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是由于一个或多个椎间盘内部结构和代谢的功能异常,如椎间盘退变或释放出某些因子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下腰痛,临床多见。治疗以保守疗法为主,经皮臭氧髓核溶解术是近年出现的微创治疗技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小、不改变脊柱稳定性、恢复快等优点,已广泛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例。本科采用经皮臭氧椎间盘消融联合骶疗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DLBP)由椎间盘本身结构病变引起,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很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曾受下腰痛困扰人数占总人口75.0% ~ 85.0%,且1.0%因下腰痛而永久致残[1];另有调查显示,45岁以下人群下腰痛是引起身体失能最常见原因,而45~65岁人群下腰痛是损害身体健康的第3位原因,仅次于心脏病和关节炎[1].Crock 1970年在椎间盘损伤再评价一文中首先提出椎间盘内部破裂(IDD)可致下腰痛观点,后称之为DLBP.虽椎间盘造影术为诊断DLBP常用手段[2-3],但其较高假阳性率,加上不完全清楚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难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本文对DLBP主要发病机制和影像学改变进行综述,以期对同行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其产生与退变椎间盘内神经侵润生长有关,本质上也是一种牵涉痛,文章就下腰部椎间盘神经支配、椎间盘内神经侵润的影响因素及神经侵润与下腰痛的关系综述了其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背景: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是一种椎间盘外周部基本保持完整,而内部各种病理(退变、终板损伤、炎症等)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引起的功能丧失性下腰痛,并且不伴有根性症状,无神经或节段过度活动的放射学证据。目的:综述了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病理变化、临床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安全性以及各种诊断方法存在的争议观点。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1970/2010有关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诊断的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结果与结论:共保留42篇文献归纳总结。目前临床上根据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病理变化有多种诊断方法,包括物理检查的中心化趋势和骨震动测试,MRI上的黑间盘、高密度区、Modic改变,椎间盘超声检查,血清学中的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和椎间盘造影。其中腰椎间盘造影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目前首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是一种椎间盘外周部基本保持完整,而内部各种病理(退变、终板损伤、炎症等)刺激椎间盘内疼痛 感受器引起的功能丧失性下腰痛,并且不伴有根性症状,无神经或节段过度活动的放射学证据.目的:综述了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病理变化、临床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安全性以及各种诊断方法存在的争议观点.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 数据库、EMBASE 数据库1970/2010 有关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诊断 的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结果与结论:共保留42 篇文献归纳总结.目前临床上根据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病理变化有多种诊断方法,包括物理检查的 中心化趋势和骨震动测试,MRI 上的黑间盘、高密度区、Modic 改变,椎间盘超声检查,血清学中的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 和椎间盘造影.其中腰椎间盘造影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目前首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钟磊  刘浩 《华西医学》2007,22(2):418-420
近年来,许多学者发现在没有椎间盘突出、没有神经根压迫的情况下,发生于椎间盘内部的病变也能引起腰痛--即椎间盘源性下腰痛[1].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最早由Crock(1970)提出[2],是由椎间盘自身结构病变所引起的腰痛,故又称椎间盘内紊乱.目前该病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搞清,对该病的诊断与治疗也存在许多争议,现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引起下腰痛的原因极其复杂,椎间盘是腰痛的最重要、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又称为椎间盘内紊乱(internal disc derangement,IDD),可伴有或不伴有下肢放射痛,很多学者将其描述为“化学介导的椎间盘源性疼痛”。作者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免疫学及局部炎症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椎间盘源性腰痛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由椎间盘退行性变,椎间盘应力的改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或脱出,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引起腰痛。亦可因退变、破裂的椎间盘本身产生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引起炎症反应而导致腰痛。由于疼痛是炎症反应的主要特征之一,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椎间盘突出后可能伴有炎症反应,有人提出椎间盘的自身免疫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一旦椎间盘突出,可激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慢性炎症,引起腰痛。目前认为。椎间盘突出可导致机体的免疫学异常和局部慢性炎症的发生.椎管内的慢性炎症是致痛的主要原因。[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大量的研究表明椎间盘是腰痛的主要起源部位,椎间盘源性腰痛占慢性腰痛的39%。它的病理学特征是通过纤维环的放射性裂隙和随之的血管化肉芽组织和伤害性神经纤维沿着撕裂长入的组织修复过程。椎间盘源性腰痛可分为两种类型,即由纤维环破裂引起的腰痛和由终板破裂引起的腰痛。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不具备诊断价值。虽然腰椎间盘造影术目前仍有争议,但它是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最重要工具。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传统方法包括保守治疗或者外科手术。作为治疗选择,瞄准改变椎间盘内力学环境或去除椎间盘内神经分布的椎间盘内治疗,如电热纤维环成形术或射频热凝治疗最近几年被提倡,但缺乏支持这些治疗的理论基础。基于目前对椎间盘源性腰痛发病机制的理解,即神经纤维长入和炎症,亚甲蓝椎间盘内注射是一种非常安全和有效的方法。腰椎融合手术是经长期临床实践证明的有效的治疗腰痛的方法。为了克服融合手术引起相邻节段退变的问题,各种非融合技术应运而生,如人工髓核置换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等。这些非融合技术的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最近,应用生物学技术修复或再生退变椎间盘成为研究热点。生物学治疗方法包括椎间盘内生长因子注射,转基因治疗和细胞注射治疗。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椎间盘内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能是一种很有希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腰痛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学习,该病患者在骨科门诊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引发腰痛的各种原因中,由于椎间盘本身病变引起的腰痛约占39%.腰椎间盘内部各种病变刺激椎间盘内的疼痛感受器产生的腰痛被定义为椎间盘源性腰痛.对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各种文献报道结果并不一致.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综述了椎间盘源性腰痛的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的优缺点,为医务工作者选择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肌电图在腰椎间盘源性疼痛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是由椎间盘自身结构病变所引起,是慢性腰痛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临床上,常常由于缺乏特异性症状、体征和检查,所以对明确诊断造成很大的困惑.我科门诊病例中发现5例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疑诊病例,经肌电图检查提示的病变损伤的腰神经根与在治疗性诊断造影中发现的责任盘相一致,治疗后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截石位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护理配合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李颖  靳建卉 《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2):1144-1145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ADR)是目前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前沿技术[1]。我院自2004年11月开展截石位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14例,取得满意疗效。截石位通常用于妇科、泌尿科、肛肠科手术,在骨科手术中应用较少。现将该体位手术的护理配合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2004年11月至200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14例,均以顽固性慢性腰痛为主诉,经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未见缓解。术前均经CT导引下椎间盘造影确诊。其中男5例,女9例。年龄45~58岁,平均52岁。腰4~5椎间盘置换5例;腰5~骶1椎间盘置换7例;…  相似文献   

