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韩曙  凌树才  朱晞 《解剖学杂志》2006,29(5):539-544,639,F0003
目的:观察钙依赖性膜磷脂结合蛋白AnnexinⅡ在体内实验中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方法:在成年大鼠全横断脊髓损伤局部微量注射AnnexinⅡ,观察其对神经细胞存活、神经纤维生长以及损伤后的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在脊髓横断损伤6周后,损伤局部微量注射AnnexinⅡ组斜板实验平均角度和运动评分结果比对照组均有非常明显增高,脊髓损伤处的空洞面积非常显著减小;同时,损伤节段以上荧光金标记神经细胞数目也较对照组非常明显增多。但与神经营养因子的神经保护效应相比尚存在明显差异。结论:AnnexinⅡ蛋白具有减小局部损伤空洞面积,保护损伤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并防止其变性和死亡的效应,可使脊髓损伤大鼠的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全横断性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先前探讨了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在大鼠半横断损伤脊髓内存活及分化的情况 ,结果表明神经干细胞在损伤脊髓内可以存活、迁移并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在此基础上 ,本研究应用神经干细胞移植 ,观察其对大鼠全横断性脊髓损伤后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取SD新生大鼠海马 ,剪碎后 ,用胰酶消化 ,制成细胞悬液 ,用含B2 7和bFGF的DMEM F12培养液进行培养。神经干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呈悬浮生长 ,5~ 6d形成克隆球 ,7~ 9d后进行传代。经体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培养的细胞呈Nestin染色阳性反应 ,表明它们是神经干细胞。本研究…  相似文献   

3.
米瑞发  范明等 《解剖学报》2001,32(4):329-333,T008
目的 探讨神经再生过程中细胞骨架蛋白的作用机制,了解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神经元应答神经损伤和再生的差异。方法 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观察了大鼠T10-11脊髓半横断损伤后1、3、5、7、10、14、21、28、56d皮层感觉运动区皮层神经元中α-管蛋白和3个神经丝蛋白亚基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脊髓半横断损伤后损伤侧皮层感觉运动区皮层神经元中α-管蛋白、神经丝-L、-M、-H mRNA表达明显下调。α-管蛋白mRNA表达水平在损伤后1d降低,而神经丝亚基mRNA表达水平直到下一个时间点(损伤后3d)才下调,至损伤后56d均无恢复趋势。结论 皮层神经元损伤后α-管蛋白mRNA的表达被抑制,提示皮层神经元和外周神经元应答损伤的信号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11(CDK11)在横断性脊髓损伤(tSCI)后的表达变化以及定位情况.方法 将36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T9断伤1d、3d、5d、7d和14d组,每组6只.采用Westem blotting测法损伤后各时间段CDK11蛋白水平在脊髓中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K11在假手术组以及损伤组脊髓中的分布和定位.结果 Western blotting显示,CDK11蛋白水平在SCI后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CDK11p58的表达于损伤后3d开始显著升高,一直持续到第7d,之后逐渐下降.而CDK11p110也在3d、5d时高于假手术组,伤后7d则明显降低,至14d时有所回升.