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拔除体废弃起搏和除颤器电极导线的建议——适应证、设备要求及人员训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1,15(3):147-149
从 2 0世纪 90年代开始 ,各种拔除电极导线的专用器械不断问世、发展并应用于临床 ,使得拔除电极导线的数目及开展电极导线拔除的医疗单位逐渐增多。虽然这方面的临床经验不断积累 ,但国内尚缺少标准化的有指导性的资料作为参考 ,为与国际接轨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委员会参考PACE杂志发表的《拔除慢性经静脉置入的起搏及除颤器电极导线的建议》(RecommendationsforExtractionofChronicallyImplantedTransvenousPacingandDefibrillator… 相似文献
2.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4,(2)
<正>起搏电极拔除(lead extraction)技术迄今已经走过40年的发展路程。从草创的20世纪60年代,到奠基的80年代,再到业已成为独立技术的今天,众多学者在这一领域投入了极大精力,展现出了非凡才华。从操作技巧到专用器械,从简单的徒手牵引到激光鞘的临床应用,可谓群星闪耀、熠熠生辉。笔者将沿着电极拔除技术的沿革为大家梳理这一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及最新进展。1萌芽之中1958年,瑞典成功进行了世界首例全埋藏式起搏 相似文献
3.
起搏电极导线拔除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起搏电极导线拔除技术的临床应用马坚王方正拔除起搏电极导线是治疗起搏器埋置术后某些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方法[1,2]。由于电极导线在埋置后1~2个月便被胶原纤维组织包绕,并与血管和心腔内壁粘连,致使电极导线难以拔除[3]。以往临床上曾应用过多种拔除方法,但... 相似文献
4.
拔除体内废弃心脏起搏导管的体会毛家亮,章隆泉(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上海200001)留置体内的废弃心脏起搏导管会给患者带来种种危害,如何处理颇为棘手,国内鲜见报道,现将我院成功拔除8例这类导管的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8例患者中男5例...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经静脉拔除His束起搏电极导线的安全性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 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Medtronic SelectSecure 3830电极导线拔除患者,His束电极导线植入时间>3个月。统计分析His束电极导线拔除的原因及指证、成功率、拔除工具的应用、拔除再植入His束区域的情况。结果 17例His束电极导线拔除患者,其中男性9例(52.9%);年龄(59.5±18.4)岁。电极导线拔除指证:囊袋感染患者13例(76.5%);非感染患者4例(23.5%),其中电极故障2例(11.8%),电极穿孔1例(5.9%),上腔静脉闭塞1例(5.9%)。17例均成功拔除所有电极导线,成功率100%,1例(5.9%)His束电极拔除术中出现脑梗症状。17例中1例有2根His束电极植入,共拔除His束电极导线18根(43.9%),电极植入时间为(19.6±16.5)个月。其中13根(72.2%)His束电极导线通过徒手逆时针旋转拔除,其余5例(27.8%)His束电极导线通过下腔装置拔除。植入时间<12个月的His束电极导线7根(38.9%)...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永久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电极导线经静脉途径拔除的影响因素。方法对80例永久起搏器或ICD顽固性感染患者的157根电极导线进行拔除,先采用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未成功的换经下腔静脉途径拔除。分析电极置入时间长短、电极类型、患者年龄对拔除成功率的影响。结果拔除心房电极导线63根,右室电极导线75根,左室电极导线9根,ICD电极导线10根。拔除成功率100%。置入1年内、1~5年、5~10年、以及10年以上的电极导线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的成功率分别为100%、86.4%、76.2%以及43.5%。不同电极类型及不同年龄患者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电极导线的成功率无差异。结论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永久起搏器或ICD电极导线的成功率较高,且不受电极类型及患者年龄影响,但随着电极置入时间的延长,其成功率降低。 相似文献
8.
