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危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特点以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方法 从1997年10月-2001年12月85例高危患者行CABG术,其术前危险分值评估均>5。其中男62例,女23例,年龄46-81岁,平均69.5岁,体外循环下CABG65例,其心肌保护液中加入654-2,全部顺行灌注。非体外循环CABG20例。单用静脉桥47例,乳内动脉加静脉桥38例,CABG加室壁瘤切除9例,CABG加换瓣或瓣膜成形7例,平均桥数2.73支,术前均常规置Swan-Ganz导管。结果 术后低心排13例(15.3%),心律失常18例(21.2%),低氧血症9例(10.6%),肾功能不全9例(10.6%),出血再次开胸4例(4.7%),切口感染裂开2例(2.4%),神经系统并发症5例(5.9%)。鱼精蛋白过敏3例(3.5%),全组死亡3例,其余均顺利康复。结论 高危患者不是手术禁忌,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CABG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在冠心外科的应用(附91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气囊反博(IABP)在冠心外科中的应用时机和效果。方法:对9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病人行IABP治疗,其中术前使用者12例(13.2%),术中开放主动脉30min内使用者28例(30.8%),开放主动脉30min后使用者51例(56%)。结果:使用IABP后,病人平均动脉压升高、心率、中心静脉压、左房压下降,升压药用量减少,频发室性心律失常消失,左心功能改善。术前置IABP有效率91.7%,病死率9.1%;术中开放升主动脉30min内使用IABP有效率89.3%,病死率14.3%;开放升主动脉30min后使用IABP有效率82.4%,病死率41.2%。1例发生下肢缺血,没有因IABP并发症导致死亡。结论:IABP对冠心外科病人的急性左心衰治疗作用是肯定的,但应用要及时。  相似文献   

3.
Wang W  Hu SS  Song YH  Sun HS  Xu JP  Yang KM  Zheng Z  Wang X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7):1881-1884
目的评价使用桡动脉和乳内动脉作为惟一桥材料进行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近期和中期结果。方法从1999年1月到2005年1月共123例患者[男114例,女9例,平均年龄(51.9±9.4)岁]采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目标血管桥在两根以上。术前左心室EF值30%~78%,24例患者(21.1%)心室收缩功能较差(EF〈50%)。64例患者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4例患者因不稳定性心绞痛进行了急诊手术。36例左主干病变患者。74%的患者使用非体外技术进行吻合,每个患者平均吻合口数为2.6±0.4。结果早期死亡率0.8%。术后并发症包括,7例患者出现一过性房颤(5.7%),1例患者因为低心排安装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3例患者因为心力衰竭、再发心绞痛和心律失常在术后1个月内再次入院。20例患者(1999--2001年)进行了5年随诊[平均随诊(62±13)个月]。3例患者在随诊中死亡,均为心脏原因。1例患者因再次心肌梗死而行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另1例患者因原先动脉桥狭窄而行经皮冠状动脉内球囊扩张术(PCI)。结论使用桡动脉和乳内动脉作为桥材料进行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近期效果较好,中期手术并发症较低。  相似文献   

4.
高龄冠心病患者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63例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对63例7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CABG,左前降支冠状动脉(LAD)病变3例,2支冠状动脉(CA)病变10例,3支CA病变50例,合并左主干狭窄(≥50%)14例。CA支架置入后心绞痛再发作者11例,二次行CABG者1例。结果:择期手术59例,急诊手术4例,均采用不停跳CABG(OPCAB)。心肺转流术(CPB)下行CABG38例、OPCAB25例。CPB平均移植3.4支,OPCAB为2.4支(LAD病变3例)。胸廊内动脉(ITA)作为血管桥使用率为98.4%(62/63),桡动脉(RA)为83.9%(52/62)。围术期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9例,8例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患者均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治愈5例(62.5%)。术后早期死亡4例(病死率6.3%)。存活59例,随访5~20个月,除1例仍有心绞痛症状需服用硝酸酯类药物控制症状外,其余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心功能及活动能力明显改善。结论:高龄患者CABG早、中期疗效满意,CPB仍是其主要术式,OPCAB应酌情选用;LAD病变首选ITA为血管桥,RA用于重度狭窄靶血管效果满意,可弥补高龄患者血管桥的不足;术后出现ARF时应早期、积极行CRRT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近来所做的含有多支动脉桥的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方法 在5例CABG术中选择右侧内乳动脉或桡动脉代替大隐静脉做为移植材料,共搭桥15根,其中动脉桥13根,静脉桥2根。手术注意微创操纵,围术期静脉使用钙通道阻滞剂。结果 术中观察动脉桥均通畅,无围术期心梗,无手术并发症或死亡。术后近期随访心绞痛症状均消失,活动量明显增加。结论 选择右侧内乳动脉或桡动脉代替大隐静脉做为移植材料,行含有多支动脉桥的CABG术.并发症少,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39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和经验。方法 全组391例,男:女=4.6:1,平均60.9岁。不稳定型心绞痛226例。术前心功能(NYHA)Ⅳ级54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35%者50例。275例手术在中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1999年开始行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进行搭桥(OPCAB)共108例,8例在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进行搭桥。