13.
脉冲射频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椎间盘内脉冲射频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0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行间盘内脉冲射频治疗,记录术前、术后1周、1月、3月和6月时患者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s,NRS)和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内患者NR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无严重副作用。结论:间盘脉冲射频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近期疗效满意,值得开展深入的前瞻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4.
1979年,Park等[1]首先提出了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概念,即不伴根性症状,无神经受压和节段不稳定,起源于椎间盘内部的腰痛,至少40%的慢性腰痛都是因此引起的。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即椎间盘退行性变和疼痛伤害感受神经向椎间盘内浸润生长。关于椎间盘退行性变机制的研究迄今不过短短十余年,但免疫组化、原  相似文献   

15.
软骨终板形态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以往研究证明多种内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发椎间盘退变,最重要的机制为椎间盘软骨终板的退变。目的:分析椎间盘退变与终板形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因椎间盘源性慢性下腰痛和79例因髓核脱出致神经根性症状患者的腰椎MRI正中矢状位图像资料。根据腰椎MRI正中矢状位T1W1图像确定终板形态,T2W1图像确定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结果与结论:平坦型和不规则型终板最常见于椎间盘退变人群下腰椎,L5/S1平坦型最多见。髓核脱出组与椎间盘源性慢性下腰痛组中凹陷型终板椎间盘退变程度均较平坦型、不规则型低,平坦型终板椎间盘退变程度较不规则型低(P<0.01)。两组间凹陷型与不规则型终板椎间盘退变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髓核脱出组平坦型椎间盘退变程度较椎间盘源性慢性下腰痛组高(P<0.05)。提示随着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加重,软骨终板形态有由凹陷型向平坦型、不规则型依次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腰痛是骨科和疼痛科门诊中最为常见的疾患。普遍认为椎间盘突出是间盘疾病导致下腰尊的先决条件。最近研究表明,发生于椎间盘内部的病变也能引起下腰痛,它是由椎间盘自身结构病享所引起,称为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其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文对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尽管临床上下腰痛很常见,但目前仍有很多不明确的问题,文章从腰骶区血供及其变化、营养供给与椎间盘蜕变、动脉粥样硬化和下腰痛的相关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指出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一些下腰痛患者的病因,腰骶区的血供不足可能导致下腰痛。尽管下腰痛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但作者建议临床要高度重视血管因素在下腰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腰椎后路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及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特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分别采用腰椎后路内窥镜手术进行单节段或双节段,单侧或双侧“开窗”减压及潜行性神经根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或)腰椎管狭窄及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265例。[结果]本组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4年。疗效优215例(81.1%)。良44例(16.6%),可4例(1.5%).差2例(0.8%)。优良率为97.7%。[结论]该术式减压充分,适应证宽,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下腰痛诊治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近期,国内康复医学相关杂志和学术会议关于下腰痛(lowbackpain,LBP)的专题讨论很活跃,读过这些文章很受启发,并且也想就下腰痛诊治的一些问题谈几点意见。1关于椎间盘源性痛、椎间盘膨出及椎间盘内热疗有人认为慢性下腰痛中约有40%应归咎于椎间盘源性疼痛[1],关于椎间盘源性疼痛,本刊近期已有文章介绍[2]。由椎间盘退变导致的疼痛,根据其发生机制大致可分为两类:椎间盘源性(discogenicetiology)和神经源性(nerogenicetiology),前者是指纤维环退变,但其表层没有破裂,没有神经根受损体征,以腰骶部疼痛为主。后者涉及下肢放射痛,表示神经根受…  相似文献   

20.
椎间盘内破裂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椎间盘内破裂(internaldiscdisruption,IDD,或称为椎间盘内紊乱)是一以腰椎间盘内在结构完整性受到破坏为病理基础的腰痛综合征。近年来,作为一种椎间盘源性疼痛(discogenicpain)疾患,椎间盘内破裂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其诊断和治疗方法也趋成熟。本文就椎间盘内破裂诊断与治疗的近况作一回顾,以提供腰痛康复实践的借鉴。1概述1.1概念的形成腰痛的原因较多,其中相当部分由椎间盘自身问题所引发,即所谓的“椎间盘源性疼痛”。椎间盘源性疼痛的概念早在1947年就有学者提出,并认为是一种非椎间盘突出所致的、不累及腰脊神经根的腰痛。继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