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究低剂量造影剂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为肺栓塞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9年3月在阳江市人民医院实行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进行诊治的疑似肺栓塞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剂量(50 mL造影剂+30 mL 0.9%氯化钠溶液),观察组实施低剂量(30 mL造影剂+30 mL 0.9%氯化钠溶液)。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图像噪声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肺血管强化CT值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图像噪声、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右肺动脉、左肺动脉强化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造影剂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诊断肺栓塞中同常规剂量造影剂在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图像噪声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肺血管强化CT值上并无明显差异,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医学创新》2020,(5):33-34
目的:探究低剂量造影剂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为肺栓塞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9年3月在阳江市人民医院实行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进行诊治的疑似肺栓塞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剂量(50 mL造影剂+30 mL 0.9%氯化钠溶液),观察组实施低剂量(30 mL造影剂+30 mL 0.9%氯化钠溶液)。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图像噪声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肺血管强化CT值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图像噪声、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右肺动脉、左肺动脉强化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造影剂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诊断肺栓塞中同常规剂量造影剂在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图像噪声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肺血管强化CT值上并无明显差异,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联合使用低管电压、低剂量对比剂64排128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123例肺动脉栓塞患者,根据注射对比剂剂量以及管电压的不同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60例)和低剂量组(6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进行二次诊断,常规剂量组采取管电压120kv,造影剂为150ml;低剂量组采取管电压100kv,造影剂为35ml,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 低剂量组左、右肺静脉CT值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患者图像质量总体优良率明显高于常规剂量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电压、低对比剂条件下64排128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可以显著提升图像质量,有利于肺动静脉的影像区分,在CT肺血管造影肺动脉栓塞诊断中可行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李俊君  杨新官 《华夏医学》2012,25(2):220-223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中低剂量造影剂对临床疑似肺栓塞患者诊断的可行性,进一步优化肺动脉造影中造影剂的使用剂量。方法:对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且心功能未见异常的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采用对比剂自动跟踪触发技术即(Smart prep监控技术)行CT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检查。A组选用非离子对比剂造影剂碘海醇370mgI/ml,剂量80ml,注射流率4ml/s。B组选用相同造影剂30ml,注射流率4ml/s。对比剂注射结束后,随即以相同速率注射40ml生理盐水,两组病例CT扫描参数相同。对两组不同剂量造影剂成像后的断面图像进行分析,影像评价标准按5级行盲法评价:1级2级为不合格,3级为合格,4级5级为优秀。结果:两组不同剂量造影剂CTPA影像质量评价显示,图像质量没有显著性差异;肺动脉主干及分支血管内浓度的测量CT值差异评价显示均良好,40ml低剂量组血管内浓度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统计学上与80ml组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图像都可达到诊断要求。结论:64排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中,降低造影剂的注射量,对图像质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在64排CT肺动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肺动脉CT造影检查的60例患者,实验组采用低剂量对比剂量30 mL,+30 m L生理盐水进行扫描,对照组采用对比剂量60 mL进行扫描,对所得图像进行测量分析。测得肺动脉、肺静脉平均强化CT值,图像质量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肺动脉、肺静脉平均强化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肺动脉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低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可获得良好的CTA图像,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诊疗依据,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剂量对比剂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将76例行64排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依据对比剂的用量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各38例,比较重建图像上主动脉弓、大脑中动脉及舌骨层面的CT值及图像重建质量。结果两组大脑中动脉、舌骨层面动脉CT及图像重建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主动脉弓CT值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结论低剂量对比剂行64排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可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同时可降低对比剂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探讨低剂量(30 m L)对比剂、低管电流(80 mA)在64排CT肺动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收集肺动脉CT造影检查的60例患者,实验组采用球管电流为80 mA、低剂量对比剂量30 m L进行扫描,对照组采用球管电流为300 mA、对比剂量60 m L进行扫描,对所得图像进行测量分析。测得容积CT剂量指数值、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值(ED)、肺动脉平均强化CT值、背景噪声、脊柱旁深部肌肉的CT值、SNR值、CNR值、图像质量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2组容积CT剂量指数值、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值(ED)、肺动脉平均强化CT值、背景噪声、脊柱旁深部肌肉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NR值、CNR值、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肺动脉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使用80 mA球管电流、30 m L对比剂的条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显著减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减少了对比剂的使用量,完全能够满足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8.
