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缓一词,首见于《内经》。《灵枢·本藏》篇有“脾应肉,肉坚大者胃厚,肉么者胃薄。肉小而么者胃不坚;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胭不坚者,胃缓”的记载。(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6月第一版)一书首次把“胃缓”定为正式病名,并归人脾胃病证类,还在定义、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与现代研究等方面,作了全面、系统、详细的阐述与研讨。揣测《实用中医内科学》增设胃缓一病之思路,当是特为西医胃下垂而立,把胃缓病作为与其相对应的中医病证,以供中西医结合治疗胃下垂时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2.
<正> 祖国医学无胃下垂这一病名,但由其症状和病机,早在一,《内经》里就有记载。《灵枢本藏篇》“胃不坚,肉(月困)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此“(月困)”字只有《康熙字典》中可以查到,《集韵》巨陨切,音窘。《广韵》释义“肠中脂也”。就是因营养不良,缺乏脂肪,使胃不坚实而下,病在下管,下管即胃的下口,《难经》叫做幽门,幽门失去约束作用,所以胃的位置下移。后世医书,多归纳  相似文献   

3.
胃下垂之治不必率由升举074100河北省涞水县医院刘兴武胃下垂是临床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属祖国医学的“胃下”、“胃缓”范畴。其病名首见于《灵枢·本脏篇》:“脾应肉,……肉调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院)约不利。肉因不坚者,胃缓。”对于该病,...  相似文献   

4.
胃下垂一症,在中医古籍《灵枢經·本藏篇》、《黃帝內经太素·藏府应候篇》、《甲乙經》卷一第五,均有記載,如《太素》曰:“肉(月囷)不称其身者胃下,下者下管約不利,肉(月囷)不坚者胃緩”,这就說明了肌肉韌带有松弛者,能影响胃下垂,压逼下管,以致便溲不利。中医在过去二千年来早已发现这种病症,但对于胃下垂的程度溧浅,沒有现代医学記得明确具体。本文綜述胃下垂的診断要点和治疗方法,并提出禁忌,总結前人經验与自己的体会,是供讀者們参考。  相似文献   

5.
临床解惑     
胃下垂由于中气不足,但用补中益气汤常不见效,这是为什么? 答:胃下垂是胃形态方面的病理,一般经X线钡餐检查发现胃腑组织结构位置向下而作出的诊断。《灵枢·本藏篇》早有“胃下”、“胃薄”、“胃不坚”等记载,古代凭藉望形体的经验而推断,认为“肉胴不称身者,胃下。”因其并非是一种孤立的病证,所以,医籍也从  相似文献   

6.
<正>李今垣教授是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于2013年成立全国名老中医李今垣传承工作室,从医60余年,尤其擅长肝病、脾胃病治疗,笔者有幸跟师临证,就随学所得,将李今垣教授治疗湿热中阻型胃缓临床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冀共同提高中医药防治胃缓的水平。1析胃缓之名胃缓一词,首载于《内经》,《灵枢·本脏》:"肉月囷坚大者,胃厚;肉月囷么者,胃薄,肉月囷小而么者胃不坚;.肉月囷不称身者,胃下,胃  相似文献   

7.
迟伟  王涛  黄友娟 《光明中医》2013,28(4):665-666
胃下垂是指站立时,胃的位置下降,胃小弯切迹在髂嵴水平连线以下,多见于瘦长体型、久病体弱者、经产妇、多次腹部手术者。现代医学认为胃下垂多是由于膈肌悬吊力降低,肝胃、膈胃韧带松弛,腹内压降低,腹肌松弛等原因引起。X线钡餐透视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并将胃下垂分为轻、中、重度,以胃  相似文献   

8.
针药结合治疗胃下垂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下垂是指站立时,胃下弯切迹低于髂嵴连线以下,胃膈韧带与肝胃韧带无力或腹壁肌肉松弛的一种内脏下垂的病证,属中医学“腹胀”、“嗳气”等范畴。多见于体形瘦长、体质虚弱者,为中气不足,脾胃虚寒所致,我们采用针药结合治疗胃下垂,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临床表现为...  相似文献   

9.
于静 《中国针灸》1996,16(11):33-33
电针治疗胃下垂12例于静(新疆乌鲁木齐市温泉疗养院,830017)胃下垂是指胃膈韧带与肝胃韧带无力或腹壁肌肉松弛的一种内脏下垂病症。中医学认为本病一般由胃阴不足、脾弱肌弛、肝郁不达所致。1一般资料12例胃下垂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8例,女4例。2...  相似文献   

10.
胃缓新论     
胃缓新论周午平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214400)主题词:胃缓辨病辨证胃缓一词,首载《内经》。《灵枢·本脏》:“肉小而么者胃不坚;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不坚者胃缓。”《灵枢·五癃津液别》:“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中热...  相似文献   

11.
<正> 胃下垂为临床常见慢性病,属中医胃脘痛、腹痞、嘈杂、郁症范畴,一般常选用升阳及制酸等中西药物,但效果不佳。笔者认为本病从脾虚蕴热挟湿,郁以致病为辨证要点,收效较佳,介绍如下。 1 脾虚胃热,必须兼顾人过中年、产育过多、素来体瘦病弱者皆由中阳过耗,脾气不振易致胃下垂。中阳不足使胃膈韧带及  相似文献   

12.
胃下垂是指站立时胃的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的病症.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是由于膈肌悬吊力不足,肝胃、膈胃韧带功能减退而松弛,腹内压下降及腹肌松弛等因素,或因体形或体质原因,使胃肌张力极度低下,所见胃呈鱼构状的无张力型胃,形成胃下垂.  相似文献   

