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ICC是指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它是一条放射显影的,用硅胶材料制成的长50cm的导管。经外周的贵要静脉、头静脉、正中静脉,使管体直达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2002年起我院将PICC应用于临床患者。此方法由护士床旁操作,直观下插管快速简便,成功率高。减轻了反复穿刺带给病人的痛苦,避免了刺激性药物及高渗性或粘稠性液体对外周血管的损害。患者可带管活动,液体流速不受体位影响。3例患者在护士的精心护理下,保证了管腔的正常使用,达到了预期治疗效果,并得到患者及医生的认可。现将临床应用体会报告下。  相似文献   

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覃艾新 《微创医学》2006,1(5):399-40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指经外周肘部浅静脉穿刺,将导管尖端置于上腔静脉的置管新方法。1929年德国医生Forss manm在自己身上将一根长65cm的导管由肘部静脉插入右心房,即为中心静脉量管(PICC)的开端。1992年德国医生在X线辅助下定位首次成功完成[1]。20世纪90年代后期该  相似文献   

3.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使其顶端到达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其不受年龄、疾病种类的限制,具  相似文献   

4.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发兰 《当代医学》2010,16(1):121-122
目的探索肿瘤患者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长期留置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对2007年6月~2009年3月放置PICC的169例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进行观察和处理。结果145例顺利完成化疗,24例发生相关并发症导致提前拔管。结论合理的换药时间、标准化的操作程序、严格遵守自我防护是避免肿瘤患者PICC并发症的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王敏 《黑龙江医学》2010,34(11):879-880
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起着“人工胃肠”作用的治疗措施。胃肠外营养支持在临床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一些如消化道瘘、急性重症胰腺炎等,以禁食、水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疾病。建立1条有效的静脉通路是实施TPN的首要条件。传统的方法有外周静脉营养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营养,两者均有一些不足,如并发症多、易破坏静脉、输入困难等,而影响TPN的实施。我科应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简称PICC)进行TPN,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7d~1a)的静脉输液治疗,已在临床广泛应用[1]。PICC导管留置时间的长短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关系密切。2004年1月以来,对250例肿瘤患者应用了PICC,现将应用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资料选取2004年1月至今在本科住院的肿瘤患者250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其中男150例,女100例;11~岁8例,26~岁64例,46~80岁178例;并发糖尿病10例。250例中,非小细胞肺癌75例,小细胞肺癌13例,结肠癌35例,乳癌68例,淋巴瘤53例,其他癌症6例。1.2PICC操作前准备物品准备:PICC包1个,无菌手套2双,250mL生理盐水1瓶,10g/L利多卡因1支(5mL),肝素钠2mL(12500U)1支,1mL注射器1个,可来福1个。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PICC的应用特点及操作方法,取得其理解和支持,得到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并签订同意书后,实施PICC。1.3PICC操作方法经过严格、慎重选择,250例均选择上肢静脉,其中头静脉170例,贵要静脉30例...  相似文献   

