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血脑利钠肽在急性呼吸困难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床边即时检测血脑利钠肽(BNP)在急性呼吸困难鉴别诊断价值。方法:荧光免疫法测定100例呼吸困难患者血浆BNP,心脏超声测定心脏左室射血分数(EF)。结果:(1)心力衰竭(HF)引起呼吸困难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非心力衰竭组患者[(635.9±360.1)pg/ml与(54.5±35.7)pg/ml,P<0.01];(2)如以100pg/ml为正常参考值,BNP诊断心力衰竭敏感性为91.8%,特异性为92%;排除心力衰竭的阴性预测价值为92.1%;(3)如以大于500pg/ml为参考值BNP诊断HF特异性为100%。结论:床边即时检测BNP诊断心力衰竭敏感且特异,快速,可作为急性呼吸困难鉴别诊断的一个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2.
脑利钠肽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钠尿肽家族成员包括心房利钠肽(ANP)、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C型利钠肽、D型利钠肽等。收缩性心力衰竭或舒张性心力衰竭时体内存在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异常,其中BNP是目前最能反映心力衰竭(HF)程度的指标之一。研究证实BNP的生理作用主要包括利钠利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利钠肽(BNP)水平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和持续性房颤、瓣膜性房颤和非瓣膜性房颤的关系。方法选择2005年10月至2007年1月在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心脏病患者158例,其中房颤组83例,无房颤组75例。以NYHA心功能分级评价心功能,采用双单克隆抗体微粒子酶免疫法测定血浆BNP水平。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心功能相同时,房颤组的BNP浓度为(112±75)ng/L,显著高于无房颤组[(39±26)ng/L,P〈0.05]。阵发性房颤患者的BNP浓度为(113±84)ng/L,与持续性房颤患者的BNP浓度[(110±69)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瓣膜性房颤患者的BNP浓度为(84±73)ng/L,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BNP浓度[(117±76)ng/11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房颤患者血BNP水平升高。在心功能相同的情况下,阵发性与持续性房颤、瓣膜性与非瓣膜性房颤的BN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脑利钠肽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漆洁  张林潮 《医学综述》2007,13(8):610-612
脑利钠肽(BNP)是利钠肽(NP)家族中的一员,循环中的BNP,作为一种激素,能够反映心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其浓度测量已经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不稳定心绞痛、心律失常和心脏外科中应用。本文简要概述其生物学特性,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BNP水平升高的可能机制,评价其与AMI后左室重构和左室功能的关系,阐述BNP在AMI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住院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脑利钠肽治疗效果.方法:总结18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综合治疗过程.结果:本组18例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脑利钠肽对于治疗慢性HF急性恶化者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脑利钠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发现,利钠肽家族是由心房利钠肽(ANP)、脑利钠肽(BNP)、C型利钠肽(CNP)及三个类型受体所构成的三个内源型配体系统,它们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有广泛分布。其中,ANP和BNP来源于心脏,为心脏激素,合成后分泌到血循环中和靶器官特异受体A结合发挥作用,具有强大的扩张血管、促进利钠、利尿作用,以调节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和血压,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近年来,BNP的临床应用发展迅速,已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就BNP的来源、分布、结构、合成及分泌、生理作用及其基因工程等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利钠肽(atriuretic peptide,NP)系统是由心、脑和其他器官合成的神经激素组成[1]。利钠肽系统主要包括3类:心房利钠肽(ANP)、脑利钠肽(BNP)和C型利钠肽(CNP)。心钠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利钠肽成员。其合成的主要部位是心房,在健康成人心脏,心室组织只生产少量的心钠素,  相似文献   

8.