免疫组织化学表明,CDK11在假手术组脊髓中均匀分布,损伤后3d,CDK11在脊髓灰质和白质中表达明显增加;免疫荧光双标记表明,CDK11与神经元的标记物神经元核抗原(NeuN)、少突胶质细胞标记物环核苷酸-3'磷酸水解酶(CNPage)有明显共定位,与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也存在部分共定位.结论 脊髓损伤后CDK11蛋白水平呈现明显的时相变化,并且与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存在共定位,提示CDK11参与了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比较不同浓度的骨髓基质干细胞( BMSCs)联合壳聚糖导管移植物在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中的修复作用.体外分离培养大鼠BMSCs,分别以104/mL(A组)、106/mL(B组)和108/mL(C组)的浓度联合壳聚糖导管植入大鼠T8全横断脊髓损伤模型中;术后12周电生理检测结果显示各组大鼠在大脑皮层、损伤平面以下刺激时均能在腓肠肌内记录到运动诱发电位,其中皮层潜伏期C组短于A组,皮层振幅B、C组大于A组(P<0.05);取材后大体观察各组移植物均能和损伤脊髓两端整合良好;尼氏染色显示在再生区域中段神经元数目C组大于A、B组(P<0.05);双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再生轴突能穿越胶质瘢痕界面长入损伤远端;电镜观察再生区域内有较多的有髓神经纤维,其中C组的有髓神经数目多于A组,髓鞘厚度大于A、B组(P<0.05).BMSCs联合壳聚糖导管制成的人工组织移植物可以桥接脊髓损伤造成的缺损,部分恢复电生理特性,促进轴突再生,其中高浓度细胞组(C组)修复效果较好,提示该移植方法可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神经再生过程中细胞骨架蛋白的作用机制 ,了解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神经元应答神经损伤和再生的差异。 方法 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观察了大鼠T10~ 11脊髓半横断损伤后 1、3、5、7、10、14、2 1、2 8、5 6d皮层感觉运动区皮层神经元中α 管蛋白和 3个神经丝蛋白亚基mRNA的表达变化。 结果 脊髓半横断损伤后损伤侧皮层感觉运动区皮层神经元中α 管蛋白、神经丝 L、 M、 HmRNA表达明显下调。α 管蛋白mRNA表达水平在损伤后 1d降低 ,而神经丝亚基mRNA表达水平直到下一个时间点 (损伤后 3d)才下调 ,至损伤后 5 6d均无恢复趋势。结论 皮层神经元损伤后α 管蛋白mRNA的表达被抑制 ,提示皮层神经元和外周神经元应答损伤的信号不同  相似文献   

7.
骨形成蛋白4对脊髓损伤后大鼠功能和神经干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骨形成蛋白 4对脊髓损伤后大鼠功能和神经干细胞的影响。方法 应用改良Allen脊髓损伤模型 ,将成年SD大鼠 6 0只随机分为BMP 4组、脊髓损伤组。分别于术后 1d、7d、14d、2 1d、2 8d处死动物 ,并且对大鼠进行Tarlov评分和斜板试验检查后肢功能。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巢蛋白 (nestin)的表达 ,观察BMP4对脊髓损伤后nestin表达的影响。结果 第 2 1d时BMP4组大鼠功能改善明显与损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脊髓损伤后第 1天 ,在BMP4组和脊髓损伤组的室管膜、室管膜下区、损伤脊髓灰质中都可见到nestin的表达。于损伤后迅速增加 ,第 14天时达到高峰。BMP4组灰质nestin表达为 15 35± 3 83,脊髓损伤组灰质为 8 4 8± 3 5 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BMP4组可使损伤的脊髓中nestin持续高表达至术后第 2 8天 ,而脊髓损伤组仅持续表达至术后 2 1d。增加的nestin阳性细胞数与神经功能的改善平行。结论 提示BMP4可减轻神经损伤症状和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干细胞有促进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8.