7.
侯小娟  李琳  宋茜  文君 《医学争鸣》2002,23(6):567-567
1 对象和方法  1999- 0 6 / 1999-~ 12采用美国 BD公司生产的导管对 10例患者行 PICC. 1物品准备 :穿刺包 1个 ,手套2付 ,10 0 m L 肝素盐水 1瓶 . 2穿刺部位 :常选择肘部头静脉 ,贵要静脉或正中静脉为插管部位 . 3操作步骤 :按 Abi-Nader介绍的方法 [1 ] ,在预先选择好的部位 ,先测量置入导管的长度 ,上臂外展角度 90°,由穿刺点至锁骨头距离 ,消毒范围由上臂中段到前臂中段 ,据测得的静脉长度剪去多余导管 ,扎止血带 ,插入引导套管 ,拔出针芯后插入选择好的导管 ,插至预定的长度 ,拔出引导套管和金属导丝 ,抽回血 ,再用肝素盐水 10…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肿瘤科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cripheraily ine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分析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将2009年4月-2011年4月期间的100例使用PICC的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50例应用常规护理,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的对比研究,观察其置管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和护理措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导管堵塞、静脉炎等并发症少,所需的置管穿刺次数减少(P<0.05),置管时间延长,出现的PICC并发症更少,且工作效率、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评价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过对100例病人的观察,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PICC中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发展、导管和置入血管的选择、PICC操作方法、PICC的适应征和禁忌征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脐静脉置管 (umbilical vein catheterization,UVC) 序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早产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2019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入住笔者科室,在生后4天内置入中心静脉置管的早产儿共413例,UVC+PICC组为出生24小时内置入UVC,并在留置4~10天后拔除并序贯置入PICC的早产儿共120例,分析其置管使用情况(导管位置、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PICC组为同期出生后4天内单纯使用PICC置管的早产儿,与UVC+PICC组进行1∶1匹配,共120例,收集两组早产儿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导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体重增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以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等并发症的差别。结果 UVC+PICC组住院期间平均体重增长明显高于PICC组(P<0.05),UVC+PICC组与PICC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VC+PICC组平均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高于PICC组(P<0.05)。两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UVC序贯PICC使用相较于仅使用PICC未增加导管相关感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发生率, 且平均每日体重增长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前PICC(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本文对PICC穿刺后的并发症护理研究的近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张艳玲  王丽  李亚 《中原医刊》2009,(20):67-67
在肿瘤护理工作中,化疗药物刺激以及因反复穿刺造成的机体损伤,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而且使肿瘤治疗不能顺利进行。自2007年1月以来,我院内科对48例肿瘤患者在静脉化疗中应用了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在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4年1月-2006年12月76例肿瘤内科置管病人作为对照组,对其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07年1月-2009年12月466例置管病人作为细节管...  相似文献   

14.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静脉输液的有效途径,是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至上腔静脉的方法。此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反复静脉穿刺的问题,尤其适用于急危重症抢救和长期需要输液的患者。2003年10月至2004年12月,本科应用PICC治疗22例患者,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临床上的护理应用经验。方法总结43例患者PICC置管方法、维护及置管后的常见并发症。结果43例患者穿刺成功后最长置管时间为360天。正确有效的护理方法对PICC的维护至关重要。结论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运用在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解决了因反复穿刺而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正确有效的维护能延长置管时间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于化疗周期长,化疗药物严重的毒副作用,患者难以承受药物外渗及反复穿刺的痛苦,为了减轻病人的不适,顺利完成整个化疗周期,建立一条好的静脉通路是必不可少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具有安全性好、损伤小,操作简单、置管成功率高、病人容易接受等优点,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1].我科自2008年2月到2009年8月共有58例患者选用PICC置管化疗,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PICC系指经外周血管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应用以来,由于减少反复静脉穿刺,更好的保护血管,置管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无需局麻及缝针固定,而且由护士独立操作完成,在我科开展以来,得到医护人员及患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18.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置管方法。其操作创伤小、保留时间长,能有效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但在临床上往往会遇到因患者病情、年龄、血管条件等因素导致常规置管失败。针对这种情况,我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导管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PICC-DVT)及影响因素。方法 4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后按有无PICC-DVT分血栓组及非血栓组,并分析PICC-DVT与患者年龄、性别、血常规、凝血功能、疾病类型、疾病状态、疾病预后、感染、置管长度、化疗及置管后1月内使用止血药的关系。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46例(21.8%)患者出现PICC-DVT,未发生肺梗塞。PICCDVT患者均未拔管,予药物抗凝治疗后血栓均溶解。高危急性白血病患者PICC-DVT高于非高危者,为8/8例比2/28例(χ~2=11.5,P=0.001),血栓组及非血栓组两组间置管时患者年龄、性别、血常规、凝血功能、急性白血病类型、疾病完全缓解(CR)/疾病复发(RR)/初发、PICC前后1月内有无肺部感染/化疗/使用止血药、及置管长度均无差异(P0.05)。结论本文发现急性白血病预后为高危者PICC-DVT发生率相对更高。虽然急性白血病患者PICC-DVT发生率高,但无致命性肺栓塞发生,在留管状态下积极抗凝治疗可安全有效消除血栓。此外,血液肿瘤患者PICC-DVT发生可能与血常规、凝血功能、感染、疾病状态、化疗及使用止血药无关。  相似文献   

20.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采用引导针将一根由硅胶材料制成的标有刻度、能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置入,并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中下1/3段的导管置入术。PICC可用于输注各种药物、输液、营养支持治疗以及输血等,也可用于血液样本采集;留置时间可长达1年,能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减少频繁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且避免了刺激性药物对外周血管的损伤及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局部组织坏死,解决了外周血管条件差的患者输液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