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利用皮瓣修复皮肤缺损时,常遇到蒂短需血管移植的情况,而血管移植增加手术难度,大大延长手术时间和增加血管危象发生率,如何减少血管移植情况发生,是显微外科较实际的问题。股前外侧皮瓣和胸脐皮瓣经理论,实践和解剖研究等证明是应用最多,较理想的两种皮瓣。我们根据临床经验和参考有关论著,分别设计了延长这两种皮瓣蒂长度的切取方法,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改进双蒂腓肠肌皮瓣下滑术式,细化其修复跟腱复合组织缺损适应证,减少供区创伤。方法0侧成人下肢标本,模拟只切断比目鱼肌近端附着点、保留跟腱远端完整性的双蒂腓肠肌V-Y推进皮瓣,测定膝关节不同屈曲角度下皮瓣下滑的距离。结果在膝关节屈曲0°、30°、60°、90°时,上述方法后双蒂腓肠肌皮瓣下滑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3.83±5.31)mm、(25.00±2.83)mm、(32.67±4.41)mm、(39.50±4.85)mm。结论双蒂腓肠肌V-Y下滑术式中只切断比目鱼肌近端附着点后重建,保留跟腱远端完整性的这一改进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适用于40mm以内的成人跟腱复合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3.
全厚皮片切取形状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厚皮片的切取,为方便供区缝合,习惯采用梭形切取,但在某些部位的瘢痕整形术中梭形皮片却很难和受区创面形状相适应,难以修剪,给手术带来不便。为此,我们对全厚皮片切取形状进行了改进,设计成单头“鱼尾形”和双头“鱼尾形”。如图1~3。  相似文献   

4.
尸体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TAE)技术的改进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尸体多器官联合切取的最佳方法。方法 :1998~ 2 0 0 2年采用改进后的多器官联合切取技术进行了 65例次多器官联合切取术 ,主要改进点有 :①采用纱布填塞导尿管内腔用以灌注腹主动脉 ;②气囊注水 ,堵塞腹主动脉上段 ;③回血由下腔静脉肾静脉开口以下引入 3升袋内 ;④优先灌注腹主动脉而后灌注肝门静脉 ;⑤体内整块切取肝、胰、脾、肾、十二指肠等器官。结果 :建立腹主动脉灌注的时间为(1.0± 0 .3 )min ,建立肝门静脉灌注的时间为 (1.0± 0 .7)min ,腹腔多器官联合切取时间为 (10 .0± 3 .0 )min ,热缺血时间 (2 .0± 1.2 )min。本院行肝移植 4例 ,肝肾联合移植 2例 ,供外院行肝移植 12例 ,所有肝移植病人肝功能在 3周内恢复正常 ;胰肾联合移植 1例 ,术后 2周脱离胰岛素和透析治疗 ;肾移植 12 7例 ,术后肾功能恢复时间 (4 .82± 3 .73 )d ,急性肾小管坏死 4例 (3 .2 % )。结论 :优先灌注腹主动脉优于优先灌注肝门静脉 ;改进后的尸体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技术能快速优质切取供器官 ,适于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双蒂腓肠肌皮瓣下滑修复跟腱及皮肤缺损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为双蒂腓肠肌皮瓣下滑修复小腿下端皮肤及跟腱缺损和术前判断肌皮瓣能修复的范围提供解剖学理论依据。方法:30侧下肢标本,模拟腓肠肌皮瓣的切取,观察双蒂腓肠肌皮瓣中腓肠肌及其神经、血管的形态和毗邻关系,观测肌皮瓣能向下滑动的距离。结果:腓肠肌的动脉有4种类型:Ⅰ.腓肠内、外侧动脉单独发支,占56.7%;Ⅱ.腓肠内、外侧动脉单独发支,而一侧有来源于对侧动脉的分支直接人肌,占23.3%;Ⅲ.腓肠内、外侧动脉共干占10%;Ⅳ.腓肠内、外侧动脉单独发支,但有一侧为两支,占10%。神经分支形式有6种类型:Ⅰ.腓肠内侧皮神经、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比目鱼肌支单独发支,占36.7%;Ⅱ.腓肠内侧皮神经和腓肠肌内侧头肌支共干,占20%;Ⅲ.腓肠肌外侧头肌支与比目鱼肌支共干,占20%;Ⅳ腓肠内侧皮神经与腓肠肌内侧头肌支共干,腓肠肌外侧头肌支与比目鱼肌支共干,占13.3%;Ⅴ.腓肠内侧皮神经、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比目鱼肌支共干,占6.7%;Ⅵ.腓肠内侧皮神经、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共干,占33%。皮瓣向下滑动的平均最大距离为(9.2±0.9)cm。结论:双蒂腓肠肌皮瓣适合于修复跟腱及皮肤同时缺损,切取时需要注意神经、血管有不同的类型并做相应的处理,肌皮瓣能修复的平均最大长度为(9.2±0.9)cm。  相似文献   

