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附子的临床应用及中毒解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附子为草本植物乌头的块状子根。味辛甘,性大热,纯阳无阴,燥烈有毒。具有温补脾肾、助阳行水、逐寒祛湿、温经止痛的功效。为救冶元阳衰微、阴寒内盛、风寒湿痹、水湿肿满之要药。  相似文献   

2.
题16、大乌头煎、当归生姜羊肉汤和乌头桂枝汤均为治疗寒疝方剂,其不同点何在? 答:寒疝为古代病名,是一种阴寒性的腹痛证,前人认为凡寒气攻冲作痛的,概称为寒疝,与后世所说疝气不同。如《素问·长刺节论》说:“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诸病源候论》  相似文献   

3.
【歌诀】砒石王药热大毒,劫痰平喘蚀疮腐。止痢截疟瘰疽疳,寒哮痼疾痔痈除。【释义】中药治疗寒痰哮喘选用砒石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砒石药性辛而大热,有大毒。古籍记载其能截虐止痢,但由于其毒性大而舍弃不用。又因其能攻毒杀虫,有蚀死肌,去腐肉之功,还有很强的劫痰作用,故能用其治疗宿痰引起的痰核瘰疬、牙疳等症。  相似文献   

4.
应用乌头赤石脂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对阴寒痼结之证,疗效确切。拟从阴寒痼结,辛热温通;减毒增效,动中寓静;痹兼心痛,善治疼痛;痹兼便血,蠲痹摄血四方面略述其理。并辅以病案佐证。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乌头类药物中毒致严重心律失常五例卢健棋,李成林,李锡光乌头类药物是中医常用的药物,性辛热,有毒,具有法寒湿、散风邪、温经、止痛的功能,主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阴疽肿毒等病证,但用之不当,极易中毒,...  相似文献   

6.
乌头辛热、有毒,功善搜风定痛,散寒除痹,张仲景的大乌头煎,以一味乌头以治寒疝腹痛.因乌头有毒,药性峻烈,故虽为良方,但用之不当,则可能中毒.所以,应用本方,当辩证无误方可使用.大乌头煎,以一味乌头为主,但后世将乌头分为川乌、草乌.笔者愿就所学,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正> 凡有温性或热性,能祛除寒邪的药物,称为温热祛寒药。本类药物主要具有温里散寒的作用,适用于里寒症,对肾阳衰微,脾阳不振及亡阳欲脱等症,可选择使用。[附子、乌头、肉桂、吴茱萸]均为辛热之品。附子为回阳救逆之要药,可用于亡阳欲脱之症,且可补火助阳,治肾阳不足,又能通行十二经,散风寒湿邪,凡阴寒内盛,胸腹冷痛,或阳虚外感,或风寒湿痹疼痛较重者,均可用之。乌头与附子本是一个植物,乌头主散在表之风寒湿邪和在里之寒湿,其发散逐痹之力较  相似文献   

8.
药物组成:熟地黄30克,白芥子6克,鹿角胶lO克,姜炭、麻黄各1.5克,肉桂、甘草各3克,水煎服。本方系《外科证治全生集》作者王洪绪所创。孟河马培之氏在评注该书时、颇有微词,但对此方有“治阴疽无出其右”之说。由于疽症属于阴寒,患部皮色不变,根盘平塌,其毒深伏于里。王氏主张以温通腠理为治疗大法。“诸疽白陷者,乃气血虚寒凝滞所致。其初起毒陷阴分,非阳和通腠,何能解其寒凝?已溃而阴血干枯,非滋阴温畅,何能厚其脓浆”?药物主用麻黄、姜、桂,且谓:“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  相似文献   

9.
【歌诀】厥阴寒药吴茱萸,温中止痛疏肝气。止呕制酸治气逆,头痛吞酸湿热痢。【释义】吴茱萸主入肝经,既散肝经之寒邪,又疏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常用治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其又能散寒止痛,还能疏肝解郁,降逆止呕,兼能制酸止痛,用治肝郁化火,肝胃不和的胁痛口苦,呕吐吞酸。因其性味辛热,能温脾益肾,助阳止泻,为治  相似文献   

10.
【方解】斑蝥《神农本草经》味辛,寒。主寒热鬼注、蛊毒、鼠瘘、恶创、疽蚀、死肌、破石癃。现代认为,其功效为功毒蚀疮,破血散结的作用。地胆《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鼠瘘恶疮死肌、破瘾瘕、堕胎。《名医别录》蚀疮中恶肉,鼻中息肉,散结气石淋,去子,服一刀圭即下。《本草纲目》治疝积疼痛,余功同斑蝥。现代功效:攻毒,逐瘀。外用治恶疮,  相似文献   

