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法是RobertAubaniac于1 952年首先倡导推荐的。它是一种有效的诊治手段 ,临床上被广泛用于危重病人的抢救。由于原来操作方法存在着并发症较多等缺点 ,临床上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近年来 ,我们在穿刺操作方面进行了研究改进 ,使穿刺成功率明显升高 ,并发症发生率下降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 2 2 1例 ,其中男1 2 8例 ,女 93例 ,年龄 2 5~ 78岁。用于抢救危重病人及监测中心静脉压者 63例 ,用于肠外营养 (TPN)者 81例 ,余为大、中手术… 相似文献
2.
我院于1992年1月到1997年5月,对74例危重手术病人施行了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成功率高。本文结合临床资料与有关文献,兹将穿刺方法的改进体会,以及临床上的应用探讨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病人74例,男48例,女26例。年龄32~63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全胃肠外营养(TPN)和中心静脉压(CVP)测定的广泛开展,以及血管穿刺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技术已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经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留置导管时间长、创伤小、合并症少等优点,是进行有效中心静脉置管最为适宜的途径。我院自2000年12月以来采用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经锁骨下静脉途径置管输液,提高了治疗效果,减轻了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4.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临床上实用价值较大,在某些情况下,比表浅静脉穿刺有较多的优越性,只要正确掌握穿刺方法,一般危险性小,并发症少,以减少病人反复进行周围静脉穿刺的痛苦,有利于抢救及治疗。 相似文献
5.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急诊复苏、严重休克,长期用某些血管刺激性药物的病人治疗过程中,中心静脉置管有外周静脉不可比拟的优势。其中,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因为操作方便、护理便利、不易感染、容易固定、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得到临床广泛应用。与周围静脉穿刺不同,在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后,护士应细心 相似文献
6.
张保美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70-71
2000年7月~2011年12月我科对30例病人应用了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发现其具有可留置时间长、避免反复穿刺、液体易于稀释、活动不受限、易于护理的特点。现将其应用与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自2000年7月~2011年12月,我们对30例病人采用了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其中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常见合并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对2004年11月-2009年12月肿瘤内科300例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进行总结分析,探讨相关的技术问题和并发症的处理.结果: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术穿刺成功率97.6%,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为8.3%,其中局部血肿7例(2.3%),误穿动脉5例(1.7%),气胸3例(1.0%),心律失常10例(3.3%);置管后相关并发症:导管堵塞34例(11.3%),导管感染11例(3.7%),置管后右肩关节疼痛4例(1.3%).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是肿瘤患者安全、可靠的静脉穿刺技术,虽然穿刺及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但通过经验积累可以减少和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9.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肿瘤化疗中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可有效杀灭肿瘤细胞和控制肿瘤生长。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过程中,常因长期输液,反复静脉穿刺,化疗药物外漏致局部组织坏死,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我们采用了中心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通过对126例肿瘤病人化疗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将循证护理方法应用于解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护理中出现并发症的实践过程。方法:对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护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筛选,应用计算机网络检索有关文献,对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实用性做出评判和选择。结果:与常规护理相比,运用循证护理可以有效预防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的发生,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运用循证护理可以有效预防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培养护士的评判性思维,提高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
422例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分析、探讨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和改进技术.方法 对2001年1月~2007年5月422例应用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相关的并发症和技术问题.结果 422例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40%,其中局部渗血、血肿8例(1.90%),误穿动脉6例(1.42%),气胸3例(0.71%),局部红肿感染5例(1.18%),心律失常2例(0.47%).结论 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具有一定的风险,需从多方面、多环节分析原因,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Modification of the right subclavian vein catheterization and its anatomic basis and techniques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Background Several million subclavian-vein catheters are placed in patients each year to enable caregivers to administer chemotherapy,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or long-term antibiotics or to manage preoperative fluids. Subclavian venipuncture requires the position of a deep vein to be identified with only surface landmarks. But the traditional right subclavian vein (RSV) catheterization (primitive procedures) is not the answer for all patients. The precise location of the vein is not known, and it is importa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method to achieve central venous access safely in any given patient. To modify the primitive procedures of the RSV catheterization for greater success and reduce the complications, anatomic studies and ultrasonography were conducted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were validated. Methods Anatomical observ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the RSV and its adjacent structures were performed on 20 adult cadavers according to modified procedures. The RSV catheterization of 2900 cases was carried out by the modified procedure, 500 of these cases were observed by ultrasonography after the operation. Results The anatomical studi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showed that the insertion point differs from the bodily form of fatness or leptosome. The clinical data revealed