张振斌  吴宗山 《安徽医学》2019,40(2):181-183
目的评估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收治的28例HIE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家属意愿对13例患儿进行管电流150 m As头颅常规剂量CT扫描(常规剂量组),15例患儿进行管电流75 m As头颅CT低剂量扫描(低剂量组),由3位高年资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盲法评价并给予影像诊断。结果 3位医师盲法评价结果显示,低剂量组扫描所获图像质量得分略低于常规剂量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图像质量优良率均为100%,对影像诊断无影响;但低剂量组的图像噪声较常规剂量组高(P <0. 05),图像噪声与辐射剂量之间交互作用显著。结论 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诊断HIE与常规剂量扫描具有同样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层容积CT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对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且无心肾功能异常的患者50例行64层容积CT肺动脉成像检查,根据对比剂使用剂量将其随机分为2组:常规剂量组注射对比剂剂量80 ml;低剂量组注射对比剂40 ml后随即注射生理盐水40 ml,注射速率都相同。两组患者CT扫描参数相同,均使用非离子对比剂碘海醇370 mgl/ml,注射速率为4 ml/s。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主治医师分别对两组不同剂量对比剂成像的肺动脉图像,采用双盲法进行独立分析、评价。影像质量按5级评价,并测量肺动脉与相邻肺静脉内对比剂浓度的CT值差。结果两组肺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均显示均良好,两组间肺动脉与相邻肺静脉内对比剂浓度的CT值差存在显著性差异。两组CTPA图像质量评价显示,常规剂量组5级图像8例,4级图像11例,3级图像6例,低剂量组5级图像7例,4级图像13例,3级图像5例,两组均未见1级、2级图像。两组间图像质量没有显著性差异,都可达到诊断要求。结论 64层容积CT肺动脉成像采用40 ml的低剂量对比剂可使怀疑肺栓塞患者的肺动脉各级分支显影,对图像质量没有影响,能够达到诊断要求,并降低对比剂毒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低剂量对比剂在多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中的可行性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180例进行头颈部血管造影的患者,其中检查采用低剂量对比剂的患者92例(对比剂50mL,低剂量组),正常对比剂量88例(对比剂70mL,正常组),采用多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后比较两组头颈部血管CT值、头颈部血管成像对比剂显影CT值、对比剂静脉残留显影CT值以及图像质量。结果低剂量组双侧CCA起始部、SA、V2、CCA环、ECA起始部、ICA起始部及虹吸部、单侧左A2TC值低于正常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对比剂显影后主动脉弓、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及大脑中断动脉M1段的CT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对比剂静脉残留显影中上腔静脉、颈内静脉及头臂静脉以及锁骨下静脉均低于正常组;低剂量组对比剂图像重量优、差显著优于正常组,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采用低剂量对比剂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64排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诊断肺栓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64排螺旋CT对27例临床上拟诊为肺栓塞患者进行肺动脉造影,并将图像进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结果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可充分观察到肺动脉血栓的大小、分布及范围,27例患者发现完全闭塞14支,附壁性充盈缺损36支,中心性充盈缺损12支,不规则性充盈缺损62支。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是一种快捷、方便、安全、可靠、无创的诊断方法,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及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6月—2012年12月32例患者,所有病例均行64排螺旋CT平扫及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增强扫描检查,并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血栓累及部位、表现形式及其他改变。结果 32例患者的CT图像均能对栓子的形态、密度,栓塞部位、范围及局部狭窄程度充分显示,CT表现为肺动脉内不规则斑块状及附壁样充盈缺损,斑块周围有或无高密度对比剂包绕。结论 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时间短,图像显示清晰,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供选用,是目前诊断肺栓塞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陈韩杰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2):111-1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本院2006年7月~2010年10月25例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肺动脉CTA检查,并采用MIP(最大密度投影)、MPR(多平面重建)及VR(三维重建)对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25例CT图像均能对栓子的形态、密度、栓塞部位、范围及局部狭窄稗度充分显示,CT表现为肺动脉内不规则的斑块状及附壁样充盈缺损,斑块周围有或无高密度对比剂包绕。结论64层螺旋CT是目前临床诊断肺动脉栓塞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刘影  么刚  陈秀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4,(16):2113-2114
