描检查(CTP),另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进行CTA及CTP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评价颈动脉分叉角几何形态与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3年在我院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的58例受检者。利用GEAW4.4工作站进行图像分析,观察颈动脉分叉角类型,测量颈内动脉分叉角、颈外动脉分叉角、颈总动脉分叉角、颈内动脉起始部斑块厚度。根据双侧颈内动脉斑块的有无对颈内动脉分叉角、颈外动脉分叉角、颈总动脉分叉角、颈内动脉分叉角标准化指数的大小及颈动脉分叉角类型分别进行分组,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及卡方检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颈内动脉分叉角分组中,T值为-1.244(P=0.219);颈外动脉分叉角分组中,T值为-0.027(P=0.978);颈总动脉分叉角分组中,T值为-0.186(P=0.853);颈内动脉分叉角标准化指数分组中,T值为-1.379(P=0.173)。对颈动脉角分叉类型分组进行卡方检验,χ2值为0.919(P=0.632)。各组检验P值均大于0.05。结论颈动脉分叉角几何形态与颈内动脉起始部斑块的形成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