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浦东新区乡镇中小学生零食行为现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乡镇地区中小学生零食行为现状,为指导学生合理零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群抽取浦东新区乡镇地区2所小学、2所初中及2所高中学生1 469名,对零食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生最喜欢吃的零食前4位为饮料、冷饮、奶及奶制品、薯类,超过70%的学生首选以上4类食品;最喜欢喝的饮料前3位为碳酸饮料、茶饮料、果蔬饮料,超过75%的学生首选以上3类饮料。选择零食的首位依据为口味,学生选择的比例超过80%;只有约6%的人不是每天喝饮料。结论浦东新区乡镇地区学生零食行为仍存在一定问题,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2.
分析辽宁省城乡小学生早餐行为及影响因素,为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1年“辽宁省学龄儿童营养监测”,共调查三~六年级小学生16 169名.调查使用自制问卷,收集人口统计学指标、早餐行为及其他健康相关行为等信息,同时测量身高、体重.结果 上学日,11.8%的城市学生和24.4%的农村学生不能每天吃早餐;城市学生早餐质量好的比例为49.5%,农村学生为36.3%,城市高于农村(x2=224.6,P<0.01).城市学生中,早餐质量好的学生在第4节课之前有饥饿感的比例(27.1%)低于早餐质量不好的学生(29.8%);农村学生分别为38.4%和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7,-3.3,P值均<0.01).调整年龄、性别、地区及上学路程时间等影响因素后,与每日吃早餐且食物种类多样相比,经常不吃早餐且食物种类单调的学生肥胖的风险更高(OR=1.44,95% CI=1.14~1.98).结论 辽宁地区小学生吃早餐的频率较低,且50%以上学生早餐质量不好,亟需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上海市静安区小学生的零食消费现状及零食消费不良习惯与家长相关知识、态度的关系,为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上海市静安区一至五年级1 446名小学生家长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90.9%的小学生有吃零食的习惯,零食主要由家长、家里人或其他成年人购买(91.9%);仅有32.1%的小学生能坚持每次吃零食前洗手;每天都吃的零食主要是纯牛奶/酸奶(68.2%)和新鲜水果蔬菜(61.3%),也有少数人每天吃糖果(2.4%)或膨化食品(0.8%)。小学生零食消费行为的好坏与家长相关知识态度有关,具有零食消费不良习惯的小学生,其家长的知识态度得分较低(趋于不健康)。结论小学生的零食消费行为有待改善,须同时加强对学生及家长的宣传教育,指导他们合理选择和消费零食。  相似文献   

4.
成都市学龄儿童零食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了解成都市学龄儿童零食行为现状,为指导儿童合理消费零食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成都市城区2所小学四~六年级学生1290名,对近6个月的零食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近6个月以来调查对象吃零食频率在3次/d以内者达93.4%;最常吃的零食为水果(54.1%),冰激凌(35.3%),糖果、巧克力(28.2%);选择高糖高脂高盐零食者达93.7%;在非饥饿状态下吃零食的比例为69.0%,因饥饿而吃零食的比例为31.0%;选择零食的依据主要是味道(83.4%)、营养(52.2%)、父母准备(17.7%)和家人常吃(15.0%);吃零食的时间依次为晚餐前(53.3%)、晚餐后(28.7%)和晚上睡觉前(9.2%);零食来源主要是自己购买(54.3%)和父母准备(43.5%)。结论成都市学龄儿童零食行为仍存在一定问题,亟待引导和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上海市杨浦区中小学生的饮食行为现状,为制定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全区12所中小学1234名学生进行饮食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中小学生每天吃早餐、午餐、晚餐和课间餐的比例依次为97.2%,98.6%,99.2%,29.7%;有5.8%的学生每周至少有3 d或以上在西式快餐店用餐,39.0%的学生每天至少喝1次或以上饮料,21.8%的学生每天至少吃1次或以上甜点,8.6%的学生每天至少吃1次或以上油炸食物,31.9%的学生不能做到每天至少吃1次新鲜水果,69.5%的学生不能做到每天至少吃2次新鲜蔬菜,56.6%的学生每天不能做到喝1杯牛奶,7.4%的学生每周至少有3 d吃过路边摊提供的食品,73.0%的学生在看电视、看书或使用计算机时有吃零食的习惯.结论 中小学生饮食行为存在软多问题.应教育小学生多喝牛奶、多吃蔬菜和水果、合理选择零食和饮料等.  相似文献   

6.
