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川芎嗪和764-3对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川芎嗪和764-3均有抑制纤维化的作用。本工作观察了川芎嗪和764-3对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川芎嗪(终浓度30μg/ml)24h对I、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加入764-3(终浓度为15μg/ml)24h对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无明显作用,对I型前胶原mR-NA表达非但不抑制反而有明显促进作用。作者对764-3这种作用的可能原因做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细胞外基质在疝组织改变或由于成纤维细胞转彔缺陷导致切口疝发生过程中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Ⅰ型胶原Mrna和Ⅲ型胶原Mrna表达.方法 成纤维细胞来自切口疝病人和复发性切口疝病人,对照组来自正常健康组织而没有经过手术皮肤病人和虽有切口癍痕但无临床表现切口疝病人.用RT-PCR和Northern Blotting确定Ⅰ型胶原Mrna对Ⅲ型胶原Mrna比率.结果 RT-PCR结果表明了Ⅰ型胶原Mrna在切口疝病人(0.90±0.04)和复发性切口疝病人(1.19±0.04)组中,标相应地在癍痕组织(0.54±0.02)和健康组织(0.43±0.01).然而Ⅲ型胶原Mrna在切口疝病人显著增加至4.13±0.04和复发性切口疝病人增加至6.02±0.03,而在癍痕组织2.29±0.04,在健康组织中为1.72±0.03.疝病人的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Mrna对Ⅲ型胶原Mrna比率显著减少(P<0.01).结论 在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中Ⅰ型胶原Mrna对Ⅲ型胶原Mrna的比率减少,表明在切口疝病人存在胶原蛋白代谢紊乱.因此一个损伤的伤口愈合过程可能解释临床缝合修补疝组织不尽满意结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Rho激酶对醛固酮(ALD)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胶原Ⅰ、Ⅲ(COL Ⅰ、Ⅲ)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人肾小管上皮细胞 HK‐2培养于含15%胎牛血清(FBS)的RPMI‐1640培养液中,ALD受体拮抗剂依普利酮(10μmol/L)和Rho激酶抑制剂Y27632(1μmol/L)预处理细胞30 min后,100 nmol/L ALD作用 HK‐2细胞24 h ,实时定量 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COLⅠ、Ⅲ 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培养上清液中COL Ⅰ、Ⅲ及Rho激酶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ALD可上调HK‐2细胞中COL Ⅰ、Ⅲ mRNA的表达,并增加培养上清液中Rho激酶、COL Ⅰ、Ⅲ蛋白表达水平,Rho激酶抑制剂Y27632及ALD受体拮抗剂依普利酮可拮抗上述效应。结论 ALD可活化 HK‐2细胞Rho激酶信号传导通路,并通过Rho激酶诱导 HK‐2细胞COL Ⅰ、Ⅲ的表达而加速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人Ⅰ,Ⅲ型胶原的提取及其抗血清的制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限制性胃蛋白酶消化,分步盐析法从人盘中提取Ⅰ型和Ⅲ型胶原,用淋巴结微量注射法免疫家兔,制备抗ColⅠ和ColⅢ的血清。抗血清经亲和层析免疫吸附后,ELISA和免疫组化检测证实扬是的抗ColⅠ和ColⅢ的抗体是单一特异的。它们的制备成功为组织学原位研究ColⅢ的变化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牛磺酸对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大鼠心肌肥厚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实验分3组,(异丙肾上腺素)Iso组予以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0.5 mg/(kg.d),连续10天;牛磺酸组(Iso+Tau组)予以牛磺酸灌胃300 mg/(kg.d)及异丙肾上腺素皮下注射(同Iso组);正常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实验第10、30天处死大鼠取材,测定心重系数、左心室质量指数,RT-PCR对Ⅰ、Ⅲ型胶原mRNA进行半定量测定。结果小剂量异丙肾上腺素可致左心室重量增加,使得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升高,而牛磺酸可以减少其表达,并降低心重系数和左心室指数。结论牛磺酸可以缓解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大鼠心肌肥厚和纤维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血压不同程度左室肥厚患者的血浆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ⅢNP)和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肽(PⅠCP)含量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 根据左室重复指数(LVMI)将41例高血压病人分成3组,应用放免法分别测定各组血浆PⅢNP、PⅠCP含量。结果 3组之间PⅢNP、PⅠCP含量均有差别;只有组Ⅰ与对照组无差异,其余两组与对照组各参数均有差别;PⅢNP、PⅠCP含量和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的浓度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PⅢNP、PⅠCP含量可以反映高血压肥厚心肌间质胶原的合成与代谢,并可能受循环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8.
