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文献研究、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本研究得出初步结论:微生态失调、免疫功能紊乱属于中医学"邪气"范畴.中医学"邪气"包括了一切可导致人体功能紊乱、内外环境失衡的因素.当人体受到某些异常影响时可使微生态平衡受到干扰和破坏,出现微生态失调,微生物发生定性、定量的或定位的改变,微生物系统的生物屏障作用被削弱,外籍菌或致病菌入侵、定植、繁殖,微生物的一些作用由生理型转变为病理性,形成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产生病原微生物,微生态系统由"正气"状态向"邪气"状态转化.从免疫学角度考察,病原微生物和外来抗原物质等与由于免疫功能失调而产生的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等均归属于邪气.前者为外邪,后者为内邪.其具体表现为菌群密集度增高、菌群多样性降低、优势细菌发生改变,致病菌增加;抗体IgG、IgM、IgA均低下.CD4/CD8比值呈现倒置(0.99),血清补体C3滴度降低. 相似文献
2.
气虚血淤证兼有气虚证和血淤证的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是疾病进展中某段时期病理变化的综合反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多个系统的病变,和免疫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颜德馨等的研究证实,气虚血淤是人体衰老和多种老年病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而近年的大量研究表明,免疫功能紊乱与衰老密切相关。也是老年人易患病的重要原因。因此,对气虚血淤证免疫功能状态的研究不容忽视,现将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由骨代谢障碍所致慢性全身性骨病。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人体内最为复杂且非常重要的微生态系统。现代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系统可有效地调控骨代谢。中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故而人体骨的疾病发生与中医“肾脏”功能的正常与否密切相关。在本文中,结合分子生物学的相关成果“肠道微生态”,论述中医肾经肠道微生态系统调节骨代谢,防治骨质疏松症,最终论述中医学从“肾”论治骨质疏松症的科学性,以期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4.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6)
目的探讨微生态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微生态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普通肠内营养支持,观察2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比值、免疫球蛋白水平以及血清IL-8和TNF-α的变化,比较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对2组胃肠功能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IgA、IgG、Ig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清IL-8、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肠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微生态肠内营养支持能够增强患者的肠道免疫功能,进一步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6.
目的: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简称COPD)急发期患者两种常见中医证型咽部微生态及免疫的研究,探讨中医辨证分型与咽部微生态及免疫的相关性,为中医临床治疗该痰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51例COPD急炭期痰热壅肺型、痰湿蕴肺型患者,进行咽部微生态及免疫功能指标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COPD急发期患者两证型均有咽部微生态失调和免疫功能的低下,两型对比有显著差异.结论:人体咽部微生态和免疫功能指标,可作为研究COPD急发期发病机理及中医辨证分型的依据之一.咽部微生态失调和免疫功能低下是COPD急发期中医辨证分型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肠道微生态失调介导肾脏炎症状态,并促进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是糖尿病肾脏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热邪是导致肾络失衡、癥瘕形成、肾体受损的关键因素,“内热致癥”是糖尿病肾脏病的核心病机,肠源性肾损伤与“内热致癥”病机不谋而合。清热类中药在改善肠道菌群稳态、延缓糖尿病肾脏病进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肾脏病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高发病率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诸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调引起的代谢、免疫、炎症等反应在NAFLD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追溯NAFLD的中医病因,“土壅木郁”理论与其形成密切相关,土壅引起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导致运化失司,进一步反侮木气,引起肝之木气郁滞,久而发展成本病。此外,在本病中,“土壅木郁”所产生一系列症状与肠道微生态失调所致病症相似,故推测“土壅木郁”与肠道微生态失调之间存在联系。此前,我们师承的研究团队关于中医证候客观化的研究对于NAFLD中“土壅木郁”与肠道微生态失调联系的推测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除了二者宏观病理联系,也可以大胆推测中医“土壅木郁”的微观物质改变即表现为肠道微生态失调,但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持,需更多临床实验和技术证实。目前理清二者的宏观联系可为临床治疗NAFLD提供更多新的治疗方法和选择。总体而言,NAFLD的治疗方案可融会贯通中西医,综合择优选择中西医单独或者联合治疗。此外,二者微观联系的探索不仅为中医理论的更加客观化,更具有辨识、可信度奠定基础,也可以将这种联系拓展运用到更多发病机制与肠道微生态和“土壅木郁”有关的疾病中,赋予它新的见解和更多临床运用,以期解决更多疑难疾病。 相似文献
9.