穗澳两地初中生早餐行为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穗澳初中生早餐行为,为编制营养教育教材提供资料。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及澳门不同学校的初中生1597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两地有53.8%的学生每天都吃早餐,4.7%的学生每天都不吃早餐;有50%以上的学生早餐质量不达标,广州学生早餐频率和早餐质量高于澳门学生(χ2值分别为64.563和28.823,P值均<0.01)。澳门学生早餐外购率(66.0%)高于广州学生(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1,P<0.01)。两地学生认为“时间不够”(53.6%)和“没有食欲”(23.0%)为不吃早餐的主要原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62.19,P<0.01)。广州有40.0%的初中生了解营养早餐应包括哪些内容,而澳门只有20.0%(χ2=112.96,P<0.01);广州有75.9%的初中生认为每天必须吃早餐,而澳门只有49.3%(χ2=35.16,P<0.01)。结论广州和澳门初中生对早餐的重视和营养知识均较欠缺,早餐质量急待改善,对该人群开展营养宣传教育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贫困农村中小学生零食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为对中小学生开展科学零食消费提供参考。方法对随机抽取的云南省永胜县4所贫困农村小学四~六年级小学生和1所中学初中生共1 484名进行零食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结果仅有4.7%的调查对象知道《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知道《中国居民膳食平衡宝塔》的人占12.5%,仅有4.2%的人知道《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中小学生对零食营养知识的认知情况一般。吃零食的比例为94.9%,其中女生占95.7%,略高于男生的94.7%(P>0.05)。零食来源主要是学生自己购买,占75.2%。82.2%的学生愿意接受零食与营养方面的知识。结论应加强儿童、青少年零食营养教育,纠正不良零食行为,通过合理零食消费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西城区中学生饮食行为调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了解北京市西城区中学生饮食行为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通过北京市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对北京市西城区2 007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中学生每天喝饮料、每天吃甜点、每天吃油炸食品、经常吃快餐、经常吃路边摊、偏食等非健康饮食行为的报告率分别为17.94%,30.77%,7.08%,7.73%,9.42%,41.49%.每天吃水果、每天吃蔬菜、经常吃早餐、经常喝牛奶等健康饮食行为报告率分别为69.90%,85.30%,88.18%,69.48%.饮食相关行为受性别、学习阶段、学习成绩、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类型等因素影响.结论 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加强营养知识的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成年期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某市小学生洗手相关知识与行为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某市在校小学生洗手相关知识和行为,为开展小学生的卫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广东省某市随机抽取5所小学,从每所小学的各年级分别随机抽取9人,对有效调查的238名小学生进行洗手相关知识与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小学生洗手行为中,饭前和便后洗手的比例最高;便后、体育课后和打扫卫生后洗手的比例高年级高于低年级(χ2趋=16.5,10.8,9.5,P值均<0.01);使用洗手液或肥皂的频次高年级高于低年级(H=9.0,P<0.05),女生高于男生(Z=-2.6,P<0.01);对洗手可防疾病的知晓率高年级高于低年级(P值均<0.05);对洗手过程知识的知晓率高年级高于低年级(χ2趋=15.4,15.9,34.0,7.9,P值均<0.01);小学生获取洗手相关卫生知识的途径主要通过教师和家长.结论 小学生洗手相关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应通过学校和家长2个途径深入开展,重点人群是低年级小学生.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2039名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量表对4所大学共2 03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营养知识普遍缺乏,得分仅为(31.12±11.38)分,女生高于男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营养态度较为积极,但饮食行为仍不理想,得分为(11.62±5.03)分,女生高于男生,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大学生营养知识较为缺乏,普遍存在不合理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11.