用人工流产胎皮提取人Ⅲ型前胶原免疫BALB/C小鼠,成功地得到抗hPCⅢ单抗2株即MA1和MH18。杂交瘤连续培养半年,冻存5年复苏后仍能分泌抗体。经免疫组化检测显示成人血管壁,纤维间质和中国仓鼠成纤维反应。MH8与牛Ⅰ型、Ⅲ型胶原有交叉,与角度蛋白无交叉。 相似文献
9.
研究肝癌组织内Ⅰ、Ⅲ型胶原与患者顾后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0例肝细胞癌组织作Ⅰ、Ⅲ型胶原定位和半定量分析。结果:患者5年生存率在癌Ⅰ、Ⅲ型胶原染色强阳性组中明显高于中等阳性和弱阳性组(P〈0.05);在出现癌栓的病例中,Ⅰ、Ⅲ型胶原型原强阳性和中等阳性组的例数明显少于无癌栓组(P〈0.05);并观察到肝癌细胞胞质内Ⅰ、Ⅲ型胶原染色阳性。结论:Ⅰ、Ⅲ型胶原可作为肝癌顾判断的一个指征;癌内胶原主 相似文献
10.
以限制性胃蛋白酶消化、分步盐析法从人胎盘中提取Ⅰ型和Ⅲ型胶原(ColⅠ、ColⅢ),用淋巴结内微量注射法免疫家兔,制备抗ColⅠ和ColⅢ的抗血清。抗血清经亲和层析免疫吸附后,ELISA和免疫组化检测证实所制得的抗ColⅠ的ColⅢ的抗体是单一特异的,它们的制备成功为组织学原位研究ColⅠ和ColⅢ的变化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纤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I型胶原3种细胞外基质蛋白促牛晶体上皮细胞(LEC)的粘附作用,以阐明后囊膜混浊(PCO)发生的组织病理学机制。方法应用3H-TDR掺入法研究纤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I型胶原和鸡卵白蛋白对体外培养的牛LEC的粘附作用。结果牛LEC能够粘附到包被有不同浓度的料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I型胶原培养板表面上,呈现出浓度和时间效应特点肥牛LEC不能够粘附到包被有不同浓度的鸡卵白蛋白培养板表面上。给哈构成晶体囊膜的层粘连蛋白和I型胶原,以及白内障摘除术后进入眼房水的纤粘连蛋白能够介导LEC粘附到后囊膜上,在PCO发生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建立一种囊袋模型,研究免晶体囊外摘除术(ECCE)后残余的晶体上皮细胞(LECs)在体外增殖,移行,化生的情况。方法:20只兔眼,体外模拟白内障手术,并游离晶体囊袋,固定于硅胶环上,置拿10%胎牛血清的DMEM营养液中培养3周。分别用相差显微镜和光镜观察不同培养时期后囊上LECs的生长情况。结果:经过2-3天的潜伏期,后囊周边部开始出现LECs,细胞增殖速度较快,约6-8天可完全覆盖后囊。组织学可见均质红染的后囊膜上被覆一层或多层排列紧密,核深梁胞浆丰富的LECs。结论:应用这种囊袋模型,进行LECs体外培养,较为真实的表现了体内ECCE术后的多种变化,有助于更深一步探讨后囊膜混浊的发生机制,并为筛选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有效药物,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应用晶状体上皮细胞清除的方法预防后囊混浊.[方法]应用新西兰白兔10只,将20眼随机分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胰蛋白酶组.晶状体囊袋内超声乳化吸出晶状体皮质,保留完整囊袋,胰蛋白酶组向囊袋内注入2.5g/L胰蛋白酶保留1min,冲洗清除晶状体上皮细胞,最后撕去前囊.对照组将胰蛋白酶换为平衡盐水,其他方法相同,术后观察后囊混浊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4周,胰蛋白酶处理组8眼晶状体囊保持透明,后囊无混浊,2眼轻度混浊.对照组10眼均有不同程度的后囊混浊.两组后囊混浊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应用胰蛋白酶清除晶状体上皮细胞可以显著预防后囊混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苦参碱(Mat)对体外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RLECs)内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方法 RLECs培养后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以DMEM为培养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组以DMEM+50μg/L rhEGF为培养基;Mat组以含50μg/L rhEGF和1.0 g/L Mat的DMEM为培养基。利用50μg/LrhEGF诱导RLECs增殖,加入1.0 g/L Mat培养24 h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RLECs内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结果 50μg/L rhEGF作用后,RLECs内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浓度分别为57.65±4.54μg/L和1.59±0.19μg/L,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Mat作用后,RLECs内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浓度分别为21.74±3.96μg/L和0.56±0.21μg/L,较rhbFGF组和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 Mat能抑制体外培养的RLECs内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的合成。 相似文献
17.