6.
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肌皮瓣的临床应用与改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报道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肌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对42例以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不同原因所致软组织缺损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本组男36例,女6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6岁;皮瓣最大面积17.0cm×15.0cm,最小6.0cm×5.0cm,其中12例皮瓣面积在10.0cm×10.0cm以上;6例设计为肌皮瓣(腓肠肌外侧头),肌瓣最大为10.0cm×7.0cm×2.0cm,最小为6.0cm×5.0cm×1.0cm。结果:所有病例术后皆出现不同程度的皮瓣肿胀,暗道较明道者明显。2例大皮瓣经行小隐静脉远端结扎仍出现肿胀、色暗,皮瓣近侧1/3坏死。皮瓣边缘坏死3例,换药治愈。部分坏死需行植皮者3例。36例术后伤口I期愈合,骨外露软件组织缺损覆盖修复满意,6例II期愈合,其中糖尿病,地中海贫血各一例。结论:(1)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小腿下1/3及足踝部缺损创面,极有临床实用价值;(2)设计切取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填充感染创腔是可行的;(3)但对其皮瓣及所携带的肌瓣究竟切取多大面积是安全的、肌瓣的血运机理以及远端蒂筋膜皮瓣中小隐静脉干是否结扎,何处结扎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肾胰十二指肠联合切取及修整的技术改进。方法:采用原位灌注联合切取和体外修整的方法完成6例尸体供肝肾胰十二指肠联合切取及修整。结果:6例获取器官的热缺血时间为(3.0±1.5)min,冷缺血时间为(7.0±3.0)h。修整时动脉重建方式既保证了肝脏血供又改善了胰腺十二指肠血供。同时为6例乙肝肝硬化病人实施原位肝移植,术后病人恢复顺利;为6例I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病人实施胰液膀胱引流式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术,手术顺利,术后病人移植胰腺和肾脏功能恢复良好;为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病人实施肾移植术,术后病人恢复顺利。结论:肝肾胰十二指肠联合切取和修整的质量是器官移植成功的关键之一,采用原位灌注联合切取和保留胰腺的胃十二指肠动脉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8.
<正> 肩胛皮瓣既可通过吻合血管进行远位游离移植,也可带蒂转移用于邻近部位组织缺的修复。由于该处皮瓣的血管蒂恒定、口径大、隐蔽,易解剖,因此术后成  相似文献   

9.
穿支皮瓣(perforator flap)的概念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前10余年并未引起广泛关注.据PubMed检索(2011年9月30日),共有与"perforator flap"相关的论文1708篇,其中近5年(2007~2011)有1076篇(占63%).这说明2003年穿支皮瓣Gent consensus("根特"共识)的正式发表,极大地促进了穿支皮瓣的发展,学者们也才真正地认可与推广穿支皮瓣[1].穿支皮瓣是显微外科的新发展,开创了皮瓣小型化、精细化、薄型化、微创化的时代.但世界范围内对穿支皮瓣的定义、命名等仍存在争论[2].  相似文献   

10.
穿支皮瓣的发展与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穿支皮瓣(perforator flap)是指仅以管径细小的皮肤穿支血管(穿过深筋膜后口径仍≥0.5mm)供血的皮瓣,属轴型血管的皮瓣范畴。穿支皮瓣的概念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Kojima、Wei、Blondeel、Hallock、Moms等是这方面的先驱代表。自1997年,国际上每年均召开一次穿支皮瓣交流会(表1),德文《手外科、显微外科与整形外科》杂志(Handchir Mikrochir Plast Chir)在2002年7月,英文《整形外科临床》杂志(Clinics in Plastic Surgery)在2003年7月均出版一期穿支皮瓣专辑。经过10多年的发展,许多以前存在争论的方面(如定义、命名等),认识也渐趋统一。2005年10月Blondeel等的专著《Perforator Flaps:Anatomy,Technique。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出版,标志着穿支皮瓣的发展已基本成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MMP-2与MMP-9在Choke血管演变过程中的表达情况。 方法 SD 大鼠40 只,体重(310±10)g。在大鼠背部一侧切取髂腰动脉穿支为蒂,宽3 cm,长10 cm的皮瓣。术后将皮瓣分如5个时间点,在每个时间点切取髂腰动脉与肋间后动脉穿支之间的Choke区组织,利用Western blot、明胶酶谱法及免疫组化对MMP-2与MMP-9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利用皮窗技术对Choke血管管径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检测表明皮瓣术后MMP-2、MMP-9的表达量均有所增高,MMP-9以术后1 d增高最为显著;明胶酶谱结果显示,术后MMP-9的活性明显增高,以术后1 d增高最为显著,而MMP-2的活性没有显著差异。MMP-2免疫阳性细胞主要表达在血管内皮,MMP-9主要表达在血管腔内及血管内皮。PGP9.5免疫组织化学显色,皮瓣切取后3d皮瓣内的轴突已经完全退变。 结论 通过对皮瓣内血管演变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在形态学上验证了跨区皮瓣术后前3 d静脉血“迷宫式回流”,之后主要通过轴型静脉进行回流的假说。在跨区皮瓣术后血管的形态学演变中MMP-9可能扮演比MMP-2更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在50侧下肢标本上,对腓肠肌及其血管神经的供给进行了观测,结果如下: 一、腓肠肌内侧头:内侧头肌质长232.0±232mm,肌腹宽73.6±14.2mm,厚17.8±44mmo (一)内侧头的动脉:内侧头的动脉多数  相似文献   