芜湖某校小学生零食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零食对他们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为了解小学生对零食的进食情况 ,特进行了本次调查 ,为指导他们及其家长合理选择零食提供参考。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一~六年级学生 82 4人 ,男40 7人 ,女生 42 7人 ,年龄 7~ 12岁。1.2 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 ,内容包括学生及家庭一般情况 ,学生对每种零食的喜欢程度和进食频度。所调查的零食种类包括糖果类 (巧克力和一般糖果 )、普通点心 (不含奶油的饼干和糕点等 )、奶油点心 (含奶油的饼干和糕点等 )、油炸类 (虾条、土豆条等 )、动物肉类 (鱼片…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而合理的营养、健康的膳食行为不仅影响儿童的体格、脑和智力发育,也是预防成年期疾病的重要手段.调查表明,上海市浦东新区小学生2004年营养不良率为15.38%,肥胖率为12.86%,表现为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并存[1].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生的早餐和零食问题一直是影响学生饮食行为和体质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早餐对于学生来说更为重要,早餐摄取的食物必须满足学生上午学习的能量和营养所需.然而各国学生不吃早餐或早餐营养不充足的现象十分普遍[1-2],且发展趋势有增无减[3].许多研究认为早餐的质和量可能与儿童的学习成绩、认知能力以及身体耐力有关[4],并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在校行为[5].另外,我国儿童零食行为较为普遍[6],零食可以补充一定量营养素,还可以满足孩子食欲的享受;但零食数量超过一定程度,会影响到正餐营养素的摄入.  相似文献   

14.
了解中国高年级小学生零食消费现状,为开展儿童营养教育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北京、广州、南京、重庆、济南、哈尔滨6个城市的72所小学随机抽取四、五年级小学生12 197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填问卷的方法调查零食消费现状.结果 小学生在家里、学校和其他地方吃零食的报告率分别为96.4%,59.4%和75.5%.小学生在家里最常消费的零食前3位依次为新鲜水果蔬菜、奶及奶制品、谷类(72.0%,71.1%,68.6%),在学校最常消费的零食前3位依次是新鲜水果蔬菜、奶及奶制品、谷类(30.0%,28.2%,23.8%),在其他地方最常消费的零食前3位依次是糖果、谷类、饮料(36.6%,36.2%,35.7%).小学生消费零食原因的前5位依次是好吃、健康/有营养、干净卫生、很多同学喜欢吃和家里人常吃(68.5%,49.3%,42.2%,24.7%,17.8%).结论 四、五年级小学生吃零食现象普遍存在,零食种类不合理.需要开展学生及家长营养教育,促使学生合理消费零食,养成健康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15.
兰州市城区3~6岁儿童零食行为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兰州市3~6岁儿童零食消费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保健与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参考地域分布、经济因素,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兰州市城区5所幼儿园981名3~6岁儿童的抚养人进行零食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97.1%的调查对象有食用零食的习惯,其中限制食用的零食(糖果及果冻、膨化食品、腌制食品、冰淇淋及雪糕等)是该人群主要的零食种类,可经常食用零食中新鲜水果食用频率为65.2%;零食食用频率明确影响正餐的摄入(P<0.05).零食消费行为无性别、年龄及家庭月收入的差异(P值均>0.05),但抚养人的零食相关营养知识、态度、行为与零食选择的关系密切(P值均<0.05).结论 兰州市学龄前儿童零食消费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正确引导其零食消费行为除加强市场监管外,关键在于加强儿童抚养人的零食理念教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营养教育对浦东新区小学生零食知信行的影响效果,为改善小学生零食行为提供依据。方法在浦东新区每街镇抽取2所小学,分别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开展为期3个月的营养教育,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共调查小学生7 276名,营养教育后,城乡地区干预组营养知识知晓率及态度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组零食行为较干预前提高,且整体优于对照组,但城区干预组常吃新鲜蔬果或坚果的比例不到9%;常吃含糖饮料及糕点的比例仍高于10%;在饮料行为方面,城乡干预组常喝果蔬饮料的比例不到20%,而常喝碳酸饮料的比例超过20%。