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时间介入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针刺治疗的完全性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其常规应用口服小剂量激素(口服泼尼松30 mg/d,每天2次)减轻面神经水肿,B族维生素(维生素B1和B12各100 mg,每天1次)营养神经,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0. 2 g,每6 h一次)等治疗。观察组根据其行针刺治疗起始时间进行分组,起始时间为早期(发病1周内)治疗组、中期(发病第1~4周)治疗组和晚期(发病4周后)治疗组。其中面瘫早期接受针刺治疗患者18例;中期接受治疗患者22例;晚期接受治疗患者11例;未接受面瘫治疗患者9例,未采用针刺治疗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House Brachmann分级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早期治疗组House Brachmann分级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均优于中期和晚期治疗组,且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论处早、中及晚期周围性面瘫患者行针刺治疗,其面瘫程度均可获得一定程度改善;且在合理行针条件下,针刺治疗时间越早,面瘫获得改善程度越大,临床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
史晓红 《中医研究》1995,8(5):53-56
本文观察了24例接受表面应用辣椒膏治疗的口腔疼痛症患者,其中神经病性疼痛患者1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5例。结果3l.6%的神经病性疼痛患者疼痛完全缓解;31.6%的患者疼痛大部缓解。三叉神经痛患者也显示有较好的疗效,但不如神经病性疼痛者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针刺颈穴与传统耳周穴两种方法对颈性耳鸣症状及伴随症状的影响,探索治疗耳鸣的方法。方法用手法对40例颈性耳鸣患者的颈穴或耳周穴进行针刺治疗,观察耳鸣及伴随症状的转归情况。结果 40例患者中,有效26例,14例无效。针刺颈穴组有效16例,针刺传统耳周穴组有效10例低于颈穴组且2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颈穴与传统耳周穴对颈性耳鸣的伴随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针刺颈穴改善颈部肌肉的挛缩状态,可以减轻对椎基底动脉的压迫或对交感神经的刺激,对治疗颈性耳鸣及其相关伴随症状的效果优于针刺传统耳周穴。  相似文献   

4.
薛南玲 《吉林中医药》2012,32(8):837-838
目的:观察针刺及中西药结合治疗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对5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患侧面部针刺加中药汤剂外熏、口服、西药口服或静脉滴注的方法治疗,针刺取穴:主穴取患侧地仓、颊车、翳风、风池、牵正、足三里、太冲、合谷(健侧).急性患者前3d面部取穴宜少且浅刺,同时给予TDP照射患侧面部及耳周,每次30 min,针刺3d后,根据麻痹部位,选取适当穴位分组轮换治疗,可加用阳白、鱼腰、迎香、颧髎、水沟及夹承浆.结果:痊愈48例,占92.3%,显效3例,占5.8%,有效1例,占1.9%.结论:针刺及中西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浮针疗法治疗频发性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频发性紧张型头痛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浮针组和传统针刺组,每组30例,共脱落3例(其中浮针组1例,传统针刺组2例),完成57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行浮针和传统针刺治疗,记录两组治疗效果、疼痛VAS评分、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并计算出头痛指数。结果:浮针组患者在首次治疗结束后24 h内VAS评分下降程度大于传统针刺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治疗结束28天后,浮针组总有效率为100%,传统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2%,浮针组高于传统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浮针疗法治疗频发性紧张型头痛的即时镇痛效果较传统针刺有效,总有效率也比传统针刺高。浮针治疗频发性紧张型头痛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抑郁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抑郁性失眠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9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接受针刺治疗全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针刺是一种治疗抑郁性失眠症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穴位针刺辅助刺络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疗效及对H-B分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14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联合组,每组各70例,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联合组给予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H-B分级评分、症状和体征评分及FDI评分。结果:联合组患者的痊愈率为70.00%,高于针刺组(P<0.05),联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14%,针刺组为9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评分均明显下降,联合组患者额纹消失程度、面部表情自然程度、鼻唇沟变浅程度、眼裂闭合程度和口角歪斜程度积分低于针刺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B分级评分相近(P>0.05),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及治疗后6周,联合组患者的H-B分级评分低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DI评分均明显改善,联合组患者的FDIS评分低于针刺组,FDIP评分高于针刺组(P<0.05)。结论:穴位针刺辅助刺络拔罐治疗可以降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H-B分级评分,改善患者的症状和FDI评分,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通过与微量针刺和非针刺法比较,研究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按照一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条件的膝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分层随机法将膝骨关节炎患者(Kellgren分级≤2)分为针刺组(150例)、微量针刺组(76例,在非穴位点浅刺)、等待针刺组(74例,前8周不接受针刺治疗,从第9周开始接受与针刺组相同的12次针刺治疗)。由来自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针灸方法及时机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评价。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针灸组各40例。根据患者接受针刺或针灸治疗的时间(早期与稳定期),分为20例早期针刺组、20例稳定期针刺组,20例早期针灸组、20例稳定期针灸组。结果:经过治疗,早期针刺组与早期针灸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期针刺组与稳定期针灸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0%、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愈早介入,疗效愈好;疾病稳定期治疗采取针灸治疗,效果好于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三阶梯药物止痛法治疗癌性疼痛(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病理学确诊的住院癌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南用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阿是穴(在疼痛范围内≤2个穴位)、合谷穴(双侧)、大椎穴、大杼穴(双侧)、阳陵泉穴(双侧)、太冲穴(双侧),每日针刺1次,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评分(NRS)、镇痛起效和缓解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情况、首日与全程等效吗啡消耗量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NR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镇痛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镇痛缓解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为82. 