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徐笑强  查二南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2):1359-1360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7例术前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常规X线摄片资料,并与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诊断进行对比。结果 87例胫骨平台骨折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结果为:Ⅰ型(外侧平台单纯劈裂骨折)10例,Ⅱ型(外侧平台单纯塌陷骨折)7例,Ⅲ型(外侧平台劈裂塌陷性骨折)22例,Ⅳ型(内侧平台骨折)8例,Ⅴ型(前后边缘骨折)16例,Ⅵ型(平台粉碎性骨折)24例。结论对于一些在常规X线片上难以显示的较微小的骨折,螺旋CT三维重建在诊断及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毛伟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2):2806-2807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参考价值。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的35例颌面部外伤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并行二维及三维图像重建后处理。结果:35例患者均显示有颌面部骨折,螺旋CT三维及二维重建图像能立体、多方位直观显示颌面部骨折的部位、移位方向、程度;临床医生可通过三维及二维重建动画任意旋转、暂停观察,制定手术方案、入路及非手术治疗依据。结论:螺旋CT扫描及其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全面、快速、准确地显示颌面部骨折,对骨折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取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方法,对图像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单侧性胫骨平台骨折,三维重建图像分型准确率为100%。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其三维重建等后处理功能全面、准确显示胫骨平台骨折情况.具备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重建在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2011年42例胫骨平台骨折病例,手术前均行X线摄片,而后行16排螺旋CT重建并与手术对照.结果 所有病例螺旋CT三维重建明确地显示了骨折,螺旋CT重建技术在发现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方面较平片优越,与手术中所见一致.结论 螺旋CT重建能够更为精确地显示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情况,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符江峰 《基层医学论坛》2013,(19):2531-2532
目的观察64排螺旋CT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40例X平片阴性和可疑骨折,后经64排螺旋CT检查确诊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影像资料。利用多层面重建和容积显示以及最大灰度重建的后处理技术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MDCT 3D共显示SchatzkerⅠ型20例,Ⅱ型8例,Ⅲ型5例,Ⅳ型5例和Ⅴ型2例。结论对于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患者,将64排螺旋CT的检查结果与重建技术的分析相结合的诊断评价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复杂骨折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对提高复杂颌面骨折诊治效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复杂颌面骨折患者行螺旋CT扫描后,利用工作站行图像后处理.选用多种软件技术进行三维重建。结果三维CT图像清晰、立体和直观地显示了35例患者骨折的部位、范围、骨块移动方向和距离,使得在治疗中得以正确选择接骨板及其放置位置和切口位置。结论三维影像能清晰显示颌面部的空间解剖关系,可提供理想的整复模型,有利于确定复杂颌面骨折的程度与骨折的移位情况,有利于手术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3D-CT)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x线、3D及MPR技术证实的65例胫骨平台骨折病例,层厚3.0mm,图像预处理间隔1.0~1.5mm。结果所有胫骨平台骨折经3D及MPR成像后均能立体显示骨折的部位、形态、类型、关节面碎裂及塌陷程度等空间信息,较平片优越,与手术中所见一致。结论螺旋CT3D及MPR技术能够更精确地显示胫骨平台的骨折情况,对骨折的分型判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胫骨平台骨折是骨科常见的骨折之一。由于胫骨平台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常规X线片有时可能难以准确分型和反映骨折部位的细节情况。螺旋CT具有强大的三维重建功能,可以直观、立体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特征,为临床提供真实、可靠的影像学资料,对骨科医师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法有很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层面容积重建(MPVR)和三维重建(3D)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中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5冽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均行X线检查、螺旋CT扫描,多层面容积及3D重建.比较两者的检查结果 ,并与术中所见对照.结果 螺旋CT的MPVR和3D的重建,可以清晰显示出了胫骨平台骨折的程度、有无塌陷、碎骨片存在及移位,以及隐匿骨折,依据螺旋CT重建图像资料所示,螺旋CT平扫漏诊1例,平片漏诊7例,更正骨折分型6例.结论 螺旋CT轴位结合MPVR和3D重建,对骨折诊断、分型,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手术入路提供了直接依据,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范探云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4):477-478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中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49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9例均恢复良好,随访6个月~2年,骨折均骨性愈合。结论胫骨平台骨折系关节内骨折,CT三维重建可帮助医生作出更准确的诊断及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效果,减少并发症,最终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与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6月于我院经手术证实为胫骨平台骨折的71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拍摄膝关节正侧位DR(数字X线摄影)平片,已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与手术结果对照,比较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及分型价值。结果 CT对Ⅰ型、Ⅱ型、Ⅳ型、Ⅴ型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准确率均略高于DR检查,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分型整体准确率为94.4%,高于DR的77.5%(P0.05);CT骨折检出率为95.8%,高于DR的8 5.9%(P0.05);DR对髁间隆突骨折检出率为70.4%,低于CT的96.3%(P0.05),DR对腓骨小头骨折检出率为65.0%,同样低于CT的95.0%(P0.05)。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配合三维重建技术诊断胫骨平台骨折,骨折检出率高,分型符合度高,对合并腓骨小头骨折与髁间隆突骨折诊断敏感度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多种后处理技术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本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就诊的疑似肋骨骨折75例胸部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X线平片、多层螺旋CT轴位、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等后处理技术检查,比较不同影像学方法对肋骨骨折、骨折数量检出情况。结果临床、影像学检查及复查确诊肋骨骨折165处,CT轴位、CT后处理技术对肋骨骨折例数检出率分别为96.00%、98.67%,较X线平片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后处理技术对肋骨骨折数量检出率为99.39%,较X线平片、CT轴位的71.52%、7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漏诊情况:X线平片漏诊41处,其中以肋软骨附近漏诊最多,占58.54%;CT轴位漏诊24处,其中肋软骨附近、腋段肋骨漏诊各5处;CT后处理技术未漏诊,可疑骨折数1处。结论 64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肋骨骨折、骨折数量检出率高,漏诊率低,能有效弥补X线平片、CT轴位不足。  相似文献   

13.
