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例1患者女、70岁,因反复晕厥入院。门诊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V1导联连续记录(图1A)示:窦性心律,心率83bpm。下传心室QRS波呈左、右束支阻滞型,且不固定比例交替。同时PR间期亦呈长短交替,长短PR间期差>0.06s,其中右束支阻滞型QRS波前PR间期长,约0.16s,左束支阻滞型QRS波前PR间期短,约0.08s,两者形成十分固定的"匹配"关系。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记录还出现较长时间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及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其前也分别呈现固定的长短两种PR间期(图略),上述情况可以排除室性期前收缩,考虑为房室结双径路,快径路经左束支下传心室,慢径路经右  相似文献   

2.
讨论本例仰卧起坐20次后即刻描记的心电图出现长P-R间期,其特征为P-P间期基本规则的情况下,间歇出现短长P-R间期,互差260~280ms。长短P-R间期呈跳跃式传导,提示存在一条不应期长传导快的快径路,另一条为不应期短传导慢的慢径路。一般情况下,房室传导均由快径路下传,两条径路很少同时表现。但在特定环境下,窦性P波连续经慢径路下传,且从慢径路下传的P-R间期没有进行性延长,而是缩短或不变,国内学者认为,这是双径路间的隐匿性折返连续发生构成的双径路蝉联现象。由于房室结内存在着传导性能不一致的功能性分离…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50岁。因心悸、胸闷2周就诊。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心率93次/min,P—R间期0.14s,可见提前出现的房性P’波,偶联间期固定呈三联律,部分未下传激动心室,代偿间期不完全。R5.8、15\18分别为房性P’波下传激动心室所致,P’-R间期0.54s,QRS波群前均见P^-波,P^--R间期0.10s。ST段水平型压低0.05~0.10mV,T1.11负正双相。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房性期前收缩三联律(部分未下传),房性反复搏动揭示房室结双径路,  相似文献   

4.
《心电学杂志》2009,28(3):194-194
上、下两行MV1系相隔近2min记录。上行显示窦性基本P—P间期0.92s,长P—P间期1.82s为基本P—P间期的2倍,存在二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窦性下传QRS波群呈rSR′型,时间0.12s,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可见提前出现的P′-QRS-T波群(P2′、P5′),其偶联间期相等,下传QRS形态与窦性QRS形态略异,为折返型房性期前收缩伴轻度心室内差异性传导。可见提前或延迟出现与窦性QRS形态一致或略异的QRS—T波群,如R3、R4、R7、R9,这些搏动的形成有两种可能: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84岁。临床诊断:高血压、冠心病。图1为动态心电图Mv1导联连续记录,示窦性心律,其中箭头所示为未下传房性期前P波。QRS波呈多种形态并规律性变化:①QS型,P-R间期200ms,QRS宽度160ms;R1、6、7、12、13、18为窦性正常下传心室;R5、11、17为下传房性早搏均呈完全左束支阻滞型;②rs型,P-R间期200ms,QRS宽度100ms,(R2、8、14)QRS波正常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房室结双径路传导引起的心电图表现及其形成机制.方法 对27例患者动态心电图中出现的房室结双径路现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房室结双径路传导表现为9种心电图特征:顺向房室传导呈跳跃现象,无心房回波,呈不典型文氏现象及反文氏现象;顺向房室传导呈跳跃现象,伴心房回波,呈不典型文氏现象;顺向房室传导呈跳跃现象,隐匿性逆传快径路连续发生蝉联现象,貌似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诱发慢-快型或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下部共同通道阻滞不中止折返环;窦性P波分别经快、慢径路传导致心室双反应(即房室结双径路的1∶2传导现象);经慢径路或慢快径路交替顺传、旁道逆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结论 动态心电图上P-R间期呈跳跃现象提示存在房室结双径路.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33岁。反复发作心悸15年,近1周频繁发作入院。体检未发现异常,常规心电图可见房性期前收缩,偶有未下传,动态心电图(图1)记录到一段长RP-和P-R间期的心律,RP-360ms>P-R300ms,心室率85次/min,R-R之间可见P-波,随后发生1次房性期前收缩诱出室上性心动过速,前4个QRS波呈室内差异性传导,HR171次/min,CM1的QRS波终末部可见伪“r′”波。食管电生理检查采用程控期前刺激,步长-10ms,用S1S2400ms、S2S3380ms程扫,当S2S3进入290ms时,S3R3由280ms跃增至380ms,骤增100ms,房室传导曲线跳跃中断,诱出长RP-和长P-R间期的心电图形(图2…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67岁。有阵发性心动过速史10年余。图1为12导联同步记录中的Ⅱ导联。奇数P波为窦性P波,P—R间期0.11s。偶数P波较窦性P波短小、直立,为房性期前收缩,偶联间期0.55s,呈二联律。P’-R间期0.11s,下传的QRS波呈交替性室内差异传导。各导联T波低平。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LGL综合征;③房性期前收缩二联伴交替性室内差异传导;④T波改变。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30岁,因反复心前区不适就诊,既往有反复心动过速史。心电图(图1)是Ⅱ导联连续记录,示窦性P波规律出现,PP间期920-1050ms。提前出现的P’为房性期前收缩,P’R间期长短不一,呈周期性逐搏延长的文氏型改变,P’3,下传受阻,随后的P’4R  相似文献   