慢支急发期证型与免疫及呼吸道微生态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对慢性支气管炎急发期患者两种常见中医证型的免疫及上呼吸道微生态的研究,探讨中医辨证分型与免疫、微生态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学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02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痰热郁肺型、痰浊郁肺型患者,进行免疫功能及上呼吸道微生态指标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慢性支气管炎急发期患者两证型均有微生态失调和免疫功能的低下,两型对比有显著差异.结论:人体微生态和免疫功能指标,可作为研究慢性支气管炎发病机理及中医辨证分型的依据之一.微生态失调和免疫功能低下是慢性支气管炎急发期及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通量微生物16S核糖体RNA(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呼吸道、肠道菌群的研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目前研究已经发现肠道菌群与肺部囊性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肺部感染等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其中COPD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两者的因果关系尚未被阐明。临床上COPD发病过程通常伴随着厌食、腹胀、便秘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及营养不良的表现,这与肠道菌群失衡密切相关。现代医学认为肠道微生态群主要通过“共同黏膜免疫系统”参与宿主营养能量代谢、免疫防御机制等参与疾病的过程,同时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也可通过远端器官的免疫调节,介导肺部免疫受损,引起肺肠微生态失调,影响COPD的发生发展。COPD在中医上属于“肺胀”范畴,COPD微生态失调的病机与肺、脾、肠密切相关,尤其在水谷精微物质的运化、抵御外邪方面与现代医学关于COPD肠道菌群紊乱的部分机制阐述颇有相通之处。深刻挖掘中医基础理论发现,从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与小肠相通,肺脾太阴同气相求这3个方面可以更好地诠释COPD微生态失调的中医内涵。该文借鉴现代医学关于肺肠道菌群的部分研究成果,探讨其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地屈孕酮联合补肾健脾方对早期先兆流产患者性激素水平、阴道微生态、免疫功能、妊娠结局等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30例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予地屈孕酮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肾健脾方颗粒,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血清性激素水平、阴道微生态变化情况、阴道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以及妊娠结局。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随访统计两组患者妊娠结局。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雌二醇(E2)、孕酮(P)、IL-4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观察组正常阴道微生态的患者多于对照组,细菌性阴道炎(BV)、滴虫性阴道炎(T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清洁度异常者少于对照组,阴道pH值较观察组下降。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4%高于对照组的75.0%,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慢性支气管炎急发期患者两种常见中医证型的免疫及上呼吸道微生态的研究,探讨中医辨证分型与免疫、微生态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学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02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痰热郁肺型、痰浊郁肺型患者,进行免疫功能及上呼吸道微生态指标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慢性支气管炎急发期患者两证型均有微生态失调和免疫功能的低下,两型对比有显著差异。结论:人体微生态和免疫功能指标,可作为研究慢性支气管炎发病机理及中医辨证分型的依据之一。微生态失调和免疫功能低下是慢性支气管炎急发期及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六君子汤加减对晚期胃癌气血亏虚证免疫功能、营养状况及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方法:将86例晚期胃癌气血亏虚证患者按入院单双号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益气养血口服液;观察组给予六君子汤加减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毒副反应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运脾止泻汤结合玉屏散治疗对迁延性腹泻患儿免疫功能及胃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8月本院收治的迁延性腹泻患儿113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55例(西医治疗+运脾止泻汤)和观察组58例(西医治疗+运脾止泻汤+玉屏散).对比两组总有效率、中医症状积分、免疫功能、胃肠道微生态、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CD4+/CD8+、IgA及IgG水平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少于对照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类杆菌数量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呕吐、恶心、脱水等不良反应.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脾止泻汤结合玉屏散可提高迁延性腹泻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可减轻临床症状,具有改善免疫功能及调节胃肠道微生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柴芪通腑方对结直肠癌术后肝郁脾虚证患者免疫功能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 将2020年3月—2021年6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85例结直肠癌术后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术后给予XELOX方案化疗,3周为1个周期,连续化疗6个周期;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柴芪通腑方口服,每个化疗周期连服14 d。观察2组化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HAMD-17评分、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4+/CD8+、IgM、IgG、IgA)、肠道菌群(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和B/E值,统计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化疗6个周期后,2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HAMD-17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CD3+、CD4+、CD4+/CD8+、IgM、IgG、IgA及肠道菌群中乳杆菌数量、B/E值均明显高于化疗前及对照组(P均&l... 相似文献
16.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发生于血管内的一种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其核心病理表现为管壁变硬狭窄、弹性减退,但其发病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当前,大量研究证明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丰度与数量失衡是AS发生发展的关键诱因之一。诸多研究表明,心脉失和、小肠不利及脾气亏虚等诱发AS的病因均可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中医药在调控肠道微生态防治AS方面具有多靶点、不良反应少等优势,且临床效果显著。本文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以中医“心-小肠-脾”轴为切入点,就肠道微生态失衡与AS发病机制进行述评,以明确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参与AS的作用机制,为中医治疗或药物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肠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主要部位,HIV感染影响肠道菌群结构及黏膜屏障功能,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调,是机体免疫功能损伤加剧的重要原因,且肠道菌群与宿主代谢联系密切。前期研究显示,中医药具有调节免疫功能,促进黏膜修复,改善宿主代谢状态,但内在机制不明。笔者通过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与肠道微生态、宿主代谢及免疫功能变化三者关系探讨,提出基于肠道微生态-宿主代谢-免疫功能共变化网络的调控探讨中药治疗HIV/AIDS作用机制研究思路,为中医药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