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测定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的QT离散度 ,研究左心室肥厚病人QT离散度的变化及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选择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者 45例 ,高血压不伴左心室肥厚者 40例 ,健康人 40例 ,测定QT离散度。结果 ①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的QT离散度高于高血压不伴左心室肥厚组和健康组 (6 0 .5 6± 13 .15 ,45 .2 4± 11.0 9,38.18± 9.2 8,P <0 .0 1)。②高血压不伴左心室肥厚组QT离散度高于健康者 (4 5 .2 4± 11.0 9,38.14± 9.2 8,P <0 .0 5 )。结论 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者QT离散度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逆转后QT离散度变化。方法 :46例伴左室肥厚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观察心室逆转前后的QT离散度 (QTd)及较正的QT离散度变化 (QTcd)。结果 :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经治疗逆转后QT离散度减小 (P <0 .0 0 1) ,且左心室肥厚减小程度与QTd及QTcd减少程度呈正相关(r =0 .2 8,P <0 .0 5 )。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逆转后QT离散度改善。  相似文献   

3.
梁华文 《四川医学》2004,25(12):1318-1318
目的 分析 60例 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患者的QT离散度 (QTd)。方法 以 47例单纯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者与 3 0例正常人的QT离散度 (QTd)作对照。结果  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者QTd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病人 ( 82 .71± 12 .8vs 65 .2 4± 8.5 1ms ,P <0 .0 5 )及血压血糖正常者 ( 82 .71± 12 .8vs 43 .72± 11.1ms ,P <0 .0 5 )。结论  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者QTd明显升高 ,可能是本病患者易发生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104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根据有无心肌缺血发作和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及节段性室壁运动障碍,分为单纯高血压左室肥厚(LVH)(A组)、伴心肌缺血组(B组)和伴发冠心病组(C组),观察三组的QT离散度(QTd)、Tei指数、心律失常(VA)发生率。结果:B组和C组与A组比较,QTd与QTcd明显延长,Tei指数明显增高,VA发生率也明显增高。结论:QTd可作为预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预后的有意义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118例冠心病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以无血管狭窄者为对照组 ,以冠脉血管狭窄程度 6 0 %~ 10 0 %者为观察组。测定QT离散度 ,再把观察组按有无心衰分为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的QT离散度分别为 38± 11ms和 5 4.1± 2 2 .3ms(P <0 .0 0 1)。有、无心衰组的QT离散度分别为 6 2 .1± 2 0 .2ms、5 0 .3± 2 7.8ms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心电图QT离散度的改变与心肌缺血的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QT离散度的特征及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95例原发性高血压与40例正常人均行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测量QT离散度(QTd)和改良法校正的QT离散度(QTlcd)。结果:高血压左室肥厚组(41例)的QTd和QTlcd明显大干正常组(40例)和高血压无左室肥厚组(54例)。结论:高血压患的QTd和QTlcd与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呈正相关,高血压左室肥厚的QTd与左室肥厚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黎龙琼  黄瑞  黄岚 《重庆医学》2002,31(2):118-119