CABG合并瓣膜手术52例,CABG合并其他手术16例。结果 手术死亡14例,病死率3.58%,OPCAB病死率为2.8%(3/108)。6例高危患者手术前选择性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术后复苏顺利,无死亡。存活患者出院时除1例外均无心痛复发。术后晚期死亡5例,16例心绞痛复发。结论 ①手术技术和围术期处理水平是早期CABG病死率高的主要原因,应正确掌握手术时机,加强术后呼吸道管理和维护肾功能、防治消化道出血。②对LVEF严重低下的患者,术前置入IABP可以减少低心排和降低病死率,并安全地进行OPCAB。③OPCAB可减少并发症,加快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骨骼化乳内动脉桥应用的早期结果和经验。方法对52例患者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使用骨骼化方法游离乳内动脉,左乳内动脉均与前降支吻合,16例右乳内动脉与其它分支吻合,其余用大隐静脉吻合。结果全组共使用单乳内动脉36例,双乳内动脉16例,平均吻合口数4.05±.75个/例,无胸腔积液和胸骨感染;院内1例死于脑卒中,死亡率1.92%(1/52);发生并发症3例,并发症发生率5.77%(3/52),其中脑部并发症2例,胸腔积液1例。所有患者术后早期均无心绞痛复发,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NYHA)。结论在CABG中应用骨骼化乳内动脉安全、可靠,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1)目的 总结探讨1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经验。(2)方法 2001年6-12月对11例冠心患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方法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术。(3)结果 共搭桥35支,平均3.17支/例,其中左乳内动脉桥8支,大隐静脉桥27支。6例患(54.5%)未血,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4)结论 非体外循环搭桥术克服了体外循环搭桥术(CABG)的诸多缺点和弊端,手术简化,时间缩短,适应证扩大,并发症明显减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指征及外科处理要点,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对2007年8月至2010年6月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在AMI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结果本组16例抢救成功,手术成功率为80%。非停跳搭桥11例,停跳搭桥9例,平均移植血管桥(2.8±0.5)支,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装置(IABP)8例;术后机械通气平均(18±14)h;术后低心排血量2例,难治性心律失常2例,脑血管意外1例,下肢感染1例。全组无一例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无再次手术止血。平均随访时间为(15±3.4)个月,仅1例术后2个月反复出现右心功能衰竭症状,余患者心绞痛症状均完全消失,术后复查超声心电图示左室收缩功能明显改善。结论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个体化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近期结果和手术经验。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1月,55例冠脉多支病变患者接受了非体外循环下个体化全动脉CABG术。26例采用原位左乳内动脉和左桡动脉(47.3%)作为移植血管材料,16例采用原位左乳内动脉和双桡动脉(29.1%),11例使用原位左乳内动脉、游离右乳内动脉和左桡动脉(20.0%),余2例使用原位双乳内动脉和左桡动脉(3.6%)。观察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移植血管通畅率,考察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有2例患者术后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治疗,2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急性肾衰,经积极治疗后均好转,围术期和随访过程中无死亡,无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心绞痛症状全部消失,随访的移植血管全部通畅,无再次血运重建手术需要。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全动脉CABG近期临床疗效满意,基于个体靶血管解剖特点的个体化全动脉策略可实现完全再血管化,近期桥血管通畅率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血液分析仪RT-7600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同手工复检进行对比分析的结果进行探讨.方法 随机抽取在2012-02-2012-03榆林市榆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搜集到的静脉血标本80份,并将其分成血小板数量降低组、正常组和数量升高组,同时按照体积分成小血小板组、正常组和大血小板组,分别对这80份标本采用血液分析仪RT-7600对血小板计数进行检测,同时展开手工复检,对这两种检测方法的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比较发现,血小板数量以及大小正常的情况下,两种检测方法的监测结果基本一致(P>0.05);然在血小板体积较小时,血液分析仪RT-7600与手工复检之间的差异比较显著(P<0.05).结论 采用血液分析仪RT-7600对血小板计数进行检测的准确性较高,但在血小板体积较小时可对其实施手工复检,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颅骨微粒再植修补外伤性颅骨缺损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自体颅骨微粒再植修补外伤性颅骨缺损20例的治疗情况。结果:20例均一次性手术成功。随访10例,3个月均出现骨性愈合,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应用自体颅骨微粒再植修补外伤性颅骨缺损不存在排斥反应,不仅能减轻病人的精神痛苦和手术风险,而且能减轻病人的精神负担。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精神科护理人员现状的分析,提出以岗前教育、高护教育、在岗提高教育脱产培训等为再教育方式,逐步提高精神科护士的整体素质,并呼吁社会能对再教育立法,拓宽再教育渠道,使再教育工作进一步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4.