结论营养教育能提高小学生对零食的认知及态度,对零食行为有一定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了解南京市6~18岁中小学生各类零食的消费情况,为开展学生营养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先分层后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择南京市768名6~18岁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表收集零食消费信息.结果 中小学生零食消费率和消费频率基本一致,水果、糕点、奶类、饮料奶类居消费率前4位,消费率依次为99.7%,96.1%,94.8%,94.7%,每周3次以上消费频率分别为93.8%,63.3%,81.4%,54.0%.小学生奶类消费量最高,平均为172.1 g/d;中学生消费量最高的零食为饮料,平均为235.1 g/d.零食提供的能量占每人日摄入总量的27.7%,零食提供各营养素贡献率在16.0%~51.3%,其中营养素贡献率最高的是钙.男生零食提供的能量及营养素比例均低于女生;随着年龄增加,零食所提供的能量和各营养素所占的比例总体上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结论 应加强对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的膳食营养教育,合理选择和消费零食,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在小学生中的知晓率,并参照该指南的零食分类和推荐消费级别对小学生的零食消费现况进行评价,为开展儿童零食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某区14所小学四年级学生共1 770名,通过问卷调查,获取过去1个月内小学生的零食消费情况信息.结果 《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在小学生中的知晓率仅为22.2%.十大类43种零食中,学生消费报告率前10位依次是新鲜蔬果(86.7%)、纯鲜奶(78.6%)、黑巧克力和牛奶纯巧克力(70.2%)、水煮蛋(60.8%)、棉花糖和话梅糖等(56.2%)、蒸煮烤制的红薯或土豆(54.9%)、纯酸奶(52.4%)、豆浆(50.3%)、蛋糕及甜点(49.3%)、无糖或低糖燕麦片、全麦面包、全麦饼干(45.0%).消费频率过量的学生人数所占比例排名前5的分别为蛋糕及甜点(67.9%)、奶油夹心饼干(63.2%)、巧克力派(61.9%)、全脂或低脂炼乳(61.0%)、棉花糖奶糖等(50.8%).结论 小学生对“限量食用级别”和“适当食用”级别的零食消费行为存在严重的消费频率过量现象.学校和家庭要相互沟通,帮助儿童选择合理的零食,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北京市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小学生早餐行为现状,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使用自编问卷,对整群抽取的北京市2所务工人员子弟学校一~六年级579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68.7%的被调查者每天吃早餐,从不吃早餐者占5.4%;82.8%吃早餐者早餐的营养质量较差,营养充足者仅占0.8%;年级、父母早餐频率、对早餐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同的被调查者早餐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小学生不常吃早餐、从不吃早餐现象大量存在,吃早餐者早餐卫生难保障,食物营养结构不合理。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不同体型小学生饮食行为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北京市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儿童的饮食行为状况,为制定儿童肥胖的营养干预措施和进行相关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北京市8所非寄宿制公立小学的二~五年级学生1581名,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对学生进行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分类。采用自行设计的《小学生调查问卷》,对小学生进行饮食行为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北京市不同体型小学生每周吃早餐天数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吃早餐的肥胖学生最高(3.08%);每周只吃1~3d早餐和每周只吃4~6d早餐的超重学生最高(10.00%,14.17%);每天都吃早餐的正常体重学生最高(82.86%)。正常体重、超重、肥胖小学生对早餐食用新鲜蔬菜的应答率呈递减趋势;只有49.32%的北京市小学生每周喝奶≥7次。吃西式快餐≥4次/月、经常或每天晚上睡觉前0.5h吃东西、每周在外就餐≥14次的肥胖学生应答率均最高。大部分学生选择在学校吃午餐(76.80%)。结论北京市不同体型小学生饮食行为状况不同,应努力帮助儿童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使其坚持每天吃早餐、每天喝奶、科学减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