目的 为了探索冠心病患者PTCA及支架植入术前后QT离散度的改变。方法 我们对 10 0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双支、三支冠脉狭窄≥ 70 %的患者 ,对其中 6 0例行PTCA及支架置入术及未行手术而药物治疗的 4 0例患者及正常对照组 5 0例 (冠脉造影正常 )均行心电图QT离散度测量。结果 冠心病患者PTCA及支架置入术后QT离散度较术前及药物治疗组减小 (P <0 0 5 )。结论 QT离散度对判断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测定高血压患者QT离散度及倍他乐可对它的影响。方法 :对 10 0例高血压患者和 3 0例健康人作QT离散度测定 ,在高血压患者中随机抽取 5 0例进行倍他乐可治疗 ,并和未治疗组 5 0例作为对照。结果 :①高血压患者的QT离散度明显高于健康人 [( 4 1 48± 8 92 )msvs ( 3 5 3 5± 9 62 )ms ,P <0 .0 5 ] ;②左室肥厚者的QT离散度明显高于无左室肥厚者 [( 5 9 46± 8 94)msvs ( 3 8.71± 9.3 6)ms ,P <0 0 1] ;③高血压患者伴心律失常者明显高于无心律失常者[( 5 7 66± 9 5 3 )msvs ( 4 1.71± 8 45 )ms ,P <0 0 5 ] ;④经倍他乐可治疗后其QT离散度明显缩短。结论 :高血压左室肥大和心律失常者QT离散度明显增加。倍他乐可治疗可使QT离散度明显缩短 ,有利于防止恶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重量与QT离散度的相关关系。方法 根据超声心动图标准 ,将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伴左心室肥厚与不伴左心室肥厚 2个亚组 ,分析其标准 1 2导联心电图 ,计算QT离散度 ,对比两个亚组的QT离散度 ,对左心室重量与QT离散度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QT离散度与左心室重量呈线性相关 (r =0 .3 ,P <0 .0 0 1 )。高血压病伴左心室肥厚组与不伴左心室肥厚组比较 ,前者QT离散度明显增大。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越重 ,QT离散度越大。结论 QT离散度与左心室重量存在线性相关 ,左心室肥厚 ,而不是高血压 ,导致QT离散度增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20T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在高血压伴和不伴心肌肥厚病人中心肌灌注情况,并讨论其灌注异常的原因方法对85例疑冠心病病人进行201T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灌注异常者均在显像后1个月内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在高血压伴心肌肥厚组(85.7%)中,灌注异常率较无高血压组(39.3%,P<0.01)和高血压无心肌肥厚组(61.2%,P<0.05)显著半定量评分均较无高血压组(P<0.01)和高血压无心肌肥厚组(P<0.05)显著;灌注异常病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率(9/18)比高血压无心肌肥厚组(3/19,P<0.05)和无高血压组(0/13,P=0.044)显著.高血压无心肌肥厚组的半定量评分较无高血压组显著(P<0.05),灌注异常病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率与无高血压组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高血压心肌肥厚病人201TI心肌灌注异常的发生率较高.其灌注异常不仅可能由冠脉大血管病变所致.而且还可能由冠脉小血管病变所致.  相似文献   

11.
心肌灌注显像测定犬的梗塞心肌和存活心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比较在不同介入因子影响下 ,SPECT所测犬的梗塞心肌和存活心肌。方法 :选择 12只杂种犬建立心梗模型 ,2 4h后给予 1.0mg硝酸甘油介入后行SPECT心肌灌注显像测出心梗面积。第三日将犬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给予潘生丁介入后显像 ,另一组在常规静息状态下显像 ,分别求出心梗面积 ,显像结束后处死动物 ,采用与SPECT相似的方法 ,获得坏死心肌占左室心肌的百分比。结果 :病理性心梗面积为 17.80 %±3.0 7% ,硝酸甘油介入 ,静态状态下 ,潘生丁介入时SPECT心梗面积分别为 :19.98%± 3.16 %、2 5 .5 3%±3.91%、31.82 %± 2 .81%。硝酸甘油介入所测心梗面积最接近病理性心梗面积 (P >0 .0 5 )。静态状态下 ,潘生丁介入显像与硝酸甘油介入显像相比较后时心梗面积中有 2 1.5 2 %± 4 .8%、37.80 %± 4 .5 %的部份被认定是缺血尚存活心肌。结论 :利用硝酸甘油介入显像可以改善静息状态下及潘生丁介入的SPECT显像估测心梗面积的误差 ,提高缺血存活心肌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perfusion defectswith 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MCE)could be a promising tool in th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With the im-provement of microbubble contrast media and correspond-ing develop…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45例心肌梗塞患者~(201)T1心肌灌注显象结果。其中15例~(201)T1运动心肌显象和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两者符合率分别为85.7%和71.4%。31例心肌梗塞患秆~(201)T1运动显象和心电图对同时伴有心肌缺血的发现率分别为87×和70%。结果表明~(201)T1净态显象对心肌梗塞,~(201)T1运动显象对心梗是否合并缺血的诊断率明显高于静息和运动心电图。观察心脏大小也有助于估计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与非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酶学变化与梗死量的关系及意义。