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图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胰岛素注射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图指导。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注射后皮肤局部的情况。结果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局部反应情况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图进行日常指导,可保障患者胰岛素强化的规范性,确保治疗能发挥降糖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五指关节法进行胰岛素腹部注射定位,提高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知识知晓率和规范轮换率,降低胰岛素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采用类实验研究,抽取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我院我科需要注射胰岛素的100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6年9—11月50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指导;将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50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试验组,接受五指关节法指导。评价两组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知识知晓率及规范轮换行为达标率、胰岛素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知识知晓率、胰岛素注射部位规范轮换行为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胰岛素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五指关节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腹部注射轮换,可降低胰岛素注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知识知晓率和胰岛素注射部位规范轮换行为达标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个体精细化轮换技术在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1~4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轮换技术方案,试验组给予个体精细化轮换技术方案。随访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注射部位轮换方法正确数、皮下硬结、低血糖...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普遍认为胰岛素强化治疗应用于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能够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IR),显著提高血糖控制水平,大幅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各种强化治疗方案中又以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疗效最佳.现将近年来胰岛素强化治疗特别是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并分析首次选择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在自我注射时注射部位选择及轮换现状。方法选取初次自我注射胰岛素的内分泌科门诊和住院患者220例,应用自行设计的胰岛素注射部位及轮换现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自我注射胰岛素患者注射部位选择及轮换现状不容乐观。结论应规范胰岛素注射技术,加强风险教育,转变自我注射胰岛素患者的意识及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记号笔联合五指定位法在胰岛素注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使用胰岛素注射的糖尿病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轮换,观察组采用记号笔联合五指定位法进行注射部位轮换。出院后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两组病人注射部位轮换率、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病人出院3个月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注射部位轮换率为68.3%和90.0%,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和3.3%。[结论]记号笔联合五指定位法标识清晰且操作简单,能提高注射部位的准确轮换率,减少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型胰岛素轮换注射腰带在独居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3例独居老年糖尿病初次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两组住院期间均接受常规的健康宣教,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环形轮换法定位,观察组佩戴胰岛素轮换注射腰带进行定位,比较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皮下硬结和低血糖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皮下硬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型胰岛素轮换注射腰带能有效帮助独居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降低皮下硬结发生率,同时,能及时提醒患者餐前注射、按时进餐及餐后运动等,有利于稳定血糖水平,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五指定位法在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中应用效果。方法将172例注射胰岛素患者分成两组,112例应用五指定位法进行注射部位轮换,60例按常规方法轮换,出院后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注射部位轮换正确率、皮下硬结发生率及血糖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注射部位轮换正确率达92.9%,注射部位皮下硬结发生情况明显减少,血糖控制更佳。结论五指定位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胰岛素注射小部位轮换法,可作为胰岛素注射适宜技术推广。  相似文献   

9.
老年2型糖尿病患病人数数近几年成倍增加,我科选择空腹血糖〉11.1mmol/L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以便更好更快控制糖尿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洪波  张玉玲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3):2191-2192
胰岛素注射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胰岛素注射需要长期进行,因为每天都要进行2~4次注射,每年注射次数达730~1460次,容易造成注射部位的重复,以致注射局部出现红肿、硬结或皮下脂肪萎缩等不良反应,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和病人注射胰岛素的依从性。为了提高胰岛素的吸收率,减少注射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有许多胰岛素注射轮换方法,以达到一个月内尽量不在一个注射点重复注射。但在实际操作时发现,这些轮换方法有一定的不实际性。笔者在护理工作中改变轮换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综述胰岛素注射部位规范轮换研究进展,指出胰岛素注射部位的规范轮换在病人血糖控制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不正确的部位轮换会导致病人脂肪增生和血糖波动,临床医护人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需注射胰岛素的住院患者126例作为对照组,2014年8月~2015年8月需注射胰岛素的住院患者126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品管圈活动;比较两组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情况。结果:观察组轮换缺陷目标达成率151.1%,进步率78.2%,血糖达标所需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品管圈有助于系统分析影响胰岛素注射部位规范轮换的原因和制定改进措施,能有效提高住院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提高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合格率的影响。方法:成立QCC,选定主题,分析改善前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合格率低的原因,拟定对策并实施,对改善前后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改善后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合格率、注射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优于改善前(P 0. 05);圈员的综合能力均有明显的提高。结论:品管圈能提高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的合格率、降低注射部位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圈员的QCC手法、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团队、科研设计及论文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部分患者因为病情需要,每天需注射2~3次胰岛素,有的甚至每天需注射4次。长期注射有可能导致皮下脂肪增生、感染等并发症,故每次注射都需要轮换注射部位。《中国糖尿病药物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推荐餐时注射的短效胰岛素最好选择腹部注射。腹部注射时应避免在以脐部为圆心、半径2.5 cm的圆形区域内注射。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1-8]得出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短期内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保护残存的β细胞功能,恢复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之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单纯依靠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就可以维持血糖基本正常,诱导出一个长期缓解期,最长者可以长达5年的时间而不需用药,延缓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展.现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护士执行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质量改进小组,分析胰岛素注射部位正确轮换执行不到位的原因,提出相应改进方案,设计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记录卡并使用,制定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流程,护士长及护理组长反复督查,确保护士执行胰岛素注射部位的正确轮换,比较改进前后注射部位正确轮换执行率。结果:改进后护士对住院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正确轮换执行率高于改进前(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在护士执行胰岛素注射部位正确轮换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正确轮换的执行率,保证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同伴支持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110例2型糖尿病胰岛素注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和发放健康教育资料,而干预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同伴支持干预,在干预前、干预1个月、干预3个月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胰岛素注射依从性问卷调查和自我管理行为改变观察,并对血糖达标率进行统计。结果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注射依从性好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遵医嘱用药、饮食、运动、血糖监测及复诊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值与餐后2 h血糖值及HbA1c值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糖尿病专科护士指导下的同伴支持,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有明显提高,改善自我管理行为,使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2型糖尿病患者自行注射胰岛素规范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2月自行接受胰岛素注射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04例,按照数字随机原则等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通过品管圈活动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掌握胰岛素注射技术情况以及血糖波动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对胰岛素注射技术掌握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自行注射胰岛素规范管理中应用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提高自行注射胰岛素技术掌握率,以达到更好控制血糖、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格林模式在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胰岛素注射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上海市某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内分泌科67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33例在常规教育基础上实施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评价两组患者胰岛素注射的知信行及糖代谢水平。结果 上海市远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多处认知误区。干预6月后,观察组胰岛素注射知性行各维度得分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8.463、19.127、14.637;P<0.001)。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对照组下降 (t值6.430;P<0.001)。结论 基于格林模式的胰岛素规范化注射教育能有效提升上海远郊地区 T2DM 患者胰岛素注射知信行水平,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HbA1c。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规范使用胰岛素注射部位对糖尿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97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注射部位不固定,随意性较强;观察组则规范而有序的、有计划的使用注射部位,且每个注射部位采用网格式划分,每个注射小区2.0cm×2.0cm大小并做标记,一个注射部位的注射小区用完后换至对侧。两组其他治疗方法均相同。结果:观察组血糖控制达标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lt;0.01),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lt;0.05),低血糖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gt;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