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脑幕、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小脑幕、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特征。结果:12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7例,CT表现为内缘平直、外缘弧形或波浪形的带状高密度影;小脑幕硬膜下血肿5例,CT表现为小脑幕区的片状或扇形影2例、新月状高密度影1例;对称或不对称的U或Y形高密度灶2例。本组中误诊5例,其中3例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误诊为正常大脑镰钙化。结论:小脑幕、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多平面重建及复查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诊断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具有完整资料的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特点.结果 本组35例,其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 20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10例;小脑幕并大脑镰硬膜下血肿 5例;首次正确诊断30例,3例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误诊为大脑镰钙化;大脑镰硬膜下血肿表现为细绳索状3例,呈粗绳索状17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4例呈片状,2例呈新月形,4例呈扇形;小脑幕并大脑镰硬膜下血肿3例呈镰刀形,2例呈"Y"形.24 h至2个月复查CT:蛛网膜下腔出血7 d内完全吸收;大脑镰钙化图像无变化;硬膜下少量血肿 20例(57.1%)14~20 d基本吸收,硬膜下血肿较大者15例(42.8%)4周至2个月变为低密度.结论 小脑幕和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检查不仅可早期明确诊断,亦可及时发现是否存在颅脑其他损伤,动态观察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3.
急性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CT诊断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具有完整资料的急性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的表现。结果CT表现为局限性或贯通全长的细条状或宽带状高密度影,16例表现细长柳叶状高密度影,7例表现细绳索状高密度影,内缘紧贴硬脑膜侧呈平直状,外缘呈弧形或波浪状。结论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CT征象颇具特征,CT能够作出正确诊断,但须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大脑镰旁钙化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高志友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1):1240-1241,1244
目的:提高对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的CT再认识,为临床正确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分析31例具有完整资料的外伤性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结果:31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7例,表现为与大脑镰形态相似但较正常结构宽大的高密度影,呈细条状、宽带状及剑形高密度影,硬脑膜侧平直,外缘呈弧形或波浪状。小脑幕硬膜下血肿9例,表现为片状、新月形、扇形高密度影,大脑镰并有小脑幕硬膜下血肿5例,表现为镰刀形或"Y"字形高密度影。结论: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是一种特殊硬膜下血肿,具有特殊的CT征象,结合薄层、冠状位扫描及多平面重建、CT复查,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本文报告9例双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双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检查资料.结果 9例18个血肿,伴灰白质界面内移9例,侧脑室变窄9例,中线结构偏移4例.结论 CT平扫间接征象及增强检查为双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罗家滨 《当代医学》2008,14(24):83-83
目的 本文报告9例双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双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检查资料.结果 9例18个血肿,伴灰白质界面内移9例,侧脑室变窄9例,中线结构偏移4例.结论 CT平扫间接征象及增强检查为双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急性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 3例急性大脑镰和 2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结果 急性大脑镰硬膜下血肿CT征为大脑镰旁带状高密度影像 ,与大脑镰紧密相连 ,边缘清晰 ,密度均匀 ,不超越大脑镰游离缘 ,纵裂、脑沟密度正常 ;急性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征为与小脑幕相对应的或扇形高密度影像 ,血肿可向大脑镰后旁伸延 ,边缘光滑。结论 急性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影像颇具特征性 ,有助于鉴别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钙化、脑膜瘤等。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大脑纵裂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伤性大脑纵裂硬膜下血肿(interhemispheric subdural hematoma,ISH)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硬膜下血肿,其CT征象有时难以与正常大脑镰影像、大脑纵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区别。笔者收集ISH 32例,旨在分析其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对 98例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 (CSDH)患者和 5 7例非老年CSDH患者的临床特征、CT表现和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老年CSDH组病程长 ,脑萎缩、脑供血不足等症状较非老年CSDH组多见 (P <0 .0 5 ) ,而颅内高压和局灶定位体征较非老年CSDH组少见 (P <0 .0 5 ) ,CT表现为等密度血肿、3脑叶和 4脑叶受压较非老年CSDH组多见(P <0 .0 1) ;老年CSDH组临床正确诊断 12例 (12 .2 4 % ) ,CT正确诊断 96例 (97.96 % )。结果表明 :老年CSDH临床特征不典型 ,应重视外伤史的询问 ;老年CSDH血肿范围广泛 ,等密度多见 ,CT检查能及时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陈义忠 《四川医学》2004,25(7):815-816