一种简易的永久起搏电极导线拔除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简易的永久起搏电极导线拔除法任自文1刘跃森2韩瑞丰2钟尹元2苑克正2苏子德2目前,拔除永久起搏电极导线有一种特殊的进口器具,效果可靠但价格昂贵,我国绝大多数医院尚不具备这种条件。最近,笔者用一种简易的方法帮助山东聊城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成功地拔除了1... 相似文献
9.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7,(4)
目的比较植入式电极导线和临时起搏电极导线行临时心脏起搏(TCP)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行TCP的患者33例分为研究组(n=19)和对照组(n=14)。研究组采用植入式电极导线外接永久起搏器行TCP;对照组采用传统临时起搏电极导线行TCP。比较两种导线行TCP的阈值、脱位率及总费用。结果研究组10例使用主动电极导线,9例使用翼状被动电极导线,未发生脱位,对照组使用电极导线为(BARD0071539,6F型),脱位4例,均经重新定位。两组TCP 24h后的起搏阈值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TCP术后住CCU病房的时间少于对照组[(0.6±0.4)d vs(3.2±1.3)d](P<0.05),总费用少于对照组[(4 587±398)元vs(7 636±567)元](P<0.05)。结论应用植入式电极导线比临时起搏电极导线行TCP更安全、实用、经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心脏起搏主动与被动电极导线在拔除的手术时间和并发症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进行电极导线拔除的病人共109例,去除除颤电极导线患者8例,未使用工具拔除患者54例,剩余47例,共77根电极导线,其中主动电极导线31根,被动电极导线46根,其中22根使用锚定钢丝拔除,55根使用针眼圈套器拔除。比较两种电极导线之间的手术时间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拔除原因无明显差异。在未进行电极导线使用年限匹配的情况下,主动电极导线的拔除时间明显减少[(46.74±17.95)min vs(56.41±19.61)min,P=0.031],心房主动电极导线的拔除时间较被动电极导线明显缩短[(30.42±10.84)min vs(52.90±19.82)min,P=0.009],在心室电极导线中,两种电极导线的拔除时间无明显差异[(51.50±16.89)min vs(59.36±19.34)min,P=0.137]。主动电极导线的使用年限较短[(4.60±3.64)年vs(10.27±4.26)年,P<0.0... 相似文献
11.
朱中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1,15(3):145-146
多年来 ,由于心脏起搏及置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患者的增加 ,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了心内废弃电极导线的问题。由于每一位起搏医生都将面临这一问题 ,因此如何处理心内废弃电极已成为心脏起搏后期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 ,文献中对心内废弃电极的处理有很多讨论[1~ 5] ,但由于拔除废弃电极 ,特别是在心腔内存留较久及感染的电极尚有较高的并发症及死亡率 (2 % ) ,因此对拔除心内废弃电极导线都采取极为慎重的态度 ,充分权衡其利弊方能做出决定。对感染的心内电极导线及不拔除电极难以使切口愈合的患者 ,则必须拔除电极 ,而对非… 相似文献
12.
目前心脏起搏/除颤器的使用寿命短和导线技术存在诸多问题,科学家在不断探索起搏器能量及无导线技术。现在正在试验和试用的技术有:①经体表无线传输能量的心脏起搏研究:有电磁传输方式和超声传输方式,此两种方式虽然稳定夺获心脏,但无法解决能量传输中的太大能量损耗问题。②生物"自发电"起搏器研究:有酶生物发电技术和纳米发电技术,这两种技术尚处于研发阶段。③"种植"式无导线微型起搏器:最大的核能技术虽然能解决无导线和寿命问题,但由于核能固有的缺点,使得该技术不能获得广泛接受;由于电子技术的微型化,使得微型化的起搏器研制成功。目前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④无导线除颤器的研究:有完全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和经皮置入式血管内除颤器,这两种除颤器都显示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静脉途径拔除心腔内存在赘生物的起搏和除颤电极的可行性、安全性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995年1月至2011年8月期间,经静脉途径移除的、且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存在心腔内赘生物的起搏和除颤电极导线患者资料,通过总结电极拔除术中、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期内感染的复发情况,评价经静脉途径拔除心腔内存在赘生物的起搏和除颤电极的可行性、安全性。结果在152例移除电极导线的病例中,经静脉途径移除、且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存在心腔内赘生物6例,共成功拔除电极导线16根(一根为ICD除颤电极),手术操作过程无死亡发生。1例拔除导线即刻出现急性心包压塞,1例术后出现不需外科干预的肺栓塞。结论对于大的中心、有经验的术者,借助特定的工具经静脉途径拔除心腔内存在赘生物的起搏和除颤电极导线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植入型心脏起搏器的适应证及起搏方式选择的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脏起搏学组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1999,3(2):138-139