10.
1 临床资料与心电图分析患者女性 ,2 0岁 ,临床诊断 :甲状腺机能亢进。近期突感心前区心悸不适就诊。心电图 (附图 )为Ⅱ导联连续记录 ,示窦性P波规律出现 ,PP间期 65 0~ 72 0ms,提前出现的P′波(Ⅱa 条P3、Ⅱb 条P1,5,9)为房性期前收缩。在Ⅱa 条第 1,2、4 ,5、6,7、9,10、11,12个QRS波 ,Ⅱb 条第 4 ,5、6,7、8,9个QRS波呈二联律型 (R1R2 ) ,R1形态一致 ,呈R型 ,PR1间期 160ms,R2 形态多变 ,酷似室上性或室性期前收缩 ,但PR2 间期固定 ,时间 5 5 0ms,系激动同步循快、慢径路 1∶2下传引起的双重性心室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预激综合征患者发生l:2房室传导时的电生理表现及形成机制。方法 分析在心内法和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中发现的3例预激综合征1:2房室传导和1例1:2室房传导现象。结果 电生理改变为:①心房期前收缩偶联间期缩短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两次心室激动,QRS波群第1次呈预激型,第2次呈束支传导阻滞型,R2与R2′波之间无P波;②心房期前收缩偶联间期缩短10ms,出现突然延长的S2-R2′间期,表明存在房室结双径路传导;③房室结慢径路传导延缓程度不够,两条径路未形成足够的传导时间差,因激动无法脱离下部共同径路或心室肌不应期,致l:2房室传导被掩盖;④一次室性期前收缩后出现两次激动顺序一致的旁道逆传性心房激动,并诱发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结论 ①预激综合征患者存在房室结双径路传导是引起传导显著缓慢、形成l:2房室传导的主要原因;②l:2房室传导较少见,是因为旁道与房室结的传导速度之差不够大,致沿房室结下传的激动难以脱离心室不应期。此外,旁道和房室结两条径路之间的隐匿性折返也是激动无法再次下传的重要原因;③出现显著晚于V波的H2波表明两条径路发生了同步传导,虽然未形成R2波,但可称为隐匿性l:2房室传导。  相似文献   

12.
例1 患者男性,14岁。临床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Ⅱ和V1导联同次不同步记录(图1)示窦性心律,心率为97次/min,呈持续2:1房室传导。下传的心室波呈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型交替,P—R间期亦呈长(0.30s)短(0.20s)交替。提示房室结快慢径路纵行分离,快径路经左束支下传心室,慢径路经右束支下传心室,未下传的P波为房室结快慢径路顺传同时受阻所致。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2:1房室传导阻滞,左右束支交替传导阻滞,P—R间期长短交替。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71岁。病史、体检及临床诊断不详。心电图V1导联(图1A、B)示:窦性心律,P—P间距0.56s.心率104次/分,P—R间期0.16s,QRS波时限及形态正常。图中可见一系列提前出现的P′-QRS波,其偶联间期各异.当R—P′间期在0.20s、0.52s时.P′-R间期分别为0.20s、0.16s.此时上述P′波下传的QRS波时限正常,其形态也与主导心律的相同或基本相同。当R—P′间期为0.16s.其P′-R间期分别为0.60s、0.32s、0.56s(图1AP′1及图1BP′1、P′3).此时图1A与图1B中的P′3下传所产生的QRS波呈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改变。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动过速;②频发房性期前收缩(PVS)伴房室结多径路.并慢径路下传时,呈4相室内差异性传导。  相似文献   

