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将本院经临床检查并作B超或普CT扫描后拟诊为肝脏有占位性病变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行平扫,后由肘静脉团注射造影剂(优维显75~100ml)作三期动态扫描。注射造影剂后20—30s为动脉期,60—70s为静脉期,3—15min为延迟期。结果:61例患者被确诊为肝内有占位性病变,检出病灶143个。其中原发性肝癌37例;转移性肝癌7例;肝血管瘤9例;肝内胆管癌2例;肝囊肿6例。另外15例经增强后被确诊为正常肝脏或仅有轻度肝脂肪浸润。结论:采用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可以提高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的正确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螺旋CT在肝脏占位性病变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济南市市中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分别行螺旋CT增强扫描与平扫,将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螺旋CT增强扫描的敏感度、准确率与特异度,对比不同诊断方式的成像质量以及影像学表现.结果: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MRI及螺旋CT增强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19年9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8例肝脏占位性疾病的患者,两组患者均采取增强CT和MRI两种检测方式,检测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做对比,统计两种检测手段的符合率。结果:增强CT检测的诊断符合率为79.41%,MRI检测的诊断符合率为88.23%。结论:增强CT和MRI检测在诊断肝脏占位性疾病方面均有应用价值,通过与金标准对比,两种诊断符合率较高,但MRI检测诊断的准确度更高,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可依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必要情况下可以使用两种方式联合诊断,增加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5.
多层面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在肝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60例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到本院进行治疗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所有患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根据检测数据显示表观扩散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海绵状血管瘤、肝脏转移瘤、原发性肝细胞癌,联合诊断的准确率均高于动态增强扫描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扫描能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值得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扫描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重点探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扫描的意义,以进一步提高CT诊断的正确性。方法50例肝肿瘤(26例原发性肝癌,15例肝血管瘤,9例肝转移瘤)行螺旋CT三期扫描。一次屏气可完成全肝扫描,观察肿瘤三期强化的方式和特征。结果螺旋CT三期扫描是肝脏肿瘤鉴别诊断的最佳方法,能充分反映病灶的血供特征。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应作为肝脏占位性病灶的常规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2例经CT或者病理检查证实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癌的18例,转移性肝癌14例,肝血管瘤22例,肝硬化增生结节8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结果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患者血流灌注指数(DPI)、阻力比(RR)值均显著高于肝血管瘤以及肝硬化增生结节患者(P〈0.05),肝硬化增生结节患者门静脉充血指数(PCI)、肝总血流量(TLBF)值均显著高于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提供多个血流参数指标,显著提高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水平。  相似文献   

9.
梗阻性黄疸病人B超和常规CT对胆管梗阻和胆管狭窄的定位准确性较高 ,但对肿瘤性病变尤其对早期肿瘤的病例敏感性不高 ,许多病例需借助有创检查如PTC或ER CP。螺旋CT和快速高强MRI的应用 ,明显提高了良恶性胆管梗阻鉴别的能力 ,现将本院自2001年3月~2002年6月期间进行螺旋CT三期扫描的14例梗阻性黄疸病人作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4例中男8例 ,女6例 ;年龄37~82岁。所有病例CT检查前均作了B超检查。其中9例经本院或上极医院手术病理证实 ,另5例根据典型CT征象结合临床病史 ,B超及PTC检查和病人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四回波序列在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结合B超、CT、核素、临床资料证实的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患者采用四回波序列进行MRI扫描,观察病变的MRI信号强度的改变。结果:在T_2WI四波序列的图像上,第1、2回波(TE=30、60毫秒),肝囊肿的信号低于或等于肝组织,可与其它2种病变鉴别:而第4回波(TE=120毫秒)的图像上,肝癌的信号强度稍高于正常肝脏但明显低于肝血管瘤和肝囊肿。结论:四回波序列在肝内常见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上具有较高的价值。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是肝脏常见肿瘤,自从MRI应用于临床以来,以其优良的组织分辨力,多参数多层面成像的特点,为肝脏肿瘤的诊断提供了又一有效的方法。在鉴别诊断方面,MRI优于CT~[1-2]。笔者采用四回波序列对300例肝占位患者进行MRI扫描,重点探讨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肝硬化不同肝叶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特点。材料与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对30例肝硬化组及54例正常对照组于肝门层面行多层动态CT灌注扫描,通过软件后处理得到不同肝叶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肝血容量(BV)、肝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灌注指数(HAF),计算得到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门脉灌注指数(PPI)。采用SPSS 13.0软件对组间参数进行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正常对照组肝左内叶HAF大于肝右叶,PPI小于肝右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BV、BF、MTT、HAP及PVP在各肝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硬化组BV、BF、MTT、HAP、PVP、HAF、PPI在各肝叶间均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正常人不同肝叶血流动力学状况不尽相同,肝硬化时不同肝叶间血供差异的现象消失。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肿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 分析螺旋CT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价值。以得出甲状腺肿瘤的影像学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甲状肿瘤的CT资料,并将影像学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符合率对比分析。结果 52例甲状腺肿瘤中,甲状腺腺瘤占比例最大(90.35%),甲状腺癌诊断准确率为83.3%。甲状腺腺瘤钙化比较多,可以发生出血,甲状腺囊腺瘤增强后周边强化明显,甲状腺癌肿瘤无明显边界,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结论 螺旋CT检查在显示甲状腺内肿块以及对肿瘤定性诊断方面有非常大的优越。  相似文献   