黄瑾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4(3):259-262
目的:建立一种囊袋模型,研究兔晶体囊外摘除术(ECCE)后残余的晶体上皮细胞(LECs)在体外增殖,移行,化生的情况。方法:20只兔眼,体外模拟白内障手术,并游离晶体囊袋,固定于硅胶环上,置含10%胎牛血清的DMEM营养液中培养3周。分别用相差显微镜和光镜观察不同培养时期后囊上LECs的生长情况。结果:经过2~3天的潜伏期,LECs开始从囊袋赤道部长出,并在后囊上延伸。细胞增殖速度较快,约6~8天可完全覆盖后囊。培养后期,后囊上细胞层次增多,囊膜出现明显皱褶,且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皱褶的数量和长度逐渐增多,囊袋光散增加,后囊张力亦明显增强。组织学可见薄层均质红染的后囊膜上被覆一层或多层排列紧密、核深染胞浆丰富的LECs。结论:应用这种囊袋模型,进行LECs体外培养,较为真实的表现了体内ECCE术后的多种变化,有助于更深一步探讨后囊膜混浊的发生机制,为有效地探讨防止后发性白内障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透明晶状体和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水通道蛋白 1(aquaporin 1,AQP1)的表达水平。方法 收集 5例透明晶状体和 4 0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前囊膜。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前囊膜下晶状体上皮细胞AQP1进行检测。结果 AQP1阳性表达在透明晶状体和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前囊膜下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图像分析透明晶状体和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AQP1平均吸光度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AQP1平均吸光度值低于透明晶状体上皮细胞AQP1平均吸光度值。结论 透明晶状体和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细胞膜表达AQP1,AQP1可能在老年性白内障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diabetic cataract,DC)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s)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AQP1)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60mg/kg体重一次性尾静脉注射制作大鼠糖尿病模型,分别在造模后不同时间点摘取模型组及对照组大鼠的眼球,制作石蜡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晶状体囊膜下上皮细胞AQP1进行检测。结果透明晶状体和DC各期晶状体囊膜下上皮细胞膜均有AQP1阳性表达。图像分析显示:在造模2周糖尿病大鼠晶状体尚透明,LECs的AQP1平均吸光度(A)值即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DC各期LECs的AQP1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随着白内障的发展,A值逐渐下降。除DCⅡ期与Ⅲ期之间A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其余DC各期之间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LECs胞膜AQP1表达量减少先于DC的发生,DC早期AQP1的表达量显著下降,AQP1表达改变可能在DC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透明晶状体和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氯通道蛋白-3(chloride channel protein 3,CLC-3)的表达。方法随机收集40例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患者和5例透明晶状体(来自晶状体脱位患者)的晶状体前囊膜,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CLC-3的表达。结果CLC-3阳性表达于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细胞膜。老年白内障组40张切片中,CLC-3表达均为阳性。而透明晶状体组5张切片中,4张阴性,1张可疑阳性。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透明晶状体组平均吸光度(A)值明显低于老年白内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CLC-3表达阳性。CLC-3可能参与老年性白内障的形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