14.
本例Ⅱ导联心电图表现为:(1)窦性P-P间期基本规则时,其P-R间期逐搏延长。最初3—4次心搏之P-R间期延长量较少,提示快径路内呈不典型文氏现象,文氏周期最后一次心搏之P-R间期显著延长,提示激动由快径路转为慢径路传导。(2)每当P-R间期显著延长时即诱发一系列快速的P~-波,频率136次/min。每两个P~-波下传1个QRS波群。提示房室交接区内折返激动在顺向传导时出现2:1阻滞。(3)按窦性P波的出现规律,上行R_4的T波终末部应出现窦性P波。故而R_4之折返激动欲夺获心房至少应赶在T波终末部之前出现;但仔细观察R_4之ST-T既未发现窦性P波亦未  相似文献   

15.
闾文德  李晶 《心电学杂志》1998,17(4):225-226
患者男,12岁。健康体检发现心律不齐而查心电图。Ⅱ导联连续描记心电图(附图)示:窦性P-P间期轻度不规则(0.66—0.72s),P-R间期仅0.11s,其后继以形态、时间正常的QRS波群,呈qRs型,s波有时极小而难显现。另可见频发房性期前收缩,P′波呈负相或负正双相,P′-R间期约0.11—0.12s,QRS波群同窦性者,每个期前收缩后0.60s处又出现一提前之室上性QRS波群,其前后无相关P波,推测该QRS波群亦与其前房性期前收缩相关,可能为房性期前收缩经房室通道缓慢下传心室。夹有连发两次“期  相似文献   

16.
本例窦性P-P间期基本规则约0.94s,P-R间期0.16s,QRS波群呈室上性型,Ⅰ导联ST段水平压低0.1mV,T波倒置,可见频发提早出现P'-QRS-T波群,从EB导联中可见房性期前收缩下传时P'-R间期和QRS形态不一,上行第1个房性期前收缩P'-R间期和QRS形态正常,而第2个房性期前收缩下传时P'-R间期0.28s,R-R间期0.56s,QRS波群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可能系激动在房室交接区传导延缓,当激动到达左束支时,左束支仍处于相对不应期,而右束支已恢复传导,传导时间互差≥0.04s,属右束支裂隙现象,或房室交接区存在马海姆纤维型预激,下行中两…  相似文献   

17.
例1患者女性,72岁。既往有冠心病史。来我院查心电图(图1A)示:窦性心律,心率97次/分,P—R间期为0.18s,P’波为房性期前收缩,第1个P'-R间期为0.48s,其后的窦性P波下传时P—R间期依次为0.34s、0.32s、0.24s、0.18s,第2个P’波为阻滞型房性期前收缩。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房性期前收缩后出现房窒传导的反文氏现象;  相似文献   

18.
1 心电图资料 患者男,67岁。临床诊断:脑出血。图示窦性心律匀齐,R-R间期0.68s,频率89次/msin。P波下传心室时呈CLBBB型,上行P′3为房性期前收缩(PAS)下传心室,仍呈CLBBB型,其后R-R间期为0.80s,窦性QRS形态变为正常,之后的窦性QRS仍呈CLBBB型,P′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72岁,因心跳气短而住院。临床诊断:冠心病,心功能四级。 附图为Ⅱ、V_1导联ECG。Ⅱ导联P波直立,P—R间期0.16s,QRS0.12s,为CLBBB型。可见提前的房性异位P波(房早),联律间期0.34~0.39s之间。R_3后的房性异位P′波的联律间期0.36s,其前的R—R间期0.70s,房早P′波能下传心室。从第二个房性异位P′波开始均未下传,因为其前的R—R间期长达0.80~  相似文献   

20.
刘光侠 《心电学杂志》1997,16(4):235-236
患者女,26岁,妊娠32周,因突发心悸6h就诊。体检:BP14/10kPa(105/75mmHg),心率156次/min,心律不齐,心前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超声心动描记术示各房室大小正常,瓣膜未见异常。附图(Ⅱ导联)示:P波倒置,P'-P'间期一致,均为0.32s,心房率180次/min,QR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P'-R间期由短逐渐延长,即由0.12→0.14→0.22→0.22s(或→0.24s),然后脱漏,呈5:4或6:5下传形成一文氏周期,在P'-R间期逐渐延长过程中,显示出0.02s与0.08s两种不同的增量,相差达0.06s,提示室上性激动分别由快径路与慢径路交替下传。心电图诊断:房性心动过速,房室结双径路文氏型传导。 讨论 房室结功能性纵向分离形成的快、慢径路传导常使房室传导文氏现象更为复杂,其特点是:(1)文氏周期中P-R间期可分长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