颅脑外伤术中急性脑膨出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患者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的疗效。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急性脑肿胀、术中继发颅内血肿形成、长时间脑组织缺血缺氧等是颅脑外伤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本组病例死亡11例,占61%,存活7例,占39%。结论 彻底清除血肿,充分减压、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改善脑部供血、供氧等是预防及治疗术中脑膨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考察不同的脑利钠肽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神经内分泌带来的变化.方法 从到本院就诊的病例中随机抽取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男、女分别为20例、10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进行例行的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脑利钠肽的注射.记录两组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得钠肽水平、肾素及醛固酮水平变化.结果 BNP水平在治疗后48 h内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但相比而言,治疗组下降幅度更大,血浆肾素和醛固酮水平,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大(P<0.05),但对照组却有所上升,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表明静脉注射脑利钠肽后,血浆肾素、醛固酮等激素水平都出现了显著的下降,充分说明脑利钠肽可以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从而起到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病变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分析其在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静脉采血,血凝仪检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病变过程中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疾病发展中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增高,其在入院前、入院后5d、入院后7d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0.40±0.09)、(2.20±0.38)、(3.50±0.72)mg.L-1,高于健康体检者。结论通过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早期干预治疗,病情判断及预后,以及防止不可逆性脑缺血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颅脑损伤后血清EGF和CRP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测定颅脑损伤患者伤后不同时间血清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浓度变化,探讨其在继发性颅脑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随损伤时间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颅脑损伤的新途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88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即刻、1天、3天、7天、14天血清中EGF、CRP的含量。结果存活组:颅脑损伤后EGF浓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且伤情越重,EGF浓度越低。CRP的变化与之正好相反,且两者之间呈现明显的负相关(r=-0.774,P〈0.01);死亡组:在一般死亡病例(生存时限2~14天)中,两者不升高或轻度升高,反应迟滞;在特殊死亡病例(生存时限小于2天)中,两者快速升高而后急速下降直至死亡。结论EGF、CRP浓度与颅脑损伤密切相关,可能参与颅脑损伤后神经元保护及损伤后修复过程;另外,死亡组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暗示肝脏功能的异常是颅脑损伤后死亡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检测分析了27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24小时、48小时、第4天、第7天、第14天血清锌、铜的动态变化与脑损伤预后、范围的关系,结果提示:预后差组校预后好组血清锌有明显的降低,血清铜有明显的升高(P<0.05);脑损伤范围与伤后第24小时血清Zn、伤后第14天血清Cu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53、0.8427(P<0.01)。作者认为颅脑损伤急性期血清锌、铜变化幅度可作为预测预后的新指标,早期调整微量元素锌、铜代谢平衡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赵向南 《河北医学》2014,20(2):292-294
目的:探讨神经降压素(NT)水平变化在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45例,应用放免法动态测定脑脊液NT含量,并设同期腰麻的择期手术患者20例为对照组,以观察脑脊液NT水平在颅脑损伤组和对照组中变化。结果: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脑脊液NT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且病情越严重,NT含量升高越明显,NT水平与伤情轻重程度明显相关。结论: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NT水平增高可能是继发性病理损害的重要因素,脑脊液NT动态含量,可用作判断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颅脑损伤后动态cT改变及迟发性颅脑损伤的发生机理,探讨CT复查的适当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及外院115例急性颅脑损伤动态CT改变及临床资料。结果伤后6h之内首次CT结果与再次复查结果比较44.2%有变化,伤后6~24h首次CT结果与再次复查结果比较20.4%有变化,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CT复查,35.2%的病人出现颅内迟发性损伤。结论外伤6h之后的CT较6h以内CT结果更能反映损伤程度和范围。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即时进行动态CT观察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临床分型与治疗进行探讨。方法该研究采取回顾性分析,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膨出症状予以分型分析并采取治疗,对比以上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GOS评分情况。结果其中对侧血肿型重型颅脑损伤预后较好,其死亡率仅为10.00%,弥漫性脑肿胀型预后较差,其死亡率高达80.00%,明显较对侧血肿型重型颅脑损伤高,该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予以分型辩证,对患者的预后情况及临床特点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脑外伤患者脑脊液与血清中IL-6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脑外伤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不同时段脑脊液和血液中IL-6的含量。结果脑外伤患者伤后24 h脑脊液和血清中IL-6明显增高,伤后3 d开始明显下降(P<0.01)。但脑脊液中IL-6明显高于血清中的含量。30例脑外伤患者入院后进行格拉斯哥评分(GCS),并与脑脊液中的IL-6进行相关分析显示呈负相关。结论IL-6参与了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作为临床判定疗效和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尿素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尿素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随机抽取13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和100例健康者进行血糖、尿素动态监测,并作对比分析。结果: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尿素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且与死亡率呈正相关;血糖、尿素水平愈高,病情愈严重,预后不良。结论:血糖、尿素水平动态监测可作为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对疗效观察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应用重型颅脑损伤时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87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针,伤后第1,3,5,7天采血,用特异性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中ET含量.并与对照组(46例)进行对照.结果:第1天,2组病人血浆ET含量均较正常明显升高,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第3天,2组病人血浆ET均比第1天明显下降,但治疗组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第5天,2组病人血浆ET继续下降,但两组仍有差异(P<0.05);第7天,两组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以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血浆内皮素的水平,降低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保护肝肾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血脂水平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关系和意义。方法收集加强医疗病房(ICU)中10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脂资料,入院24h内41例患者测得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61例患者只测得TC和TG水平,将各检测值以正常下限为界分为低血脂组(A组)和非低血脂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II、III(APACHEII、III)及患者实际病死率。结果TC、LDL-C A组的APACHEII、III评分和实际病死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5或P<0.01),TG A组的APACHEII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而两组间的APACHEIII评分和实际病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低TC和低LDL-C患者的APACHEII、III及实际病死率均增高,提示低TC和低LDL-C可预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