5%,对照组为57. 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治疗全程等效吗啡消耗量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出现恶心、呕吐、乏力、便秘及头晕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针刺联合三阶梯药物止痛疗法较单纯三阶梯药物止痛法能提高癌性疼痛的疗效,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并可减少吗啡用量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针刺后予雷火灸手法操作配合盆底肌群锻炼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5月80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分组。对照组患者接受盆底肌群锻炼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针刺后予雷火灸手法操作配合盆底肌群锻炼治疗。治疗4周后采用ICI-Q-SF量表评价疗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刺后予雷火灸手法操作配合盆底肌群锻炼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疗效确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瘫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则运用针刺配合艾灸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吴超 《四川中医》2002,20(10):37-37
目的:观察中药四黄通络汤对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治疗作用。方法: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6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中药组以四黄通络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对照组肌肉注射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500μg,两组均接受治疗6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中药 组有效率86.67%,对照组有效率63.33%,中药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四黄通络汤是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石膏倒膜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配合石膏倒膜组(治疗组)与普通针刺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治疗组在常规针灸的基础上配合石膏倒膜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00%,优于对照组患者的9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石膏倒膜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显著,患者易于接受,可操作性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针刺配合走罐治疗青少年失眠症12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走罐治疗青少年失眠症的疗效。方法:128例青少年失眠患者均接受针刺配合走罐治疗。针刺取穴风府、百会、四神聪、神庭、上星,走罐以背部膀胱经循行线为主,共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结果:(1)针刺配合走罐对128例失眠的总有效率为93.75%。(2)治疗后与失眠有关的症状和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3)针刺配合走罐无任何副作用。(4)经3个月的随访,仅有12例患者复发,且经同样治疗后痊愈。结论:针刺配合走罐为治疗青少年失眠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针刺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楚湘 《新中医》2005,37(3):58-59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采用针刺(取穴:足三里、中脘)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西药吗丁啉、胃复安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82.5%,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针刺中髎穴联合盆底康复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4—12月三亚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90例女性SU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盆底康复组(30例)接受盆底康复治疗,针刺组(30例)接受针刺中髎穴治疗,盆底康复+针刺组(30例)接受针刺中髎穴联合盆底康复治疗,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3个月尿失禁国际咨询问卷-尿失禁简表尿失禁国际咨询问卷-尿失禁简表(ICI-Q-SF)评分、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1 h尿垫试验漏尿量、72 h排尿次数、72 h漏尿次数。结果 盆底康复+针刺组痊愈率为53.3%(16/30),明显高于盆底康复组的16.7%(5/30)和针刺组的30.0%(9/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周后3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盆底康复+针刺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盆底康复组、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周后、治疗后3个月3组患者ICI-Q-SF评分、1 h尿垫试验漏尿量、72 h排尿次数、7...  相似文献   

18.
于春霞  韩冠先  杨柳  贾海红 《河南中医》2010,30(12):1212-1213
目的:观察针刺面瘫穴加马钱子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11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刺面瘫穴配合马钱子外敷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愈99例,好转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25%。结论:针刺面瘫穴加马钱子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操作性强。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的影响,为临床脑梗死急性期的针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予针刺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BDNF、NGF含量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DNF、NGF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或P0.01),治疗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且治疗组减少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治疗配合针刺干预有助于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源性BDNF、NGF的表达,进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这可能是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针刺四神聪为主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103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四神聪为主治疗,对照组予天麻素注射液静滴,治疗周期为1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38%,两组疗效相近(P> 0.05).结论 针刺四神聪为主可有效改善颈性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