13.
芒针治疗胃下垂经验琐谈300193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杨兆钢,李静我们利用芒针深刺部分腹部穴调节气机升降,对胃下垂进行辨证施治,临床疗效显著,充分显示了芒针在疏导脏腑气血上运用灵巧,效应明显的特点。胃下垂是指胃膈韧带与肝胃韧带无力或腹壁松弛的一种...  相似文献   

14.
胃下垂是指胃下降到不正常的位置,多由胃膈韧带、肝胃韧带及腹肌松驰无力,不能使胃固托于原来位置上,而引起的一种内脏下垂疾患。其临床主要表现有食欲不振,胃脘隐痛,伴嗳气嘈杂、呕吐等,根据临床表现,加之X线钡餐造影,诊断并非困难。针灸治疗胃下垂,尤其是单纯性轻中度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兹将近几年来针灸治疗该病近况作一概述及机理探讨。一、临床报道针灸治疗胃下垂,主要有单纯针刺,以透穴为主,电针、穴位注射,都有较好疗  相似文献   

15.
润燥通降法治疗胃下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下垂一病,《黄帝内经太素·脏腑应候》篇曾有类似记载:"肉(月囷)不称其身者胃下,下者,下管约不利,肉(月囷)不坚者胃缓."后世临床多将其归属于痰饮、胃脘痛、虚劳病等范畴论治,辨证大多为思虑过度、饥饱失常、劳倦伤气,致脾胃受伤、中气下陷所致.论治多从升阳益气、健脾补中着手.但笔者从多年临证中体会,本病虽多为脾虚气陷之证,但一部分病人却以之治疗而效果不佳,每深虑之.因思"腑以通为用",况很多病人常伴有阴虚肠燥、腑浊壅滞的虚实夹杂证,岂为补中益气一法所能尽救之.而以润燥通降法治之,每常收意外之佳效,信焉.  相似文献   

16.
芒针治疗胃下垂46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下垂系指胃膈韧带与肝胃韧带无力或腹壁松弛的一种内脏下垂的病证。祖国医学称之为胃缓。我们采用芒针疗法对胃下垂进行辨证施治,疗效明显,现将我们临床治疗的468例的结果报道如下:一般资料:468例病人。男性56例,女性412例。年龄小于25岁者32例,25~35岁者124例,36~45岁者180例,45岁以上者132例。其中病程在一年以内的82例,五年之内的196例,十年之内的148例,十年以上者42例诊断依据:1、有典型的临床症状:腹部隐痛,胀坠感,食后加重的嗳气、纳呆、倦怠乏力等。2、X线消化道…  相似文献   

17.
胃下垂一中医称为中气下陷,主要是由胃膈韧带、肝胃韧带、脾胃韧带和腹肌松弛,无力使胃固定在原有的位置上而引发的一种内脏下垂的疾病。 临床表现:有食欲不振、纳呆、暖气、吞酸、乏力、心悸、胃痛、腹泻等症状。此病通过B超检查很容易确诊,通常在手部、脚部的胃反射区触摸时,前有空洞感,后有软包块,根据空洞感的长短可测量出胃下垂的程度。在人体腹部可摸到腹动脉的强烈跳动。临床上多见于身体瘦长而消瘦的人群。 16年前在中国足健会理事谭明哲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运用中国民间传统的功夫,现称  相似文献   

18.
胃下垂乃胃降低至正常位置以下 ,是以张力减低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与体质、腹压及腹腔内脂肪等有关。主要原因为胃膈与肝胃韧带松驰以及腹肌功能不全所致。中医并无胃下垂病名 ,分属腹满、腹胀、中气下陷范畴 ,其病机多系素体羸弱 ,精血不足 ,或久病致虚脾不健运 ,升提失司 ,致虚损下陷 ,久之影响血运 ,导致瘀血 ,致胃垂难复。近 3年来 ,我们用针药并用之法治疗胃下垂 43例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简介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治疗 43例 ,男性 2 6例 ,女性 1 7例 ,年龄最小 2 0岁 ,最大 5 1岁。病史最短 6个月 ,最长8年。合并胃溃疡 6…  相似文献   

19.
胃下垂是临床的一种常见疾病,西医指人站立时,胃的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本病的发生多是由于膈肌悬吊力不足,肝胃、膈胃韧带功能减退而松弛,腹内压下降及腹肌松弛等因素,加上体形或体质等因素,使胃呈极度低张的鱼钩状。采用针灸、推拿、温灸等,  相似文献   

20.
笔者三十余年来用举元煎加味配服养胃胶囊治疗胃下垂 ,效果显著。胃下垂多见于无张力型胃 ,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与膈肌悬吊力不足、膈胃、肝胃韧带松弛 ,腹内压下降及腹肌松弛等因素有关。本病属中医“胃缓”范畴 ,病位在胃 ,但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多因素体脾胃虚弱 ,化源不足 ,中气亏虚 ,无力支撑胃腑 ;或因肝郁气滞 ,横逆犯胃 ,胃排空延迟 ,饮食久留胃中 ;或因肾阳不振 ,水反侮土 ,中焦气机不畅 ,胃腑失恒 ;或因饭后劳力过度 ;或因久坐震动 ,皆可使胃腑下垂 ,失于常态。其主要症状表现为上腹不适 ,餐后加重 ,胃脘中有下坠感 ,平卧则减。伴见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