方法观察老年组与非老年组AMI血清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丙酮酸激酶(PK)、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a-羟丁酸脱氢酶(HBDH)活性-时间变化,计算其心肌梗死量。结果其中老年组56例AMI分别为(44.2±19.2)CK-g,(40.2±18.6)CK-MB-g,(38.2±18.5)PK-g,(46.1±21.4)COT-g,(49.5±23.4)LDH-g,(44.8±20.4)HBDH-g;非老年组69例AMI分别为(34.8±17.1)CK-g,(32.9±15.7)CKMB-g,(30.5±15.8)PK-g,(38.4±17.4)GOT-g,(40.9±20.7)LDH-g,(36.5±18.8)HBDH-g,老年组心肌梗死范围较大,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定量判断AMI范围的大小,有助于早期判断其病情变化倾向、评价治疗措施及预后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DEST)观察正常人和心肌梗塞(MI)病人的无痛性心肌缺血(SMI)反应。方法DEST采用分级负荷方法,并与同期的多巴酚丁胺心电图负荷试验(DECG)对照。结果静息状态和DEST中正常组和MI组在血流动力学指标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组内各指标差异,P<0.01)。静息状态和DEST中MI组室壁运动指数(VMI)分别为1.28±0.16vs1.45±0.17(P<0.01)。DECG和DEST对SMI检出的敏感性分别为45%和90%(P<0.01)。结论DEST检出MI病人SMI发作敏感性高,特异性亦高,具有较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丹参酮停跳液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离体大鼠工作心模型,研究丹参酮的心肌保护效果,并与异搏定作对比。心脏于28℃下缺血停跳60min再灌注30min。实验均分三组:A组为对照组,停跳液为Thomas液;B组和C组为分别在Thomas液中加丹参酮(5mg/L)和异搏定(0.5mg/L)。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心功能恢复率优于对照组,同时减少再灌注期心肌丙二醛产生和冠脉回流液中乳酸脱氢酶含量,心肌超微结构改变也和上述结果相一致。而且丹参酮的心肌保护效果优于异搏定。作用机理与减少氧自由基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情感障碍的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目的 探讨情感障碍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的影响。(2)方法 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把147例AMI病人分为伴有抑郁症组和不伴有抑郁症组;伴有抑郁症组病人再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治疗组进行干预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SDS评分,对照组不进行心理干预治疗。(3)结果 147例AMI病人中伴有抑郁症者57例,占38.1%,伴有抑郁症的AMI病人病死率为12.5%,明显高于不伴有抑  相似文献   

18.
用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术检查163例心肌梗死患者,27例冠心病患者和23例正常人。结果显示:①心肌梗死患者心室相角程明显宽于正常人(P<0.001)和冠心病患者(P<0.001);②心肌梗死患者心室相角程随着左室射血分数值的下降而增宽;③合并室壁瘤的心肌梗死患者心室相角程比不合并室壁瘤者为宽;④患者心肌梗死的部位不同其心功能的改变是相似的。因此,核素位相分析对于冠心病和心肌梗死患者进程的评价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治疗(PCI)后白介素-8(IL-8)、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变化与心肌灌注的关系。方法:AMI(ST段抬高)病人98例,接受急诊PCI治疗,于术前5min,术后6h、12h、24h分别抽取动脉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sICAM-1及IL-8。PCI术后1mo做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DISA SPECT)检查,根据心肌灌注程度分为心肌灌注不良组、心肌灌注良好组。结果:IL-8在PCI术前5min两组均已呈现升高趋势(P=0,728);术后6h心肌灌注不良组进一步升高达峰值(P=0.001);术后12h(P=0.009)、24h(P=0.023)心肌灌注不良组仍高于心肌灌注良好组。sICAM-1在PCI术前5min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99);术后6h、12h、24h均持续高于心肌灌注良好组(P〈0.05)。结论:AMI病人PCI术后心肌灌注不良组血浆IL-8,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心肌灌注良好组,提示细胞因子IL-8,sICAM-1参与血运重建后心肌灌注障碍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组实验中观察到的T波交替均出现于梗塞超急性期,缺血中心区心肌及心率增快时。急性梗塞早期缺血心肌局部T波交替仅反映该区域的电不稳定性,不能说明缺血范围的大小,且与最终形成的梗塞范围似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