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4~ 1999年 ,我院共收治远端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 6 5例 ,应用激素灌肠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取 6 5例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1治疗组 :35例 ;男 19例 ,女 16例 ;年龄 2 0~ 45岁 ,平均 35 .5岁 ;病程 5个月~ 5年。病变位于直肠 11例 ,直肠和乙状结肠 18例 ,左半结肠 6例 ;按病变程度分类 ,轻度 2 2例 ,中度 13例。 2对照组 :30例 ;男 17例 ,女 13例 ;年龄 2 1~ 46岁 ,平均 39.2岁 ;病程 6个月~ 5年。病变位于直肠 10例 ,直肠和乙状结肠 16例 ,左半结肠 4例 ;轻度 2 0例 ,中度 10例。两组临床资料无…  相似文献   

2.
传统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 ( HD)的手术方法有很多种 ,如经腹会阴巨结肠根治术 ,需开腹手术 ,术后可有肠粘连、感染等多种并发症。自 2 0 0 0年来 ,我院不开腹且不借助腹腔镜 ,采用单纯经肛手术切除病变肠管根治巨结肠 2 2例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2例中 ,男 1 6例 ,女 6例 ;年龄 2 0天~ 1 2岁。病理类型 :短段型 8例 ,普通型 1 4例。术前小肠结肠炎 3例。均依据病史、肛诊、钡灌肠X线片、肛门直肠测压诊断巨结肠 ,术中据快速病理确定病变范围 ,术后常规行病变肠管组织学检查予以证实。1 .2 手术方法 术前常…  相似文献   

3.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包括切除病变的结肠和重建排便的通道。切除病变结肠为解除症状和防止癌变。若为消除症状可以保留病变较轻的直肠。为了防止癌变,有的外科医师主张切除所有大肠粘膜,包括肛管的过渡区。文献上只报告过一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术后发生癌变。此病人作了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切除,S贮粪袋肛管吻合术。癌变发生于保留直肠的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直肠肛门动力和感觉功能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常见,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脓血便、纤维结肠镜检为结肠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大多数患者以左半结肠病变为主。Reddy et al报道,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不仅存在粘膜病变,也存在结肠动力异常,表现为推进性小振幅收缩增多,但直肠肛门动力和感觉功能有何改变尚不清楚,现研究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23岁~45岁,平均30.2岁,均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并符合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用SASP及灌肠等治疗2wk~4wk,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肠镜检查示结肠粘膜糜烂和溃疡愈合。健康人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22岁~40岁,平均28.6岁。无胃肠道症状和手术史,无肛周疾病和痔疮。所有病例近1wk均未服用影响胃肠道动力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临床资料:本组女8例,男7例,年龄18~59岁。主要症状为大便次数多,脓血便,病程2个月~20年,其中多数在1~2年。术前纤维结肠镜及术后解剖标本所见腺瘤满布全结肠、直肠12例,腺瘤仅局限于左侧结肠、直肠3例。术后病理证实有腺瘤恶变7例,其中粘膜内癌4例,癌变侵及肌层2例,癌变侵及肠壁全层伴淋巴结转移1例。 手术方法:全大肠切除、回肠造瘘术2例,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5例,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除、回肠肛管吻合术2例,近全结肠切除、升结肠直肠吻合术1  相似文献   

6.
郐占波  付勇 《山东医药》2005,45(15):32-32
家族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少见疾病,如不进行及时有效治疗,极易发生癌变。1990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院采用手术治疗FAP患者11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文男7例,女4例;年龄18~57岁,平均33岁。均行X线钡剂、空气双重对比灌肠、纤维结肠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全结肠、直肠息肉8例,直肠、乙状结肠息肉3例(其中癌变1例)。  相似文献   