that in the 2900 cases which were performed with the modified approach, the success rate was 98.90% (2868 cases), the failure rate was 1.10% (32 cases), and the complication rate is 0.79% (23 cases), and the catheterization time is (31.2±10.5) minutes. Five hundred and sixty cases of the RSV catheterization were carried out by the recommended insertion procedure;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modified approach and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The successful rate of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was 73.0%, of which 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6.1%; the two approach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successful rate: χ2=626.642, P<0.01; complication rate: χ2=80.708, P<0.01). Conclusions The modified RSV catheterization is characterized with a higher success rate and less complications, and the insertion procedure differs from the bodily form of fatness or leptosome.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总结2007 年9 月-2011 年11 月间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置管97 例资料,并分析穿刺成功率、进针次数、置管穿刺所需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置管成功率100%,进针次数1-3(1.5±0.6) 次.操作时间15-30(19.2±5.5)min,2 例(2%) 中心静脉导管误入颈内静脉内,1 例(1%) 置管后41d 形成血栓,10 例(10%) 于置管后1-80(32.9±25.7)d 发生感染.结论 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输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12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8例非肿瘤患者,但需用静脉内营养,选用CVC管经锁骨下静脉插管到上腔静脉以进行围术期输液及静脉内营养。结果:116例一次性右锁骨下静脉插管成功,3例首次插管失败改用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后成功,1例左右锁骨下穿刺失败,为鼻咽癌患者,因头颈部多次电疗组织粘连所致,后改用股静脉穿刺输液。留管时间为7~22 d,有2例患者置管后分别在第7天及第9天出现发热,为鉴别发热原因,拔除中心静脉置管,剪下管端行细菌培养,结果显示无菌生长。结论:经锁骨下静脉置管可达到中心静脉输液的目的,置管患者痛苦小、安全、方便,留管时间长,用途广泛,对大量输液及静脉内营养、抢救患者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纳洛酮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心肺脑复苏病例85例,其中44例应用肾上腺素联合纳洛酮治疗为实验组,41例单独应用肾上腺素治疗为常规复苏组。结果:实验组治疗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复苏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脑复苏术中应用肾上腺素联合纳洛酮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预后,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7.
257例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3年来心肺复苏(CPR)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旨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急救中心复苏的257例院前及院内心搏骤停(CAcardiac arrest)患者,比较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组和失败组CPR开始时间、发病地点、病因、肾上腺素用量等。结果:全部病例ROSC成功组占8.2%,两组CPR开始时间(从心跳骤停至CPR开始时间)、发病地点、病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肾上腺素用量、性别比较无明显差异。CPR成功率较低与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发病地点及复苏方法密切相关。结论:CA患者成功率较低,与"生命连"未彻底落实及急救水平低有关,普及全民急救知识,加强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是提高CPR成功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8.
SHI Hong-yu QIU Xing-biao CHEN Hui LIU Zhi-gang YE Ying FANG Wei-yi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9,122(9):1117-1118
Although catheterization of the subclavian vein is a common procedure, it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life-threatening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accidental cannulation of subclavian artery. Rash sheath removal could result in fatal hemorrhage. We report a case of inadvertent 6F sheath cannulation of the right subclavian artery during a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procedure and successful repair of the cannulation by Angio-Seal STS plus (St. Jude Medical, St. Paul, MN, US), a collagen-base vascular closure device.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与评价依据2010年版《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改进急诊医学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效果.方法 将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间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医学教研室承担培训教学任务的60名医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0名医生按照2005年版《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接受心肺复苏技能培训,设为对照组;另外30名医生按照2010年版《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接受心肺复苏技能培训,设为实验组.培训结束后对两组医生进行学习效果评估,包括书面理论测试、操作技能考核和满意度调查,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考核总成绩实验组医生高于对照组医生,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书面理论测试成绩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实验组医生高于对照组医生,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医生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医生,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依据2010年版《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完善和简化基础生命支持流程,有助于提高心肺复苏操作技能的培训效果,提示依据2010年版新指南开展相关培训有益于该技能的掌握和普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互联网平台应用于心肺复苏(CPR)教学的效果。方法将昆明医学院2007、2008级临床本科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8名学生,在CPR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法;观察组99名学生,在传统教学法基础上,应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教学。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考核,比较两组学生CPR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成绩,并调查学生对互联网平台在CPR教学过程中应用的认可程度。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平均CPR理论考试成绩分别为(88.2±8.0)分和(78.8±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R实际操作考核成绩分别为(86.2±5.0)分和(78.3±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的学生喜欢并接受互联网平台教学。结论互联网教学平台可明显提高CPR理论和实际操作的教学效果,并得到学生的认可,可以明显激发医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