低血钙大鼠脊髓腹角钙结合蛋白免疫反应神经元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昭金 《解剖学报》1998,29(2):174-177,I014
为观察低血钙对神经元内钙结合蛋白的影响,用免疫细胞化学法,研究了低血钙大鼠髓腹角内钙结合蛋白免疫反应神经 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再生修复的研究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现代观点认为哺乳动物CNS损伤后神经元/轴突仍有再生潜力,有新的神经元产生并能形成新的突触联系,只是由于CNS内部微环境不适合,致使绝大部分轴突的再生努力归于失败,即所谓“夭折性再生(abortire regeneration)”。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7,BMP7)是否具有促进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元修复的作用。方法实验大鼠分为阴性对照组(negative control,NC)和BMP7实验组,以Allen's打击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BMP7组大鼠每天在脊髓损伤处注射50ng BMP7蛋白,连续7天,NC组对应注射等体积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两组大鼠分别于术后6小时、3天、1周、2周、4周、8周进行HE染色以观察脊髓损伤处病理学改变;两组大鼠分别于术后6小时、3天、1周、2周、4周、8周进行免疫组化实验以检测损伤节段脊髓神经丝蛋白200(neurofilament protein 200,NF200)、胶质纤微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及突触素(Synaptophysin,SYP)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HE染色结果表明两组大鼠造模后脊髓损伤处神经元数量减少,神经突触数量减少,尼式体淡染且数量减少,组织中可见空洞形成,1周后,BMP7实验组大鼠脊髓损伤处尼式体染色逐渐加深,神经突触数量增多,变化较NC组明显。免疫组化结果表明BMP7实验组大鼠NF200阳性表达细胞数造模3天后逐渐增多,至第4周时达到高峰,且在1周、2周、4周及8周时均大于NC组;BMP7实验组及NC组术后GFAP阳性表达细胞数变化均不明显,且两组阳性细胞数差异不显著;BMP7实验组大鼠SYP阳性表达细胞数造模3天后逐渐增多,且在1周、2周、4周及8周时均大于NC组。结论 BMP7蛋白可以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将36例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致伤后30min、2、4、8和24h组,以Allen氏法制备中度(50g·cm)脊髓损伤(SCI)模型,测定各组脊髓组织和血中内皮素(ET)含量。结果表明,SCI后各组伤段脊髓组织ET明显升高,2h达到高峰,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5),血ET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推测ET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参与SCI后的继发损伤。  相似文献   

12.
丹参对脊髓损伤后伤区血流量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应用丹参对兔脊髓损伤 (SCI)后伤区血流量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探讨丹参对脊髓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5 8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 ,随机分成四组 ,A组 10只 ,作为正常组 ;B、C、D组各 16只 ,分别作对照组、地塞米松 (Dex)治疗组和丹参治疗组。比较脊髓损伤前后及应用Dex、丹参治疗后伤区血流量 (SCBF)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脊髓损伤后 ,SCBF下降 ,血液粘度(ηb)、纤维蛋白原 (Fib)、细胞聚集指数 (RAI)增高。Dex对脊髓SCBF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的改善不明显 ,而使用丹参治疗后 ,脊髓SCBF增高 ,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结论 :丹参对脊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且疗效较Dex明显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外加电场(electric fields,EF)对脊髓血流量(spinal cord blod flow,SCBF)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和EF治疗组(EF组)。Allen's打击法50 gcm(5 g×10 m)致伤大鼠L1~L2段脊髓,给予EF治疗,于伤前、伤后即刻、1、3、6、24 h分别记录T12段脊髓血流量、脊髓感觉诱发电位。术后7、14天行联合行为评分(CBS)。结果:与盐水对照组比较,应用EF后,大鼠SCBF、SEP明显优于CON组(P<0.05)。结论:EF能有效改善损伤早期脊髓微循环,保护脊髓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干细胞移植对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检索国内外报道的实验大鼠脊髓损伤造模后干细胞移植的相关文献,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效果.结果: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许旺细胞、嗅鞘细胞移植到受损脊髓实验大鼠后可分化成不同功能类型的神经细胞,能释放促进宿主神经元再生的营养因子,重建轴突的连续性.