INTRODUCTIONThefeaturesof“earlypancreaticcanceroritspre-cursorlesionsarenotwellcharacterized,andlaboratorytestsinthediagnosisofpancreaticcarcinomaareofminimalhelp(1,2).Therefore,atthepresenttime,earlydiagnosisofpancreaticcancerisratherdifficult,andwhenitisdetectedmosttumorsarealreadyintheend-ormid-stage(3,4),andusuallyinfiltrateandgrowveryrapidly.Allthesefactorscontributetounresectabilityinmostcases,therebyeliminatingthechanceforcure(5).Untilnow,thetreatmentavai…  相似文献   

15.
本文测定了106例甘油三酯(TG)增高者,结果发现不仅心血管疾病有明显升高,其它疾病如糖尿病,肾病,脑梗塞等TG也可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支架术后不同时间局部食管组织中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与局部再狭窄形成的关系。方法:采取“自体阔筋膜移植固定法”置入“Z”型自扩张金属食管支架,于术后1、2、4、8周分批处死动物,取出置架部位的再狭窄食管组织,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支架术后食管周组织中TNF-α、TGF-β1、PDGF、ET1的表达及其变化规律。结果:支架术后1周组织即开始表达TNF-α、ET1;术后2周TNF-α、TGF-β1、PDGF、ET1表达均明显增强;术后4周仍有少量TGF-β1表达;术后8周所有细胞因子均极少表达。着色阳性的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及肥大细胞,ET1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结论:TNF-α、TGF-β1、PDGF、ET1作为炎性细胞的表达产物,对纤维化及再狭窄的形成具有重要调控作用,与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监测溶栓后冠脉再闭塞ST段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深栓后冠脉再闭塞患者ST段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89例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深栓患者,进行12导联的连续ST段监测,时间2~7天。结果:98分钟内有176例(93.12%)患者ST段回复,其中158例(89.77%)有短暂或持续性ST段再升高,149例CT段再升高者的ST段峰值≥初始峰值,9例〉75%。结论:进行ST段连续监测,有助于溶栓后冠脉再闭塞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生物瓣失功能病人的再次换瓣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 43例生物瓣失功能病人的再次换瓣及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 自 1988年 7月至1999年 12月共 43例生物瓣失功能病人行再次手术换瓣。两次换瓣间隔时间为 4~ 18(平均 9.3± 3.0 )年。术前心功能Ⅱ级 3例 ,Ⅲ级 2 3例 ,Ⅳ级 17例。再次手术行二尖瓣置换 (MVR) 2 7例 ,MVR 三尖瓣成形 (TVP) 9例 ,主动脉瓣置换 (AVR) 2例 ,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 (DVR) 5例。结果 早期手术 (1988年 7月至 1991年12月 )死亡 5例 ,死亡率 31.3% (5 / 16 ) ;后期 (1992年后 )死亡 1例 ,死亡率 3.7% (1/ 2 7) ;在术前心功能均≥Ⅲ级。术后并发症 2 4例。结论 对生物瓣失功能病人需尽早行手术治疗。术前改善心功能、术中勿过多分离粘连及加强心肌保护、防止术后低心排的发生是降低手术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血浆D-二聚体与脑再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浆D 二聚体 (D D)水平与脑再梗死的关系。方法 分别对 60例初次脑梗死与 5 0例再次脑梗死及 60例初次腔隙性脑梗死与 5 5例再次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D D水平及纤维蛋白原 (F gen)浓度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再次脑梗死组血浆D D水平较初次脑梗死组明显增高 (P <0 .0 5 ) ,再次腔隙性脑梗死组血浆D D水平与初次腔隙性脑梗死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血浆D D水平持续增高 2月者 ,以再次腔隙性脑梗死组明显多见 (P <0 .0 0 1)。 1年内再发率亦显著高于脑梗死组 (P <0 .0 5 )。再次脑梗死组及再次腔隙性脑梗死组的F gen浓度 ,分别高于初次脑梗死组及初次腔隙性脑梗死组。 结论 血浆D D水平与F gen浓度测定均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普伐他汀干预快速起搏心房肌,观察普伐他汀对快速起搏心房肌离子通道的作用,从而探讨他汀药治疗心房颤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17条犬分为对照组、起搏组及干预组.起搏组植入420~500次/分的固定频率起搏器,起搏时间为4周.干预组以同样的方法植入起搏器并同时服用普伐他汀4周.用膜片钳技术观察三组APD90,Ica-l,Ito的变化情况.结果:1.APD90起搏组及干预组比对照组有明显缩短[分别是(95.75±13.63),(107.04±29.71)vs(186.69±10.60)].2.Ica-l起搏组及干预组比对照组明显减小[(3.36±0.87),(3.58±0.5)vs(9.05±1.65)].3.Ito起搏组比对照组显著减少[(3.39±0.97)vs(12.58±3.22)],干预组比对照组显著减小,但比起搏组显著增加[(6.13±3.14)vs(3.39±0.97)].结论:普伐他汀对快速起搏心房肌Ica-l无显著作用,可使APD有所延长但不具显著性.可以显著增加瞬时外向电流It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