一、适应证植入型心脏起搏器的适应证主要是“症状性心动过缓”。所谓症状性心动过缓是指由于心率过于缓慢,导致心排出量不足及重要器官和组织灌注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特别是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症状,如晕厥发作、近似晕厥、黑等,以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疲乏,体...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激素释放电极导线(steroid eluting lead,SEL)和铱分型镀覆电极导线(fractally iridium coated lead,FICL)的起搏阈值和阻抗的变化,本研究回顾分析了2种导线术中、术后1和3个月的起搏阈值和阻抗的变化情况,并进行了比较。2001年1月~2003年12月置入的各种起搏器495台及配套的各类心房、心室起搏导线717根,其中509根为SEL,另208根为FICL。结果:FICL组术中起搏阈值显著低于SEL组(0.40±0.24V vs0.46±0.27V,P<0.05),术后1和3个月FICL组也低于SEL组,但无显著意义。FICL组术中阻抗显著高于SEL组(843±382Ωvs524±210Ω,P<0.01)。术后1和3个月也高于SEL(分别为714±263Ωvs520±241Ω;694±176Ωvs515±227Ω,allP<0.05)。结论:SEL和FICL均为低能量起搏电极导线,并可大幅度降低起搏能量消耗。FICL的感知和起搏功能可长时间保持稳定,并具有独特的感知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经胸横切口暴露头静脉及使用导引钢丝、静脉鞘管引导放置起搏电极导线的成功率及临床意义.方法 220例具备起搏治疗指征的病人,在右上外侧胸部做横切口分离头静脉,当经该静脉直接送入起搏电极导线有困难时,在导引钢丝及静脉鞘管的引导下送入电极导线.如果经以上方法均不能顺利放置电极导线,则经切口内穿刺锁骨下静脉送入电极导线.起搏器埋藏在头静脉切口内侧的皮下囊袋内.结果横切口同样能良好地暴露头静脉.此外,当需要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时,直接经该切口内穿刺不但方便,而且减少创伤.直接经头静脉放置单腔及双腔起搏器电极导线的成功率分别为71%及58%,加用导引钢丝及静脉鞘管后成功率分别提高到94%及88%(P值均<0.01).结论经胸做横切口分离头静脉结合使用导引钢丝及静脉鞘管技术可显著性提高经头静脉放置起搏电极的成功率,减少锁骨下静脉穿刺及相应的并发症,并方便起搏器的放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入组195例具有植入起搏器适应证患者,术前随机分为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RVOT间隔起搏组(A组)和翼状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B组),两组中每例入选患者均分别行RVA和RVOT两个部位起搏测试,最后固定于相应的位置。比较两组术中手术时间、起搏参数、起搏QRS波宽度、手术成功率及起搏3个月、1年和2年后电极导线参数的变化。结果 A组99例,B组96例。两组起搏后QRS波宽度明显大于起搏前,B组起搏QRS波时限长于A组(176.46±24.54 ms vs 165.45±22.78 ms,P=0.001)。用于固定RVOT间隔部的曝光时间长于RVA。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相似,R波振幅术后2年内及两组间无差别。术中A组起搏阈值高于B组(0.71±0.30 V vs0.56±0.19 V),术后2年内起搏阈值两组内及组间无差异。术后3个月时阻抗下降,A组的阻抗低于B组并持续整个随访期间。术后2年内超声心动图参数组内及组间无差别。结论采用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进行RVOT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卢才义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4,18(Z1):41-47
1心脏起搏治疗的传统适应证(心律失常适应证)
在各种临床指南中,对心脏起搏治疗的传统适应证分为如下三类:Ⅰ类,起搏治疗明显有益且临床专家意见一致.Ⅱ类,起搏治疗利大于弊,但临床专家意见有分歧.Ⅲ类,起搏治疗证据不足且临床专家意见一致.这些只是临床适应证原则,具体适应证内容还应体现到对各种临床心律失常的处理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73岁,因“上腹胀痛不适3月余”入院,诊断“横结肠腺癌”拟行外科手术。患者2年前曾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安置双腔起搏器,术前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24 h时间RR间期散点图出现多层变化与患者是否清醒或活动有关,相应的Lorenz-RR散点图示出现相应变化,且起搏频率的上、下限边界消失。逆向出不同时段心电图,主要表现为“白天”出现“大量”的P波过感知现象的起搏心电图,推测可能为“起搏电极导线破损”所致的起搏功能障碍,经X线胸部影像证实其推测。患者通过更换心室起搏电极导线后,起搏功能恢复正常,顺利完成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20.
置入双腔起搏心脏复律除颤器及经腋静脉送入心内电极的初步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评价新型双腔起搏心脏复律颤除器抗室性心律过速/心室颤动(室速/室颤)及心动过缓起搏的临床效果,了解经腋静脉送入心房及心室电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7例室速及(或)室颤同时伴有心动过缓患者接受了双腔起搏心脏和颤器治疗,其中冠心病5例,扩张性民肌病2例,心房及心室电极均在X线秀视,静脉注入造影剂指导下,直接穿刺腋静脉,从该静脉送入,结果 脉冲发生器埋在左上胸皮下5例,埋在胸大肌与胸小肌之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