结论:脊髓损伤后干细胞移植可重建脊髓神经传导的连续性,预示着干细胞在脊髓损伤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Spinal cord injury (SCI) invariably results in the loss of neurons and axonal degeneration at the lesion site, leading to permanent paralysis and loss of sensation. There has been no successful treatment for severe spinal cord injuries to recover back to normal function ye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transplantation of stem cells may provide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SCI because of the self‐renewing and multipotential nature of these cells. Stem cells have the capability to repair injured nervous tissue through replacement of damaged cells, neuroprotection, or the creation of an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regeneration by endogenous cells. Up to today several types of stem cells have been transplanted into the injured spinal cord. However, the question of which cell type is most beneficial for SCI treatment is still unresolved. There are still several limitations to the current data sets which require further investigation. Anat Rec, 2010. © 2009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实验分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bFGF组。测定血浆丙二醛、肌酸磷酸激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含量。测定脊髓标本丙二醛、内皮素、细胞线粒体钙含量和组织湿/干重比值。结果缺血/再灌注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和脊髓的各项生化指标显著增高(P〈0.05);使用bFGF后,血浆及脊髓各项测定指标较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bFGF可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脊髓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鼠胎脑移植对急性脊髓损伤的组织修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减轻宿主急性脊髓损伤的继发性病理改变 ,使移植的胎脑细胞能更好地存活、分化 ,与宿主脊髓组织整合 ,以替代受损或变性坏死的神经元。方法 用妊娠 13天的大鼠胎脑为移植物 ,采用细胞悬液立体慢速注射法 ,依脊髓损伤类型移植于脊髓白质不同部位。进行光电镜观察。结果 ①单纯脊髓损伤后 ,损伤脊髓发生出血 ,变性坏死 ,液化呈囊腔 ,最终形成胶质瘢痕 ;②损伤后早期移植胎脑悬液后明显减轻了继发性病理改变 ,减轻胶质瘢痕的形成 ;③依造成的后脊髓损伤类型进行的按损伤部位移植 ,胎脑细胞80 %存活 ,分化 ,并与宿主脊髓组织整合 ,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突触及器官样分化 ,构成“中继”的形态学所见。结论 按损伤部位移植的方法能较大程度地保留损伤区残存的神经组织 ,避免损伤脊髓遭受第二次损伤 ,尤其是脊髓灰质  相似文献   

18.
组织工程的迅速兴起给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带来了新的希望,而三维结构组织工程支架成为用组织工程方法治疗脊髓损伤的关键因素。尝试采用PLGA低温成形支架修复脊髓损伤。采用PLGA作为生物支架材料,通过低温快速成形工艺制备脊髓支架,采用雪旺细胞进行细胞培养实验,选用30只SD大鼠分组进行支架修复脊髓损伤的动物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组织切片和染色表征。对支架的各项性能进行表征后,结果表明支架的平均孔隙率达到87.64%,具有良好的亲水性。支架降解速率表现出前期慢、后期加快的趋势,实验中支架在前16周表现良好的稳定性,从20周起逐步加快。各项性能能满足组织工程脊髓支架的要求。观察显示,雪旺细胞在PLGA支架上生长、增殖情况良好,支架细胞相容性良好,适合细胞黏附和生长。BBB评分显示,实验组大鼠截瘫情况从第4周起有好转迹象,受伤大鼠后肢观察到轻微活动迹象。不同切片染色观察结果表明,该组织工程支架对于脊髓损伤修复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在阻碍胶质癜痕生成、促进神经纤维及髓鞘愈合方面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观察表明,该方法能够在脊髓损伤修复中取得实质性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PI3K/Akt传导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30只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右美托咪定治疗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再灌注损伤后6 h、12 h、24 h、48 h实验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检测缺血脊髓前角组织中P-AKT的表达水平及神经元的凋亡指数。结果 右美托咪定可改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实验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P<0.05);提高脊髓前角P-AKT的表达水平(P<0.05),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脊髓神经元的凋亡(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传导通路,从而抑制神经元的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ES)对诱导瘫痪或麻痹的肌肉产生功能性或治疗性运动的作用.总结功能性电刺激修复脊髓损伤中应用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1990年11月至2009年11月有关组织工程修复脊髓损伤方面的文章,检索词”脊髓损伤,电刺激”,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9年11月至2009年11月有关功能性电刺激在修复脊髓损伤方面的文章,检索词”spinalcordinjury,electricalstimulation”,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功能性电刺激修复脊髓损伤方面的相关文献,查找全文,对文献分析,总结研究内容。结果:功能性电刺激通过一定频率电刺激诱导瘫痪或麻痹的肌肉产生功能性或治疗性运动,可以达到改善或恢复被刺激肌肉或肌群功能的目的。功能性电刺激技术可以恢复截瘫患者的部分运动功能。结论:功能性电刺激是现代康复工程领域具有应用前景的一项新的治疗性技术。功能性电刺激技术可以可以达到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被刺激肌肉或肌群功能,恢复截瘫患者的部分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