7.
1996年 4月~ 2 0 0 0年 4月 ,我们对 2 77例息肉行内镜治疗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15 4例 ,女 12 3例 ;年龄 3~ 81岁 ,平均45岁。患者以便血、粘液便、腹痛及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单发息肉 179例 ,多发息肉 98例 ;息肉分布于直肠、乙状结肠 119例 ,降结肠 2 0例 ,升结肠 10例 ,横结肠 4例 ,回盲部 1例 ,胃 10 2例 ,食道 2 3例 ;息肉直径为 0 .2~ 3.0 cm,多数有蒂。治疗方法 :术前彻底清洁肠道 ,按内镜检查法进镜。无蒂、广基息肉应用微波 ,发现病变将导线点灼器顶部对准息肉顶部以点灼法连续数次点灼 ( 3~ 5次 ) ,局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判内镜下直肠异常隐窝病灶(ACF)与结肠病变及高癌变潜能肿瘤(AN)的关系.方法 接受全结肠镜检查的正常、息肉、腺瘤及癌的患者212例,在退镜时用0.4%靛胭脂对直肠进行染色,根据直肠ACF的数目对患者分级,无ACF者为0级,ACF数目为1~4,5~9,≥10者分别为Ⅰ、Ⅱ、Ⅲ级,统计分析ACF级别与结肠病变(息肉、腺瘤和癌),高癌变潜能肿瘤(≥1 cm,绒毛状、管状绒毛状,高度异型增生或浸润癌)的关系.结果 212例患者中,72例直肠ACF为0级,48例为Ⅰ级,41例为Ⅱ级,51例为Ⅲ级.直肠有ACF(包括Ⅰ、Ⅱ、Ⅲ级)的患者发生结肠病变及结肠高癌变潜能肿瘤的概率较无ACF者明显升高,其OR值(95%CI)分别为22.352(6.716~74.395),7.982(1.838~34.672).结论 直肠ACF对结肠病变及高癌变潜能肿瘤有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消化道息肉是一种常见病 ,好发于结肠、直肠及胃 ,但也可发生于食管、小肠等整个消化道 ,息肉虽属良性病变 ,但部分有癌变倾向而被列入了癌前期病变 ,因此对息肉应及早进行治疗 ,手术切除治疗因损伤大、患者痛苦多 ,治疗费用高、并发症多等常不易被患者接受。我院自 1996 - 0 51999- 11应用非套管下内镜结扎治疗消化道息肉患者 47例 ,息肉 5 3枚 ,取得满意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47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患者 ,其中男性 2 4例 ,女性 2 3例 ,年龄 477岁 ,平均 41 6岁。胃息肉33例、肠息肉 13例、食管息肉 1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结直肠息肉行内镜下切除术后发生电凝综合征(PPCS)的临床特征。[方法]将17例结直肠息肉内镜下切除后发生PPCS的年龄、性别、息肉切除方式、黏膜下注射、大小、位置、形状、组织病理学损伤等多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PPCS发生率0.26%。所有的患者都出现C反应蛋白增高,14例白细胞升高;腹痛15例,发热12例。11例的病变位于右半结肠,6例位于左半结肠。平均病变的大小为(13.3±6.8)mm,11例患者病变10mm,15例的病变为肿瘤性息肉。在保守治疗过程中,中位的禁食时间、使用抗生素的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3d、5d和7d;治愈率100%。[结论]PPCS的主要症状为腹痛、发热,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增高,白细胞升高,病变常发生在右半结肠,病变范围常10mm。大部分病变为肿瘤性息肉。诊断明确的PPCS患者保守治疗效果较好,不需要进行额外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一种新的联合化疗方法,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及直肠灌肠双途径联合化疗治疗肝癌取得显效.10例肝癌病人,年龄23~65岁,其中原发性4例,继发性6例(肠4胃2),均经确诊已无手术指征,继发性者4例原发灶已手术.  相似文献   

12.
本组有168例大肠腺瘤,癌变18例,癌变率为10.7%。本文将临床与病理结合起来,并联系文献分析大肠腺瘤与大肠癌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寻求一条早期诊断及治疗大肠癌的途径。 1 对象和方法 本文调查了我院近10年来行结肠镜检查的2051例患者,发现癌变18例。癌变病例中,男6例,女12例,年龄30—67岁,左半结肠17例,右半结肠(横结肠)1例。瘤体大小:>2cm 16例,<2cm 3例。将2051病例分为腺瘤性息肉组168例和非腺瘤性息肉组264例。根据年龄影响腺瘤的非典型增生率,又将腺瘤性息肉组病例分为35岁以下及  相似文献   

13.
我院1980年至1989年3月经手术治疗老年肠套叠9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4例,女5例。年龄60~76岁,平均为61.6岁。病程6小时至2年。手术及病理证实有原发病变者8例,回肠腺瘤样息肉、回肠系膜炎性肉芽肿、美克尔憩室及盲肠平滑肌瘤各1例,盲肠、升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癌各1例。套叠类型:回-回肠型2例,回-结肠型5例,结-结肠型1例,乙状结肠-直肠  相似文献   