高密度或低密度硬膜下血肿,结合病史诊断不难;而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特别是无明显外伤史,如缺乏足够认识,就很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笔者搜集了有完整资料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50例作进一步分析,以便提高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1.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征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提高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5例手术证实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表现,其中男性14例,女性1例。采用GE9000型CT扫描机,扫描条件为120KV,200MA,5S,层厚与层距分别为1cm,先行平扫,在静脉闭注60%的泛影葡胺100ml,60—100s后开始行增强扫描。结摹15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均位于颅内板与脑皮质间,密度均匀与脑灰质密度相近,边缘不清的新月形影。皮质及灰白质界面内移,脑沟消失,邻近脑池闭塞,同侧脑室受压变窄或消失,中线不同程度向对侧移位。增强扫描血肿不强化,与强化的脑皮质表面分界清楚。结论头颅CT检查,尤其是增强CT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定位和定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CT表现及其发病机理,提高对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或cT动态观察证实的17例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病例,男15例,女2例,其中16例年龄37—77岁,平均61岁,另1例4岁,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CT表现。使用Siemens SOMATOM P1us4型CT扫描机,扫描条件140KV,189MA,自OM线向上连续扫描10-12层,层厚10mm。结亲临床表现:17例患者中,3例患者快速进入昏迷,其余患者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记忆力下降,视物模糊,肢体乏力、疼痛、麻木,行走不稳,言语不清,5例患者症状表现为进行性加重,其中1例发展为偏瘫,另1例逐渐进展至昏迷。cT表现:血肿多位于大脑突面,双侧出现血肿的4例,单侧13例。额颞部血肿9例,额颞枕顶部血肿6例,额顶部2例,其中3例有大脑镰区血肿。13例单侧发病病例中10例位于左侧,3例位于右侧。血肿位于颅内板与脑皮质问,呈新月形、带状、镰状、梭形,或表现为大脑镰增厚。血肿CT值17—57Hu,等密度5例,低密度5例,高密度3例,混杂密度4例,其中一例出现分层征。17例中,4例占位效应轻微,9例占位效应较明显,4例形成脑镰下疝。17例均无颅骨骨折表现。结论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无特征性,CT可显示血肿的直接征象和占位效应等间接征象,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高场强磁共振在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应用并与CT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高场强MRI在急性硬膜下血肿(acute subdural hematoma ASDH)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6月~2005年6月253例颅脑损伤患者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于伤后3天内行常规CT横切位扫描及高场强磁共振成像系统扫描,分析高场强MRI对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显示情况并与CT扫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MRI诊断323处ASDH阳性病灶中,常规CT扫描只显示其中63.2%(204/323);MRI和CT对总体阳性病灶比较,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58 p<0.05);MRI诊断的阳性病灶中,随着血肿厚度的减少,CT对比MRI的显示率逐渐下降,在血肿<7.5mm时,CT显示范围在47.4~65.8%,血肿>7.5mm时,CT显示范围在71.4-86.0%.结论 高场强MRI对ASDH显示清晰,诊断率较常规CT明显提高,血肿厚度越薄,优势越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老年迟发性硬膜下积液的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迟发性硬膜下积液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老年迟发性硬膜下积液的CT资料。结果 15例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型水样密度影,8例表现为大脑镰旁弧型水样密度影,5例上述两种类型均有表现。属单纯性硬膜下积液15例,临床症状轻;复合型硬膜下积液13例,临床症状多样。结论 老年迟发性硬膜下积液的CT表现有其特征性,结合病史及病程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动脉瘤(AN)破裂所致的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诊治方案。方法 回顾288例破裂AN,发现10例伴有ASDH。Huni Hess分级,Ⅱ级3人,Ⅲ级1人,Ⅳ级3人,Ⅴ级3人,均经CTA诊断为AN破裂,除2例外均被脑血管造影或手术所证实。保守治疗2例,血肿清除加AN夹闭术4例,电解脱弹簧圈(GDC)栓塞后加血肿清除2例,栓塞加脑室外引流1例,单纯栓塞l例。结果 疗效优者2例,中残者l例,7例死亡。结论 AN性ASDH的预后极差,同术前分级相关;CTA检查后立即行血肿清除加动脉瘤夹闭有助于提高预后,合适患者可联合栓塞和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等密度硬膜下血肿(Isodense subdural hematomas,ISDH)的CT诊断价值,提高对其CT诊断的认识。方法对15例CT诊断为等密度硬膜下血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栗15例首次CT检查诊断为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经手术治疗、随访及MRI均证实。结论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检查,通过认真分析,结合窗口技术,能做出正确诊断。CT对ISDH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海锋  赵守清 《吉林医学》2012,33(19):4089-4090
目的:探讨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影像特点,提高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证实的56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结果:血肿均位于幕上,额颞顶部39例,额顶部11例,额部6例,所有病例可见侧脑室不同程度变窄、移位,灰白质交界线内移,2例双侧额颞顶硬膜下血肿作增强扫描,可见强化皮质血管内移及血管膜影。结论:CT扫描能够比较准确的判断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位置、大小、范围,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用CT高分辨率成象扫描检查颅脑外伤254例,分析其中42例硬膜外血肿和65例硬膜下血肿的CT所见。CT对血肿的定位、定性十分可靠,其可靠性的关键是与扫描机性能和用高分辨率成象以得到清晰的图象有关。图象能分辨出脑沟、脑回及白质十分重要,如发现病灶一侧脑沟闭塞再加相应区脑回、脑白质、侧脑室受压移位以至不等程度的闭塞,和中线结构移位,作者认为这些是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特别是等密度血肿的可靠间接征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肿胀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对我院2002年10月~2007年10月标准大瓣开颅-早期小硬膜切开-硬脑膜袋状缝合减压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肿胀患者26例进行临床分析总结。结果:随访0.5~1年,按GCS评分法,良好12例,中残3例,重残4例,死亡7例。结论: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早期小硬膜切开-硬脑膜袋状缝合减压术是救治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肿胀的重型颅脑操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