64层CT重建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CT多种重建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治疗的3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经X线平片检查、64层CT检查后多平面重建(MPR)和三维(3D)重建。回顾性分析33例患者的CT检查及重建图像,进行骨折分型,评估胫骨平台的劈裂及塌陷程度,并与X线平片和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33例胫骨平台骨折的CT图像经MPR及3D重建后,骨折显示与术中所见吻合率为100%,X线平片漏诊1例。MPR能够显示骨折的细微结构,有助于骨折类型的判断。3D重建可清晰显示骨折的立体外观、关节面碎裂及塌陷的范围。结论 64层CT重建技术能直观、多方位、立体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部位、形态、类型,关节面碎裂及塌陷程度等空间信息,对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准确的复位和内固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在高能量所致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2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60例高能量所致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多层螺旋CT横断面图像及其三维重建技术、X线片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技术对椎体爆裂性骨折检出率、骨折类型准确诊断的差异。结果多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共检出180个椎节爆裂骨折,多发爆裂性骨折仅11例;椎体后移骨片位置:单个中央骨片、骨片中央矢状裂开、偏向椎管一侧的骨片、粉碎性骨片的椎节各78、5 3、38、11个;后移骨片来源:椎体角者、椎体后壁者、后下角者各101、20、39例;轻、中、重度椎管狭窄者各90、60、1 0例,手术内固定有90例;检出椎板骨折共60个椎节,左侧椎板骨折、右侧椎板骨折、双侧椎板同时骨折椎节各2 5、1 0、25个。多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骨折椎节检出率99.45%、多发爆裂骨折、椎体脱落骨片移入椎管及轻度椎管狭窄的准确诊断率91.67%、99.45%、1 00.00%较X线平片的显著高(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可有效提高高能量所致椎体爆裂性骨折的检出率及骨折损伤类型的准确诊断率,为临床实施针对性治疗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讨论研究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应用于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与意义。方法选取我院骨科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0例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X线检查。根据主要骨折数量及骨折端稳定性、骨皮质连续性及骨折端稳定性进行评估。结果 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所得结果与X线测量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手术中所测量结果更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螺旋CT三维重建对骨折端稳定性及骨折皮质连续性评估与X线所得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可更加准确的显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解剖学变化并更好的将骨折部位情况及其稳定性、骨折块数量进行显示。相对于常规X线检查更具有科学性与准确性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制定正确且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同时,为制定内固定方式或假体置换方式提供更有利的参考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治疗及手术治疗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对促进患者治疗及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30例股骨颈骨折行螺旋CT容积扫描和行股骨颈三维重建处理的影像学资料,并加以总结。结果 30例股骨颈骨折,股骨颈三维重建与手术所见完全一致,符合率为100%。结论 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显示股骨颈骨折的空间关系上具有优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及后重建技术在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治疗的12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病例。所有患者均行膝关节正侧位DR平片、螺旋CT检查及多平面重建(multi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图像后处理,然后对检查结果进行Schatzker分型,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Schatzker分型结果的差异。结果对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多层螺旋CT检测符合率明显高于DR平片检测符合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在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诊断中有一定的优势,可以进行立体、多平面、多角度成像,更精确地显示骨折的形态、部位、类型以及关节面损坏程度等信息,为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Schatzker分型提供一定的依据,对临床诊治有指导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3D打印技术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实用性及有效性。方法:随机将我院符合纳入标准的56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V、VI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3D打印骨折模型委托第三方公司制作。观察组术前根据模型模拟手术并制定手术方案,对照组根据影像结果制定手术方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骨折骨性愈合时间及术后6个月膝关节HSS评分。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骨折骨性愈合时间基本一致。术后6个月膝关节HSS评分优良率观察组为89.28%,对照组为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有利于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重建(VR)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行MSCT扫描,将获得的扫描数据在工作站上进行MPR、VR成像,对骨折进行分型,评估胫骨平台劈裂和塌陷的程度与普通X线片及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1MSCTMPR能够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细微结构及深部的骨折,能客观地显示关节面骨折情况,对胫骨平台骨折类型的判断具有其优势。2MSCTVR显示骨折立体效果较好。结论:MSCTMPR及VR能立体、直观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情况,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腹部中小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腹部中小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均行64层螺旋CTA检查,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基础上进行血管探针技术(VP)处理,分析检查结果。结果本组52例患者中,47例腹主动脉及各分支发现动脉粥样斑块,占90.38%,共检出斑块119处;其中31例腹主动脉1级分支,10例腹主动脉2级分支,6例出现腹主动脉3级分支。VP表现为血管壁明显增厚轮廓欠清晰,且较为模糊;管腔充盈缺损,有不同程度的狭窄;管壁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影,动脉瘤显示局部动脉管腔向外扩张;部分血管走形僵直,血管僵硬。结论64层CTA是诊断腹部中小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方法,对临床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