14.
背景:近年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癌重要的癌前病变,内镜下早发现、早诊断对防治结直肠癌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内镜、病理表现和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6年6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结直肠息肉患者,并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内镜下表现、病理类型和癌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74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男女之比为1.75∶1,年龄40岁者559例(75.5%)。70.4%的息肉位于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炎性息肉(29.0%)、增生性息肉(29.6%)和管状腺瘤(30.3%)为主。38例息肉患者发生癌变,癌变率为5.1%,癌变息肉的类型为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多数(87.2%)癌变息肉直径1.5 cm,多数(76.9%)癌变息肉位于左半结肠。结论: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直径可能对息肉癌变有影响,应高度重视年龄40岁、男性、息肉直径1.5 cm以及病理类型为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的息肉患者并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15.
结肠镜病变定位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腹腔镜下结肠或直肠切除手术已成为结、直肠肿瘤外科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对于腹腔镜下难于判断其病变部位者,应用结肠镜辅助术中病变定位,可保证腹腔镜手术顺利进行,避免中转开腹手术,我院2003年8月至2005年5月实施完全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手术48例,其中应用结肠镜手术中病变定位1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肛肠疾病发生癌变近几年逐渐增多,在直肠癌根治术治疗过程中,采取癌块切除保肛术不断的改进及提高,但是手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至今未能控制。1993年~1999年,我院采用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33例,发生吻合口漏6例。经有效治疗和精心护理,均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15例,女18例;年龄33~74岁,平均53岁,发生吻合口漏6例。直肠肿瘤距肛门均<10cm。采用结肠肛门吻合术,未做预防性结肠、肠壁造口术。术后采取双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传输型便秘行结肠次全切除术后更合理的盲肠直肠吻合方式。 方法对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连续收治并进行手术治疗的34例ST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3例,女性31例;年龄36~75岁,平均60.5岁。所有患者均选择行结肠次全切除盲肠直肠吻合,手术在常规开腹或是腹腔镜辅助下进行,盲肠直肠吻合方式采用回盲瓣对侧的盲肠侧壁与直肠残端进行端侧吻合。 结果传统开腹施行手术18例,腹腔镜辅助手术16例。术后1~3天开始排便,6~20次/d,术后第5-6天时排便次数逐渐减少。22例患者在术后10天时大便次数减少至8次/d以内;10例患者术后出现稀水样便伴肛门疼痛,经口服易蒙停、思密达等对症处理后好转。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切口感染5例、尿潴留2例、炎性肠梗阻2例。30例患者得到随访2月至8年,大便次数保持在1-6次/d。2例患者7年后诉肛门坠胀,排便不净感。1例患者于术后4.5年时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痊愈。27例患者术后立即感觉治疗效果满意,占80%;随访过程中,所有患者自觉症状均较术前改善明显,对手术治疗满意。无围手术期死亡。 结论对于确实需要手术治疗的STC患者,结肠次全切除盲直端侧吻合可以作为术式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1988年8月~1992年12月共收治大肠癌病人62例,其中15例引起急性肠梗阻现将手术治疗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男10例,女5例,年龄30~75岁。肿瘤部位:右半结肠6例,左半结肠8例,直肠1例。手术方式:右半结肠Ⅰ期切除吻合6例、  相似文献   

19.
我院自1992年4月至11月经内镜微波治疗消化道息肉47例共67颗,临床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男性24例,女性23例。年龄16—68岁,平均47岁。单发息肉36例,多发息肉11例。息肉直径<1cm 51颗,1—1.9cm 13颗,2—2.9cm 3颗。长蒂息肉6颗,亚蒂息肉8颗,宽基息肉53颗。息肉位于直肠16颗,乙状结肠14颗,降结肠4颗,升结肠9颗,回盲部8颗,胃14颗,贲门2颗。其中13例共  相似文献   

20.
既往研究认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结)有较高的结肠癌发病率,而结肠粘膜上皮发育异常是一种癌前病损。本文对23例慢性溃结伴结肠癌者和57例溃结无结肠癌的手术切除标本作了回顾性分析,另对36例慢性溃结、12例结肠 Crohn 氏病和12例其它胃肠道疾病患者作前瞻性研究,以图了解溃结患者结肠上皮发育异常的程度及与结肠癌的关系,结果如下。回顾组:23例慢性溃结伴癌肿者,溃结的发病年龄为10~51(平均24)岁,病程为8~40(平均21)年,发生结肠癌的平均年龄为44(26~62)岁,5例(22%)由溃结发展至癌肿相隔为10年或以下(8~10年)。23例中22例为全结肠炎,1例为直肠乙状结肠炎。共发生结肠癌肿29处(6例有2处病变),其中19处呈息肉样或蕈状,5处结肠粘膜表面呈扁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