目的:探讨256排CT应用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256排CT对临床疑诊肺动脉栓塞102例患者进行肺动脉成像,总对比剂量为25 mL(370 mgI/mL),对比剂跟踪技术启动扫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RP)技术显示肺动脉及其分支,评价成像质量能否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结果肺动脉增强后左右肺动脉干CT值均≥260 Hu,占93.1%,检出肺动脉栓塞17例。结论256排CT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成像检查,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对确诊肺动脉栓塞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并分析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临床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检查的肺动脉栓塞患者85例,将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诊断的4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行MRI血管造影诊断的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对两组的诊断情况、图像质量、扫描时间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诊断结果的特异性(79.07%)、准确性(93.02%)、敏感性(82.50%)、图像质量等级评分(4.80±1.00)分均高于对照组的特异性(52.38%)、准确性(61.94%)、敏感性(54.76%)、图像质量等级评分(2.30±0.50)分;观察组的扫描时间(6.60±2.00)s低于对照组的(580.00±150.00)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较高,能够更加准确的对肺动脉栓塞做出判断,同时扫描时间也大大地缩减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诊断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6例PE患者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的影像学表现;以轴位图像为基础,结合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综合分析。其中6例患者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叶及叶以上肺动脉的显示率达100%,对段及亚段肺动脉栓塞检出率明显高于DSA,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PE优于其它检查,且简便、安全、无创、准确、可靠;可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联合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8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根据验前概率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组.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显像和平板运动试验.以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冠状动脉狭窄>50%作为阳性结果),分别计算64层螺旋CT与64层螺旋CT联合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结果 64层螺旋CT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95.2%、88.6%、88.9%、95.1%、91.9%.其中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的敏感性分别为100%、100%、92.6%;特异性为94.4%、94.1%、66.7%;阳性预测值为80.0%、91.7%、89.3%;阴性预测值为100%、100%、75.0%;准确率为95.5%、96.4%、86.1%.64层螺旋CT联合运动平板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97.6%、97.7%、97.6%、97.7%、97.7%.结论 64层螺旋CT联合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患者(尤其是验前概率低者)具有较高的筛选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肺动脉CTA对诊断肺动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接受检查的肺动脉栓塞患者(50例),使用64层螺旋CT肺动脉CTA对患者进行诊断后再进行病理探查,采用不同的CTA方法对患者进行检查,分析影响因素,然后选择最佳肺动脉CTA检查方法对患者进行诊断,计算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扫描方向、对比剂用量对诊断结果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发现,足-头侧扫描及对比剂用量90 mL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最佳的CTA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诊断后发现,肺动脉CTA诊断的灵敏度98.0%,特异度96.0%,与手术病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动脉CTA对肺动脉血栓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高,扫描方式及对比剂用量可影响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联合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8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根据验前概率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组。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显像和平板运动试验。以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冠状动脉狭窄>50%作为阳性结果),分别计算64层螺旋CT与64层螺旋CT联合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结果 64层螺旋CT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95.2%、88.6%、88.9%、95.1%、91.9%。其中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的敏感性分别为100%、100%、92.6%;特异性为94.4%、94.1%、66.7%;阳性预测值为80.0%、91.7%、89.3%;阴性预测值为100%、100%、75.0%;准确率为95.5%、96.4%、86.1%。64层螺旋CT联合运动平板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97.6%、97.7%、97.6%、97.7%、97.7%。结论 64层螺旋CT联合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患者(尤其是验前概率低者)具有较高的筛选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56例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进行64排CT血管造影检查,通过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肺动脉三维成像。结果 56例患者中肺动脉栓塞34例,肺动脉栓塞病例主要表现为完全性或部分性充盈缺损。结论多排螺旋CT是一种有效、无创性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