11.
阳和汤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为清代外科医家王洪绪经验方。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主治阴疽流注等外科阴寒之证。王洪绪用其治疗阳虚寒凝证,犹如仲春温暖和煦之气,普照大地,阴霾四散,而布阳和,故而得名“阳和汤”。方由熟地黄、肉桂、麻黄、白芥子、姜炭、鹿角胶和生甘草组成,主要作为治疗阴疽的重要方剂来使用。  相似文献   

12.
附子在汉代的应用极为普通 ,经方用附子者达 3 3首。张仲景治疗痹证擅用附子 ,主取其回阳救逆 ,温中散寒、温阳利水、通痹止痛之功 ,颇具特色。现分析如下 :1 治疗胸痹证仲景使用附子治疗胸痹证的方剂有 2首。其一首是乌头赤石脂丸 ,用于“胸痛彻背 ,背痛彻心”之证。此证系阴寒痼结 ,阳气不致。乌头赤石脂丸用附子配合干姜、蜀椒、乌头一派大辛大热之药 ,逐寒止痛。为防止过辛散 ,又佐以赤石脂 ,温里固涩。本方药专力宏 ,对阴寒痼结之胸痹证 ,效如桴鼓。其二是薏苡附子散 ,它适用于“胸痹缓急者”。此胸痹系寒湿阻络而致。一般应兼见经脉…  相似文献   

13.
小金丹是清代王维德首创用于治疗阴疽的名方。通过梳理大量阴疽类文献结合近现代临床运用的报道,针对阴疽气血不足、寒痰瘀滞的病机,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认为小金丹治疗阴疽的机理主要体现在温散寒凝、化痰、散瘀、解毒四个方面,其中尤应重视疽毒的治疗机理,主要体现在祛毒依附、因势泄毒、以毒攻毒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周孜 《北京中医》1991,(2):49-52
阳和汤出自清代外科名医王洪绪所著《外科全生集》一书,由熟地、白芥子、鹿角胶、肉桂、炮姜、麻黄、生甘草等七味药组成,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为治疗外科一切阴疽证的著名方剂。王氏在阴疽治法中强调“阴疽色不明而散漫者乃气血两虚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结也,治之之法,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虽酷暑不可缺一也,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乃行,毒亦随之消矣。”用于阳虚阴寒之证,  相似文献   

15.
阳和汤临证举隅郑怀文牟思泽敦煌市中医院(736200)阳和汤出自清代医学家王洪绪编著的《外科证治全生集》,由熟地、鹿角胶、肉桂、炮姜炭、白芥子、麻黄、甘草等七味药组成。用治一切阴疽、贴骨疽、流注等阴寒之证。笔者运用本方治疗阳虚寒凝之顽症,每收良效,兹...  相似文献   

16.
正阳和汤方出自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原方组成:熟地黄一两,麻黄五分,鹿角胶三钱,白芥子二钱(炒研),肉桂一钱,生甘草一钱,炮姜炭五分;功效温阳补血、散寒通滞。因可使一切阴寒痰湿凝结之症得温补托里通滞之功而消散,故名阳和汤,是治疗一切属阳虚寒凝之阴疽的首选方,如骨槽风、流注、阴疽、脱骨疽、鹤膝风、乳岩、痰核、石  相似文献   

17.
乌头为大辛、大热、大毒之品。有逐寒凝、回阳气、蠲痹痛之功。善治胸腹、肢节疼痛等症。用之得当,能起沉疴;用之不当,轻者中毒,严重者可至殆命。笔者通过学习,搜集有关资料,并结合临床实践,将乌头的应用,做一浅述。  相似文献   

18.
<正>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味辛甘、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具有回阳补火、散寒除湿的功效。主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阴疽疮漏及沉寒痼冷之疾。笔者  相似文献   

19.
乌头治疗痹证的临床应用和中毒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乌头为治痹之要药,需经炮制而用,量小不效,量大易中毒,因此本文就其临床应用、用量和中毒防治结合我们实践体会讨论如下。一、文献回顾乌头使用于临床历代医书均有论述:《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第十节:“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普济本事方》:“治痹,乌灵丸。川乌粥法治寒湿痹麻木不仁。《医学启源》:“川乌,疗风痹半身不遂,引经药也。”《珍珠囊》:“去寒湿风痹,血痹。”《长沙药解》:“乌头,温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力甚捷。”《本经疏证》:“乌头为治阳痹阴逆之要剂矣。”张寿颐:“乌头  相似文献   

20.
任允中 《四川中医》2007,25(6):70-70
阳和汤历来以治疗外科阴疽著称。作者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理论,取其该方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治疗内科杂病属阳虚寒凝、经络痹阻的病证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