13.
肝棘球蚴病的CT诊断(附138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了1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包虫病的CT表现,包括103例肝细粒棘球蚴病和35例肝泡状棘球蚴病。两型包虫病的CT表现各有其特征:前者表现为边缘光滑、密度均匀的囊肿,CT值近于水。而囊壁的显示及钙化、子囊出现和囊膜剥离征象则具有特征性;后者的CT特点为不规则的低密度灶内常伴钙化、病灶中心液化坏死,周边部见到小囊泡,邻近肝边缘收缩内陷,健叶代偿性肥大,其中以小囊泡征象和钙化最为重要,文章着重讨论了本病CT表现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结肠癌肝转移的螺旋CT特征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螺旋CT对于结肠癌肝转移术前检出与可切除性评估价值。方法 螺旋CT扫描对100例肝转移病例进行术前分期,层厚5mm,重建间隔5mm;以2.0~3.0ml/s速率静脉注入100ml含碘造影剂后60~70s后开始扫描。螺旋CT征象与手术及病理所见按病灶逐一对照。结果 触诊与病理学检查揭示了184个肝转移灶,螺旋CT扫描正确预测了其中的156个,总体检出率84.8%,阳性预测值96.0%,假阳性率3.8%(7/184)。在72例患者的76例次手术中,71例次为可治愈切除,可切除率为93.4%(71/76)。病例五年生存率为54.2%。结论 螺旋CT扫描应被看作是结肠癌肝转移的标准或最佳术前检出方法.  相似文献   

15.
肝转移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附10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转移瘤的CT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肝转移瘤病灶形态、大小、密度、数目、特殊征象及其肝内分布,病灶增强前后大小比较和肝外转移等CT表现。结果:65例转移灶3个以上,10例病灶2个,25例病灶仅有1个;71例病灶位于右肝或主要位于右肝,11例左、右叶病灶相等,18例病灶位于左叶或主要位于左叶;97例肝转移瘤病灶均呈低密度,3个合并脂肪者2例病灶呈高密度,1例呈等密度;206个转移灶中125个平扫病灶较增强后为小,占60.7%,81个病灶大小增强前后基本相同,占39.3%;牛眼征、囊性坏死征、液-液平征和肿瘤内钙化发生率分别为8%、3%、2%和4%;18例CT检查的同时发现肝外转移。结论:病灶大小不等、多发弥漫和中心性坏死,边缘强化是肝转移瘤的基本CT表现,增强扫描是准确判断病灶大小必不可少的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脓肿的各种CT表现及鉴别诊断,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资料完整的62例,其中30例经手术治疗,8例穿刺引流,24例经药物治疗后复查病灶缩小或消失。结果:病变多位于右叶,单发居多,形态为圆形或卵圆形。其特征表现为①平扫均为低密度,增强扫描密度多不均匀。②病灶腔内分隔呈多房及花瓣状。③脓腔内积气。④环靶征。⑤周围环状强化。⑥强化后病灶附近可见小脓肿。结论:细菌性肝脓肿CT表现与病变进程有密切关系,采用平扫和强化可提高诊断准确性,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血管造影对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80例经颅多普勒超声提示有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行CTA检查。其中20例在CTA检查1周内接受减数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1)CTA对椎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价与DSA呈高度相关(r=0.837P,0.001),对发育不良,血管扭曲的判断与DSA完全一致,对椎动脉起始端钙化的开口位置的显示优于DSA。(2)80例160条椎动脉中,正常88条(55.0%)。粥样硬化性狭窄29条(18.1%)。发育不良性狭窄20条(12.5%)。非自然扭曲18条(11.3%)。扭曲伴狭窄5条(3.1%)。另见起始端钙化7条。结论:CTA能清晰地显示全程椎基动脉系统,对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诊断,预后估计及治疗方案的选择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测量肩胛盂曲率半径的方法。方法:收集成人肩胛骨干标本50个、成人肩关节防腐湿标本50个,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行轴位厚层多平面重组(MPR)、薄层多平面重组测量肩胛盂曲率半径,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肩胛盂前后曲率半径厚层MPR和薄层MPR测量值配对t检验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盂上下曲率半径厚层MPR和薄层MPR测量值配对t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01)。盂上下曲率半径、前后曲率半径厚层MPR与薄层MPR测量值独立样本t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01),肩胛骨干、湿标本盂前后曲率半径厚层MPR测量值(4.14±1.01)cm、(5.31±1.17)cm,薄层MPR测量值(4.05±1.04)cm、(5.29±1.27)cm,肩胛骨干、湿标本盂上下曲率半径厚层MPR测量值(4.07±0.83)cm、(4.82±0.98)cm,薄层MPR测量值(3.72±0.59)cm、(4.37±0.70)cm。结论:多层螺旋CT厚层MPR测量肩胛盂曲率半径是更简单、更快捷的方法,肩胛骨干、湿标本盂曲率半径差异较大,在肩关节假体设计中应考虑该解剖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螺旋CT对中心型肺癌各征像进行观察研究。方法32例中心型肺癌病人均经螺旋CT进行螺旋扫描,其中28例病人平扫后又行增强扫描。结果30例中心型肺癌病人,肺门肿块呈不规则状,病变支气管多呈不同程度狭窄或阻塞,支气管壁增厚。病变支气管远端肺野内阻塞性改变,肺门及纵隔内淋巴结转移及大血管受侵情况均显示良好。结论螺旋CT能清楚显示中心型肺癌各征像,对观察病变及估价预后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囊型肝包虫病CT诊断价值与分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囊型肝包虫病CT诊断价值、病理基础与分型。方法 收集我们两院经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的肝包虫囊肿66例,根据CT表现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型。结果 囊型肝包虫病在CT上因病程和病理的不同,表现为单囊单房型、单囊多房型、单囊假分隔型、实变钙化型及多囊型。结论 囊型肝包虫病在CT上有特征性表现,不仅可早期诊断无症状带虫者,并可准确地显示各种病理形态的典型影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