13.
<正> 作者应用几种岛状皮瓣转位术修复四肢远端软组织缺损共35例。33例全部成活,2例大部成活,获得满意效果。作者认为,如软组织缺损的范围小且附近可提供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14.
肝移植供肝切取与修整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立志  胡还章  江艺  杨芳  张绍庚  林华 《解剖与临床》2004,9(4):247-248,250
目的:总结临床肝移植供肝切取与修整技术。方法:采用原位腹主动脉、门静脉双路灌注及肝。肾联合快速切取法切取供肝及。肾40例次,并施行同种异体肝移植40例,其中3例行肝。肾联合移植。结果:全组供肝平均热缺血时间为4min,切取时间为25min,保存时间为6h。全组移植肝均于恢复血流10min内有金黄色胆汁泌出,1周左右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我院开展的供肝、肾的切取与修整技术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取得满意的效果,为移植手术的成功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分析腓动脉穿支特点,评价腓动脉穿支游离皮瓣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10%甲醛固定成人尸体标本10具共20侧小腿,解剖观察腓动脉穿支数,测量各穿支穿出点与腓骨小头间距离、各穿支外径及血管蒂长度,并总结其规律性;采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或筋膜瓣移植修复手足皮肤缺损43例.结果:10具20侧标本腓动脉穿支数平均为(6.35±1.15)支;在腓骨小头下方(9.8±0.93)cm,(13.4±0.90)cm,(17.2±1.13cm,(21.3±0.77)cm 4处,腓动脉穿支出现较恒定;上述四个位置穿支外径分别为(1.33±0.39)mm,(1.30±0.46)mm,(1.17±0.30)mm,(1.22±0.23)mm;血管蒂长分别为(5.87±0.73)cm,(5.83±1.73)cm,(5.44±1.09)cm,(5.10±1.93)cm.临床应用43例中,皮瓣完全成活42例,部分坏死1例.结论:腓动脉各穿支出现基本恒定,其中小腿中1/3段的穿支血管管径较粗,血管蒂较长,是穿支皮瓣切取的合适部位.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是临床修复手足皮肤缺损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6.
<正> 作者用以旋股外测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股前外侧皮瓣和肌皮瓣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13例全都成活。手术设计:供侧骼前上棘至髕外侧缘连线中点为皮瓣中心及第一肌皮动脉浅出点,此点至供侧腹股沟韧带中点连线为旋股外侧(?)  相似文献   

17.
外踝上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刚  侯春林 《解剖与临床》2004,9(3):200-200
外踝上筋膜皮瓣由法国学者Masquelet于1988年首先描述,随后,国内相继开始研究,并逐步应用于临床。自2001年6月至今我科应用外踝上筋膜皮瓣修复下肢组织缺损9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掌背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掌背动脉皮瓣逆行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掌背动脉皮瓣逆行修复手指的皮肤软组织缺损24 例.皮瓣大小3 cm×2 cm~7 cm×2 cm.结果:24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病人出现张力水泡.术后随访3~24个月,手指的外观及运动和感觉功能均比较满意.结论:应用掌背动脉皮瓣逆行修复手指的皮肤软组织缺损,解剖恒定,操作简便,外形良好,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正> 作者用大腿隐动脉皮瓣修复烧伤疤痕及畸形,五例均获成功。讨论了当皮瓣宽度占膝周径1/5时,隐动脉皮支总能包括在皮瓣内(Acland 认为方可从缝匠肌前后缘穿出),且皮瓣在膝上下宜各占一半,若偏膝上,皮瓣则过厚,偏膝下,则  相似文献   

20.
<正> 作者用侧胸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重建肌功能和乳房再造共37例。效果良好。讨论:1. 应用解剖及切取范围:皮瓣应以恒定的胸背血管为蒂,动脉外径2~3mm,蒂长9cm,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